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分析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9月本院收治的产妇11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分娩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各58例.阴道分娩作为对照组,剖宫产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种不同分娩方式下对产妇早期盆底功能影响和恢复干预后效果.结果 观察组产妇盆底肌恢复良好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盆底功能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08例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分娩方式将108例产妇分成2组,剖宫产组及阴道顺产组,每组54例.比较不同分娩方式对患者产后盆底功能影响.结果 阴道顺产组产后6~8周压力性尿失禁(SUI)的患病率为18.51%(10/54),盆底脏器脱垂(POP)的患病率为75.93%(41/54),剖宫产组产后6~8周SUI的患病率为3.70%(2/54),POP的患病率为40.74%(22/54),阴道顺产组产后6~8周的SUI的患病率、POP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阴道顺产组产后16~20周SUI的患病率为7.41%(4/54),POP的患病率为64.81%(35/54),剖宫产组产后16~20周SUI的患病率为1.85%(1/54),POP的患病率为53.70%(29/54),阴道顺产组产后16~20周SUI的患病率及POP患病率与剖宫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剖宫产可降低产后早期POP及SUI的发生率,但对于远期影响仍然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4.
《河南医学研究》2016,(5)
目的探讨阴道分娩以及剖宫产分娩对产妇盆底功能的影响,以丰富临床经验。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9月在龙塘镇中心卫生院分娩并进行产后复查的产妇60例,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为阴道分娩,观察组则为剖宫产分娩。对所有产妇进行盆底功能常规评估,将Ⅰ类及Ⅱ类肌纤维肌力以及盆底功能综合检测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Ⅰ类及Ⅱ类肌纤维受损率低于对照组,盆底肌力收缩失调、肛提肌损伤、阴道动态压力<80 cm H2O以及疲劳度异常的患者比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阴道分娩相比,剖宫产对产妇的盆底功能影响较小,通过产后康复训练可促进产妇的盆底功能恢复,因此需根据产妇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娩方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肌功能的影响情况。方法选取2011年9月-2015年5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门诊产后6~8周复查的产妇5057例。根据不同分娩方式分为选择性剖宫产组(1495例)和阴道分娩组(1564例),分别通过盆底功能检测仪检测肌力、疲劳度、阴道动态压力。结果选择性剖宫产组Ⅰ类肌纤维肌力受损1464例(981%),Ⅱ类肌纤维肌力受损1471例(986%),阴道分娩组Ⅰ类肌纤维肌力受损I555例(993%),Ⅱ类肌纤维肌力受损1556例(99.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选择性剖宫产组Ⅰ类和Ⅱ类肌纤维疲劳度,阴道动态压力分别(1.96±0.061)、(145±0066)和(29.06±0.87)与阴道分娩组(1.75±0.054)、(125±0.060)和(26.56±0.5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选择性剖宫产,阴道分娩对产后早期盆底肌的损伤更明显。 相似文献
7.
苏群凤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0,32(6)
目的探讨不同的分娩方式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的影响因素。方法抽取2871例分娩产妇,采用电话或信访形式调查,共回收问卷2 784份,将其分为阴道分娩组(1 931例)和剖宫产组(853例),对两组产妇的年龄、孕期、分娩方式、新生儿体重、产后SUI的发生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阴道分娩组产后SUI的发生率(39.41%)明显高于剖宫产组(31.42%)。此外,孕期尿失禁、新生儿出生体重过大、第二产程过长、产钳分娩、会阴裂伤也是产后SUI的诱因。结论与阴道分娩相比,剖宫产可以降低产后SUI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剖宫产和阴道分娩对产后盆底功能和母乳喂养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于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分娩的100例产妇的临床资料,其中接受阴道分娩的57例产妇为对照组,接受剖宫产的43例产妇为观察组。于分娩后6周比较两组患者盆底功能。分别于住院期间、产后42 d和产后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纯母乳喂养率。结果观察组患者阴道前壁脱垂、阴道后壁脱垂、子宫脱垂、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盆底肌力受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期间、产后42 d、产后6个月母乳喂养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阴道分娩相比,剖宫产后发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产妇较少,但不利于母乳喂养。盆底肌力损伤与分娩方式无关。 相似文献
9.
《实用医技杂志》2019,(4)
目的探讨四维超声成像在自然分娩及剖宫产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产后1年内出现PFD的初产妇56例(PFD组)和同期产后无PFD者70例(对照组),应用四维超声成像检测2组初产妇产后6~8周时膀胱尿道后角、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肛提肌厚度及肛提肌裂口面积,分析比较不同分娩方式下2组产妇的超声参数。结果自然分娩产妇静息状态及Valsalva动作下肛提肌裂孔面积分别明显高于剖宫产产妇,且在不同分娩方式下PFD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然分娩产妇Valsalva动作下肛提厚度明显低于剖宫产产妇,且在不同分娩方式下PFD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然分娩产妇的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分别明显高于剖宫产产妇,且在不同分娩方式下PFD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维超声参数可作为诊断初产妇产后早期PFD发病的指示指标,为产后PFD的临床诊断与预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盆底结构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是以压力性尿失禁(SUI)、盆腔器官脱垂(POP)等为主要病症的一组妇科疾患。本文通过分析不同分娩方式及分娩次数与生殖道脱垂及排尿异常的关系,旨在预防及降低我社区产后生殖道脱垂及排尿异常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2种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58例产妇,按不同分娩方式分为选择性剖宫产组(26例)和经阴道顺产组(32例)。分别于产后6~8周行问卷调查,采用女性尿失禁症状、子宫脱垂发生情况调查问卷,同时行POP-Q评分、尿垫试验、超声检测残余尿以及会阴超声检查,比较2组产妇压力性尿失禁(SUI)、盆腔器官脱垂(POP)的发生率及膀胱颈移动度情况,并采用盆底肌力检测法进行评价盆底肌力。结果产后6~8周时,SUI发生率选择性剖宫产组为3.85%(1/26),顺产组18.75%(6/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OP发生率选择性剖宫产组为19.23%(5/26),较顺产组的46.88%(15/32)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会阴超声结果显示,选择性剖宫产组膀胱颈角度(80.32±8.06)°与顺产组(94.11±12.73)°比较,及膀胱颈旋转角度(16.72±7.19)°与(26.63±1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盆底肌力检测法结果显示选择性剖宫产组分别为≤3分19.2%(5/26),≥4分80.8%(21/26);阴道分娩组≤3分50%(16/32),≥4分50%(16/32)。2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性剖宫产可降低产后早期POP的发生率,并可减少发生SUI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盆底肌群训练对初产妇顺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初产妇顺产后尿失禁患者13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于产后6周后将训练圆锥置入阴道,并作收缩盆底肌动作,每次15~20 min,每天训练3次;对照组口服盐酸米多君2.0 mg/次和替勃龙2.5 mg/次,一日3次;连续治疗两个月后,观察两组产妇的盆底肌综合收缩力、盆底肌肉功能和尿道功能。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盆底肌肉综合收缩力优于对照组(P <0.05);阴道静息压(VRP)、阴道收缩压(VSP)和阴道收缩持续时间高于对照组(P <0.05),功能性尿道长度及最大尿道关闭压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产后盆底功能康复训练治疗,能有效改善盆底肌肉及尿道功能,降低尿失禁的发生率,对于产后 SUI 发生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应用补片的全盆底重建术与传统阴式全子宫切除及阴道前后壁修补在老年性盆底功能障碍患者治疗中的疗效差异。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07年9月至2009年2月间的92例老年盆底功能障碍患者,70例(全盆底重建组)采用补片的全盆底重建术,其中合并压力性尿失禁12例,4例同时行经闭孔阴道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带手术(TVT-O);22例(对照组)应用传统阴式全子宫切除及阴道前后壁修补,合并压力性尿失禁3例。结果术后3~18个月门诊复查,全盆底重建组未见术后复发,盆腔器官脱垂(POP)评分法测定均为0度,治愈率达100%;对照组术后复发7例,复发病例均为阴道前壁膨出,其中5例术后POP评分Ⅱ度,2例POP评分Ⅲ度,即阴道穹隆完全膨出,治愈率68%;对于同时合并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盆底重建组中,通过应用TVT-O或前路补片提升的办法,尿失禁均治愈,对照组中患者症状无明显改善,2例症状加重。结论应用替代材料的全盆底重建术在治疗老年盆底功能障碍中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药产益康栓配合早期盆底肌康复训练对于预防甘肃农村妇女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发生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40例在甘肃省永昌县人民医院分娩的单胎足月顺产的农村初产妇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120例。实验组产妇产后2h即直肠给予中药产益康栓,待阴道无血性恶露时配合盆底肌康复训练;对照组依传统方法在产后42d进行盆底肌训练。结果盆底Pc肌张力≤III级实验组43例,对照组79例。尿失禁阳性实验组9例(7.5%),对照组32例(26.7%)。两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均〈0.01)。结论产后使用中药产益康栓配合早期盆底肌康复训练能促进产后盆底器官功能快速、有效地康复,且无创、经济、简便、易行,尤其适用于基层及乡镇医院。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疾病的诊断、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及其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问诊、临床检查、低频电诊断、女性性功能障碍量化评分表等方法综合诊断,应用凯格尔盆底康复锻炼、生物反馈治疗、电刺激治疗、阴道康复器治疗等方法对产后有盆底功能障碍疾病的妇女进行综合治疗,评价治疗效果.结果综合治疗总有效率100%,其中治愈率61%,好转率39%.压力性尿失禁患者治愈率57.4%;盆腔器官脱垂患者治愈率59.7%;性功能障碍患者治愈率61.0%.结论凯格尔盆底康复锻炼、生物反馈治疗、电刺激治疗、阴道康复器治疗等综合治疗方法,是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疾病治疗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的分娩方式对于产后女性盆底组织结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进入该院的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00名产妇,根据不同分娩方式分组,其中顺产60例(顺产组),选择性剖宫产40例(剖宫产组)。于妊娠晚期以及产后6~8周、12~14周进行压力性尿失禁(SUI)发生率问卷调查、护垫实验、会阴超声检查,此外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分娩之前,顺产组的SUI发生例数为11例,即18.33%,选择性剖产组的SUI发生例数为7例,即17.5%。两组的SUI发生率P>0.05。针对60例产妇6~8周及12~14周的膀胱角度、膀胱颈旋转角度进行B超检查,产后12~14周的膀胱角度、膀胱颈旋转角度减小了不少,P<0.05。结论妊娠和分娩会对产妇的盆底组织结构造成一定的影响,不同的分娩方式造成的盆底组织结构损伤是暂时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损伤会有恢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探索孕期行盆底肌肉锻炼对盆底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2010年1月-2012年8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定期产检并分娩首诊孕周为16+1 ~ 30周单胎初孕妇360例,随机分为两组,锻炼组予盆底肌肉锻炼指导,对照组给予一般的孕期健康指导。两组在首诊时、首诊后8周以及产后6周进行一般问卷、POP-Q分度、盆底压力探头检测。 【结果】 最后有效病例为329例,其中锻炼组(166例)盆底肌肉锻炼8周后盆底肌肉张力[VRP、VSP分别为(53 ± 14) 、(96 ± 25) cmH2O]高于对照组(46 ± 12)、(89 ± 27) cmH2O (P < 0.05)]。锻炼组第二产程为(60 ± 28)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76 ± 17)min,P < 0.05。产后6周随访,锻炼组POP-Q分度0度所占比例为68.07%(113/166),对照组为50.31%(82/163),两组比较 P = 0.001。【结论】 孕期行盆底肌肉锻炼能提高盆底肌肉张力,降低产后POP的发生率,缩短第二产程。 相似文献
19.
郭青戈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30(11)
目的:观察中药联合穴位刺激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疾病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 194例为研究对象,排除30例随访脱落,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康复锻炼对照组53例、物理电刺激治疗组56例和中医治疗组55例。其中康复锻炼组采用盆底肌肉锻炼法,物理电刺激治疗采用电刺激和生物反馈治疗,中医治疗组运用中药联合穴位刺激,观察不同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中医治疗组中有气虚症状表现的例数明显少于其他两组(P<0.05); 盆底肌中II类肌力量提高明显(P<0.05);阴道动态压力较物理锻炼组改善更显著(P<0.05);三组的盆底功能障碍评分较治疗前均有降低,表示生活质量改善(均P<0.01),其中中医治疗组和物理电刺激治疗组的疗效更明显(P<0.05)。结论:中药联合穴位刺激对产后盆底功能恢复,体质改善疗效明确,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MMP一2和Fibulin一5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患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各30例正常对照及PFD患者阴道前壁组织中MMP一2和Fibulin一5的表达。结果MMP一2在正常组中表达明显低于PFD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Fibulin一5在正常组中表达明显高于PFD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分娩次数对MMP一2和Fibulin一5表达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绝经前后MMP一2与Fibulin一5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MP一2和Fibulin一5呈负相关(r:一0.495,P〈0.01)。结论MMP一2和Fibulin一5在PFD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MMP一2及Fibulin一5对PFD疾病的发生发展影响的途径不同,MMP一2和Fibulin表达互为拮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