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感染性休克主要是由细菌及其毒素(内毒素和外毒素)或其它病原体所引起的急性循环功能不全综合征。其发生的始动环节是微循环障碍,致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组织灌注不良,组织器官缺氧及损害。临床表现上,开始有恶寒发热,继而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及花纹,四肢厥逆,肢端青紫,血压下降,脉压缩小,脉搏细数,神志障碍,少尿和  相似文献   

2.
1概况: 感染性休克(以下简称“感休”)是由各种不同病原体及其毒素或抗原抗体复合物等所引起的休克状态,以微循环障碍为主。表现为虚脱,皮肤面色苍白和湿冷,表浅静脉萎陷,脉细数,血压下降,精神状态改变和尿生成受抑制的一系列临床危重综合症。与中医“厥逆”、“脱”、“闭”、“亡阳”等相似。由于抗生素的发展,革兰氏阳性细菌,如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等,对抗生素多属敏感,引起休克者较少;而革兰氏阴性杆菌则对抗生素常不敏感,因而引起休克  相似文献   

3.
休克是西医名称,可见于多种疾病,它属于中医的厥证范围。其临床表现以卒然昏仆、人事不省、面色苍白、自汗淋漓、手足厥冷为主证.感染性休克,属于中医的热厥或寒厥。热厥治宜清热泻火,方用水牛角30克,生地  相似文献   

4.
小儿肢厥,是指小儿四末清冷,甚或冷至肘膝,故称“厥逆”、“四逆“。临床上小儿肢厥并不少见。虽然肢厥只是许多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症候,但是,如果临证时对引起肢厥的病因认识不清,总以阳虚寒盛统之,投予温阳救逆之品,则后果不堪设想。在此,仅将临床常见的引起肢厥的病证加以浅述,以求同道明辨。东汉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指出:“厥者,手足逆冷是也”,又曰:“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说明了“厥”以手足发冷为特点,其病机是由于阴阳二气不相顺接,阳气不能达于四肢,不能温运四末造成。导致阳气不达于四末的原因很多,仲景总结出十余种。如阴寒极盛,阻遏阳气之“脏厥”,阳气衰微的“寒厥”,痰湿内阻之“痰厥”,热邪郁遏之“热厥”,血虚寒  相似文献   

5.
凡小儿脏腑功能及阴阳气血逆乱而产生的手足厥冷,或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手足厥冷等均可称之为厥证。厥证并非一种疾病,而是多种疾病都可能出现的一类证候。小儿因其“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神气怯弱,抗病力差,故厥证的发生率较成人高。但是,如果临证时对引起厥证的病因认识不清,总以阳虚寒盛统之,投以温阳救逆之品,则后果不堪设想。导致厥证的原因甚多,如阳气衰  相似文献   

6.
命门是人体的组织,是生命的门户,是独立的组织,既不是右肾也不居于两肾之间,更不是督脉中的命门穴,它不属于五脏六腑,也不归类于奇恒之府。它参与人生命的整个进程,最大功能是气化功能,有延续生命的作用所以说命门是生命的主宰者,是产生天癸的宅基。命门兼具水火,但它侧重于火。在临床上因命门火衰而引起的完谷不化之腹泻,因暴脱之阳而引起手足厥逆皆用附子为君药来培补命门之火。所以采用急补命门的方法是中医治疗  相似文献   

7.
休克是由多种致病因子(物理、化学、精神、微生物)作用于机体后造成组织灌注不足引起的一组微循环障碍综合征.微循环障碍时,有效血容量减少,血流缓慢,回心血量和心输出量不足,血液粘滞,重要脏器灌注不足,导致组织缺血、缺氧、酸中毒、细胞坏死和凋亡,产生一系列生理紊乱.现代医学休克的解释为持续性的、血液灌注不足的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的亚临床病变.按其病因和临床特点,属于中医学"厥脱"范畴,是"厥"和"脱"的综合征.  相似文献   

8.
休克     
休克是由于急性循环功能不全引起广泛、严重的周身组织血液灌注不足而产生的临床综合征。主要的病理生理改变为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血管阻力改变和心功能不全,三者可同时或单独出现,致使全身组织和器官灌注不足、微循环血流量减少,导致组织缺血缺氧,代谢紊乱和脏器功能障碍等变化。引起休克的原因很多,可概括以下几类:①低血容量休克;因血液、血浆、体液或电解质大  相似文献   

9.
中医内科急症之一厥脱证的治疗是当前较为重视的国家研究课题。厥脱证是以脉微欲绝、神志淡漠或烦燥不安、大汗淋漓、四肢厥冷为主证,按中医学理论可分为热厥证和寒厥证。热厥证由热毒内陷、热深厥深发展至元气外脱的热厥气脱证,热厥证多见于感染性休克的前期和早期,元气外脱证出现于感染性休克阴阳离决的临终阶段,而由厥至脱,用抗厥注射液。感染性休克的主要病理基础是气阴耗伤,气滞血瘀,又研制了具有益气养阴,行气活血功效的救脱1号。寒厥证是由寒邪直中、内外皆寒之证,寒厥证可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医学中"厥"的含义有二:一为昏厥,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一为厥逆,亦称厥冷,系四肢清冷不温,即肢厥.<伤寒论>第337条云:"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厥逆又分寒厥、热厥.<素问@厥论>首先提出"热厥"一词,"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张仲景论及了外感病阳明实热内结致厥.吴鞠通于<温病条辨>(以下简称<条辨>)中指出温病热厥有三,其论补<内经>、仲景言之未尽.然厥证不同,治疗各异.兹依据<条辨>所论,对温病热厥证治试作分析.  相似文献   

11.
休克是人机体遭受强烈刺激引起的以微循环障碍为主的急性循环功能不全。休克可分为创伤性休克、出血性休克、中毒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等。休克患者发病急骤,病情发展迅速,这就要求我们护理人员细心观察,科学护理,从而提高休克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和治愈率。  相似文献   

12.
中医一向是能够治疗急性病的,我国最早的医学著作《内经》中,就有厥逆、诸卒痛、癫狂惊痫、肠痈等急性病的记载。《伤寒论》中论述阳明病的高热;少阴病的脉微细、手足逆冷;厥阴病的寒厥、热厥、蛔厥等都是急性病。《金匮要略》一书中,更有大量急性病的证治,如中风、胸痹、心痛、短气、  相似文献   

13.
参麦注射液与参附注射液因为其良好的益气固脱、回阳救逆的作用,已广泛运用于临床急救。特别是运用于抢救创伤性、失血性休克,血压不升、四肢厥逆等情况。其疗效确切,被列入中药急诊必备药品之一。临床上在抢救休克病人时,常常在运用参麦注射液与参附注射液的同时加用抗休克血管活性药物及抗胆碱药物,有些取得了良好的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337条云:“凡厥者 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指出厥逆的含义及其病因病机。然厥证不同,施治则异。兹对《伤寒论》不同厥逆证治作一初探。 一、寒厥:多见于伤寒少阴病阴寒内盛的危重阶段。禀气不足之人,复感风寒之邪,重伤正阳;或治疗失误,汗下杂施,均可病及少阴,导致真火式微,阳气不能布达于四  相似文献   

15.
谈厥     
厥,考之古籍,大致有三方面的含义:(1)逆气自下而上,上冲胸咽;(2)突然昏晕不省,移时方苏,或一厥不还;(3)手足寒冷。《伤寒论》中的厥证主要论述四肢厥冷甚则体厥之证,对昏厥和逆气上冲间有论述,不属主要。今就论中四肢厥冷证(姑称狭义厥证)作一总结,以利更好地体会论中辨治精神。  相似文献   

16.
厥脱是中医临床常见的危急重症,其症状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汗出淋漓、烦躁不安、脉细数欲绝、血压下降,与现代医学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近似。我科自1985~1995年对厥脱住院的36例病人经过益气救阴固脱法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  相似文献   

17.
手足厥冷是常见的一种症状。汉代张仲景在他所著的《伤寒论》一书中,称此为“四肢厥逆”,又简称为“四逆”,还记载了四逆汤、四逆散、当归四逆汤等方。据方分析,引起手足厥冷的病因病机是多方面的,并非简单。临证必须详细辨别,审阴阳、分寒热而治之,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一、病因病机 外伤寒凉,阳气不足以  相似文献   

18.
中西医结合治疗感染性休克的体会乐都县人民医院王冬芬,黄秀忠抢救感染性休克在基层医疗单位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我们在常规应用西药的同时,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配用中药加味生脉散救治感染性休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体会介绍如下。感染性休克属于中医急诊的厥...  相似文献   

19.
浅谈《内经》厥冷症郑禹林(南昌市洪都中医院内科南昌330008)《厥冷》即手足逆冷,为《内经》厥证中的一个类型。《内经》论厥,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泛指脏腑经络气血逆乱;二是指昏厥不省人事;三是指四肢逆冷。第一类厥逆是讲病机,后二类厥逆是指症状。厥虽可...  相似文献   

20.
因使用美多心安引起休克二例,予以报道。例1男,67岁。因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右心功能不全Ⅱ级住院。既往有冠心病史。EKG示快速型房颤,经消炎、利尿和地高辛治疗,症状好转。但心率快,加用美多心安50mg,每日二次。二天后(共用药200mg),突然神志朦胧,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血压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