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脾胃学说是祖国医学的宝贵遗产之一,经云:“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素问、平人气象论),汉代医家张仲景说:“四季脾王(旺)不受邪”。金元医家李东垣进一步发展了脾胃学说,他在《脾胃论》中说:“历观诸篇而参考之,则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又说:“至于经论天地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六腑,及形气俱虚,乃受外邪,不因虚邪,贼邪不能独伤人,诸病从脾胃而生,明矣。”这就是说人身脾胃健旺,元气充足,抗病  相似文献   

2.
东垣治疗百病不但偏重升燥温补,也重视“降润清泻”,其治疗法则在《脾胃论》中自有一套完整的规律,从其一些代表方剂中可窥一斑。一、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东垣在《脾胃论》“脾胃胜衰论”中,对“饮食损胃,劳倦伤脾,脾胃虚,则火邪乘之而大热”之元气虚阴火上乘并重者,以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治之。方中人参、黄芪、苍术、甘草益元气以制阴火;石膏、黄芩、黄莲泻阴火以助元气,共奏脾胃健运、元气则复、阴火得敛;阴火得降,脾胃健运,则元气自旺之效。  相似文献   

3.
1 胃气的作用 首先,胃气在生理上有其重要作用。如《内经》云:“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脏腑经络之根。”“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可见,人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其次,胃气在病理上的作用。李东垣说“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又谓“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由此看出,胃气的盛衰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再次,是胃气的治疗作用。调理脾胃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虚则补之”,人所共知。临床诊疾,病实者鲜少、虚者甚多,补后天而益先天最详于东垣,仅其应用补法的特点,略述管见,不妥之处,悉请指正。一、补散相须东垣总结前人及自己的经验,以“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为据著成《脾胃论》,该书重点强调脾胃为一身精气升降之枢纽与“火与元气不两立”两个论点,认为阴火与元气(脾胃之气)对立统一、一胜则一负。若脾气下流、元气消沉,阴  相似文献   

5.
<正>阴火之说,始于东垣。其云"苟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喜怒忧恐,劳逸过度,而耗损元气。既脾胃虚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旺。心火者,阴火也,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伐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由是观之,阴火乃脾胃虚损,元气不足所致。而脾胃虚损又因饮食不节,寒温不适;或喜怒忧恐,劳逸过度而生。然而脾胃虚损,何以元气不足,元气不足又何以致阴火?阴火当何以法辨治?为此,笔者不揣愚陋,略陈管见。1脾胃与元气:脾胃地处中州,乃出入升降之枢纽。脾主  相似文献   

6.
阴火证治验     
杜庆云副主任医师在阴火证治疗方面经验尤甚.笔记予以整理,供同道研讨。“阴火”语出金代李东垣,怄学发明》论日:“苟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又喜怒化恐而损耗元气。既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人独盛,心火者,阳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今,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认为“阴火”是病理君相之火,其成因本于脾胃元气之不足。故东垣论其治法“谁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泻其火”,立其方药“补中益气汤主之…··又宜加黄柏救肾水,能泻阳中之伏火”…  相似文献   

7.
笔者临证20余年,处治多种内科杂症,从脾胃病论治者十居二、三,且收到满意的效果,现举其要者,论述于次。 1 脾胃气虚,法宗东垣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指出:“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他认为不少疾病是由脾胃  相似文献   

8.
金元时代,著名医家李东垣氏,在治疗内伤杂病的过程中,认识到中焦脾胃在其发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不断实践,创立了脾胃内伤学说,为祖国医学的不断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其所著的《脾胃论》中,说“脾胃之气即伤,而元气不能充,而诸病所由生也”;“胃虚则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四肢皆不得营运之气,而百病生焉。”明确认识到“脾胃不足是内伤病发生的根本原因;脾胃  相似文献   

9.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脏在固护人体正气方面具有重要地位。李东垣日:“脾胃是元气之本,元气是健康之本”。“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健脾法可以调整脏腑功能,增添机体的元气,提高患者的抗病能力,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在临床实践中,本人通过以健脾法为主治疗不同病症,取得了较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上卷之脾胃胜衰论,并且本方为该书治疗脾胃病的代表方剂之一。李东垣将该方定名为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是与他本人的学术思想密不可分的。他认为“人以脾胃中元气为本”,而饮食不节则伤胃,劳倦过度则伤脾,脾胃受损使受纳运化失职,元气不足,终致阳气下陷,阴火上乘。故东垣以补脾胃,泻阴火,升下陷之阳气为法,创立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对于方名中之“阴火”二字,历代医家有不同说法:有人认为是一般大热烦渴宜用寒凉的实火;有人认为是常见阴虚发热而用滋阴的虚火;尚有医者认为是“阴盛格阳”的假火。我们更推崇如下一种观点:即阴火为饮食,劳倦失于调节,致伤脾胃,脾胃中元气下陷所导致肾肝的相火离位,上乘脾胃,干扰心包,所以谓之阴火;手足厥阴经脉上下相连,故又称“包络之火”。  相似文献   

11.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无不赖之以生,故治脾法为临床所常用,而每易收到良好效果。下面从七方面简述治脾法,并附验案四则。治脾诸法(一)益气法:《素问·调经论》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临证见脾胃元气不足,当以益气为法,主以四君子汤。脾为五脏之本,益气不仅补虚生血,且可固脱,同时益气又寓有祛邪之意。益气一法,证之临床,出入化裁,层出不穷。如益气兼  相似文献   

12.
张忠良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24):161-161
金代著名医家李呆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认为“脾胃之气既伤,元气亦不能充,诸病之所由生也”。“百病”不外乎外感时病及内伤杂病。以“从胃论治”为出发点,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3.
胃癌的中医治疗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祖国医学认为,胃癌乃属于“胃脘痛”、“噎膈”、“伏梁”、“积聚”等范畴。《素问·腹中论》认为:“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病名伏梁……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由此可见,古人早在几千年以前已对胃癌有所认识。对其发病机理亦提出正虚邪实,而以正虚……脾胃正气不足为多见。《灵枢·百病治生篇》认为:“……”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脾胃论》:“元气之充足,皆内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脾胃之气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可见脾虚在胃癌形成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作用。因虚而致痰湿内留,郁结化热,热毒内灼,伤阴耗气,为瘀成结。在传统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在胃  相似文献   

14.
脾胃内伤学说在发病学与治疗学方面的贡献,与金元时期李东垣的医疗实践和著述是分不开的。后世所谓补土派的形成,李氏是无可非议的奠基人。批判地继承、发掘东垣学说,对发扬祖国医学,促进中西医结合,都是有价值的。脾胃元气论脾胃元气论是东垣脾胃内伤学说立论的基本出发点;也是李氏对正常人体机能活动的原则性认识。李氏认为,脾胃内伤对于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关键性意义。要认识和研究脾胃内伤学说的精神实质,必须从这里入手。以下分三点加以讨论。一、气者精神之根蒂历代医家对精、气、神都十分重视,一直誉为“人身三宝”。所不同的是,或更看重气,或更看重精,或更看重神。李氏属于前者。他说:“气乃神之祖,精乃气之子,气者,精神之根蒂也,大矣哉!”①由于李氏把着眼点放到气上,这便导致东垣学说详于气的变化而  相似文献   

15.
在脉象中无“和缓”、柔弱和圆滑之脉象叫无胃气的脉象。脉无胃气是元气衰败,脾胃之气衰绝,水谷不再生化,人体的精气不再资生的表现,《素问·平人气象论》“人以水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什么叫做无胃气的脉象呢?《素问·平人气象论》“所谓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所谓脉不得胃气者,肝不弦、肾不石也”。  相似文献   

16.
在辨析《素问调经论》关于阴虚生内热的论述基础上,遵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1]):"既脾胃有伤,则中气不足,中气不足,则六腑阳气皆绝于外,故《经》言五脏之气已绝于外者,是六腑之元气病也,气伤脏乃病,脏病则形乃应,是五脏六腑真气皆不足也。惟阴火独旺,上乘阳分,致荣卫失守,诸病生焉,其中变化,皆由中气不足,乃能生发耳。"以升阳益气甘温除热法之原则,探讨甘草泻心汤治疗脾虚阴火上冲为主要病机的临床应用,如:神经性耳聋、痤疮、湿疹样皮炎、皮肤角化症等。  相似文献   

17.
《内经·素问·示从容论》指出:“年长则求之于府”。黄元御释:“年长者肠胃扫弱,容纳少而传化迟,府病为多,故求之于府。”(《素问悬解》)这里的“府”,主要指胃肠而言,而与脾密切相关。“年长则求之于府”是脾胃学说在老年人养生及康复医疗中具体应用的最早记载,它揭示了脾胃于老年人的重要作用,并对后世医家有较大的影响,迄今对老年人的养生及康复医疗实践仍不乏其指导意义。兹略陈管见,以就正于同道。寿夭之决亦基脾胃之气肾为先天之本,脾乃后天之源,二者与其它脏腑分工协作,共同维持着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人至高年,肾气渐亏。《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男子至“八八”,女子至“七七”,皆已“肾藏衰,天癸竭”。先  相似文献   

18.
1.吴鞠通《温病条辨》竭力反对用辛温之法,治疗外感热病。答: 2.刘河间、李东垣、张从正、朱丹溪并称“金元四大家”,他们在学术上各持独特的观点,相互争鸣不已。答: 3.李东垣重视脾胃在人体的重要作用,善用四君子汤补脾。答: 4.张景岳所论“真阴之病”,包括了水亏与火衰。答: 四、简答题: (每题5分)。 1.简述东垣对脾胃与元气关系的认  相似文献   

19.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一损,可及诸脏,变生百疾。因此,重新审视金元时期李东垣所创的补土学派的学术思想,总结其辨治脾胃病的经验,对临床有较大指导价值。在前人诸多论述东垣脾胃学说的基础上,除详细阐释"补土"之要妙,明晰"阴火"、"甘温除热"、"升阳散火"等众所周知的"擅补"思维外,还发前人之未发,总结了东垣亦擅随证驱除中焦邪实以及立益气活血之法针对气虚血瘀诸病的"擅攻"之要,全面展现了东垣针对脾胃病证,虚实各异,辨治各显千秋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20.
李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金时真定人,为中国医学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幼,喜好医学,年稍长,从易水张元素(洁古)学医,赞同张氏对疾病“古今异治”之说;师承其不拘古法,自创新方的革新思想;制方遣药讲求药性及处方规矩。于由他勤学并努力实践,不几年,尽得其传而更有发挥,诊治病人,重视脾胃,创脾胃内伤学,认定:脾虚气伤,百病由生,立法处方以补脾益胃,顾护元气为第一要务,对内伤病的认识和治疗,作出了宝贵的贡献。他的《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等著述,是祖国医学宝库中一份珍贵的遗产,值得发掘、研究、整理、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