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小面积Ⅱ度烫伤创面愈合过程中内源性TGFα的动态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内源性TGFα在创面的动态表达与分布,并分析在其在创面愈合过程中的作用,采用mRNA杂交技术与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别从基因与蛋白水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创面愈合过程中存在内源性TGFα的表达,且修复细胞迁移与增殖最活跃期间TGFα的表达最强,当上皮化趋于完成时其表达水平下降,EGF受体的表达也呈与TGFα相似的变化,免疫组化研究结果表明,内源性TGFα主要分布于迁移,增殖的上皮细胞,其免疫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内源性 TGFα在创面的动态表达与分布,并分析其在创面愈合过程中的作用,采用mRNA 杂交技术与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别从基因与蛋白水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创面愈合过程中存在内源性 TGFα的表达,且修复细胞迁移与增殖最活跃期间 TGFα的表达最强,当上皮化趋于完成时,其表达水平下降。EGF 受体的表达也呈与 TGFα相似的变化。免疫组化研究结果表明,内源性 TGFα主要分布于迁移、增殖的上皮细胞,其免疫染色的强弱与上皮细胞的生长、迁移呈正相关。提示:热损伤能诱导创面组织内源性 TGFα及其受体的表达,其表达存在受控机制并与修复细胞的迁移增殖有关。TGFα对上皮细胞发挥正性调节作用,主要参与表皮的修复。  相似文献   

3.
内源性转化生长因子β在创面愈合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韦多  葛绳德 《中华外科杂志》1998,36(2):116-118,I016
目的 了解创伤愈合过程中内源性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对创面愈合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mRNA分子杂交方法,分别从蛋白质水平和基因水平动态分析了烧伤创面组织内源性TGF-β的表达。结果 热损伤能诱导上皮细胞及成纤维细胞表达TGF-β,表达的强弱与创面修复的活跃程度一致。伤后第3天,TGF-β主要见于尚存活的毛囊上皮细胞处,伤后第5 ̄7天主要分布于从毛囊迁移而来并已部分覆盖创面的新生上  相似文献   

4.
大鼠断层供皮区创面愈合过程中TGF—β1基因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观察创面愈合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基因表达,以大鼠断层供皮区创面为模型,应用原位杂交、斑点杂交等方法对内源性TGF-β1mRNA在创面愈合过程中的表达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TGF-β1mRNA主要在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及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中表达,其表达量在伤后第6天达峰值,以后随上皮化的完成,TGF-β1mRNA表达水平逐渐降至正常。提示,在创面愈合过程中TGF-β1基因有明显表达,其表达规律与创面愈合时间有密切关系。认为,TGF-β1可能在创面愈合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内在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5.
大鼠浅Ⅱ度烫伤创面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浅Ⅱ度烫伤创面愈合主要涉及表皮角质细胞迁移、增殖和分化。生长因子等多种因素调控着上皮细胞的生物学行为 ,从而完成创面修复 ,其中以表皮生长因子 (epidermalgrowthfactor ,EGF)尤为重要。EGF是表皮角质细胞的化学性趋化因子和特异性促有丝分裂原 ,必须通过与相应受体———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结合 ,才能在愈合过程中发挥其生物学活性。目前关于创面愈合过程中内源性EGF表达水平及其促愈作用的报道较多 ,但关于内源性EGFR表达水平的研究却鲜见报道。本文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和图像分析技术 ,从蛋白质水平上动态观察了浅Ⅱ度烫…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对伤口愈合的影响。方法用原位杂交技术观察人断层皮片供皮区创面愈合过程中内源性PDGF、TGF-β1的基因表达。结果发现人断层皮片供皮区创面愈合过程中内源性PDGF、TGF-β1的基因有明显表达。结论其表达规律性在创面愈合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对伤口愈合的影响。方法 用原位杂交技术观察人断层皮片供皮区创面愈合过程中内源性PDGF、TGF-β1的基因表达。结果 发现人断层皮片供皮区创面愈合过程中内源性PDGF、TGF-β1的基因有明显表达。结论 其表达规律性在创面愈合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8.
大鼠浅度烫伤创面愈合与相关生长因子及受体的基因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浅Ⅱ度烧伤创面愈合过程中相关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作用。方法采用大鼠浅Ⅱ度烫伤模型,观察了大鼠浅Ⅱ度烫伤后创面愈合过程中组织学、炎性细胞、表皮细胞周期的变化,检测了创面相关生长因子及受体的基因表达。结果炎性细胞到达创面依次为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表皮细胞周期变化为伤后3天细胞增殖活跃,伤后7天细胞分裂明显增多;伤后1,3天PDGF(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R(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和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表达明显增强,伤后3,5天EGF(表皮生长因子)、TGFβR2(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α)基因表达增强,伤后5,7天TGFβR1(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1)基因表达增强,伤后7,10天TGFβ1(转化生长因子β)基因表达增强。结论烧伤诱导相关生长因子及受体的基因表达,并且具有时相性和可逆性;相关生长因子基因表达与表皮细胞周期间可能存在相互调控作用,生长因子是调控创面愈合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创面愈合的机制,本实验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大鼠断层供皮区创面愈合过程中伤后4天,8天,12天和16天创面内源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GrowthFactor.FGF)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创面愈合过程中内源性FGF有规律性变化,以伤后8天时相对含量最多,伤后早期和伤后晚期次之,创面愈合后其内源性含量进一步减少。结论:创面愈合过程中,内源性FGF的变化促进了创面愈合,是创面愈合的机制之一,结合内源性FGF变化,合理外用FGF对促进创面愈合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创面愈合的机理,本实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大鼠中厚皮片供皮区创面愈合过程中第4、8、12和16天创面内源性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growthfactor,EGF)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创面愈合过程中内源性EGF含量表现有规律性变化,以伤后第8天含量最多,伤后早期和晚期次之,创面愈合后其含量进一步减少。结论:创面愈合过程中,内源性EGF的变化促进了创面愈合,是创面愈合的机理之一,结合内源性EGF变化,合理外用EGF对创面愈合可能会取得促进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创面愈合过程中内源性FGF含量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创面愈合的机制,本实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大鼠断层供应区创面愈合过程中伤后4天,8天,12天和16天创面内源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GrowthFactor,FGF)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创伤愈合过程中内源性FGF有规律性变化,以伤后8天时相对含量最多,伤后早期和伤后晚期之,创面愈合后其内源性含量进一步减少,结论:创面愈合过程中,内源性FGF的变化促进创面愈合,是创面愈  相似文献   

12.
重组人生长激素促进烧伤病人创面愈合机制初探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目的观察严重烧伤病人接受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治疗后血清生长激素(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创面DNA合成。细胞增殖活性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的变化,探讨生长激素促进烧伤创面愈合的机制。方法33例严重烧伤病人随机分成rhGH组(18例)和对照组(15例)。rhGH组每晚10点接受rhGH皮下注射(0.1mg· kg~(-1)),疗程 14d。ELISA检测血清 GH和 IGF-1浓度;流式细胞计检测细胞 DNA增殖指数(PI)和合成期细胞百分数(SPF);免疫组化学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EGFR、细胞角蛋白(CK)的表达。结果rhGH组血清GH、IGF-1浓度较高,创面PI、SPF明显高于用药前和对照组。免疫组化显示PCNA、EGFR、CK的表达明显增加。结论rhGH可以提高严重烧伤病人血清GH、IGF-1水平,促进烧伤创面细胞DNA合成和上皮细胞增殖,增加 EGFR表达,加速创面上皮化,促进烧伤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本(EGFR)和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在前列腺癌(PCa)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3例PCa组织和5例正常前列组织中EGFR和TGFα的表达。结果:正常前列腺组织中EGFR和TGFα和TGFα分别表达在上皮细胞和基质中,EGFR和TGFα在PCa细胞上的共同表达率为55.8%,二者密切相关,并与PCa分期有关;此类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短于EGFR和TG  相似文献   

14.
创面愈合过程中EGF基因表达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创面愈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文献中关于创面愈合过程中,上皮细胞生长因子(epidermalgrowthfactor,EGF)基因表达变化的研究较少,为此设计了本项研究。采用Wistar大鼠,在脊柱两侧制作1.5cm×1.5cm中厚断层皮肤缺损创面4个,于伤后第4,8,12和16天取材,用地高辛标记EGFcDNA探针原位杂交方法,观察创面愈合过程中,EGF基因活化表达的mRNA在组织中的分布变化。发现:在伤口愈合的全过程中,EGF基因均有明显表达,以伤后第8天表达最强。提示:应用某种方法促进EGF基因表达,可能会促进伤口愈合  相似文献   

15.
转化生长因子β1在胆管愈合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胆管愈合过程中的表达和分布,探讨其在良性胆管狭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通过昨犬胆管损伤修复模型,术后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TGF-β1在胆管愈合过程不同时期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进行研究。结果TGF-β1主要表达于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TGF-β1术后各期表达均较强,且持续较长时间。结论 TGF-β1高表达是造成胆管愈合过程成  相似文献   

16.
创面愈合过程中内源性EGFr变化的实验研究谷廷敏牛星焘陈东明既往的研究表明,创面愈合过程中应用EGF可以明显增加创面内胶原和细胞内DNA含量,加速创面愈合[1,2]。但EGF发挥作用需首先通过结合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继之引起一系列反应,最终...  相似文献   

17.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加速慢性难愈合创面愈合   总被引:64,自引:2,他引:64  
目的 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 F G F)对慢性难愈合创面(溃疡)的促修复作用并探讨其促修复机制。方法 28 例共33 个慢性难愈合创面,其中创伤性溃疡12 例(14 个创面),压迫性溃疡 9 例(12 个创面),糖尿病溃疡 4 例,放射性溃疡 3 例。所有创面经清创后用b F G F 治疗(150 U/cm 2 创面,每天1 次)。结果 所有经b F G F治疗的创面都产生了明显的愈合,其中2 周内愈合者20 个创面,3 周内愈合者 3 个创面,4 周内愈合者8 个创面,超过4 周愈合者2个创面。4 周内总愈合率为93.9% 。结论 b F G F可以显著地加速慢性难愈合创面愈合,其可能的机制涉及外源性b F G F能够补充内源性b F G F 的不足或调控内源性b F G F活性。  相似文献   

18.
创面愈合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用药方法探讨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为了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不同用药方法对创面愈合的影响,以大鼠后背中厚断层皮创面愈合过程为模型,观察FGF小剂量持续用药法、大剂量早期用药法及大剂量晚期用药法对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和组织结构变化。结果表明,相同的FGF应用总量,持续用药方法加速创面愈合速度最快;应用FGF后创面愈合比不用FGF创面愈合速度快;应用FGF创面内细胞DNA、细胞间质胶原纤维及弹性纤维明显增多。认为,FGF促进创面愈合以持续用药方法为最好,FGF促进创面愈合与促进细胞增殖和胞外基质有关  相似文献   

19.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受创皮肤再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stgrowthfactor,FGF)有促进肉芽,组织生长作用,但对皮肤的修复与再生的作用研究尚少,为此设计了本实验研究。采用大鼠与小型猪背部创伤模型,在无菌条件下用手术刀在动物背部切割皮肤,形成面积约2.5cm2的圆形创面。分别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fibroblastgrowthfactor,bFGF),60U/cm2创面以及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处理创面,隔天换药一次。结果表明,bFGF具有显著促进上皮细胞生长、加速创面上皮化速率以及增加愈合组织抗张力强度等作用。bFGF显著促进受创皮肤的再生效应可能与它能直接作用于皮肤基底细胞上特异性bFGF受体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 T G Fβ1)与白细胞介素6( I L6) m R N A 在糖尿病溃疡创面组织中的变化规律以及与组织修复结局的关系。方法 采用逆转录 P C R( R T P C R)技术和病理学方法,研究 T G Fβ1 和 I L6 两种生长因子m R N A 在糖尿病患者正常皮肤与溃疡创面的不同表达。结果 在模板量相同以及反应条件一致的情况下,溃疡创面组织 T G Fβ1 m R N A 的表达量显著降低,而 I L6 m R N A 表达则较正常对照明显增加。结论 创面内源性 T G Fβ1 和 I L6m R N A表达的不同,以及两种因子产生减少或活性降低,是使组织修复能力下降,最终导致慢性创面长期不愈合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