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羟乙基淀粉HES130/0.4预扩容对颅脑外伤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颅脑外伤需手术治疗的成年患者,随机分为羟乙基淀粉HES130/0.4(观察)组和平衡盐液组。分别在麻醉诱导前20min给予500ml的羟乙基淀粉HES130/0.4和1000ml平衡液,在预扩容前(T0)及预扩容后10 min(T1)、20 min(T2)和颅骨板切开后1 min(T3)、10 min(T4)抽取非输液侧的静脉血2ml用于测定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计算血容量(BV)、液体潴留量(FR)及容量扩张效率(VEE),并观察血液动力学的变化;在术前,预扩容完成时及术毕3个时点抽取静脉血样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激活的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及凝血因子活性。结果:预扩容完成后,两组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颅骨板切开后1 min、10 min的血流动力学参数观察组明显优于平衡盐液组(P<0.05);预扩容后20min,留在血管内的液体百分比对照组平均只有41.7%,而观察组为91.2%;两组患者术毕时纤维蛋白原(FIB)值下降同时伴有D-二聚体升高,但两组各时点凝血功能各指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急诊颅脑外伤患者麻醉前应用500ml羟乙基淀粉HES130/0.4预扩容可维持麻醉诱导及颅骨板切除时的血流动力学稳定,并且对颅脑外伤患者凝血功能无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中分子羟乙基淀粉在腹部大手术后病人液体治疗中的作用。方法118例择期腹部大手术病人分为三组:中分子羟乙基淀粉(hydroxyethyl starch,HES130/0.4,HES)组、晶体组和蛋白组。三组病人术中皆按晶胶比2:1给予平衡盐溶液和加玛,术后加玛组按晶:胶比2:1给予晶体液和HES,晶体组只给予晶体液,蛋白组则在晶体组液体治疗的基础上加用20%白蛋白10g qd×5。分别测定各组病人术后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静脉血乳酸与丙酮酸比值(L/P)、术中和术后输血、输液量、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症(SIRS)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和治疗结果。结果晶体组和蛋白组手术后第一和第二天CVP和MAP显著低于HES组、L/P显著高于HES组,且两组SIRS发生率、总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平均住院天数显著高于HES组,三组间术中和术后输血、输液量、围手术期死亡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腹部大手术病人术后使用HES较传统的晶体液和白蛋白治疗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病人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羟乙基淀粉注射液用于成人体外循环预充的风险与获益。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单盲、对照的方法进行临床试验,481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羟乙基淀粉组体外循环预充液中主要含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晶体液组体外循环预充液主要含乳酸钠林格注射液。主要研究两种不同体外循环预充液组成对术后引流量的影响,分析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评估患者手术预后情况。结果羟乙基淀粉组主动脉阻断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超滤量、心肌灌注总量、术后血浆、呋塞米使用量、总引流量及室性心律失常次数均超过晶体液组(P0.05),ICU时间、液体平衡量、体外循环中尿量以及血浆使用频次均低于晶体液组(P0.05);术后第一天肌酐、尿素氮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高于晶体液组(P0.05)。结论虽然羟乙基淀粉组主动脉阻断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超滤量、心肌灌注总量、术后血浆、呋塞米使用量、总引流量及室性心律失常次数均超过晶体液组(P0.05),但两组在肝、肾功能指标、凝血功能指标、术后并发症以及早期死亡率的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故认为临床上对于术前肝、肾功能正常的成人体外循环使用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预充方案是可以接受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大剂量6%羟乙基淀粉130/0.4注射液和4%琥珀酰明胶注射液用于心脏直视手术围术期容量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40例择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美国麻醉医师学会病情和体格情况分级(ASA)Ⅱ-III级,年龄32~65岁,随机分为两组,从麻醉诱导后至术后第二天,分别采用4%琥珀酰明胶注射液(G组)和6%羟乙基淀粉130/0.4注射液(V组)进行体外循环预充、术中和术后血容量补充。观察患者临床恢复状况、围术期各时点血液动力学指标和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变化情况、各种液体的出入量、出血量和血制品使用情况。结果G组患者手术当天和术后第一天血浆代用品用量较多(P<0.05),两组间其余各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大剂量6%羟乙基淀粉130/0.4注射液和4%琥珀酰明胶均可安全用于心脏直视手术围术期容量治疗,6%羟乙基淀粉130/0.4注射液扩容时效较持久。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羟乙基淀粉130/0.4和聚明胶肽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对开胸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反应的影响和开胸、关胸前后血流动力学的基本变化规律.方法 择期开胸手术患者60例,ASAⅠ级或Ⅱ级,年龄20~65岁,体重45~70kg,随机分为3组(n=20):羟乙基淀粉130/0.4组(A组)、聚明胶肽组(B组)和对照组 (C组).3组患者入手术室后, 开通外周静脉,以20 ml/ ( kg*h)的速度,分别给予6%中分子羟乙基淀粉130/0.4、5%聚明胶肽和乳酸林格液扩容1 h.然后3组再以10 ml/ ( kg*h)继续输注乳酸林格液维持.记录3组患者麻醉诱导前、开胸前5min、开胸后10min、关胸前5min、关胸后10min时的BP、HR.计算收缩压(SBP)与心率(HR)的乘积(RPP).记录各组SBP、HR的变化幅度大于基础值30%,RPP>22000的发生情况.同时记录中心静脉置管后、开胸前5min、开胸后10min、关胸前5min、关胸后10min 中心静脉压的变化.结果 与基础值比较,开胸前后和关胸前后乳酸林格液组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比较明显 (P<0.05),而 HES 130/0.4和聚明胶肽组的指标变化相对稳定;与对照组比较,HES 130/0.4和聚明胶肽组的CVP于开胸、关胸前均明显升高,血压却较稳定,仅开胸前5min HES 130/0.4组SBP高于对照组(P<0.05);与开胸前比较,开胸后10min 3组心率、CVP均增高(P<0.05);与开胸后10min比较,关胸前5min 3组SBP、DBP、CVP均降低(P<0.05).结论 羟乙基淀粉130/0.4和聚明胶肽于术前行急性高容性血液稀释可以使开胸手术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更加稳定,提高患者对失血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130/0.4羟乙基淀粉和聚明胶肽行AHH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内环境的影响.方法 择期胃肠道肿瘤患者80例,ASAⅠ或Ⅱ,随机等分为四组.全麻插管后从中心静脉输注A组(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4 ml/kg、10 ml/min),B(130/0.4羟乙基淀粉)、C(聚明胶肽)和D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液体复苏对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100例脓毒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三组,A组33例,使用0.9%生理盐水复苏;B组33例,使用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复苏;C组34例,应用聚明胶肽复苏,比较3组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三组患者复苏后HR、MAP、血乳酸值、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p0.05);B组、C组24h血乳酸清除率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3种液体应用于脓毒性休克复苏治疗中疗效相当,但从预后情况综合考虑,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聚明胶肽能有效改善血流动力学状态,更适用于脓毒性休克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肝癌切除术后不同液体治疗方案进行比较,探寻合理的液体治疗方案以降低肝切除围手术期容量风险.方法 80例肝切除术后肝癌患者根据补液方法不同分为4组,各组均于术后第1天输注:A组给予等渗晶体液输注,间断给予利尿剂(速尿20~100 mg/d);B组给予等渗晶体液与羟乙基淀粉(130/0.4)以2∶1比例输注,间断给予利尿剂(速尿20~100mg/d);C组给予7.5% NaCl溶液(4 mL/kg)快速输注,继续给予等渗晶体液与羟乙基淀粉(130/0.4)以2∶1比例输注,间断给予利尿剂(速尿20~100mg/d);D组给予等渗晶体液与羟乙基淀粉(130/0.4)以2∶1比例输注,给予利尿合剂(速尿20 mg,多巴胺80~120mg) 24 h持续微泵给药.对患者术后输液量、尿量、液体平衡量、肝肾功能电解质、肠道排气时间、腹水消退时间和住院时间进行监测.结果 各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和术中输液量无显著差异.B组与A组相比术后液体正平衡量和血清乳酸盐水平显著降低;C组与A组相比术后液体正平衡量和血清乳酸盐水平同样显著降低;D组与B、C组相比术后液体正平衡量和血清乳酸盐水平明显降低.B、C、D组术后1、4、7d肝功能恢复显著优于A组;D组术后肠道排气时间、腹水消退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比A组显著缩短.结论 肝切除术后给予羟乙基淀粉和小剂量高渗盐水能较好地维持有效循环容量,减少液体正平衡,改善组织灌注.速尿与血管活性药物构成利尿合剂以持续静脉微泵给药的方式能减少肝切除术后腹水的产生并促其快速消退,避免了大量腹水引流或腹水溢漏引起严重的蛋白质丢失和电解质紊乱.  相似文献   

9.
徐盈  钟玲  陈国兵  吴海燕  傅小雨 《重庆医学》2013,42(20):2352-2355,2358
目的通过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PiCCO)系统观察比较不同液体进行早期液体复苏治疗对脓毒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血乳酸清除率和病死率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脓毒性休克患者分为0.9%生理盐水复苏组(NS组)、羟乙基淀粉复苏组(HES组)、4%高渗盐水复苏组(4%NaCl组)、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组(霍姆液组),每组25例。以PiCCO系统监测各组治疗后血流动力学指标、血乳酸清除率和病死率的变化。结果 4组患者的心率(HR)显著减少,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心输出量、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VI)显著增加(P<0.05)。NS组的血管外肺水指数明显增加(P<0.05)。4%NaCl组、霍姆液组实验液体量及复苏液体总量均显著少于NS组和HES组(P<0.01);复苏1h,霍姆液组平均动脉压较其他3组明显升高(P<0.01);24h血乳酸清除率也较其他3组高(P<0.01);而4组间严重感染相关器官功能衰竭(SOFA)评分、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和28d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可观察到霍姆液组28d病死率有下降趋势。结论在脓毒性休克的早期液体复苏中,4种液体均可以改善血流动力学状态。使用霍姆液可在迅速提升血压的同时,保持较少的复苏液体总用量。  相似文献   

10.
涂杰  张炳东  吕静  粱东科  李涛 《海南医学》2011,22(24):21-24
目的比较不同分子量和取代级羟乙基淀粉(6%羟乙基淀粉200/0.5和6%羟乙基淀粉30/0.4)对心肺转流患者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和(或)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n=30):6%羟乙基淀粉200/0.5组(A组)和6%羟乙基淀粉130/0.4(B组)。A组预充6%羟乙基淀粉200/0.5 800ml和复方乳酸钠400ml,B组预充6%羟乙基淀粉130/0.4 800ml和复方乳酸钠400ml。分别于诱导前(基础状态)、CPB15min、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后10min、术毕时监测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HR、MAP、CVP)和血液流变学参数(全血高、低切粘度,血浆粘度),并同时抽血检测凝血功能(PT、APTT、FIB、ACT、Plt)。结果与基础值比较,两组在转流后全血高、低切粘度和血浆黏度明显下降(p〈0.05),PT、APTT均有所延长(P〈0.05),FIB、Plt均有所减少(P〈0.05),HR、MAP、CVP、A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两组组间各时点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羟乙基淀粉200/0.5或6%羟乙基淀粉 130/0。4作为CPB预充液,均可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改善微循环,但对凝血功能有可耐受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