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上海市延吉社区糖调节受损人群中医体质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上海市延吉社区糖调节受损人群的中医体质分布情况。方法:从延吉社区45-74岁常住居民中随机抽取2 228人行空腹血糖试验,对筛检出的178例糖调节受损人群进行中医体质判定。结果:延吉社区糖调节受损人群的中医体质构成与糖耐量正常人群不同(χ2=44.065,P<0.0001),糖调节受损人群多见的体质类型是平和质(29.21%)、气郁质(20.79%)、气虚质(17.98%)和阳虚质(13.48%),糖耐量正常人群主要的体质类型是平和质(33.77%)、气虚质(28.57%)和阳虚质(20.78%),由于样本量较小,糖调节受损人群在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人群的体质构成无明显差异(χ2=11.634,P=0.625;χ2=6.927,P=0.422)。结论:延吉社区糖调节受损人群的中医体质类型以平和质、气郁质、气虚质及阳虚质为主,与血糖正常人群的体质构成不同。  相似文献   

2.
陈文辉  李双蕾  赵伟  张望之  粟麟 《新中医》2014,46(3):132-134
目的:探讨糖调节受损(IGR)人群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特点及其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IGR人群224例(IGR组),血糖正常者60例(正常对照组),2组均采用中医体质量表问卷资料进行中医体质辨识,采用颈动脉彩超测定IMT,同时对IGR各体质类型与IMT增厚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224例IGR人群中,各中医体质类型构成比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IGR人群各种体质类型出现的频率由多到少依次为痰湿质气虚质阴虚质血瘀质湿热质气郁质平和质阳虚质。空腹血糖受损(IFG)人群中,平和质有4例(占5.7%);气虚质12例(占17.1%);阳虚质2例(占2.9%);阴虚质10例(占14.3%);痰湿质18例(占25.7%);湿热质10例(占14.3%);血瘀质10例(占14.3%);气郁质4例(占5.7%)。糖耐量低减(IGT)人群中,平和质有2例(占1.8%);气虚质22例(占20.0%);阴虚质22例(占20%);痰湿质30例(占27.3%);湿热质14例(占12.7%);血瘀质18例(占16.3%);气郁质2例(占1.8%)。IFG合并IGT人群中,平和质有2例(占4.5%);气虚质8例(占18.2%);阳虚质2例(占4.5%);阴虚质6例(占13.6%);痰湿质12例(占27.3%);湿热质4例(占9.1%);血瘀质6例(占13.6%);气郁质4例(占9.1%)。3种IGR状态人群体质类型的分布特点相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24例IGR人群中,IMT增厚者132例(占58.9%),60例正常对照组中,IMT增厚者5例(占8.3%)。IGR人群IMT患病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痰湿质、血瘀质IGR人群的IMT增厚患病率明显高于气虚质、阴虚质、湿热质,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痰湿质、气虚质、阴虚质、湿热质和血瘀质可能为IGR人群的主要体质类型,痰湿质、瘀血质IGR人群IMT增厚患病率显著增高,提示发生大血管病变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3.
《陕西中医》2016,(1):68-69
目的:观察糖调节受损不同体质人群的血脂特点,为中医早期"治未病"的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资料完整的糖调节受损病例共计123例,按照《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对患者进行中医体质分类,分为湿热质、痰湿质、阴虚质、气虚质和气郁质,进行相关临床实验室检查,观察不同体质受试者的血脂特点。结果:123例IGR患者中,湿热质与痰湿质的TG水平高于正常水平,与各组之间均具有统计学差异;湿热质的LDL-C水平高于正常水平,与阴虚质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在糖调节受损的人群中应当对湿热体质和痰湿体质的人群加强血脂干预措施,对延缓糖调节受损状态向糖尿病阶段发展可能具有有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潮汕地区糖调节受损患者胰岛素抵抗与中医体质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体质判定标准划分体质类型,观察不同体质的一般情况、肾功能、血脂及血糖相关指标,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次试验的八种体质类型年龄、性别及身高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与平和质相比,湿热质的体质量指数(BMI)均数最高,阴虚质的BMI均数水平最低(P0.05);阴虚质、阳虚质、血瘀质、气虚质及气郁质的总胆固醇(TC)低于平和质组,湿热质及痰湿质的TC、低密度脂蛋白(LDL-C)均高于平和质(P0.05);各体质类型的空腹血糖(FBG)水平无显著性差异;各类型体质的餐后2 h血糖(2 hBG)水平均高于平和质,痰湿质及湿热质的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显著高于平和质,血瘀质、阳虚质、阴虚质及气郁质的FINS水平均显著低于平和质(P0.05);痰湿质及湿热质的餐后2 h胰岛素(2 hINS)水平均高于平和质,其余体质类型的2 hINS水平均低于平和质(P0.05);阴虚质胰岛素敏感指数(ISI)水平显著高于平和质,痰湿质及湿热质ISI显著低于平和质(P0.05);痰湿质及湿热质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水平及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水平均高于平和质,阴虚质HOMA-IR水平及HOMA-β水平均低于平和质(P0.05)。结论:潮汕地区糖调节受损患者中,实证体质患者胰岛素抵抗程度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了识别糖调节受损(IGR)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有助于早期发现和预防IGR向糖尿病进展,本研究通过调查分析IGR患者中医体质和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以及中医体质是否可以独立预测IGR的糖尿病风险。方法 :294例IGR患者采集血液样本,使用体质问卷评估体质类型。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细胞因子水平。随访3年以上,记录糖尿病发病情况。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估计不同中医体质的糖尿病比值比(OR)。结果:痰湿、湿热和气虚是IGR患者三种最常见的不平衡体质。痰湿、湿热体质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瘦素水平显著升高,血清脂联素水平显著降低(P0.05)。气虚体质者血清瘦素水平升高,血清脂联素、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和抑胃肽(GIP)水平显著降低(P0.05)。痰湿或湿热体质者表现出显著升高的糖尿病风险(P0.05)。结论:IGR患者中医体质、炎症反应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确定患者的痰湿或湿热体质可以帮助识别具有较高糖尿病进展风险的IGR群体。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社区中老年糖调节受损(Impaired Glucose Regulation,IGR)人群的中医证素分布特征以及与代谢、炎性反应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为该人群的个性化中医药治疗与评价提供依据。方法:以上海3家社区604例中老年体检者为研究对象,收集身高、体重、血压等6项体检指标以及中医症状体征与舌、脉象信息,检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 A1c)、空腹胰岛素(Fasting Insulin,FINS)等11项生化指标,将收集资料运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调查的糖调节受损人群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心率(Heart Rate,HR)值均高于非糖调节受损人群(P0.05);糖调节受损人群中以阴虚证为主(50%)。IFG+IGT组与重度胰岛素抵抗组人群中占比相对较高的证素分别为气虚证(占40.26%)与热证(占10.23%)。气虚、阴虚、热、瘀4组比较,其中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餐后2 h血糖(2-hour Postprandial Plasma Glucose,2h PPG)、Hb A1c、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热证组中2h PPG、TC、LDL值均较高。结论:调查的糖调节受损人群主要证素表现为气虚、阴虚,夹杂热、瘀等证素,糖脂代谢紊乱较为严重的为热证型,原因可能与胰岛素抵抗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7.
从近几年有关文献对糖调节受损(IGR)的相关研究来看,中医在改善其临床症状,阻止或延缓病情发展及预防糖尿病发生等方面取得了确切的效果。若将中医药防治IGR与体质学说、辨证论治有机结合起来,探究个体化、切实可行的干预方案,在基础干预的同时采用中药与艾灸、电针、耳穴等相结合以取得更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不同体质的糖调节受损患者与胰岛素抵抗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体质的糖调节受损患者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在健康体检人群中筛选出糖调节受损患者,参照王琦的体质七分法选取气虚质、阴虚质及痰湿质3类体质各30例共9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计算胰岛素敏感性指数和体重指数、检测血脂.结果:痰湿质组的空腹血糖明显高于阴虚质组及气虚质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阴虚质组的餐后2小时血糖明显高于气虚质组和痰湿质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痰湿质组的空腹胰岛素明显高于气虚质组和阴虚质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痰湿质组的胰岛素敏感性指数明显低于气虚质组和阴虚质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痰湿质组的体重指数、总胆固醇明显高于气虚质组和阴虚质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痰湿质组与阴虚质组的甘油三酯明显高于气虚质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痰湿质的糖调节受损患者存在明显的高胰岛素血症及可能存在胰岛素抵抗,并伴有脂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潮汕地区964例糖调节异常(IGR)居民进行中医体质辨识,研究潮汕地区IGR患者中医体质分布情况。方法:采用标准化的《中医体质量表》调查法结合中医四诊合参辨识方法对964例IGR居民进行中医体质辨识。结果:964例IGR人群中,9种体质类型高低依次是:平和质168例(17.4%)、痰湿质138例(14.3%)、气虚质129例(13.4%)、湿热质114例(11.8%)、血瘀质96例(10.0%)、阳虚质93例(9.6%)、阴虚质78例(8.1%)、气郁质57例(5.9%)、特禀质13例(1.3%)。兼夹体质中,气虚+血瘀质24例(2.5%)、气虚+痰湿质30例(3.1%)、气虚+阴虚质24例(2.5%)。由此得出,偏颇体质占绝大多数,偏颇体质排序分别为痰湿质、气虚质、湿热质、血瘀质、阳虚质、阴虚质、气郁质、特禀质。而兼夹体质为气虚兼痰湿质、气虚兼血瘀质和气虚兼阴虚质。各种体质类型中,男女比例分别与总IGR人群进行两两四格表的χ2检验,湿热质、痰湿质、平和质、阴虚质、气虚质及特禀质的男女比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它3种体质与总IGR人群的男女比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男性湿热质、痰湿质明显多于女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女性中平和质、阴虚质、气虚质及特禀质多于男性(P0.05)。结论:气候、地域、性别等因素影响着IGR患者体质的分布。  相似文献   

10.
从近年来中医治疗糖调节受损的文献来看,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恢复糖耐量、延缓病情等多方面均有成效。糖调节受损的中医诊治应通过将中医体质学说和证素辨证学相结合,中药与针推相配合,更好地控制病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调查8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中医体质类型,研究体质类型与证候分型的关系,为支气管哮喘的中医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对8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采用中医体质问卷进行中医体质调查,并按照王琦分型法分析诊断体质,以进行体质和证候的相关分析.结果 8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体质分布多属于偏颇体质,其中痰湿质占25.0%、气虚质占22.5%、特禀质占17.5%、湿热质占11.2%,为其主要体质类型;肺虚证、脾虚证、兼痰浊证为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主要证候特点,肺虚证与痰湿质、气虚质、特禀质显著相关;脾虚证痰湿质、气虚质、特禀质显著相关;肾虚证与痰湿质、特禀质显著相关;兼痰浊证与痰湿质、气虚质显著相关;兼瘀血证与血瘀质显著性相关.结论 痰湿质、气虚质和特禀质为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常见体质类型,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体质类型与中医证候相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159例糖调节受损患者中医证候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学军  吴洁  郭灵祥  杨叔禹 《中医杂志》2008,49(12):1106-1108
目的 分析糖调节受损(IGR)患者中医临床证候分布特点. 方法 对159例IGR门诊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与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腰臀比、血脂、血糖、胰岛素等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159例IGR患者中,气虚血瘀型最多,共40例占25.2%,其次为气虚型、气虚痰湿型和血瘀型.4个主要证型患者年龄和性别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体重指数、腰臀比、血脂以及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指标上存在差异.气虚痰湿证型组60分钟和120分钟时血糖值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或P<0.01).结论 IGR患者的中医证候中以气虚或兼气虚证最为多见,各主要证型中以气虚痰湿型患者的胰岛素抵抗程度最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肥胖、超重与正常体质量高血压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特点,为中医调整体质偏颇防治高血压提供依据。方法:以我国9省市横断面中医体质调查数据库中,符合高血压诊断标准的肥胖高血压患者218例、超重高血压患者574例、正常体质量高血压患者662例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体质量指数高血压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平和质之外的8种体质类型均为偏颇体质)分布特点。结果:肥胖高血压组、超重高血压组、正常体质量高血压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有显著差异(P<0.01),平和质各组分别占22.94%、26.83%和26.13%,8种偏颇体质各组分别占77.06%、73.17%、73.87%。居于前3位的偏颇体质类型:肥胖高血压组是痰湿质(24.77%)、气虚质(19.72%)、阴虚质(12.39%);超重高血压组是气虚质(14.98%)、阳虚质(10.80%)、阴虚质(9.93%);正常体质量高血压组是气虚质(13.75%)、阳虚质(13.44%)、阴虚质(10.88%)。结论:不同体质量指数高血压组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特点不同,临床对高血压防治的辨体调护应考虑不同体质量指数人群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4.
葡萄膜炎患者中医证型与免疫功能关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探讨葡萄膜炎患者的中医证型与免疫功能的关系。对33例葡萄膜炎患患者进行辩证分型及免疫功能检查,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葡萄膜炎患者的血清IgE及补体C3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肝胆湿热型患者的血清IgE明显高于阴虚型患者。  相似文献   

15.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高血压病中医证型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血浆同犁半胱氨酸(HCY)与高血压病(EH)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将343例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肝火亢盛、阴虚阳亢、阴阳两虚、气虚痰浊4型,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检测EH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血浆HCY水平.结果:EH患者血浆HCY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EH患者中医各证型血浆HCY水平均显著高于键康对照组,依次为P<0.05或P<0.01,气虚痰浊型血浆HCY水平显著高于肝火亢盛型、阴虚阳亢型及气虚痰浊型(P<0.05或P<0.01).结论:血浆HCY水平异常增高是EH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EH患者血浆HCY水平显著增高可作为中医证型气虚痰浊型的辨证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求腹型肥胖和全身型肥胖与中医体质的关系,为调整偏颇体质、防治肥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现场调查法收集江西、安徽两家医院983例健康体检人群数据。中医体质调查采用标准化中医体质量表,应用判别分析法判定体质类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腹型肥胖、全身型肥胖与中医体质类型的关系。[结果]未调整混杂因素的模型1和调整混杂因素的模型2均显示痰湿质发生腹型肥胖(OR1=2.92,95%CI=1.76~4.86,P0.01;OR2=2.74,95%CI=1.63~4.60,P0.01)和全身型肥胖(OR1=2.22,95%CI=1.36~3.61,P0.01;OR2=1.89,95%CI=1.14~3.14,P0.05)的危险度显著增高,而阳虚质发生全身型肥胖(OR1=0.36,95%CI=0.20~0.67,P0.01;OR2=0.38,95%CI=0.21~0.70,P0.01)的危险度显著降低。[结论]痰湿质是发生腹型肥胖和全身型肥胖的主要体质类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糖耐量异常患者中各体质类型的比例,通过统计分析了解哪一种体质类型的人更容易出现糖耐量异常,从而为糖耐量异常预防和治疗提供思路。方法:调查2011年4月至2012年4月期间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对符合糖耐量异常诊断者,采用标准化的中医体质量表测评各体质类型(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的得分;应用判别分析法判定个体体质类型,取得分最高的体质类型,分析糖耐量异常患者体质类型的分布规律。结果:149例糖耐量异常患者中,居于前3位的体质类型是阳虚质、气虚质、阴虚质,分别占26.17%、16.78%和14.09%。结论:糖耐量异常患者阳虚质、气虚质、阴虚质居多。而阳虚、气虚、阴虚代表了9种体质的的所有虚性体质,故虚性体质的人群更易出现糖耐量异常,提示糖耐量异常预防和治疗要以调补、改善虚性体质为主。  相似文献   

18.
糖调节受损(IGR)是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病变的重要基础,早期采用中医药治疗,配合科学的饮食、适量的运动,能延缓糖调节受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唐山市健康体检人群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情况。方法:采用标准化的9种中医体质量表对2683例体检人群进行调查。结果: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3月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参加健康体检的2683例成人体检者进行问卷调查,体质类型分布依次为平和质998例(男42.12%、女34.78%)、阳虚质384例(男13.18%、女16.73%)、气虚质295例(男10.16%、女12.82%)、痰湿质252例(男13.18%、女5.96%)、阴虚质249例(男8.32%、女11.10%)、瘀血质140例(男7.52%、女7.92%)、气郁质121例(男3.53%、女5.96%)、湿热质105例(男4.86%、女3.18%)、特禀质39例(男1.47%、女1.55%)。随年龄增大平和质比例逐渐减少,气虚质、瘀血质和痰湿质所占比例逐渐增多。结论:健康体检者中单一体质以平和质为主,偏颇质中以阳虚质、气虚质、阴虚质和痰湿质占多数,其中性别、年龄等因素影响体质的分布。应针对性的加强健康教育,采取行为干预及政策性支持等干预措施,改善偏颇体质、促进健康。  相似文献   

20.
李跃华  肖爽 《环球中医药》2010,3(6):431-434
目的分析抑郁症各证候类型中核心症状及其他症状的构成情况,为研究抑郁症常见中医证候标准及证治规律提供依据。方法对入组的抑郁症患者进行了中医辨证及证候指标调查,分析各证候类型中核心症状及其他症状的构成比例。结果核心症状、其他症状在抑郁症5个证型中的分布存在差异。结论证明了抑郁症临床证型的客观存在,以及中医辨证论治和西医症状的相关性、较西医学有较突出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