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树燕 《吉林医学》2009,30(9):849-850
川崎病(kawasaki distase,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系1967年日本学者川崎富作首先报道。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特征的儿童急性发热性疾病,是一种可能与感染密切相关的儿童自身免疫性血管炎综合征,其病因未明,病理特征为广泛的中小血管炎性反应及免疫性血管壁损伤,可致多系统损害。  相似文献   

2.
川崎病(KD)于1967年由日本川崎富作首先报告,曾称为粘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病因不明确的儿童常见的自身免疫性血管炎综合征.其主要病理改变为全身非特异性血管炎,累及中小血管特别是冠状动脉,可形成冠状动脉瘤,引起血栓性梗塞、狭窄,导致心肌梗死、猝死[1].目前KD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2],其中不典型川崎病也随之增多.  相似文献   

3.
刘璐  董淮富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2,47(10):1383-1387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实验室检查分析,以及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分析。方法选择92例KD患儿,其中患儿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分为观察组,无肺炎支原体感染分为对照组。对2组患儿进行血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以及降钙素原(PCT)、血红蛋白(Hb)、血清免疫球蛋白(Ig)及补体等的检测和分析。按照KD患儿有无冠状动脉病变分成冠状动脉病变组、非冠状动脉病变组,筛选出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92例KD患儿中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者48例(52.2%)。观察组CRP、ESR、PCT、IgG以及C3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性别、发热时间、Hb、ESR、肺炎支原体感染、丙种球蛋白无反应与KD患儿并发冠状动脉病变密切相关(P<0.05~P<0.01);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KD患儿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发热时间≥7d(OR=3.229,P<0.01)、Hb<100g/L(OR=2.114, P<0.05)、肺炎支原体感染(OR=3.356, P<0.01)、丙种球蛋白无反应(OR=3.655, P<0.01)。结论KD的诱因之一可能为肺炎支原体感染。KD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与KD患儿的CRP、ESR、PCT、IgG以及C3呈正相关。发热时间≥7d、血红蛋白<100g/L、支原体感染及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是KD患儿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高危因素,应加强对上述因素的干预。  相似文献   

4.
<正>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是一种好发于儿童的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该病是一种血管炎综合征,发病年龄以婴幼儿多见,最常见于5岁以下小儿,男女比例为1.5:1。近年来,发病率有所增高,其最大的危害是损害冠状动脉,目前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儿童获得性心血管病的主要病因之一。川崎病为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复发率为1%~2%[1],我院近期收治了1例川崎病复发患儿,KD复发在我院临床中罕见,现将该病例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以便总结经验,进一步提高对KD复发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正>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非特异性全身性血管炎症,可能是由一种或多种感染诱发的中等动脉急性炎症性血管炎,也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多发于6个月~5岁儿童[1]。KD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症状表现有重叠,如血沉增快、白细胞数目增加等,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故在实际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常出现误诊或漏诊而导致贻误治疗。因为KD的发生会导致心血管系统受损,甚至导致  相似文献   

6.
川崎病(KD)于1967年由日本川崎富作首先报告,曾称为粘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病因不明确的儿童常见的自身免疫性血管炎综合征。其主要病理改变为全身非特异性血管炎,累及中小血管特别是冠状动脉,可形成冠状动脉瘤,引起血栓性梗塞、狭窄,导致心肌梗死、猝死。目前KD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其中不典型川崎病也随之增多。  相似文献   

7.
正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病因不明的急性自限性全身性血管炎综合征~([1])。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持续发热、眼结膜充血、口腔黏膜炎、多形性皮疹、手足硬性肿胀伴指尖脱屑、非化脓性淋巴结炎。近年来,KD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2])。未经治疗的KD  相似文献   

8.
张莉  申昆玲 《医学综述》2003,9(6):367-369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又称川崎病 (Kawasakidisease ,KD) ,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小儿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病因至今仍不清楚 ,推测与感染有关。曾报道过的可能相关病原有尘螨、链球菌、丙酸杆菌、假单胞菌 (绿脓杆菌 )、干酪乳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钩端螺旋体、副流感病毒、EB病毒、麻疹病毒、逆转录病毒等 ,也有研究认为环境污染、汞中毒及化学药品过敏可能是致病因素。在以上多种微生物病原体中 ,KD与EB病毒的关系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有关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 ,本文就近年来二者关系的相关研究综述如下。1 KD…  相似文献   

9.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其对心脏的损害尤其是对冠状动脉(CA)的损害更为严重,是一种感染病源触发的免疫介导的全身性血管炎,主要在婴儿和儿童发病。我院自1993~2005年间收治32例KD患儿,其中临床表现非典型者15例,对患儿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的动态监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0.
过敏性紫癜(HSP)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血管炎之一.发病诱因以感染占首位,病源可为细菌、病毒、寄生虫等[1,2],而支原体感染诱发HSP国内少见报道.本文对我院2003年3月-2007年3月收治的46例肺炎支原体(MP)感染引起的过敏性紫癜(HSP)的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ⅣIG)无反应型川崎病(KD)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分析1例儿童ⅣIG无反应型KD合并支原体感染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心脏彩超结果、治疗经过及预后,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分析.结果:患儿给予阿奇霉素抗感染,甲泼尼龙+2个疗程丙种球蛋白+阿司匹林等综合治疗,12天后病情好转出院;出院1周后门诊复查,患儿指趾末端及肛周脱皮明显,查血ESR、CRP恢复正常.结论:对于合并支原体感染的ⅣG无反应型KD,建议尽早抗感染治疗,同时采用三联疗法(甲泼尼龙+2个疗程丙种球蛋白+阿司匹林)抑制炎症反应、降低体温,以预防及减轻冠状动脉病变.  相似文献   

12.
川崎病(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儿童常见的急性系统性血管炎,主要危害是导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如冠状动脉瘤、心源性猝死和早发性心力衰竭,是目前导致儿童获得性心脏疾病的主要病因,其发病机制迄今为止尚未完全明确。目前有研究认为溶酶体、线粒体可能在KD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主要介导调节性细胞死亡(RCD),其中包括细胞焦亡、自噬和细胞凋亡。本文就溶酶体、线粒体在KD中3种调节性细胞死亡方式中的作用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名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急性、自限性全身血管炎的疾病.该病主要累及婴儿和年幼儿童,约15%~25%未经治疗的KD患儿发生冠状动脉(简称冠脉)瘤或扩张,严重者可威胁患儿生命[1].早期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可有效防治冠脉并发症[2].本文观察了39例KD患儿治疗前后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与血小板计数及其动态变化,探讨上述参数在KD并冠脉病变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川崎病4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mucocutaneous lymphonode syndrome,MCLS)又称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清楚。大量流行病学及临床观察提示,KD可能是易患宿主由多种感染病原触发的一种免疫介导的全身性血管炎。  相似文献   

15.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称粘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mucocutaneous lymph node syndrome,MCLS),是一种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的儿童血管炎综合征.资料表明近年该病发病率逐渐增高,尤其在日本、中国、美国,其心血管并发症己成为儿童获得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它可导致严重的心血管损伤,如冠状动脉瘤、冠状动脉狭窄和闭塞及心肌缺血等,严重影响儿童身体健康.为评价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e globulin,IVIG)疗效,探讨一种合理治疗方案,2000年7月至2006年10月,对118例KD患儿进行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治疗,进行对比分析,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申琰军 《华夏医学》2013,26(1):213-216
川崎病(KD)是一种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婴幼儿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属急性自限性血管炎综合征,其发病率有逐年增高趋势。在发达国家或地区,KD所致的冠状动脉病变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小儿最  相似文献   

17.
川崎病(KD)又名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全身性血管炎,多见于婴幼儿,可引起冠状动脉病变,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1998年2月~2004年1月,我们应用单次大剂量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川崎病30例,并与传统方法治疗的27例进行对比观察,疗效优于对照组,报  相似文献   

18.
川崎病的临床诊治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急性、自限性的全身血管炎,主要累及婴儿和年幼的儿童.在日本和美国已经取代风湿热成为儿童获得性心脏病的最常见疾病.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与支原体感染(Mycoplasma pneumomiae,MP)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4年2月于我院被确诊为KD的84例患儿的病历资料,其中按照患者是否有支原体感染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KD患者为有支原体感染(43例),对照组KD患者无MP感染(41例)。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血白细胞计数(WBC)、超敏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血红蛋白(HB)以及血小板计数(PLT)的检测和分析。对两组患者是否存在冠脉损伤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观察组无冠脉损伤者占34.9%(15/4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8.5%(24/41),观察组冠脉损伤者占比65.1%(28/4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1.5%(17/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CRP指标水平为(68.9±14.7)m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2.8±8.2)mg/L,观察组的ESR指标水平为(42.6±15.9)mm/h,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1.6±6.1)mm/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P感染为KD的病因之一,MP感染与患者冠脉损伤呈正相关,MP感染引起的免疫介导损伤和炎症反应是发生KD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血管炎综合征,重者可导致冠状动脉严重并发症;早期诊断与及时治疗是防治冠状动脉病变的关键。不典型KD的逐年增多,易导致漏诊、误诊,延误治疗,应引起儿科医师的重视。现就我院2000年1月~2004年12月收治的不典型KD 16例,分析如下。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