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评价个体化弓丝在治疗成人严重牙列拥挤中强化支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9例成人上前牙重度拥挤病例,在治疗初始应用个体化弓丝强化支抗.通过对治疗前后x线头影测量和模型测量,分析其对前后牙支抗的控制效果.结果 治疗前后患者前牙支抗无明显变化,支抗磨牙在水平向和垂直向位置无明显变异,近远中向上平均前移1.3mm,后牙关系稳定.结论 个体化弓丝在成人牙列严重拥挤矫治中获得良好的支抗调控效果,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陆卫平 《口腔医学》1997,17(1):49-49
方丝弓细丝弓矫治技术的应用过程中,支抗失控是错畸形矫治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正确选择支抗,控制支抗,完成所需的牙移动,建立正常的覆覆盖,并使磨牙关系协调,达到高质量的矫治效果.但临床上由于个体对矫治反应的不同,矫治技术的误差,表现不同程度的支抗失控现象.主要有:磨牙近中颊尖舌向扭转,上磨牙远中尖下垂,下磨牙远中尖升高,上磨牙颊倾,下磨牙舌倾,支抗磨牙伸长及支抗磨牙间宽度减少等.作者就3年来临床80例拔除第一双尖牙方丝弓细丝弓矫治中出现支抗失控18例进行分析讨论.临床资料对本科1993~1995年应用方丝弓细丝弓矫治80例拔…  相似文献   

3.
4.
钛镍方丝矫正器是一种高性能、回弹性好、具有形状记忆效应的牙齿矫正器,对各种类型的牙牙合畸形具有良好的矫治效果[1]。但是,在扩大牙弓,解除拥挤,打开咬合或矫治开牙合时需要在弓丝两侧各焊接一个“U”型簧,才能行使其功能[2,3]由于焊接处理,使U型簧焊接处的弓丝会变软而失去弹性,并易折断而影响矫治效果。因此,作者根据正畸需要,设计一种钛镍方丝正畸弓丝固定调节器,并应用于临床,报告如下。1钛镍方丝正畸弓丝固定调节器的组成弓丝1根、滑套2个、螺栓2个。在弓丝上安装2个滑套滑套通过螺栓固定,使用时将一端螺栓拧松,使滑套沿弓丝滑动,…  相似文献   

5.
6.
常用正畸弓丝的性能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畸材料学的发展促进了正畸学的发展,30~40年代不锈钢丝的应用,是正畸材料学上的重大进展,近年来不断有新的正畸合金丝问世,促进了正畸学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先后主要有六种合金丝用于正畸临床。每种都具有独特的性能,临床医生只有对此有较好的了解,才能合理的进行选择和正确使用,牙齿移动才能顺利地进行,本文就各种正畸弓丝的性能和临床应用综述如下:1 临床常用的正畸弓丝1.1 金合金丝 此合金含60%金、15%的铜和银,其最大的优点是光泽度高、柔软并具有较好的弹性,热处理可以提高弓丝的弹性极限。30年代以前广泛用于正畸,现已被不锈钢丝取代。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安氏Ⅰ类错(牙合)矫正治疗中个体化弓丝和横腭弓联合应用的支抗控制效果。方法选择18岁8个月至25岁6个月安氏Ⅰ类错(牙合)女性患者24例,分析个体化弓丝和横腭弓联合应用加强支抗治疗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值的变化。结果Ptm-6与So-6AP虽有增大(P〈0.05),但支抗磨牙的前移量不到拔牙间隙的1/5;6-PP、MP-FH及ANS-Me治疗前后均无显著性改变(P〉0.05).支抗磨牙在垂直方向上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水平方向上无支抗磨牙的舌向倾斜及近中舌向扭转。结论个体化弓丝和横腭弓联合应用能有效地稳定支抗磨牙。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正畸过程中尖牙后移阶段,采用稳定弓丝和弹性工作弓丝组合控制支抗的效果。方法:选择15例前牙严重拥挤的病例,男6例,女9例,平均年龄13.7岁,均拔除上、下颌第一前磨牙。应用0.018不锈钢丝和0.012NiTi圆丝,稳定弓丝依靠牙弓内多个牙的支持,发挥支抗力,同时利用弹性工作弓丝使尖牙后移入位。在矫治前、后模型上测量比较,判断支抗的控制效果。采用自身对照t检验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牙弓长度和宽度在矫治前后未发生显著变化,后牙的尖窝关系也未丧失。结论:稳定弓丝和弹性工作弓丝结合使用,在移动尖牙的过程中,可以有效控制支抗。  相似文献   

9.
武璐璐  张苗苗  邵玶 《口腔医学》2007,27(8):396-398
目的直丝弓与方丝弓矫治技术支抗丧失的比较研究。方法选择安氏Ⅰ类错患者60名,平均年龄14岁,牙列轻、中度拥挤,恒牙牙合,均拔除4个前磨牙,弱支抗。患者均分为两组,一组用MBT技术,另一组用标准方丝技术。结果两组相比,MBT对切牙垂直方向及转矩和下颌磨牙倾斜角度的控制较好。结论与标准方丝技术相比,MBT的支抗丧失较少,在临床上是一种简洁而有效的矫治技术。  相似文献   

10.
在正畸临床治疗过程中,弓丝形态的设计和应用至关重要,其不仅关系到正畸治疗效果,而且对治疗周期、治疗后的稳定性等有着重要影响。不正确的弓丝形态的应用容易造成牙弓、牙槽弓、基骨弓形态的不一致,从而可能引起口颌肌系统功能不协调,容易导致复发。很多学者对怎样确定正确的正畸弓丝形态进行了大量研究,包括寻找适合大多数患者的理想弓形以及适合于个别患者的个体胎弓形。本文将对标准理想牙弓形态以及个体胎牙弓形态的拟合理论、应用现状以及优缺点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Journal of Evidence》2020,20(2):101401
ObjectiveTo compare the clinical effectiveness of mini-implants (MIs) and conventional anchorage appliances used for orthodontic anchorage reinforcement in patients with class I or II malocclusion with bimaxillary protrusion.Materials and MethodsLiterature search was conducted through PubMed, Embase, and Cochrane from inception to July 2018. The following Medical Subject Heading terms were used for the search string: “skeletal anchorage”, “temporary anchorage devices”, “miniscrew implant”, “mini-implant”, “micro-implant”. 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 (SMD) and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of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movements of teeth from baseline were used for comparison.ResultsA total of 12 studies were included in the final analysis. MI group significantly lowered mesial movement of molars compared to conventional anchorage group (SMD = −1.48, 95% CI = −2.25 to −0.72; P = .0002). Ther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retraction of incisors in the MI group than in the conventional group (SMD = −0.47 mm, 95% CI = −0.87 to −0.07; P = .02).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seen in vertical movement of molars (SMD = −0.21 mm, 95% CI = −0.87 to 0.45; P = .52) and incisors (SMD = −0.30, 95% CI = −1.18 to 0.58; P = .5).ConclusionMIs seem to be more effective than the conventional anchorage devices in terms of minimizing unintended mesial movement of molars with maximum retraction of anterior teeth.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压低辅弓在尖牙远移过程中增加后牙支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需要强支抗,上颌减数第一双尖牙的患者3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研究组采用上颌NANCE弓,配合0.017"×0.025"TMA压低辅弓,30°后倾弯,150g力远中牵引尖牙至第二双尖牙,对照组采用上颌NANCE弓,配合口外弓。将矫治前后的头颅侧位定位片和三维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其变化量进行独立t检验。结果:研究组在尖牙远中移动的过程中,右侧上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0.77mm,近中腭向扭转8.9°;左侧上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约0.72mm,近中腭向扭转8.8°;右侧上颌尖牙远中移动约5.5mm,远中腭向扭转10.3°;左侧上颌尖牙远中移动约5.71mm,远中腭向扭转15.1°。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且第一磨牙在前后向的位移与尖牙的位移和磨牙的扭转存在高度相关性。结论:30°后倾弯的压低辅弓在远中移动尖牙过程中,可以为后牙提供强支抗。  相似文献   

13.
微型支抗种植体稳定性的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0  
目的 探讨微型支抗种植体即刻加力的稳定性。方法  2 0 0g力值作用下 ,以微型种植体为支抗 ,牵拉犬上下颌第二前磨牙 ,以及种植体间交互牵引 ,观察 2个月后牵引侧和对照侧牙齿及微型支抗种植体位移情况。结果 被牵引牙齿均较对照侧发生明显位移 ,实验结束时微型种植体无松动 ,大多微型种植体位移不显著。结论 微型种植体植入后可即刻施加 2 0 0g水平力 ,用作移动牙齿的支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临床应用种植体作为支抗矫正错(牙合)畸形.方法对Angle菌素Ⅱ类牙(牙合)畸形、无法常规使用磨牙作为支抗的病例,选用专用微型种植体作从上颌颊部颧牙槽嵴以及硬腭前份植入上颌骨,以此作为支抗矫正错(牙合)畸形,观察其可行性及疗效.结果对大部份病例都是极为有效的尝试.结论对Angle Ⅱ类牙(牙合)畸形的矫正使用种植体作为支抗是有效的、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助攻型和自攻型支抗种植体稳定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支抗种植体在正畸治疗中的稳定性。方法:选取52例成年双颌前突患者,支抗种植体植人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之间。每个患者分上下左右对称植入自攻型和助攻型种植体各2颗,总共4颗。共计208颗微螺钉支抗种植体,植入2周后加力,常规矫治,矫治中松动无法行使加力功能的支抗种植体给予拔除后重新植入新种植体,做好记录。矫治结束后分别统计自攻型和助攻型支抗种植体的脱落数和部位。结果:自攻型脱落5颗,助攻型脱落8颗,发生在上颌10颗,下颌3颗。结论:自攻型和助攻型支抗种植体脱落率无显著性差异,支抗种植体上颌比下颌易于脱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自攻型微螺钉正畸支抗的并发症.方法 选择36例应用微螺钉的正畸患者,共植入82枚微螺钉,观察微螺钉种植体支抗并发症的表现,计算微螺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70枚微螺钉完成正畸支抗, 10枚松动, 3枚发生周围炎, 1枚植入后出血.结论 微螺钉种植体是正畸的有效支抗,同时应重视并防治其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骨密度对正畸支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择进行正畸治疗,需要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及弱支抗矫治的安氏Ⅰ类错牙合的健康男性患者212名,年龄18-25周岁,其中支抗失控患者16名,支抗稳定患者196名,通过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每位患者4颗第二前磨牙根尖区周围0.5 cm2范围区域的骨密度,并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患者第二前磨牙区域骨密度值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骨密度可能是影响正畸支抗稳定性的因素,在正畸支抗设计时应列为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国产微型钛钉即刻负载正畸支抗临床应用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国产微型钛钉支抗临床使用效果.方法:选取13例需拔除上颌双侧第一双尖牙并需使用最大支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其双侧颧牙槽嵴第二双尖牙和第一磨牙间,植入国产微型钛钉各一枚,以其为支抗移动尖牙.利用尖牙到位前后的研究模、头侧位定位X片,计测尖牙移动速度及磨牙相对于参考平面的位移量.结果:移动尖牙的平均速度为1.05mm/月,与磨牙支抗无统计学差异;磨牙位移量平均为0.50mm,明显小于传统强支抗方式.结论:牙移动速度种植支抗与传统支抗无差别;种植支抗几为绝对支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检测一种新的“图钉”样钛合金表面种植体的稳定性。方法 新的表面钛合金种植体,直径8.0mm,最大厚度2.0mm,钉状突起的底部直径为1.0mm,高1.5mm。在3只成年新西兰兔两侧后肢的胫骨处总共植入24个种植体。45天后,把24个种植体分成3组,每组8个。三组分别受力100克、200克和不受力。在每个种植体受力前、受力30天后分别测量其与定位钉之间的距离;受力30天后测量将表面种植体去除的最小剪切力,HE染色,观察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的变化。结果①除了一个在加力过程中由于误操造成脱落外,其余23个种植表面种植体均固住良好。②以定位钉为标准,100克受力组、200克受力组和不受力组的种植体在受力实验前后的平均位移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③三组种植体受力后去除种植体的最小剪切力,最小为18.59N;最大为57.13N,实验三组间以及两两之间去除种植体的最小剪切力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在大体标本和X光片中,可以见到骨组织将盘状种植体部分覆盖。⑤组织学切片显示:骨与种植体接触面有新骨形成,同时新骨沿着种植体的表面生长,并且覆盖了部分的种植体表。结论“图钉”样钛舍金表面种植体在兔的实验中有良好的稳定性,可以预测试种植体可以提供较为理想的正畸支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