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在子宫腔被覆内膜及子宫肌层以外的部位出现生长、浸润、反复出血,可形成结节及包块。在育龄妇女中有10%~15%的发病率,且有明显上升趋势,有“现代病”之称。80%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伴有盆腔疼痛,50%合并不育,是严重影响中青年妇女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多发病、常见病[1]。  相似文献   

2.
梁学军 《河北中医》2010,32(11):1679-1680
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被覆黏膜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时称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与不孕密切相关的妇科疾病,多发生于生育年龄的妇女,以盆腔疼痛、不孕、月经不凋为主要临床表现。据统计,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约有50%伴发不孕,而30%以上的不孕由子宫内膜异位症所致。  相似文献   

3.
李萍  孙建萍 《国医论坛》2011,26(2):52-54
慢性盆腔痛(chronic pelvic pain,CPP)是指非月经期的盆腔疼痛持续6个月以上,产生功能性障碍或需要药物或手术治疗的病症。它是妇科常见病之一,其病因复杂,涉及多个系统,其中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其原因之一。子宫内膜异位病灶可位于子宫肌层、卵巢、子宫直肠陷凹、子宫骶骨韧带、盆腔腹膜等处,内膜异位部位不同,其引起盆腔疼痛的机理有异,临床表现也各不相同。目前腹腔镜是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慢性盆腔痛的金标准,在不明原因的慢性盆腔痛腹腔镜检查者中,就有32%发现有内膜异位。子宫内膜异位症慢性盆腔痛笠现后治疗效果不理想,严重影响患者的质量。现就其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子宫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宫腔以外的部位引起的病灶,以继发性和渐进性痛经为其主要症状。近年来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不断上升,约占育龄妇女的10%~15%,是妇科常见病,但缺乏满意的治疗措施,现已日益受到重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不详,与不育关系密切.约有1/3的不明原因的不育患者在腹腔镜检查时见到异位病灶,而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约有1/2伴发不育。病情重者可用盆腔病变解释不育,但轻度子宫内膜异位症不育的机制尚不甚清楚。目前从病理、生理角度探索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不育的原因有几种学说:前列腺学说,自身免疫反应学说及内分泌学说。我采取中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效果甚佳.缓解疼痛有效率100%,疼痛消失93%,受孕率:68.3%。结论:中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有完全缓解痛经和助孕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子宫内膜异位症致疼痛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编者按:子宫内膜异位症所致之疼痛和不孕直接影响患者的工作、生活和身心健康。近年来,由于发病率上升,引起国内外学者极大关注,并由此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介绍其致疼痛的有关研究概况,以飨读者。子宫内膜异位症(以下简称Em)是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在子宫宫腔以外出现的一种病症,最显著的症状是慢性盆腔痛(包括痛经、性交痛、肛门痛、非经期下腹痛)及不孕,发病率约占育龄妇女的10%[1]。但有关Em患者疼痛症状的发生率国内外报道不一,一般在50%~90%之间[2~5]。本文仅就对Em的疼痛研究作一概述。一、Em疼痛原因的探讨多数…  相似文献   

6.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育龄妇女的多发病、常见病,其引起的盆腔疼痛,严重影响妇女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笔者采用血竭化瘀止痛方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疼痛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关于子宫内膜异位症(EMs)造成的盆腔疼痛病因及机制至今仍不明确。本研究以引起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为切入点,对针灸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疼痛的相关机制研究进行探索。主要从针灸缓解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疼痛的镇痛功能、改善内分泌功能、提高免疫功能、调节血液流变性4个方面对本病镇痛机制以及相关治疗进行阐述。为临床医生针灸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疼痛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及规范临床指导,提高针灸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疼痛的科学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立足中医理论,结合临床资料,通过对临床针灸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疼痛的文献进行整理分析,深入评析针灸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取穴规律和疗效机制,从瘀阻冲任这一全新视角总结针灸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疼痛的方案。依托于针灸和中医妇科的学科交叉,提高针灸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疼痛的科学性及有效性,为临床针灸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疼痛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子宫内膜生长在宫腔以外的一种疾病,通常子宫内膜组织附着在盆腔其他器官上。本病病因目前尚不清楚,主要症状为疼痛和出血,疼痛部位通常是内膜异位生长的部位,出血可以是内出血,阴道出血也可以从其他孔窍出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盆腔疼痛与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10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进行治疗,主要对患者的病变发生位置、盆腔粘连、类型、浸润程度等进行分析,探讨其盆腔疼痛与病变的关系。结果:轻度粘连者性交疼痛、排便痛/肛门坠胀发生率及痛经程度均显著优于中、重度粘连者(P0.05)。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疼痛与粘连程度相关,因此将病灶完全切除才能有效解决疼痛问题。  相似文献   

11.
张炜 《河北中医》2011,33(9):1308-1309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近年来发病率明显增高,当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被覆黏膜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时称子宫内膜异位症。主要发生在盆腔、卵巢、直肠阴道隔等处,以痛经、盆腔疼痛、月经失调及不孕为特征,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一般仅见于生育年龄妇女,以25~45岁妇女多见。有文  相似文献   

12.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异位子宫内膜累及盆腔腹膜及盆腔内生殖器的病变。据文献报道,内异症患者约占不孕症患者的40%-60%,单纯手术治疗,但术后仍有复发,我们应用术后加中药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是一种常见的良性妇科病变,近年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其病因不清,多发于生育年龄妇女,是引起盆腔疼痛和不孕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现将近年来对本病的诊断和治疗的一些新的认识综述如下。1内异症的定义传统认为,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于子宫腔被覆黏膜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时,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即可异位于子宫肌壁间(子宫腺肌症),又能种植于子宫体以外的其他组织脏器,且异位种植的子宫内膜存在“自我消融”的现象。有学者提出,只有在其引起症状时,才能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  相似文献   

14.
子宫内膜异位症(EMT)是育龄妇女的常见病,疼痛是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常为患者就诊的主述,据统计EMT患者87.7%有痛经,71.3%有下腹痛,57.4%有全腹痛,56.2%有性交痛,42.6%有肛门痛,39.5%有排便痛。严重的盆腔疼痛,特别是顽固性痛经,严重影响妇女身心健康。减轻或消除疼痛、改善生活质量是EMT治疗的目的。EMT的疼痛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5.
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是妇科常见、疑难病之一,其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主要症状表现为痛经、不孕、月经失调及盆腔包块等。其中痛经是最具有特征性的症状,70%-80%的内异症患者均不同程度的盆腔疼痛。  相似文献   

16.
专家门诊     
D.38[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药疗法]中国中医科学院樊树英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是妇科中较为难治的一种疾病,病势缠绵,复发率高。该症是指本应长在子宫最内层的内膜组织,却异常地生长在子宫内膜以外的地方。一般来说,这种长错了地方的子宫内膜组织,多半生长在盆腔的组织器中,譬如卵巢、输卵管、宫眠韧带、直肠阴道隔膜、盆腔腹膜、  相似文献   

17.
正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简称内异症,是育龄女性常见病之一,该病是指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宫体以外的部位,临床表现为月经紊乱和盆腔疼痛,严重者可引起不孕。EMS的病理虽多为良性表现,但却有増生、浸润、转移及复发等恶性行为,是临床难治之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2])。腹腔镜下异位病灶切除术是治疗盆腔子宫  相似文献   

18.
自拟方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4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体以外的其它部位所引起的症状和体征。该病一般见于生育年龄妇女,以25—45岁妇女多见,发病率为10%左右,不孕的发病率为35%左右,20%的慢性盆腔病患者和40%-60%的痛经患者与此病有关,笔者在中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盆腔疼痛是较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依其发病时间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其中临床上疼痛时间超过6个月者属慢性。慢性盆腔疼痛病因复杂,其常见病因有盆腔瘀血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慢性盆腔炎、盆腔粘连、原发性痛经等。  相似文献   

20.
孙荣萍 《国医论坛》2012,27(5):27-27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以外的部位,并在卵巢激素的作用下发生周期性出血,伴有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和粘连形成,临床表现为盆腔疼痛、盆腔包块、月经失调、不孕等,并呈进行性加重。现代医学治疗本病多以激素类药物和手术为主,因其副作用明显,复发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