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鲁崇高 《中国校医》2019,33(8):589-591
目的 分析全血细胞减少症通过骨髓细胞学进行检查的价值。方法 从本院2017年5月—2018年5月随机选取100例全血细胞减少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骨髓细胞学进行检查,总结病因。结果 造血系统疾病45例,占45.00%,骨髓象特征中Ⅲ级骨髓增生占34.44%,Ⅳ级骨髓增生以下占12.34%。患者中出现骨髓形态发生异常的情况比较多,其中出现白细胞以及巨幼红细胞都存在不同程度病态的造血情况。非造血系统疾病所导致全血细胞减少55例,占55.00%,骨髓象特征中出现Ⅲ级骨髓增生的患者占65.56%,而患者中出现Ⅳ级骨髓增生及以下的患者比例为87.34%,其中巨核系多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结论 由于全血细胞减少症属于十分常见的造血系统疾病,通过骨髓细胞学的检查方式可以获得良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的骨髓细胞学特征及病因,提升临床诊断的完整性与准确率,以期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在我院诊治的88例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患者,所选取患者均行骨髓细胞学检查,且对其骨髓增生情况、细胞分布及形态进行全面观察。结果:因造血系统疾病导致的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为63例,所占比例71.59%;由非造血系统疾病引发的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为25例,所占比例28.41%。其中造血系统疾病有:原发性骨髓纤维化(MF)4例,占比4.55%,Evans综合征2例,占比2.27%,1例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占比1.14%,2例多发性骨髓瘤(MM),占比2.27%,溶血性贫血2例,占比2.27%,脾功能亢进3例,占比3.41%,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8例,占比为9.09%,7例巨幼细胞贫血(MA),占比为7.95%,14例急性自血病(AL),占比为15.91%,再生障碍性贫血(AA)20例,占比22.73%。非造血系统疾病有:1例骨髓转移癌,占比1.14%,结缔组织疾病3例,占比3.41%,9例感染性疾病,占比10.23%,肝病性贫血9例,占10.23%,原因不明为3例,占3.41%。结论:由于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具有较多种类,且造血系统疾病较为常见,但不可将非造血系统疾病予以忽视。对此类型疾病采用骨髓涂片细胞学检查,临床诊断价值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全血细胞减少症(PCP)的病因与临床鉴别.方法 对91例PC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91例中查明病因90例,病因不明1例.病因以血液病为主,占70.3%,其中白血病占第一位,其次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噬血细胞综合征也是常见病因.非血液病引起的全血细胞减少占28.6%,其中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占绝大多数,其次为肝脏疾病、恶性肿瘤及某些感染性疾病.血液病与非血液病三系血细胞减少程度构成比,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通过病史、外周血象、骨髓象和辅以相关的特殊检查,绝大多数病例可明确诊断.对PCP病因不明的患者,可进行多次和多部位的骨髓象检查,长期随访也是诊断PCP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全血细胞减少的临床病因和外周血、骨髓细胞形态学特点,以提高对此类疾病的认识。方法对2012年1月-2015年6月本院87例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全血细胞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7例患者主要病因为乙型肝炎肝硬化(64.4%);血象主要表现为三系轻度异常,以血小板为主;骨髓象主要表现为脾功能亢进(47.1%);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骨髓细胞学检查增生度呈多样性,以增生活跃为主,骨髓细胞分类主要表现为红细胞系增生、粒细胞系和巨核细胞系成熟障碍。增生减低组、增生活跃组和增生明显活跃组3组间的粒细胞系与红细胞系比值、粒细胞系、红细胞系、巨核细胞数不全相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失代偿期肝硬化全血细胞减少的病因是多方面的,肝炎后肝硬化是主要病因,脾亢是肝硬化患者全血细胞减少的主要骨髓象。肝硬化患者骨髓细胞学检查对明确全血细胞减少的诊断、治疗和估计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全血细胞减少症(PCP)的病因与临床鉴别。方法 对91例PC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91例中查明病因90例,病因不明1例。病因以血液病为主,占70.3%,其中自血病占第一位,其次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噬血细胞综合征也是常见病因。非血液病引起的全血细胞减少占28.6%,其中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占绝大多数,其次为肝脏疾病、恶性肿瘤及某些感染性疾病。血液病与非血液病三系血细胞减少程度构成比,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通过病史、外周血象、骨髓象和辅以相关的特殊检查,绝大多数病例可明确诊断。对PCP病因不明的患者,可进行多次和多部位的骨髓象检查,长期随访也是诊断PCP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全血细胞减少性急性白血病的临床血象、骨髓象特点.方法:分析25例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性原发性急性白血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血细胞减少性急性白血病临床症状以贫血、感染、出血较常见,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而骨髓象多呈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白血病细胞占39%~96%,平均73.2%.结论:全血细胞减少在急性白血病中占有一定的比例(17.6%),了解其临床症状与特殊血象,及时作骨髓穿刺检查有利于正确诊断,指导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血液学变化、临床意义及其对药物治疗的反应。方法 对 31例以血液系统异常为主要表现的SLE病人进行骨髓细胞检查及骨髓活检 ,并与血象等其他临床资料综合分析 ,同时观察激素和细胞毒药物治疗后血象的变化。结果 SLE骨髓表现从增生明显活跃到增生受抑 ,以至再生障碍。最具意义的是增生受抑 ,但较外周血轻 ,且未见细胞形态异常。受抑发生率依次为巨核细胞 /血小板抑制 (4 5 .2 % ) ,红系(38.7% )和粒系 (9.7% )。 3例呈再生障碍骨髓象。网状巨噬细胞 (9例 )及浆细胞 (4例 )增多 ,5例铁染色减少。 15例肝脾淋巴结肿大者均呈增生性骨髓象。 4例骨髓活检未见骨髓纤维化。治疗后血细胞减少均得以改善 (P <0 .0 0 0 1)。结论 SLE骨髓损害主要为骨髓各系受抑 ,少数再生障碍 ,骨髓受累程度较外周血轻 ,对外周血细胞减少而骨髓细胞形态无异常者应警惕SLE可能 ;缺铁可能是狼疮贫血的部分原因 ;肝脾淋巴结肿大可能提示骨髓增生 ;血细胞减少者对激素和细胞毒药物反应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导致全血细胞减少的病因构成。方法对108例全血细胞减少患者病因进行回顾性调查。全部病例均符合以下标准:血常规测定Hb〈100g/L,WBC〈4.0×10^9/L,PLT〈100×10^9/L者。结果108例全血细胞减少患者中,最多见者为再生障碍性贫血,占43.52%,其次为急性白血病,占12.96%,再依次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脾功能亢进、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组织细胞病、骨髓纤维化、Evans综合征、淋巴瘤、系统性红斑狼疮、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结论导致全血细胞减少的病因较多。其中绝大多数系造血系统疾病所致,非造血系统疾病所致者较少。诊断时,应先考虑造血系统疾病,再考虑非造血系统疾病,并结合临床表现及相关辅助检查结果,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9.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活性,在临床上已用于某些疾病的鉴别诊断。我们观察了191例全血细胞减少患者的NAP活性,分析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标本来源(1)患者组本组191例患者均选用RBC<3.3×10~(12)/L、Hb<100g/L、WBC<4×10~9/L、BPC<100×10~9/L的患者,全组疾病均经骨髓涂片细胞学检查,病理检查并结合临床确诊。其中再生障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EB病毒(EBV)感染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EBV-HPS)患者的临床诊断和骨髓细胞学特点,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9年6月-2015年6月医院收治的52例EBV-HPS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一时期健康体检者100名作为对照组,记录观察组的临床特点和骨髓细胞学特点,比较两组的EB病毒与外周血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最高体温(39.7±0.6)℃,发热持续时间(13.4±4.8)d,部分患者表现为肝脾肿大及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症状;观察组患者的EBV-DNA为(7.12±2.84)105copies/ml,EB病毒阳性率为90.38%,对照组的EBV-DNA为(0.06±0.05)105copies/ml,EB病毒阳性率为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甘油三酯、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凝血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7例患者表现为骨髓增生度活跃占71.15%,15例患者表现为明显活跃占28.85%;所有患者均发现噬血细胞、粒细胞有毒性改变。结论噬血细胞综合征应结合患者的临床特征、外周血检查和骨髓细胞学检查等依据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对56例苯中毒患者骨髓象进行分析,探讨苯对造血系统损害的骨髓象的特点.方法 按GBZ 68-2008<职业性苯中毒诊断标准>将苯中毒患者分为轻度中毒组、中度中毒组、再生障碍性贫血及全血细胞减少症组(再障组)、白血病组,均进行骨穿、涂片、以瑞氏-姬姆萨染色的骨髓片计数100个有核细胞,进行分类并观察细胞形态.结果 骨髓增生程度和巨核细胞增殖按轻度中毒、中度中毒、再障依次递减.轻度、中度中毒患者的原始和幼稚细胞增殖有受抑制的趋势,出现中毒相关的细胞形态异常.与其余各组及正常参考值比较,再障组的骨髓细胞占有核细胞百分率(早幼粒0.17%、中幼粒3.11%,早幼红0.06%、中幼红3.16%)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白血病表现为粒系、红系幼稚细胞单克隆性增殖伴成熟障碍,巨核细胞增殖分化受明显抑制,与其余各组及正常参考值比较,白血病组的骨髓细胞占有核细胞百分率(原幼粒21.25%、早幼粒4.88%)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再障组、白血病组的粒细胞、红细胞出现细胞形态异常和核畸形比例增高,以白血病组尤为明显.结论 慢性苯中毒轻度、中度病例的骨髓象可见骨髓原始和幼稚细胞增殖已出现受抑制的趋势,且出现部分细胞形态异常.重度中毒骨髓象表现出与临床分型相对应的异常改变.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bone marrow feature of hemopoietic system injured by benzene through analyzing 56 benzolism cases. Methods The 56 benzolism cases were divided into mild poisoning group, midrange poisoning group, aplastic anemia group, pancytopenia group and leukemia group. All cases progressed bone marrow aspiration and smear, and counted hundred karyocytes by Wright-Giemsa tinct bone marrow smear to classification and observe the cells' feature. Results The megakaryocytes and the extent of bone marrow hyperplasia were decreased by turns of mild poisoning group, midrange poisoning group and aplastic anemia group. The archaeocytes and juvenile cells proliferation in mild poisoning group and midrange poisoning group were inhibited and occured cell paramorphia which related to intoxication. Comparing with the other groups and mormal reference value, the pancytopenia group' s percentage of bone marrow cells in karyotes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P<0.01. P<0.05) and the leukemia group's pecentage of bone marrow cells in karyotes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P<0.01). The proportion of cell paramorphia and nucleus malformation of granulocytes and red blood cells in pancytopenia group and leukemia group were increased, expecially in leukemia group. Conclusion We saw the inhibition of archaeocytes and juvenile cells proliferation and somecell paramorphia appearances in mild poisoning and midrange poisoning cases of chronic benzolism. The abnormality changes which can be seen in bone marrow of severe benzolism cases were corresponding with the clinical classification.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缺铁性贫血的骨髓象特征,使人们对缺铁性贫血有一个更好的认识,并能积极的在诊断与临床诊治中发挥作用。方法:对某院31例缺铁性贫血骨髓象作回顾性总结。结果:31例患者中,有30例患者的骨髓内红细胞形态发生改变,只有1例与正常红细胞形态无明显差异。31例标本中骨髓外铁为阴性的有30例,弱阳性有1例,内铁缺如的有15例,阳性的有16例,阳性率在1%~10%。骨髓增生活跃8例(占25.8%),增生明显活跃22例(占71%),增生减低1例(占3.2%)。结论:骨髓细胞学形态学特征与铁染色是诊断缺铁性贫血的直接可靠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儿童黑热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特点,为减少误诊误治提供依据。方法对西安市儿童医院1998至2012年收治的23例儿童黑热病临床和实验室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3例患者均有流行区居住史;各月均有发病,以5至9月居多,占全年发病的73.9%(17/23);男性多于女性,年龄以6岁以下发病者较多,占发病数的86.96%(20/23);从发病至确诊时间在4个月内的占95.6%(22/23),病程长短与误诊时间有关;主要临床表现为长期不规则发热、进行性贫血和脾肿大,以白细胞为主的全血细胞减少及血浆球蛋白增高。骨髓涂片均检出利什曼原虫,锑剂治疗效果显著。结论儿童黑热病受累脏器多,临床表现虽无特异性,对于长期发热、脾脏肿大和全血细胞减少,特别是来自疫区或在疫区有居住史,在普通抗感染治疗无效的情况下,须考虑到此病。尽早行骨髓穿刺实验室检查,是避免漏诊、误诊的关键,葡萄糖酸锑钠仍然是首选药物,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殷青宁  杨小红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3):3252-3253,3256
目的分析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探讨骨髓细胞形态学在血液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06~2010年在某院初次行骨穿检查的832例患儿,对其骨髓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06~2010年832例患儿中学龄期儿童比例最高占25.6%,其次为婴幼儿占21.4%。各年龄阶段均以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构成比最高。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诊断中常见的疾病依次为:ITP、感染骨髓象、增生性贫血、缺铁性贫血(IDA)、急性白血病(AL)、再生障碍性贫血(AA)。结论实验室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是造血系统疾病诊断的基础,正确的血细胞计数以及血细胞形态学的详细观察仍然是最基本的诊断方法,具有重要价值,除血液系统疾病本身,其他如不明原因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者也应尽早行骨髓检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免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骨髓象表现,加深对该病的了解和骨髓象特点的认识.方法 观察32例慢性白血病骨髓象,对患者的骨髓增生度进行分析.结果 32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中,29例(90.6%)外周血NAP染色积分显著下降;骨髓象27例(84.4%)核象极度活跃,5例(15.6%)活跃;29例(90.6%)粒红细胞比值升高,3例(9.4%)粒红细胞比值无特异性;而24例(75.0%)巨核细胞升高,5例(15.6%)正常,3例(9.4%)下降.结论 骨髓象总结分析是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一项基本检查,熟练掌握其特征,能为该病的早期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血清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在骨髓细胞形态相似难以区分的伯基特淋巴瘤(burkitt lymphoma, BL)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aemia, ALL)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并确定其相应的临床诊断阈值。方法 回顾2007年1月1日-2019年3月31日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髓细胞形态学初诊为伯基特淋巴瘤的患者66例,采用流式细胞免疫分析技术(FCM)进行确诊。进一步分析初诊时患者血清LDH水平,并借助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确定诊断阈值。结果 形态学初诊为BL的66例患者中,经FCM确诊,有35例BL,31例B-ALL。确诊为BL的患者血清LDH水平显著高于B-ALL(P<0.001)。ROC曲线下面积为0.871。当诊断界值为1100.5 IU/L时,诊断特异性为77.4%,灵敏度为88.6%。结论 LDH可作为骨髓细胞形态相似难以区分的伯基特淋巴瘤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鉴别诊断的重要辅助指标,伯基特淋巴瘤的最佳临床诊断阈值为LDH≥1100.5 IU/L。  相似文献   

17.
宋小敏 《现代保健》2014,(23):13-15
目的:研究和探讨大剂量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用于慢性肾衰竭(CRF)贫血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治疗机制。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慢性肾衰竭贫血患者58例,所有患者均予以1.2万IU rHuEPO皮下注射,每周1次,共治疗8周。患者每日服用维铁缓释片1粒,并常规运用维生素B12和叶酸。检测患者的骨髓象、血象、SI、SF及铁粒幼细胞计数。结果:58例患者中显效28例,有效2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3.1%。用药2周后患者的Ret、RBC、Hb、Hct开始升高,用药8周后血象红系各指标较用药前有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骨髓红系增生较治疗前而言活跃显著,且早幼红、中幼红、晚幼红和E值较用药前有显著升高,其中晚幼红增生最显著,故G/E值较用药前显著降低,经治疗8周后患者SI、SF及铁粒幼细胞值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可有效用于慢性肾衰竭贫血患者的临床治疗,通过刺激骨髓造血的机理恢复机体的正常造血功能,在慢性肾衰竭贫血患者的临床治疗上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重度苯中毒骨髓检查及其临床诊断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骨髓涂片及活检对重度苯中毒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意义.方法对46例重度苯中毒进行骨髓穿刺,取骨髓液及活体组织进行研究.结果 46例有23例骨髓像符合再生障碍性贫血(AA)的典型表现,11例为可疑AA.苯中毒患者的骨髓涂片中粒红比值、巨核细胞数量随着骨髓增生程度降低而降低.结论骨髓活检结合涂片检查对苯中毒的病情及诊断可作较为全面的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人巨幼细胞性贫血(巨幼贫)的特点。方法对1995~1998年住院的17例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全部患者均呈典型的巨幼贫骨髓象,血清叶酸或维生素B12下降。病因方面7例有消化道疾患,其他方面为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有12例患者全血细胞下降。与非老年巨幼细胞贫血骨髓增生程度比较,呈增生下降,有明显差异。2例呈双相性贫血,即同时合并缺铁性贫血。结论当老年人以头昏、眼花、纳差等主诉就诊,而血常规呈大细胞、高色素贫血,要考虑巨幼贫的诊断,而一旦巨幼贫确诊,用叶酸、维生素B12治疗效果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