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是胰腺外分泌性黏液性肿瘤,临床病例少,临床及病理表现有特点.2000年WHO将其正式命名为IPMN[1].临床特征为导管内黏液分泌增加,导致胰管扩张、乳头开口增大、大量胰液从乳头流出.  相似文献   

2.
<正>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s,IPMN)是近年被认识的一种胰腺囊性肿瘤,约占胰腺囊性肿瘤总发病的21%~33%[1]。最早由日本学者报道,1996年国际卫生组织(WHO)根据形态学及病理学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影像学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各种胰腺囊实性肿瘤,尤其是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ia,IPMN)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多数学者认为IPMN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所有类型的IPMN占全部胰腺外分泌肿瘤的1%~3%,占胰腺囊性肿瘤的20%,是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癌的重要癌前病变之一[1]。由于其具有临床可诊断性、病情进展相对缓慢的特点,因此,提高对本病认识有助于早期诊断并选择正确的外科治疗[2]。  相似文献   

4.
<正>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 IPMN)是由胰腺导管内分泌黏液的高柱状上皮细胞乳头状增生形成的肿瘤,同时伴有主胰管或其侧支胰管囊性病变。目前认为是一类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恶变风险以及诊治方法不完全相同的肿瘤[1]。1982年,日本内  相似文献   

5.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s, IPMN)是一种产黏蛋白、胰管囊性扩张和导管内有乳头状肿物生长的肿瘤。1982年日本学者Ohashi等[1]报道了四例胰腺癌患者,他们共同点包括胰管扩张、产生大量粘液、Vater壶腹扩大,随访发现他们的生存时间都超过3年。当时这种肿瘤被看成是胰腺癌的一种特殊类型,直到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命名为IPMT,2000年重新命名为IPMN沿用至今[2, 3]。  相似文献   

6.
张清  张太平  吴东  杨红  霍真 《国际外科学杂志》2011,38(6):409-411,封3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于1982年由Ohhashi首次报道.IPMN系由主胰管或支胰管的柱状上皮细胞过度增生,并大量分泌黏蛋白所形成的肿瘤,多见于60~70岁男性[1].  相似文献   

7.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是一类累及主胰管或分支胰管的产黏液肿瘤,同时缺乏黏液性囊腺瘤的特征,IPMN有进展为胰腺导管腺癌的可能,目前很多研究都在探讨IPMN的发病机制及其诊断,并取得了进展,然而对其手术适应证及其手术方式并没有...  相似文献   

8.
正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是一种胰腺囊性肿瘤(pancreatic cystic neoplasm,PCN),具有一定的恶变潜能。随着腹部CT及MRI的广泛使用,胰腺囊性占位的检出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同时越来越多的IPMN被发现[1]。如何准确诊断及治疗IPMN是目前临床工作的关注重点,包括影像学检查、肿瘤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寻找与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良恶性相关的形态学特征以供临床实践参考.方法 研究尝试运用汇集分析的方法,通过对PubMed数据库中2011年6月30日以前所发表文献中经病理学证实的胰腺IPMN的形态学特征进行分析.主要分析数据为:性别特征、主胰管直径、囊性病变直径、壁结节情况、肿瘤的病理学类型(良、恶性).结果 共汇集文献98篇,胰腺IPMN病例1902例,其中良性1025例(53.89%),恶性877例(46.11%).胰腺IPMN形态学特征中,主胰管扩张(≥5 mm)、囊性病变尺寸较大(≥30 mm)及壁结节的存在与肿瘤的良恶性特征存在相关性,其OR值(95%CI)分别为5.591(3.657-8.548)、3.633(2.626-5.027)及4.983(3.872-6.412).结论 主胰管扩张(≥5 mm)、囊性病变尺寸较大(≥30 mm)及壁结节的存在均提示胰腺IPMN为恶性可能.胰腺IPMN的治疗应在对其临床诸多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并评估其良恶性之后,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慎重决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与胰腺导管腺癌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3年3月至2006年6月收治的资料完整的29例IPMN病例和46例胰腺导管腺癌的临床、生化、病理和随访资料,利用单因素及生存分析方法探讨两者的差异.结果 IPMN中无症状就诊比例明显高于胰腺导管腺癌(P<0.05).29例IPMN中21例为恶性,其病理分期明显早于胰腺导管腺癌(P=0.017);肿瘤对胰腺内神经的侵犯较胰腺癌少见(P=0.005).IPMN 患者术后的生存时间长于胰腺导管腺癌,而ⅡB期及以上的恶性IPMN患者术后生存时间与胰腺导管腺癌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 IPMN与胰腺导管腺癌相比更易被早期诊断,其预后明显好于胰腺导管腺癌.尽管病理分期在ⅡB期及以上的恶性IPMN预后类似于胰腺导管腺癌,但仍有待进一步证实.
Abstract:
Objective To identify difference between 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s (IPMN) and pancreatic common ductal adenocarcinoma. Methods Between March 2003 and June 2006, 29 patients with pathological diagnosis of IPMN and 46 patients with pancreatic adenocarcinoma in Zhongshan Hospital wer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Clinical, biochemical, and histopathologic factor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Prognosis between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by log-rank test.Results The proportion with no symptom visit in IPMN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in pancreatic cancer. Twenty-one of 29 specimens were malignant in IPMN. Stage of the malignant IPMN was significantly earlier than that of the pancreatic adenocarcinoma (P=0.017). Intrapancreatic neural invasion was more common in pancreatic adenocarcinoma than in malignant IPMN (P=0.005). The survival curve of the malignant IPMN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pancreatic adenocarcinoma (P=0.014). Conclusion IPMN with less aggressive bionomics can be diagnosed and treated in an earlier stage. So its prognosis is better than that of 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 Prognosis of malignant IPMN which is more invasive than stage Ⅱ B is simular to that of common pancreatic cancer. However, this conclusion should be further investigated.  相似文献   

11.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是近几年才被逐渐认识的一类胰腺囊性肿瘤,约占临床诊断胰腺肿瘤的7.5%和手术切除胰腺肿瘤的16.3%,具有产生大量黏液蛋白、胰腺导管囊性扩张和伴有导管内乳头生成的特点。本文总结我院近年来诊治的24例IPMN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诊治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1982年由日本Ohhashi等首先报道,以后陆续有少量病例报道,近十年以来报道的病例数明显增加,目前国外文献中上百例报道也有数篇,但国内仅见1篇8例报道。对该肿瘤曾有过多种不同命名,如产黏液癌、高分泌黏液癌、导管内乳头状肿瘤、导管高分泌黏液肿瘤、导管内癌、导管产黏液肿瘤、导管扩展型黏液性囊腺瘤和囊腺癌、黏液性导管扩展症、胰管扩展型产黏液肿瘤等。1996年WHO颁布IPMN的诊断标准,以期将其与胰腺黏液性囊腺瘤或胰腺黏液性囊腺癌区分开来。在临床与病理方面,IPMN与后者也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正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及健康体检人群的增加,胰腺囊性肿瘤的检出率逐年增加。据报道,目前约有15%的患者为行MRI检查时偶然发现胰腺囊性肿瘤,年龄70岁人群中,约25%合并胰腺囊性肿瘤[1-2]。胰腺囊性肿瘤种类繁多,包括胰腺黏液性囊腺瘤(MCN)、浆液性囊腺瘤(SCN)、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N)等,各类肿瘤生物学行为不同,虽先后出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的临床特征,为该疾病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PubMed为检索数据库,对2006年7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已发表的关于胰腺IPMN文献中经病理学证实的临床病例进行汇集分析,主要内容包括病例的人口统计学信息、主要临床表现、主要相关伴随疾病、肿瘤的形态学类型、解剖学分布特征、病理学类型等.结果 共汇集文献123篇,病例6548例.胰腺IPMN多发于老年人,男性较女性略多.胰腺IPMN可发生于胰腺的各个部位,以胰头部多见,其次为胰体尾部以及弥漫性分布.在其三种形态学类型中,支胰管型最为多见.胰腺IPMN主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以上腹部疼痛、体重减轻及黄疸最为多见.在汇集的病例中,恶性肿瘤病例达半数.结论 胰腺IPMN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在临床工作中应警惕胰腺IPMN的存在.应在对其临床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后,结合患者的自身状况进一步制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样肿瘤 (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的发现已越来越多 ,它与胰腺癌具有不同的临床病理表现。 Maryland的John Hopkins医院于 1987~ 2 0 0 0年共施行 6 0例IPMN切除术 ,其中 4 0例是在近 3年进行手术的。另取 70 2例浸润性胰腺导管癌作为比较。比较结果见附表所示 :附表  IPMN与胰腺导管癌的临床病理学IPMN(6 0例 ) 胰腺导管癌(70 2例 )平均年龄 (岁 ) 6 7.4± 1.4 6 4.6± 0 .4年龄中位值 (岁 ) 70 6 6症状 :腹痛 5 9% 38%  黄疸 16 % 74 %  消瘦 33% 4 7%  恶心 /呕吐 7% 16 %以…  相似文献   

16.
正背景胰腺的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可能会发生早期浸润性癌。这些早期浸润性病变的自然史是未知的。方法纳入4个高容量胰腺外科中心数据库查询为IPMN(浸润灶≤20 mm)的病例。所有病例均经过胃肠病理学专家确认,通过其病理特点分析从而对IPMN相关癌的复发和生存进行预测。结果4个胰腺外科中心共有280例IPMN  相似文献   

17.
<正>背景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PMN)是由胰腺导管内产生黏液的上皮细胞呈乳头状增殖形成的肿瘤,该肿瘤具有癌变的风险且肿瘤的治疗与IPMN性质密切相关,因此IPMN恶变预测尤为重要,目前尚缺乏研究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在IPMN诊断中价值。方法 2011年9月到2013年9月韩国蔚山大学医学收治经病理证实IPMN280例,158例术前均行CT和MRI检查且经手术病理证实  相似文献   

18.
胰腺肿瘤由于胰腺位置隐匿,因此诊断和治疗困难校大。手术治疗是胰腺肿瘤的重要方法。随着影像学的发展以及对胰腺肿瘤,特别是胰腺癌和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生物学特性的不断认识,全胰腺切除在胰腺肿瘤治疗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全胰腺切除术的产生和发展1944年,Priestley等[1]在1例难以定位病灶的胰岛细胞  相似文献   

19.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肿瘤(IPMN)是一种较少见的胰腺囊性肿瘤,具有恶变为胰腺导管腺癌的风险,且一旦发生恶变,预后较差。目前国内外针对IPMN的研究较少,因此,更好地理解其发生发展的分子病理学机制对于该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改善具有重要意义。已发现多种癌基因、抑癌基因、信号通路等分子参与了IPMN的发生发展及恶变过程,笔者着重对IPMN的分子病理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摘 要] 目的 提高对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 对2005年7月至2017年3月洛阳市第二中医院普外科收治的19例IPMN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9例胰腺PIMN患者主胰管型6例(31.6%),分支胰管型9例(47.4%),混合型4例(21.1%);12例胰腺IPMN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其中1例行胰十二指肠并门静脉切除术;3例行胰体尾切除术;4例行胰腺局部切除术。结论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是一种预后较好的胰腺肿瘤,早期手术切除疗效满意,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