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缬沙坦和雷米普利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内皮功能和左心室肥厚的影响.[方法]选择未经治疗的伴左心室肥厚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0例,随机分为缬沙坦组(45例)与雷米普利组(45例),缬沙坦组每天服用缬沙坦80mg,雷米普利组每天服用雷米普利5~10 mg,疗程为1年.治疗前后检测内皮功能和左心室肥厚指标,并观察患者血压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一氧化氮、前列环素水平较治疗后高(P<0.05),内皮素、血栓素A2较治疗后低(P<0.05),但缬沙坦组改变较雷米普利组更为明显(P<0.05).两组患者左心室肥厚均明显逆转(P<0.05),降压疗效明显(P<0.05),二者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并且不良反应少.[结论]对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缬沙坦和雷米普利均可在有效降压的同时,显著改善其内皮功能和逆转左心室肥厚.其中,缬沙坦改善内皮功能作用更为明显,是原发性高血压治疗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对高血压病导致的左室肥厚的逆转作用.方法:入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92例,随机分为2组,一组给予氨氯地平,另一组给予缬沙坦加氨氯地平口服治疗,观察治疗12个月后血压水平及反映左室壁厚度指标IVST、PWT、LVMI之间的差异.结果:缬沙坦加鲺氯地平组在收缩压、舒张压降低水平与单用氨氯地平组之间未见显著差异,而缬沙坦加氨氯地平组IVST、PWT、LVMI降低较单用氨氯地平组有显著差异.结论:缬沙坦加氨氯地平联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可以有效逆转左室肥厚,减少心肌细胞纤维化,保护心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氯沙坦与依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逆转高血压左室肥厚及改善舒张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室肥厚者 6 4例 ,随机分为氯沙坦组和依那普利组 ,分别给予氯沙坦 2 5~ 10 0mg d ,依那普利 10~ 2 0mg d ,若达不到有效水平 ,加用双氢克尿噻 12 .5~ 5 0mg d ,观察 3个月 ,超声心动图测量治疗前后左室肥厚及舒张功能指标。结果 氯沙坦与依那普利均能有效安全地降低血压 ,并能逆转高血压左室肥厚 ,改善左室舒张功能 ,且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氯沙坦与依那普利在降低血压、逆转高血压左室肥厚、改善左室舒张功能等方面疗效相近。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降压疗效及对左室肥厚的逆转作用。方法  72例患者口服缬沙坦 80mg每d 1次 ,治疗 8周 ,用动态血压仪记录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效果 ,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左心室肥厚的改善情况。结果 缬沙坦可使 2 4h血压平稳下降 ,且左室重量指数较治疗前减低(P <0 0 5 )。结论 缬沙坦能有效地控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升高 ,且对左室肥厚有逆转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H型高血压血压变异性特点及其对左室肥厚、颈动脉硬化的影响。方法:入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35例,根据Hcy水平分为高血压组(血Hcy≤10μmol/L),H型高血压组(血Hcy> 10μmol/L)。比较两组间的动态血压、左室肥厚、颈动脉硬化情况。结果:H型高血压组24h平均收缩压、日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高于高血压组(P <0. 05),H型高血压组24h收缩压变异性、日间收缩压变异性、夜间收缩压变异性、夜间舒张压变异性高于高血压组(P <0. 05)。H型高血压左室质量指数(LVMI)、左室肥厚(LVH)检出率、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硬化检出率均高于高血压组患者。结论:高Hcy血症增加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促进左室肥厚、颈动脉硬化进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Levamlodipine Bes ylate)联合贝那普利降压疗效及对高血压(EH)左室肥厚(LVH)的逆转作用.方法 87例中度高血压伴左室肥厚患者口服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2.5 mg+贝那普利10 mg,1次/d,疗程32周.治疗期间监测血压,治疗前及治疗后应用彩超测量LVH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收缩压及舒张压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IVSD)、左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LVPWD) 明显下降.结论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贝那普利能有效控制中度高血压,并对高血压所致的左室肥厚有逆转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非洛地平联合雷米普利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2例。随机抽签法分为两组,各61例。对照组予以雷米普利治疗;观察组予以非洛地平联合雷米普利治疗。统计两组临床疗效,并比较治疗前后血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水平及ADL评分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较高(P <0. 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血压DBP、SBP水平降低更明显,且ADL评分更高(P <0. 05)。结论:非洛地平与雷米普利联合应用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可降低其血压,并提高ADL评分,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病左室肥厚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新 《实用全科医学》2003,1(3):178-179
目的 观察氨氯地平对老年高血压病左室肥厚的影响。方法  36例按 1999年WHO ISH标准确诊为I~Ⅱ级老年高血压病左室肥厚患者 ,排除继发性高血压 ,停用降压药两周后给予氨氯地平 5mg~ 10mg d ,治疗 12周。治疗前后行 2 4小时动态血压和多普勒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氨氯地平治疗后 2 4小时收缩压、舒张压及白昼、夜间血压负荷均低于治疗前 ;左室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及左室心肌重量均减小。结论 氨氯地平能有效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 2 4小时收缩压、舒张压 ,逆转左室肥厚。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2 4h平均脉压与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 将 5 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成两组 -左室肥厚 (LVH)组和非LVH组 ,进行 2 4h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结果 ①两组 2 4h平均脉压 (PP)有显著差异 (P <0 .0 1) ,偶测PP(P <0 .0 5 ) ,LVH组显著高于非LVH组 ;②两组 2 4h平均PP及偶测PP均与左室后壁厚度相对室壁厚度呈正相关。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增大是导致左室肥厚的相关因素之一 ,2 4h平均脉压较偶测脉压与左室肥厚的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坎地沙坦酯对高血压及逆转左室肥厚的疗效。方法:80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的病人口服坎地沙坦酯8~16mg,1次/日,共24周,治疗前后测量血压及心脏彩超观察。结果:所有高血压患者血压明显降低,P〈0.01;对逆转左室肥厚有一定的效果,P〈0.05。结论:坎地沙坦酯降低血压疗效显著,对左室肥厚有逆转作用,长期服用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1.
于华  蔡尚郎  李天东 《齐鲁医学杂志》2006,21(6):492-494,496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与雷米普利联用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155例住院病人在口服肠溶阿司匹林100mg、苯磺酸氨氯地平5mg每日1次及倍他乐克25mg每日2次的基础上随机分为4组治疗。一般治疗组(A组,38例)继续基础治疗;阿托伐他汀组(B组,38例)、雷米普利(C组,38例)和阿托伐他汀与雷米普利联合治疗组(D组,41例)在此基础上分别给予阿托伐他汀10mg每日1次、雷米普利5mg每日1次、阿托伐他汀10mg和雷米普利5mg每日1次,疗程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应用多普勒超声测量肱动脉内径和血流量,比较治疗前与治疗后肱动脉加压前后的血管内径和血流量变化百分率,以此作为评价血管内皮功能的参数。结果治疗后B组、C组、D组与A组相比,D组与B、C组相比肱动脉内径及血流量的变化在加压后有显著的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53.17、385.90,q=17.77~56.50,P〈0.01);B组治疗后肱动脉内径及血流量的变化在加压后和C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q=1.58、0.45,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和雷米普利均能有效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且两者联合应用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氯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病(EH)患者血压变异性(BPV)的影响。方法临床观察EH患者108例,用氯沙坦治疗5周前后分别采用无创性携带式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动态血压(BP)及血压变异性(BPV),同时选取健康人54例作对照组观察BP及BPV。结果108例EH患者中94例完成试验及观察,治疗前EH组BP及BPV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服用氯沙坦后EH患者的BP及BPV与用药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EH患者BPV增高,氯沙坦在稳定降压的同时可降低BPV。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西拉普利治疗老年糖尿病肾病(DN)的临床疗效。方法:61例老年DN患者随机分为2组,西拉普利组31例,每天口服2.5~5mg的西拉普利;络活喜组30例,每天口服5~10mg的络活喜;2组均用药6个月.于治疗前后测定2组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24h尿蛋白定量(24h—UP)及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水平.并对2组进行比较。结果:(1)2组治疗后SBP、DBP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均〈0.05);2组组内治疗后SBP、DBP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西拉普利组治疗后24h—UP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SCr、SUN水平虽有下降.但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络活喜组治疗后SCr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BUN、24h—UP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西拉普利具有良好的降压和减少尿蛋白的作用,对DN患者的肾脏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治疗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氨氯地平组40例,给予氨氯地平治疗;厄贝沙坦组40例,给予厄贝沙坦治疗。治疗12周后比较2组的血压、肾功能、血管内皮功能。结果:2组病人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厄贝沙坦组24h尿蛋白排泄率及β2微球蛋白水平均明显低于氨氯地平组,一氧化氮、内皮舒张功能均明显高于氨氯地平组,内皮素水平低于氨氯地平组(P<0.05~P<0.01);2组病人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厄贝沙坦与氨氯地平均可有效降低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血压,但在改善肾功能、血管内皮功能方面,厄贝沙坦的效果更好,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依那普利与氢氯噻嗪(复方依那普利)降压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试验,选择轻、中度高血压患者55例,随机入依那普利10mgqd、依那普利10mg与氢氯噻嗪6.25mgqd或依那普利10mg与氢氯噻嗪12.5mgqd试验组,共8周。每2周随访1次,并于治疗后4周和8周进行实验室检查和安全分析。结果降压疗效:治疗2周末依那普利10mgqd组、依那普利10mg与氢氯噻嗪6.25mgqd组及依那普利10mg与氢氯噻嗪12.5mgqd组坐位舒张压(SeDBP)和坐位收缩压(SeSBP)均明显下降(P<0.01),治疗4周末和治疗6周末各治疗组的SeDBP、SeSBP仍继续下降。治疗8周末,两复方依那普利组较依那普利组降压幅度明显(P<0.05),但两复方依那普利组间无差别。结论复方依那普利(依那普利10mg/氢氯噻嗪6.25mg与依那普利10mg/氢氯噻嗪12.5mg)可安全有效降压,作用强于单用依那普利。  相似文献   

16.
不同降压药物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美托洛尔、雷米普利、氨氯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将12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替米沙坦组、美托洛尔组、雷米普利组和氨氯地平组,每组30例。治疗前与治疗后8周做动态心电图监测并进行心率变异性分析。结果4组治疗前心率变异性指标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米沙坦组、美托洛尔组和雷米普利组治疗后时域指标中全部窦性心搏RR间期的标准差(SDNN),全程每5 min的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每5 min窦性RR间期标准差的均值(SDNNindex)均显著增高(P<0.01),频域指标中低频(LF)明显下降,高频(HF)明显增加(P<0.05或<0.01),而氨氯地平组治疗前、后心率变异性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米沙坦组和美托洛尔组的SDNN、SDANN、SDNNindex和DNN50高于雷米普利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替米沙坦、美托洛尔、雷米普利均可改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尤以替米沙坦、美托洛尔更为显著,而氨氯地平片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心率变异性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左心室肥厚是高血压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应用降压药物逆转高血压左心室肥厚(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LVH)效果不明确,本研究旨在评估及比较缬沙坦、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效果及逆转高血压LVH的疗效。 方法 选择山东地区汉族老年人群轻、中度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患者240例,各随机选取120例患者分别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5~10 mg/d),缬沙坦(80~160 mg/d)治疗。监测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情况,治疗前后行心脏超声检查,测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PWT)并计算左室重量指数(LVMI)的变化。 结果 研究人群治疗前的一般状况(年龄,BMI,高血压病程,SBP,DBP,LVMI)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配对样本的t检验计算治疗后所有高血压LVH患者LV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均明显下降(t分别为24.156、32.469、22.680,P均<0.001),其中血压下降与药物类别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多元线性回归计算,服用缬沙坦患者LVMI下降程度明显大于其他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6.713,P=0.012)。 结论 2种药物均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血压及逆转LVH,其中降压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应用缬沙坦逆转LVH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8.
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血浆内皮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左室肥厚(LVH)患者血浆内皮素-1(ET-1)的变化及缬沙坦降压和逆转左室肥厚的机制.方法测定EH伴LVH(EH+LVH组,n=30)和不伴LVH(EH组,n=27)者缬沙坦治疗24周前后及健康对照组(n=30)的血压、左室质量指数(LMI)及血浆ET-1水平.结果治疗前EH+LVH组血压、LVMI和血浆ET-1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与EH组比较,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LVMI及ET-1水平较高;LVMI与血浆ET-1浓度呈正相关(r=0.413,P<0.05).缬沙坦治疗后EH及EH+LVH组患者血压、血浆ET-1水平均下降;EH+LVH组LVMI下降明显(P<0.01),EH组未有变化(P>0.05).结论ET-1可能参与了原发性高血压LVH的发生发展,缬沙坦降压及逆转LVH机制可能部分源于对ET-1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谢莉萍  钟文渊  赵雅琴 《西部医学》2012,24(7):1306-1307
目的探讨氨氯地平联合坎地沙坦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的影响。方法收集80例有明确血压晨峰现象的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给予马来酸氧氯地平5mg,于7:00-8:00时服用,坎地沙坦酯4mg,于20:00-21:00时服用;对照组给予马来酸氨氟地平5mg,早晨口服,1次/天,两组疗程均为8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晨峰血压下降的程度。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晨峰血压下降幅度分别为收缩压(SBP)13.20士1.09mmHg,舒张压(DBP)14.36±1.33mmHg;SBP9.97士1.67mmHg,DBP11.63士1.23mmHg,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服用马来酸氨氯地平的同时,晚间加服坎地沙坦,能够有效控制高血压患者的晨峰现象。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化痰祛瘀法协同综合护理提高治疗高血压患者血压、血脂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内科收治的高血压患者8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予以传统护理、常规治疗,培哚普利片8 mg口服,1次/d,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 mg口服,1次/d。2级高血压患者予以吲达帕胺片2.5 mg口服,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综合护理、中药汤剂治疗,采用化痰祛瘀法,1剂/d。均治疗12周。比较2组血压、血脂水平、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变化、生活质量、日常生活能力、认知能力、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2组收缩压、舒张压均降低(P0.05);TC、LDL-C、TG水平降低,HDL-C升高(P0.05);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均升高(P0.05);生活质量、日常生活能力以及认知能力评分均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收缩压、舒张压较低(P0.05);TC、LDL-C、TG水平较低,HDL-C较高(P0.05);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较高(P0.05);生活质量、日常生活能力以及认知能力评分较高(P0.05);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较低(P0.05)。结论化痰祛瘀法协同综合护理能够显著改善高血压患者血压、血脂,改善患者生存质量,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