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惊悸病名,源自<内经>,系统论述惊悸病辨证施治,出自<金匮要略>.通过惊悸病名探讨,后世有影响医家对病因病机、疾病的性质、治疗方法、方药应用,以及现代临床应用研究和实验研究,从而掌握目前对<金匮要略>惊悸病研究概况,总结归纳仲景对惊悸病的辨证论治规律,找出切入点,有的放矢地深入研究,并能很好地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吐血的病因病机分析,探讨病证寒热虚实,分析和掌握《金匮要略》对吐血病辨病思路;再通过吐血病治法与方药应用,掌握其论治特点,从而总结归纳仲景对吐血病的辨证论治特点。  相似文献   

3.
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对水饮病有较为完备的方法,本文通过分析相关条文,探讨其所用药物的特点,对仲景以下法辨治水饮病内容进行初步总结。1水饮病内涵本文探讨的水饮病,在《金匮要略》中称为痰饮病及水气病,此两者均由水饮所致,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性疾病。痰饮病与水气病的差异在于,痰饮病是局部  相似文献   

4.
饮证最早见于《内经》,载有水饮、积饮、溢饮等。《金匮要略》首次提出痰饮病,并对其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阐述最详,该篇将痰饮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大类。此外,痰饮还散见于《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胸痹心痛短气病》、《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呕吐哕下利病》等篇章。《金匮》虽然痰饮混称,但重在论述饮证。其治疗主要有以下十法。  相似文献   

5.
心悸是以患者自觉心跳心慌,不能自主,或脉见心律失常脉象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说文解字》释“悸”心动也。《内经》尚无心悸病名,以与悸类同之惊、惕、惊骇等名之,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的“心中澹澹大动”,《灵枢·神篇》讲“心怵惕”。至仲景《伤寒杂病论》首称心悸。与心悸相关最早的病症名是惊悸。它首先出现于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该篇论述了惊悸的脉象和治疗方药。  相似文献   

6.
《金匮要略》中用麻黄者凡18条,19方,分别见於痉湿喝病、中风历节病、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痰饮咳嗽病、水气病、惊悸吐衄下血病、呕吐哕下利病等七篇中,多与它药配伍,运用于刚痉、风湿、咳逆上气、溢饮、水肿等病的治疗。现将该书对于麻黄的治疗范围、配伍方法及煎服特点进行探讨,并简述个人在临床中的点滴体会。  相似文献   

7.
郑利钦  粱天豪 《光明中医》2016,(12):1696-1697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篇中,开篇即论惊悸病的成因"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即为悸。"即由气血阴阳亏虚所致,总病机为因虚生悸,理当以温补气血,滋阴温阳为治则。但篇中第13条却以攻逐痰饮为法,以半夏麻黄丸为方,与开篇所论"动即为惊,弱即为悸"的病机、治法治则完全相反,而与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篇的病机、治法治则相近,将13条归于惊悸病篇明显不适。将之归于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篇,且归为痰饮咳嗽病的并发症更显合理。  相似文献   

8.
心悸乃心动悸不宁,惊慌不安,不能自主的一种内科常见病证,包括惊悸和怔忡。惊悸因惊恐、恼怒所诱发,病轻浅,时作时止,不发如常人,而怔忡则不因惊扰而自觉心悸不安,终日悸动不止,稍劳尤甚,病情较重。心悸可单独出现,也可伴见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如:胸痹、眩晕、失眠、喘证、水肿等病。罗铨导师在吸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抓住气血的中心环节,以益气养阴为主,辨证加减治疗心悸,临证效果较佳。1历代医家对心悸病因病机的认识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伤寒论》提出了惊悸,心下悸、心动悸的病名,认为病因有惊扰、水饮、虚损和汗后受邪,脉…  相似文献   

9.
郑世琳 《四川中医》2002,20(5):20-21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虽未言及“同病异治”法,后世医家也对此治法未作探讨,但细审《金匮要略》各篇,却充分体现了“同病异治”这一法则,本文论述了仲景先生在《金匮要略》中运用这一法则,在治疗杂病上的规律,这对学习古典医籍者,颇具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病症特点和用药规律的研究及吾师朱章志教授运用该方治疗疑难病的临床验案分析,认为茯苓四逆汤证的病机为阴阳两虚、肾水上泛。  相似文献   

11.
《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是仲景创造辨证理论的代表作。该书简明扼要,首创以病为纲、病证结合、辨证论治的杂病诊疗体系,为临床诊治提供思路。现就《金匮要略》黄疸病篇条文1、条文2、条文8提出笔者自己的理解,供学者参考。  相似文献   

12.
《金匮要略》治则治法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雪华 《河南中医》2006,26(2):10-13
《金匮要略》是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经典课程之一,其主要内容是关于内伤杂病治则治法的论述,被誉为医方之经、方书之祖,是治疗杂病的典范,临床实践的准绳。由于种种原因,存在着诸多难点、疑点。为进一步规范《金匮要略》治则治法的理论研究,作者从《金匮》一书的基本论点、杂病治则治法的概念、《金匮》治则内容概要、《金匮》治法内容概要四方面进行探讨。认为,整体恒动观念、脏腑经络学说、辨证论治、治病求本、形神统一等理论及在此理论指导下的治则治法,是中医学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诊疗方法,是仲景学术思想的精髓与核心内容,应在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广大。  相似文献   

13.
总结了《金匮要略》和《难经》对虚劳的治疗特点。《金匮要略》治虚劳重在调和阴阳、补益脾肾、虚实兼顾,体现了仲景辨证论治的学术特色。《难经》提出了"五损"之说,从调整五脏功能治虚损,灵活运用益、调、适、缓等大法。两者关于虚劳的论述,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4.
杨金萍 《中医教育》2008,27(2):26-28
《金匮方论衍义》对《金匮要略》的注释发微有许多独到之处:“以经释经”,藉《内经》《伤寒论》发阐《金匮要略》;注重对仲景脉象的阐释发挥;注重病证辨证,强调病因与体质因素;方论阐发,精见独到。由于此书为注释《金匮要略》第一家,故对后世《金匮要略》的注释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金匮要略》临床诊疗思维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金匮要略》蕴含的临床诊疗思维,认为疾病鉴别诊断是其重要内容,抓主症、辨汤证、审疾病是基本诊疗思路,症-证-病结合是完整的中医临床诊疗思维。  相似文献   

16.
《金匮要略》中"治未病"理论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整体治疗、未病决定诊疗方案。其立论的原则有三,即预防原则、整体治疗原则、诊疗方案选择的原则。《金匮要略》中对水气病的论治从已病与未病2方面入手,已病者当发汗与利小便,发汗用麻黄桂枝类,利小便予防己,未病时防止气水血的传变和津液损伤。同时注意补脾胃之气以助祛除水湿,用以表治里、以气治水法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魏明刚  孙伟 《中医药学刊》2013,(10):2148-2150
水气病是现代医学中以慢性肾脏病为主涵盖所用水盐代谢失调导致机体水肿的疾病,临床中很多疑难疾病与之密切相关。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一书中历史性地将本病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内容非常丰富,其辨证论治思想体现在从疾病病因病机、临床分型、证侯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等病变在不同阶段的辨证分析和治疗,几乎包括疾病发生发展的每个环节。依据充分,用药精当,充分体现了其独特的辨证特色。《三因极-病证方论》则是在其基础上扩展其外延,丰富了其内涵。因此,学习《金匮要略》"水气病"是基础,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钥匙。纵观《金匮要略》成书至今,可以看到其在中医学乃至整个医学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已得到充分认识和肯定。《金匮要略》既为中医学基础学科,又因其有很强的实用性而兼具临床学科的性质。在其理论基础上创立的中药方剂加味当归补血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中获得较好的效果。今后,从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两方面开展进一步的相关研究并促进其发展。  相似文献   

18.
《金匮要略》在现代医学泌尿系感梁的临床运用较广,笔者将泌尿系疾病的辨证分型及《金匮要略》中的相关方或法加以整理归纳为8个方面,以利于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19.
胸痹心痛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金匮要略》对胸痹心痛具有专门论述,记载有疗效确切的方剂,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角药"配伍形式,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本研究从传统认识、现代药理、临床实践等方面系统分析了《金匮要略》治疗胸痹心痛"角药"的配伍应用,为胸痹心痛的治疗做出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20.
李成卫 《辽宁中医杂志》2014,(10):2083-2086
为揭示《金匮要略》诊治疾病的原本思路,在隐性知识理论指导下,采用原著明确提出的"治未病"原则,以痉病为切入点,分析有方证原文诊治疾病的思路、思考的重点及解决问题的方案,结论认为"治未病"在原著不仅是一个疾病预防原则,还是一个最终决定方剂、药物选择的治疗原则,将痉病相关原文划分为"辨治已病"与"辨治未病"可揭示原著诊治该病的思维步骤。较之应用后世理论解释与重构经典的阐释学,借鉴采用隐性知识理论,研究结论更为接近经典原本的含义,这无论对于痉病诊治规律、《金匮要略》原著疾病诊治思维还是现代辨证论治思维步骤研究均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