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人体皮肤枪弹创局部组织中5—HT的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免疫组化PAP法观察人体皮肤生前枪弹标本40例,死后30例损伤局部5-HT的变化,发现生前枪弹创局部5-HT主要分布于他缘,皮肤乳头层,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及皮肤附件周转结缔组织内,皮肤网状层结缔组织内5-HT分布较少;死后8分钟内形成的枪弹创改变与生前相同。  相似文献   

2.
为寻找生前损伤早期诊断指标,采用免疫散射浊度分析法,对生前、死后不同时间形成的大鼠切创皮肤的5HT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生前损伤5分钟,5HT含量明显升高,15分钟达高峰,60分钟开始下降。生前损伤各组5HT含量均较自身对照组明显升高(升高40%以上,P<005);而死后5分钟和15分钟组皮肤中5HT含量均较自身对照组升高(P<005),但增加幅度均低于36%。提示,如创缘皮肤5HT含量比自身对照升高40%,可判断为生前伤  相似文献   

3.
为寻找生前损伤早期诊断指标,采用免疫散射浊度分析法,对生前,死后不同时间形成的大鼠切创皮肤的5-HT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生前损伤5分钟,5-HT含量明显升高,15分钟达高峰,60分钟开始下降,生前损伤各自5-HT含量均较自身对照组明显升高;而死后5分钟和15分钟组皮肤中5-HT含量较自身对照组升高,但增加幅芳均低于36%。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肥大细胞在生前损伤与死后损伤鉴别中的价值。方法:用光镜、电镜及图象分析方法,对30只大鼠不同时间皮肤切创壁肥大细胞进行了定量组织病理学研究。结果:光镜下生前损伤组肥大细胞的脱颗粒率明显升高(P<0.01),脱颗粒的范围随伤后存活时间的延长而不断扩大。电镜下生前损伤组肥大细胞颗粒内含物电子密度下降且分布不均,颗粒膜相互融合,形成通道,将颗粒内含物排至细胞外;颗粒轴比减小,体密度下降,数密度升高。与死后损伤组及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创壁肥大细胞的脱颗粒率和肥大细胞颗粒形态改变及形态测定参数可用来推测损伤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鉴别生前伤、死后伤及推断损伤时间的方法。方法:运用ELISA检测大白鼠切割创缘皮肤内PGE3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生前损伤后10-70min,损伤组织中PGE2含量逐渐升高。生前伤PGE2含量与损伤时间有线性关系。结论:ELISA检测损伤皮肤中PGE2含量能鉴别生前伤及死后伤,推断损伤时间。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石蜡切片,免疫组化PAP(酶抗酶复合物),DAB(3,3’-二氨基联苯二胺)显色,观察人头皮枪弹创(即刻)、头皮挫裂创(30min)、腹部皮肤切创(4h)三类创伤各4例创缘区Fn含量及分布的变化。可见三者除具备正常皮肤的Fn含量与分布外,创缘组织中均有大量棕色、絮状Fn渗出聚积,着色由浅到深向创缘处逐渐增加形成梯度,与死后皮肤损伤创缘Fn染色呈阴性,正常皮肤中Fn含量及分布比较,有明显区别,并能反映创缘区Fn含量及分布的规律。应用于法医学创伤领域的研究,不失为行之有效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7.
应用激活血小板悬液滴入切创创腔内,以观察损伤组织中血小板和白细胞附壁、游走的关系,结果显示:血小板作为一个炎症细胞可参与并加强白细胞反应,而且活化血小板释放的炎症介质可在死后继续在创伤组织中对白细胞起趋化作用。上述结果表明,死后创伤中仍有可能产生有意义的白细胞浸润,用白细胞反应来作为区分生前死后损伤的可靠指标或推断损伤时间的意义不大。P<0.01.ΔP>0.05图2死后经过时间对损伤后白细胞反应的影响I:生前切创组;IP:生前切创死后取材组;IK:生前切创对照组;IPK:生前切创死后取材对照组P<0.013讨论3.1创伤组织中血小板激活对白细胞附壁和渗出游走反应的影响组织受伤后,首先发生以血小板粘附、聚集进而形成血小板血栓的止血反应,这种反应在受伤后立即出现,我们曾用免疫组化技术证实血小板止血反应可作为生前损伤的重要指标[4,5]。组织创伤后,一方面血小板在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血小板作为炎症细胞又可参于炎症反应,引起血管的损伤[6]。本组实验显示,当激活的血小板悬液滴加到切创创腔中并与对照组比较,发现除生前10分钟切创组无统计学意义外,余均有显著性差异,且实验组白细胞附壁、渗出游走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在大鼠的肌肉损伤模型上,探讨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推断生前、死后损伤的可能性。结果显示:生前实验组伤侧肌肉的SOD活性与对照侧肌肉相比明显减少,有显著性差异(P<0.01),MDA的含量与对照侧肌肉相比明显增加,有显著性差异(p<0.01);死后实验组伤侧肌肉的SOD活性、MDA含量与对照侧肌肉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生前损伤组SOD活性、MDA含量的差值与正常组和死后损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正常组SOD活性、MDA含量差值与死后损伤组差值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表明:通过检测局部组织肌肉的SOD活性及MDA含量可区分生前、死后伤。可望在今后的法医学实践中验证使用。  相似文献   

9.
报告建立大鼠外伤性脑干损伤模型,并以死后脑干伤作对照,用神经微丝(neurofilament,NF)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fibrilaryacidicprotein,GFAP)双重免疫组化染色观察了脑干神经轴索及星形胶质细胞的变化,且对轴索的直径和星形胶质细胞数进行了图像分析及统计处理。用透射电镜观察了延脑网状结构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发现:轴索直径在脑干伤0.5、1h组与死后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而3h组与死后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GFAP阳性细胞数在脑干伤0.5h时无明显变化,而伤后1、3h显著性增加。电镜观察到延脑网状结构内的神经髓鞘层面分离,NF排列紊乱,疏密不一等病变。本研究明确了颅脑损伤早期死亡与脑干损伤的关系,并发现NF-GFAP双重免疫组化染色可诊断伤后存活1h或更长时间的大鼠外伤性脑干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损伤组织中的免疫球蛋白 G(Ig G)的分布以区别生前与死后伤。方法 :卵白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技术 (ABC法 ) ,直接用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单一特异性抗体 (直接法 )检测人体生前与死后损伤皮肤组织中的 Ig G。结果 :生前损伤标本均阳性 ,死后损伤标本均阴性。应用本方法可以检测极短时间 (<1 0 min)内死亡的生前伤。钝器伤 Ig G阳性反应分布范围比锐器伤广。结论 :应用 ABC法、直接法的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人体损伤皮肤组织中的 Ig G比较简便 ,该方法适用基层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大鼠皮肤损伤后不同时间肥大细胞的形态及定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肥大细胞颗粒的脱出率及超微结构的观察以及对是闰的定量研究,可推断组织的损伤程度和损伤时间。方法:用光镜、电镜及图像分析法,对损伤后不同时间的25只大鼠损伤处肥大细胞进行了定量组织产现理学研究。结论:肥大细胞的胶颗粒率与扣同伤后的时间和受损伤的程度有密切关系 。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生前电击、死后电击及正常的皮肤组织运用Mowory(ABPAS)法和Alcian blue染色来鉴别生前电击与死后电击电流斑的不同。方法自行设计电击系统一套,雄性Wistar大鼠18只,分为:生前电击死组、死后电击组和非电击对照组,每组各6只。生前电击死组及死后电击组均于电击后即刻取电击处皮肤组织;非电击对照组脱颈处死后即刻取对应部位皮肤组织。三组皮肤组织均行中性甲醛固定,制成石蜡切片后分别进行Mowory(ABPAS)法、Alcian blue-核固红、HE染色。结果生前电击死组、死后电击组与非电击对照组皮肤网织层采用Mowory(ABPAS)法和Alcian blue-核固红法染色均有明显区别;生前电击死组与死后电击组大鼠皮肤网织层采用Mowory(ABPAS)法染色无明显区别,而采用Alcian blue-核固红法染色时生前电击死组网织层染色呈红色,死后电击组网织层染色呈蓝色,存在明显差异。结论 Alcian blue-核固红法较Mowory(ABPAS)法不仅对生前与死后电流斑的鉴定有重要的价值,而且有助于不典型电流斑的认定。  相似文献   

13.
IL-1及VEGF在大鼠皮肤切创愈合过程中的免疫组织化学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IL-1)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变化与损伤时间的关系,以期为法医病理学皮肤损伤时间判定提供有效的免疫组织化学指标。方法:51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17组(每组3只),随机选取13组大鼠背部皮肤行切割创,在伤后不同时间(5、10、30 min及1、3、5、7、9和12 h以及1、3、5和7 d)处死大鼠作为生前损伤组;另取3组大鼠,脱颈处死后5、10及30 min在背部行切割创,作为死后伤对照组;取余下1组大鼠背部皮肤作为正常对照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生前损伤组、死后伤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大鼠不同损伤时间的生前伤、死后伤及正常皮肤组织中IL-1及VEGF的表达变化。结果:在生前损伤组,IL-1于伤后30 min,即在上皮组织和肉芽组织(巨噬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中呈阳性表达,并持续至伤后5 d,IL-1阳性细胞率在损伤后3 h内较低,伤后5 h达到峰值(49.87%±3.42%),随后有所下降,但伤后3 d达第2次峰值(47.56%±7.52%),而后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VEGF于损伤后3 h在表皮组织中呈阳性表达,且持续至伤后10 d。死后伤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IL-1及VEGF的表达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VEGF和IL-1随损伤时间变化呈规律性表达,VEGF和IL-1可作为法医学皮肤损伤时间判定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4.
神经生长因子对瘢痕组织中炎性细胞及胶原沉积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研究神经生长因子对局部瘢痕组织中肥大细胞等炎性细胞及胶原沉积的影响,探讨增生性瘢痕病理性胶原代谢的启动因素。方法 以大鼠背部创面愈合后瘢痕为研究模型,采用常规HE、天青-A及VG染色和计算机图像分析,研究神经生长因子对局部瘢痕组织中肥大细胞等炎性细胞及胶原沉积的影响。结果 注射神经生长因子后局部瘢痕组织中肥大细胞、巨噬细胞、白细胞及淋巴细胞的数量及活化程度、胶原纤维分布的面密度都非常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5.
去细胞羊膜负载毛囊干细胞修复裸鼠全层皮肤缺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利用去细胞羊膜负载毛囊干细胞修复裸鼠全层皮肤缺损。方法体外分离和培养人毛囊干细胞,取经慢病毒介导的绿色荧光蛋白(pGC FU-GFP-Lentiviru)标记后第4代毛囊干细胞接种于去细胞羊膜上;负载后第7天,HE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黏附生长情况。于18只C57BL/6裸鼠背部制作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并根据不同的处理方式分为实验组(将负载毛囊干细胞的去细胞羊膜植入裸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去细胞羊膜移植+干细胞注射组(将去细胞羊膜覆盖创面后羊膜下注射5×106毛囊干细胞)和去细胞羊膜移植组(去细胞羊膜单独移植),每组6只。分别于移植后第7、14、21、28天,测量各组创面面积并计算创面收缩率。移植后第28天,荧光显微镜观察创面组织绿色荧光蛋白(GFP)表达,HE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新生皮肤结构特征。结果去细胞羊膜负载毛囊干细胞后第7天,HE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细胞连接成片状覆盖于去细胞羊膜表面。实验组和去细胞羊膜移植+干细胞注射组移植后各时点的创面收缩率均显著小于去细胞羊膜移植组(P〈0.05)。移植后第28天,荧光显微镜观察显示实验组创面表皮层GFP表达阳性;HE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实验组创面组织表皮层明显增厚,有类似毛囊样结构生成。结论去细胞羊膜负载毛囊干细胞可用于修复裸鼠全层皮肤缺损。  相似文献   

16.
异种脱细胞真皮与自体薄皮片联合移植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俊赐  谢晞衷  潘银根 《广东医学》2001,22(12):1111-1113
目的 探讨异种(猪)脱细胞真皮与自体薄皮片复合移植修复深度烧伤创面和瘢痕切除创面的可行性,为烧伤治疗寻找新的填充物与覆盖材料。方法 用胰酶消化法脱除断层猪的上皮细胞,制成细网状无细胞真皮支架,再与自体薄皮片联合移植修复各类创面。结果 用于切痂创面移植18例,成活率78%;用于瘢痕切除创面移植11例,成活率91%;用于自肉芽创面移植4例,成活率100%。愈后创面外观平整,柔软有弹性,关节部位功能恢复良好,与单纯使用薄皮片移植的创面比较有明显区别。结论 异种(猪)脱细胞真皮能长期存活在人体中,具有组织填充、抑制瘢痕增生的作用,与自体薄皮复合移植是治疗大面积深度烧伤创面和瘢痕切除创面较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