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新农合总额控制支付方式对三级公立医院的影响,为进一步完善支付方式改革和转变三级公立医院经营战略提供参考。方法:研究淮安市7家三级医院2015年—2016年新农合实行总额控制支出情况,以及淮安市妇幼保健院2014年—2016年实行总额控制前后住院人次、住院费用、病种结构的变化。结果:总额控制支付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住了医疗费用的快速增长,但三级医院也出现不同程度的结算补偿款超支,且超支成快速增长态势。结论:面对支付方式变革带来的影响,三级公立医院应积极做好经营战略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和实行精细化管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总额预付实施前后北京市二三级医院运行状况的变化,探讨总额预付对不同级别的医院影响的差异,从而评价总额预付的实施效果,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方法:使用"北京市卫生工作统计资料汇编"2007—2014年的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和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总额预付有效控制了二三级医院的药占比且对三级医院的次均费用控制效果优于二级医院,但是难以控制三级医院的服务量;固定效应模型显示总额预付能控制二级医院的业务收入,但是对三级医院业务收入没有影响。结论:总额预付取得一定效果,但是难以控制三级医院院均业务收入,应该切实推行分级诊疗并精细化测算总额预付基金数额。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医保总额预付制对医疗各项支出的影响。方法利用上海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2008—2010年所有单一病种住院患者的数据,应用多元回归研究医保预付制与患者的相关支出水平的关系。结果医保总额预付制减少了大型检查、普通检查和化验的数量;降低了普通检查费用、自费药品费、手术材料费、检查费、中草药费等;提高了医保药品费、住院费、诊疗费、治疗费、护理费等;总体而言,医保总额预付后,总费用却上升了6.6%。相对于自费患者,预付内患者的总费用低了4.6%。结论医保总额预付制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医疗支出,但不能统一地降低患者医保各项支出,该制度和其他配套管理措施亟需完善。  相似文献   

4.
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已经成为医改的重要内容,而推行总额预付制是主要的改革方式。本文以北京市4家总额预付试点医院的数据为例,重点从医疗服务量、次均医药费用、总费用、医疗费用结构、平均住院日、医保病人自付比例6个方面的变化分析实施总额预付制后的效果和影响,为进一步完善总额预付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分析上海市三级综合医院相关指标,了解实行总额预付制后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的变化。方法采集2010-2012年上海市14家三级医院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的相关指标,分析实施总额预付制后,医疗费用、平均住院日、药占比、门急诊人次、出院人次、手术人次等指标的变化。结果实施总额预付制后,医疗费用控制较好,平均住院日、药占比下降;门急诊人次、出院人次、手术人次中医保患者和非医保患者所占比例出现不同。结论总额预付制实施总体效果较好,在提高医疗服务效率的同时,保证服务质量不受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该院实施总额预付制后医疗费用核心指标的分析,评价总额预付制控制医疗费用的效果。方法采集该院总额预付实施后的2011年职工医疗保险住院病人的医疗费用作为观察组,实施前的2010年相关数据作为对照组,分析实施前后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实施总额预付制后,住院人次有所下降,次均住院天数、次均住院费用、次均药品费用、次均自付费用都有显著下降,P值分别为0.0002、0.0000、0.0074、0.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药占比无较大变化,P值为0.28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总额预付制是宏观控制医疗费用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2009年上海市医保局在三级医院开始试行"医保总额预付制"。本文从卫生经济学角度,分析施行总额预付制后医院对卫生服务提供进行的调整,分析军队医疗机构实行总额预付制面临的挑战,提出医院应及时转变观念,从提高医疗质量,加强成本核算,实现医保管理信息化、精细化等方面着手,科学合理控费,主动适应和推进医疗改革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正>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思想就是通过分析比较数列指标变化对参考列指标的影响来判别其关联度[1]。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既可以进行综合评价,也可以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医疗费用的增长受诸多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影响,医疗费用的信息呈现出部分已知、部分未知的灰色特性[2]。糖尿病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新疆某地区2013年1月1日正式实施总额预付,本文利用灰色关联分析评价新疆某三级医院总额预付实施后糖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总额预付制改革对黄州区医共体基层医疗服务供给的影响。方法:收集黄州区医共体月度数据,描述性分析基层医疗服务供给能力、效率及数量的变化,利用间断时间序列检验总额预付两次政策改革前后服务供给数量的变化情况。结果:黄州区分别于2018年、2019年开展并完善总额预付制改革。改革后,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占比、医师日均诊疗人次及床位使用率总体呈增长趋势。两阶段政策改革后基层门急诊人次及其占比均呈增长趋势(P<0.05),第一阶段政策改革后出院人数及其占比显著增长(P<0.05)。结论:总额预付制促进了基层医疗服务供给增加,但仍存在门急诊服务量增长趋势平缓、住院服务量不合理增长的问题,第二阶段政策改革应进一步扩大总额预付改革成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某市一家二级甲等医院医疗保险总额预付的实施效果。方法:采用定性访谈、定量数据收集的方法,对资料进行描述和推断性统计分析。结果:医疗工作量增加,医疗工作效率提高;费用控制效果不理想,总费用明显上升,次均费用上升幅度较小;医疗质量下降。结论:医保部门需科学合理制定总额与指标;医院需进一步完善总额预付制的实施与考核方案;完善监管机制,提高医疗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比较分析住院费用在总额预付制实施前后的变化情况,探讨总额预付的改革效果,为医保付费方式研究提供基础。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4年6月的住院次均费用、住院药品次均费用、住院检查次均费用和平均住院日等数据,统计方法用F检验和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实施后住院次均费用下降6.99%,药品次均费用下降31.79%,检查次均费用下降15.10%,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总额预付制可以有效降低住院医疗费用、药占比和平均住院日,控制了医疗费用的大幅增长,降低了患者的费用负担,但这种模式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总额预付制中医、保、患三方的利益关系.方法 通过实地考察、政策解读、文献研究等,分析三方利益关系.结果 我国实行的总额预付制尚处于初级阶段,在政策制定、实施方法、奖惩机制等方面不统一,需要从医保基金测算、筹资渠道、政策监管、配套措施以及各方支持等方面创造条件.结论 总额预付的实施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医疗费用,但在医院医保费用合理测算、保护参保人利益和其它配套措施等方面还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医疗环境的不断变化,各级医院住院病人疾病构成情况也在不断变化。本文对辽宁省某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2009年住院病人进行分析,以便为医院管理提供决策依据。资料与方法资料来源于某院2009年住院病人疾病分类报表,按ICD-10编码进行疾病分类,数据准确、可靠。结果1.2009年住院病人前10位疾病系统构成情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三明市医共体总额预付改革对医疗服务下沉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6-2019年三明市医共体运行和医保收支数据,通过描述性分析和间断时间序列模型对医共体、医院及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数量及效率变化、医保基金运行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总额预付改革后,医共体内医院门急诊服务量占比由63.3 %下降至58.1 %,基层医疗机构占比呈上升趋势;2016-2019年医院住院服务量占比和每百人门急诊住院人次数显著减少。医保基金总体结余率由2016年的8.2 %降至2019年的2.6 %。结论: 三明市总额预付改革实施后医保基金总体运行平稳,医共体医疗服务效率有所提升,医疗服务逐步下沉,医院住院人次数下降,基层住院患者占比有所上升。建议各地开展医共体总额预付制改革时应合理制定医共体预算总额,完善医共体内部分配制度与协作机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北京市新农合大病保险制度实施效果及基金使用情况。方法:通过对北京市SY区、PG区和FS区新农合大病患者医疗负担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测算大病保险报销前后实际报销比例变化情况;从病种、医疗机构级别及经济收入水平三个维度分析大病保险基金使用情况。结果:新农合大病保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居民的疾病经济负担;新农合大病保险基金主要流向了二、三级医疗机构,补偿的病种比较集中,受益公平性良好。结论:新农合大病保险制度在筹资、补偿以及监管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6.
新型合作医疗实施后农村卫生机构服务效率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某省三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试点县3所县医院和7所乡镇卫生院的研究,比较在新农合实施前后服务能力和效率的变化情况,探讨新农合对农村卫生服务机构服务效率的影响。结果:新农合实施后县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的总体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即门诊和住院服务总量增加,每职工(或医生)年负担门诊和住院人次提高。乡镇卫生院次均费用有所提高,但服务效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建议:新农合工作要与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相结合,逐步完善农村三级医疗保健网的建设。同时,农村卫生机构要更新观念,提高服务效率,降低服务成本,积极支持新农合制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分析哈尔滨市在全面实施医保费用年度总额预付制支付方式前后的相关指标变化,评价总额预付制支付方式的实施效果,对医保支付政策的更好实施提出合理化建议。方法:运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汇总统计,描述性分析比较市医保在医保总额预付制实施前后医保住院患者相关指标的情况。结果:该市在医保总额预付制实施两年后,医保住院患者量,患者的住院次均费用等指标均有明显变化。整体市医保次均住院费用及医保次均支付费用呈负增长。结论:实施医保总额预付制后,患者的次均费用的控制效果显著,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需要在政策及方式和方法上有相应的调整,以便适应国家医疗改革的深入开展,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新农合实施后医疗费用和农民医疗负担的变化情况,分析成因并探讨控制医疗费用的对策。方法收集安徽省石台县某医院2006-2009年的单纯性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分娩行剖宫产、单纯性小儿疝气手术治疗、脑梗塞无其它并发症等四个单病种住院病人的住院费用资料,比较新农合实施前后医疗费用以及新农合实施后农民实际住院费用的支出情况。结果新农合实行后人均住院费用显著高于实行前,各病种平均住院费用较实施前上涨了6%-15.3%。参合患者实际支出医疗费用较非参合者低,其住院费用报销比例为11.31%-49.93%。结论新农合保障水平较低,医疗费用快速增长是限制新农合保障水平的重要因素,应加强新农合监管力度,提高医疗机构的自我约束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医保制度对医院医学影像科检查量的影响以及应对的方法。方法对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医学影像科2012年度全年检查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组间率的比较采用,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结果实施医保总额预付制前后医学影像科检查量总体情况变化不大。非医保群体中.各种检查的构成比情况变化不大。结论医保总额预付制使医保病例的影像检查手段构成发生了积极变化,减少了病人的医疗支出,促进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医学影像科应针对变化采取相应措施,以保证临床医疗和科研工作的平稳开展。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控制医疗服务费用的不合理增长,17个医保试点城市大都选择了总额预付方式以减缓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趋势.实施初期总额预付控费效果明显,但同时也引发了医疗服务供需双方的道德风险,对医疗行业产生负面影响.文章拟采用经济学与现实状况相结合综合分析总额预付,并从经济学角度探讨完善医保总额预付的策略,及相应的现实对策,期望对继续完善总额预付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