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了解P53、PCNA抗体在胃癌血清学检测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胃癌患者血清P53、PCNA抗体。结果:胃癌患者血清P53、PCNA抗体阳性率均高于正常且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P53与PCNA抗体可用于胃癌血清学检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对p53蛋白及PCNA表达的检测,前瞻性研究其与胃癌患者术后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LSAB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51例行胃癌根治术的新鲜肿瘤标本p53蛋白及PCNA表达水平并随诊至2007年10月.采用Kaplan-Meier法以及χ2检验进行数据统计.结果 p53蛋白表达的阳性率为47.1%,PCNA表达弱阳性、强阳性率分别为43.1%,56.9%,51例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23.5%.其中p53蛋白表达阴性的患者1,3,5及10年生存率分别为92.6%,70.4%,40.7%,11.1%,p53蛋白表达阳性的患者1,3,5及10年生存率分别为70.8%,12.5%,4.2%,0%(P<0.05).PCNA表达弱阳性患者1,3,5及10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68.1%,45.5%,13.6%,强阳性为68.9%,24.1%,6.9%,0.0%(P<0.05).结论 胃癌患者的预后与p53蛋白以及PC-NA的表达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C-反应蛋白与胃癌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胃癌患者术前术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探讨C-RP与不同病理组织类型及分化程度的胃癌患者手术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比浊度法测定病理证实为胃癌患者192例的血清CRP含量.结果:血清CRP的阳性表达与病理类型显著相关,术前血清CRP阳性胃癌高于阴性胃癌(P<0.01);血清CRP阳性表达与胃癌分化程度有关,分化程度越高CRP阳性表达越高;胃癌淋巴结转移组血清CRP阳性表达高于无转移组(P<0.05);进一步病例随访追踪表明:术前血清CRP水平阳性者死亡率较阴性者高,术后血清CRP升高者死亡率较不升高者高.结论:血清CRP水平与肿瘤的发展和恶化程度与肿瘤的复发和转移有关.因此,血清CRP阳性与否是胃癌的又一个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4.
胃癌组织中PCNA和细胞色素C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细胞色素C(CytC)蛋白的表达、相互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9例胃癌组织及1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PCNA和Cyt C蛋白的表达。 结果:1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PCNA和Cyt C蛋白表达率分别为20.0%(2/10)和10.0%(1/9),胃癌组织中PCNA和CytC蛋白的表达率分别为86.4%和78.0%,胃癌组织表达率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P<0.05 或P<0.01)。在不同年龄、不同肿瘤大小的胃癌患者中PCNA和CytC的表达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低分化患者PCNA的表达率高于高分化患者(P<0.05),低分化和中分化患者CytC蛋白表达率均低于高分化患者(P<0.01),胃癌组织中PCNA蛋白与Cyt C蛋白的表达频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PCNA蛋白的高表达及Cyt C的低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关,提示二者在胃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分别通过不同途径来发挥生物学作用。  相似文献   

5.
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与胃癌演变及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 )在胃癌、癌前病变中的表达与分布 ,探讨PCNA在胃癌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和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S P免疫组化法检测 3 1例胃癌、16例癌前病变 (11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 ,5例非典型增生 )中PCNA的表达。结果 胃癌PCNA表达高于癌前病变 (P <0 .0 5)。PCNA表达与胃癌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 (P <0 .0 5) ,而与胃癌的分化程度、病理分期等病理特征无明显相关 (P >0 .0 5)。结论 PCNA表达是胃癌演变过程中的早期分子生物学事件 ,检测胃癌细胞中PCNA的表达水平对判定预后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肽酰基精氨酸脱亚氨酶(PADI4)及其相关的产物瓜氨酸化抗凝血酶(cAT)与胃癌发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胃癌患者和健康者血清,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血清中PADI4蛋白含量及cAT水平。结果和正常对照组相比,胃癌患者血清PADI4蛋白含量及cAT水平显著增高,手术及化疗后PADI4蛋白含量及cAT水平明显降低。结论PADI4及cAT与胃癌的发病密切相关,对其相关性研究可能为临床胃癌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和策略。  相似文献   

7.
目的测定青海地区汉族胃癌(GC)、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患者血清中P53蛋白、可溶性Fas蛋白(sFas)水平,明晰青海地区汉族胃癌患者血清P53、sFas蛋白表达特点。方法收集世居青海地区因消化道症状前来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诊治的汉族GC、CAG、CSG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P53蛋白、sFas水平,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1.血清P53蛋白水平在GC组、CAG组、CSG组依次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血清sFas水平GC组较CAG组、CSG组明显降低(P<0.05);3.GC组血清P53蛋白与sFas间呈负相关,r=-0.543,P<0.05。结论青海地区汉族GC患者血清中P53蛋白显著升高、sFas显著性降低,二者联合检测有望作为胃癌诊断的一种新型的简单易行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胃癌及其良性对照组织标本中PCNA的含量和血清中sIL-2R的水平进行检测。结果①在良性对照组中,PCNALI及sIL-2R水平显著低于胃癌组(P〈0.01)。②PCNA的表达及sIL-2R水平与患者的性别、分化程度无关(P〉0.05),与临床分期、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相关(P〈0.05)。结论PCNA和sIL-2R水平的检测可作为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预测淋巴结转移的趋势和预后评估的有益指标。  相似文献   

9.
龚俊生 《浙江医学》2005,27(9):652-653
目的研究胃癌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一氧化氮(NO)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与分光光度法分别检测VEGF和NO在胃癌、慢性胃炎患者以及健康人血清中的水平,并分析它们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胃癌患者血清VEGF和NO水平明显高于慢性胃炎患者以及健康人(均P<0.01);胃癌患者血清VEGF和NO水平之间具有相关性,VEGF和NO水平高低与胃癌的浆膜浸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有关.结论VEGF和NO在胃癌患者血清中明显升高,并与胃癌的病情进展、淋巴结转移相关.  相似文献   

10.
徐雪冬  邹继彬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2):1559-1561
目的:检测PTEN蛋白和PCNA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并研究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PTEN和PCNA蛋白在80例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并取30例同期胃炎黏膜标本作为对照。结果:胃炎黏膜PTEN蛋白阳性表达表达率为100.0%(30/30),胃癌组织PTEN蛋白阳性表达率为40.0%(32/80);高、中分化腺癌的PTEN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低分化腺癌的;Ⅰ期、Ⅱ期胃癌的PTEN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Ⅲ期、Ⅳ期的;无淋巴结转移组胃癌的PTEN阳性表达率高于淋巴结转移组的;胃癌组织PCNA标记指数为(86.7±12.3)%,高于胃炎黏膜的PCNA标记指数;PTEN蛋白表达阴性的胃癌细胞PCNA的标记指数高于PTEN蛋白表达阳性者。胃癌患者生存年限>5aPTEN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生存年限<5a者。结论:PTEN蛋白的表达缺失与胃癌的发生、分化、转移和预后密切相关,胃癌PTEN蛋白表达与PCNA表达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P53、PC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胃癌生物学行为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利用组织芯片技术及免疫组化法对71例胃癌组织的P53、PCNA表达进行研究。结果胃癌组织中P53、PCNA表达的阳性率为39%和69%,PCNA与肿瘤的部位、分期、淋巴结转移及分化有变化趋势,但无显著差异。P53与肿瘤的部位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与细胞分化程度及分期无相关性。结论胃癌组织中P53、PCNA表达可能与胃癌的某些生物学行为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VEGF、PCNA和MRP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预后以及相关性。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64例胃癌组织和34例癌旁组织中VEGF、PCNA和MRP的表达水平。结果64例胃癌组织中VEGF表达与癌旁组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及生存、年龄明显相关(P〈0.05)。PCNA在胃癌组织中表达与癌旁组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大小、病理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和生存无关(P〉0.05)。MRP在胃癌组织中表达与癌旁组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大小、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病理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和生存无关(P〉0.05)。VEGF、PCNA和MRP在胃癌中表达无相关性。结论VEGF、PCNA、MRP在胃癌组织中呈高表达;VEGF表达与胃癌侵袭转移能力和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P73、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胃癌中的蛋白表达,探讨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选取40例胃癌及20例萎缩性胃炎作为对象,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P73、PCNA的表达情况,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P73蛋白在萎缩性胃炎组中表达率为20.0%(4/20),在胃癌组中的表达率为62.5%(25/40),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PCNA蛋白在萎缩性胃炎组中表达率为55.0%(11/20),在胃癌组中的表达率为80.0%(32/40),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胃癌组中P7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与胃癌组织类型、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胃癌组中PCNA蛋白的强阳性表达率与胃癌组织类型、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③胃癌组中P73蛋白与PCNA蛋白表达成正相关(rs=0.387,P<0.05)。结论:P73作为抑癌基因有其组织特异性,P73、PCNA的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和生物学行为存在密切关系,是胃癌细胞增生活跃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EA和PCNA在胃肠癌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使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CEA和PCNA在胃肠癌石蜡切片的表达情况。结果:CEA在胃肠癌的表达率均在80%以上,CEA表达与结肠癌的淋巴结转移和Dukes分期有关;PCNA在胃肠癌均呈高表达,胃癌的肿瘤细胞表达率明显高于结肠癌,肿瘤侵袭前缘区域的肿瘤细胞高表达PCNA蛋白。结论:CEA和PCNA是胃肠癌较好的辅助诊断标记,对肿瘤的恶性程度评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CK20、PC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CK20,PCNA的阳性表达,探讨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研究30例胃癌组织中CK20及PCNA的表达情况。结果:胃癌组织中CK20的表达与胃癌的临床分期、分化、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随临床分期的增加,腺癌分化程度的降低及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PCNA的阳性表达率均增强(P<0.05);CK20的阳性表达与PCNA的阳性表达呈正相关(r=0.472,P=0.007);胃癌组织CK20和PCNA的表达均与胃癌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结论:联合检测胃癌组织CK20、PCNA的阳性表达对判断胃癌患者的转移和估计预后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p16、p53和c-erbB-2蛋白在胃癌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黄扬  陈丽英  高美钦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3,37(3):266-268,276,F003
目的 研究抑癌基因 p16、p5 3和癌基因 c- erb B- 2在胃癌和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 ,进一步探讨胃癌发生发展的机制。 方法 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p16、p5 3和 c- erb B- 2蛋白在胃癌和癌前病变中的表达。 结果  p16蛋白在正常胃粘膜、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和胃癌中表达呈下降趋势 ,异型增生和胃癌中 p16蛋白表达显著低于正常胃粘膜 (P<0 .0 5 ) ,p16蛋白表达降低与胃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均无明显相关性 ;p5 3蛋白在胃癌中表达显著高于异型增生 (P<0 .0 5 ) ,并且与胃癌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 (P<0 .0 5 ) ;c- erb B- 2蛋白阳性表达与胃癌浸润深度以及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 (P<0 .0 5 )。 结论 p16、p5 3和 c- erb B- 2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协同促进的作用。检测 p5 3和 c- erb B- 2对判断胃癌的恶性程度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与不同类型的胃癌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出不同类型的胃癌170例,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查肿瘤细胞PCNA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不同类型胃癌PCNA的表达情况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结论:PCNA的表达表明肿瘤细胞在某一时期的增殖情况,与组织学类型有明显关系,可根据肿瘤细胞的增殖情况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黏附因子CD44s和CD44v6的表达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术对58例胃癌及40例胃良性病变的新鲜标本检测CD44s和CD44v6,并应用免疫组化测定PCNAL1。结果 胃癌组CD44s的阳性率(62.1%,36/58)明显高于良性病变组(27.5%,11/40,P<0.01),且与PCNALI(P<0.05)有关。胃癌组CD44v6的阳性率(58.6%,34/58)高于良性病变组(32.5%,13/40,P<0.05),且与肿瘤部位(P<0.05)、淋巴结转移(P<0.05)及PCNALI(P<0.05)有关。CD44s与CD44v6表达在胃良性病变组(Rs=0.59,P<0.01)及胃癌组中(Rs=0.29,P<0.05)存在相关性。结论 CD44s和CD44v6之间存在相关性并在胃癌中表达增强并和增殖活性有关,CD44v6与肿瘤部位及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9.
增殖细胞核抗原与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戴林  张学庸 《医学争鸣》1996,17(3):169-171
研究增殖细胞核抗原与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和意义。采用ABC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对44例经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的胃癌手术标本进行半定量检测,观察PCNA与淋巴结转移和胃癌组织学类型的关系。伴淋巴结转移组PCNA高表达者占76.2%。显著高于无转移组13%,两者呈显著相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