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分析脉搏波速度(PWV)与动态血压各指数的相关性。方法对72例1级~3级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和臂踝-脉搏波速度测定,采用相关及偏相关、单向方差分析方法,结合年龄、性别、体型、病史、血生化等指标分析动脉僵硬度与动态血压各指数的相关性。结果 PWV与24 h平均收缩压(SBP)、平均脉压(PP)、SBP变异率、白天及夜间最高SBP、最低SBP、平均SBP、平均PP、SBP变异率、SBP负荷、夜间SBP下降率正相关(P<0.05或P<0.01),控制其他危险因素后仍正相关(P<0.05或P<0.01)。SBP昼夜节律消失组PWV大于减弱和正常组(P>0.05),舒张压(DBP)昼夜节律减弱组PWV小于消失组(P<0.05)。结论动脉僵硬度与动态血压各指数有关,与收缩压、脉压的关系较舒张压更为密切,且与血压变异性及昼夜节律密切相关,提示只有使全天的血压均平稳降低,减少血压波动,改善血压昼夜节律,才能更好地保护血管功能。 相似文献
2.
《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2008,(5)
动脉僵硬度增加为心脑血管系统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降低动脉僵硬度对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非常重要。无创性评价动脉僵硬度的一些指标如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反射波增强指数(AI)等均能良好反映个体动脉僵硬程度。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是参与全身细胞外基质(ECM)降解的锌蛋白酶家族。临床研究资料表明,无论在健康人群中还是心血管疾病患者中,MMPs的表达及活性与动脉僵硬度增加均显著相关。MMPs可能成为降低动脉僵硬度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靶点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大动脉僵硬度与高血压人群新发糖尿病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对象均来自开滦研究人群,用肱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评价动脉僵硬度。以参加2010-2011、2012-2013、2014-2015年度开滦集团体检的高血压非糖尿病员工为观察对象,以baPWV检测时间为观察起点,以新发糖尿病为终点事件,以2016-2017年度体检时间为观察终点,最终有8 061例纳入研究队列。按baPWV四分位分组,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baPWV对终点事件的影响,按体质量指数(BMI)分层做敏感性分析。结果观察对象平均随访(4.22±2.10)年,随访期间新发糖尿病874例(10.8%),平均发病密度25.71/千人年。按baPWV四分位分组,第1~4四分位组新发糖尿病的发病密度分别为14.60/千人年、23.77/千人年、27.15/千人年、37.70/千人年(P<0.001)。以是否新发糖尿病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以baPWV第1四分位组作对照,校正年龄、性别、平均动脉压、基线空腹血糖、高敏C反应蛋白等混杂因素后,第2、3、4四分位组发生糖尿病的HR及95%CI分别为1.57(1.24~1.98)、1.74(1.37~2.20)、2.38(1.87~3.03)。baPWV每增加1个标准差,发生糖尿病的HR及95%CI为1.32(1.24~1.42)。结论大动脉僵硬度与高血压人群新发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增高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压正常高值者动脉僵硬度与动态血压参数的关系。方法选择理想血压者63例,血压正常高值者74例,高血压者67例。监测所有入选者24 h动态血压,应用脉搏波传导速度测定仪测定颈动脉-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结果血压正常高值组24 h收缩压、24 h舒张压、白昼收缩压、白昼舒张压、夜间收缩压、24 h脉压、白昼脉压及夜间脉压均高于理想血压组,低于高血压组(P<0.05或P<0.01);血压正常高值组夜间舒张压低于高血压组(P<0.05)。血压正常高值组颈动脉-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9.67±1.12 m/s)显著高于血压理想组(8.27±0.99 m/s),低于高血压组(10.55±1.71 m/s;P<0.05或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24 h收缩压、24 h脉压、夜间收缩压是颈动脉-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的影响因素(β值分别为0.385、0.351及0.247,P<0.05)。结论血压正常高值者动脉僵硬度增高,24 h收缩压、24 h脉压、夜间收缩压是影响动脉弹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僵硬度与左心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原发性高血压患者79例,根据颈桡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将患者分为对照组(PWV<0.9m/s,n=42)和观察组(PWV≥0.9m/s,n=37),两组患者均行心脏彩超检查比较心功能参数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间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质量指数(LVMI)、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峰速(E)、舒张晚期血流峰速(A)及二者比值(E/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PWV与LVMI存在显著的相关性(r=0.347,P<0.05).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僵硬度与左心重构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在临床上检测动脉弹性对于评价高血压患者心脏重构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基质金属蛋白酶与动脉僵硬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脉僵硬度增加为心脑血管系统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降低动脉僵硬度对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非常重要.无创性评价动脉僵硬度的一些指标如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反射波增强指数(AI)等均能良好反映个体动脉僵硬程度.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是参与全身细胞外基质(ECM)降解的锌蛋白酶家族.临床研究资料表明,无论在健康人群中还是心血管疾病患者中,MMPs的表达及活性与动脉僵硬度增加均显著相关.MMPs可能成为降低动脉僵硬度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靶点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社区高血压人群动脉僵硬度与尿白蛋白升高的相关性。方法 2019年9月至2019年11月在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镇和大新镇选取年龄>45岁的786例高血压患者。根据臂踝脉搏波速度(baPWV)的四分位数分为四组,包括PWVⅠ组(PWV<1 552.8 cm/s, 197例)、PWVⅡ组(PWV为1 552.8~1 733.5 cm/s, 196例)、PWVⅢ组(PWV为1 733.6~1 949.0 cm/s, 196例)和PWVⅣ组(PWV>1 949.0 cm/s, 197例)。主要观察尿白蛋白升高,定义为尿白蛋白与肌酐比值(UACR)≥30 mg/g。以PWVⅠ组作为参照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计算其他三组发生尿白蛋白升高的风险。进一步采用亚组分析探讨不同亚组间baPWV和尿白蛋白升高的相关性。结果 与低baPWV者比较,高baPWV者的年龄偏大、男性偏多、饮酒者偏多、收缩压偏高、空腹血糖偏高、UACR水平更高(均为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baPWV和UACR水平呈正相关(rs=0.205,P<0.0...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僵硬度与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关系.方法 选择135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晨尿微量白蛋白与晨尿肌酐的比值(ACR)分为两组,一组为早期糖尿病肾病组(早期DN组),另一组为非早期糖尿病肾病组(非早期DN组).所有患者均测定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反映患者的外周动脉僵硬度,比较两组间差异.结果 ①早期DN组与非早期DN组的baPWV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简单相关分析显示,baPWV与年龄、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差、平均动脉压、ACR、血肌酐、尿素氮、血尿酸、空腹C肽、2 h C肽呈正相关;③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ACR是baPWV的影响因素.结论 早期DN组的动脉僵硬度明显高于非早期DN组,提示动脉僵硬度与早期糖尿病肾病有关.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分析某查体人群合并代谢综合征对踝臂脉搏波传导速度的影响.方法 某单位健康查体人群,常规体检及测定相关代谢指标,用动脉硬化测定仪测定双侧肢体的踝臂脉搏波传导速度.按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代谢综合征评估标准,确定有无代谢异常并分组,比较各组踝臂脉搏波传导速度的变化特点,分析代谢异常与踝臂脉搏波传导速度的相关性.结果 该人群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是13.26%,其中四项代谢异常者占2.43%.随着代谢异常组分和年龄的增加,踝臂脉搏波传导速度逐渐增加,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男女各组趋势与总趋势一致.即使单一代谢成分异常,踝臂脉搏波传导速度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以单纯高血压组增高最显著.以年龄分为<40岁组,40~59岁组及≥60岁组,前两组均有随着代谢异常数增加,踝臂脉搏波传导速度逐渐增加趋势,≥60岁组此趋势不明显.相关分析可见代谢异常与踝臂脉搏波传导速度存在相关性(左侧r=0.42,P<0.01,右侧r=0.45,P<0.01).结论 踝臂脉搏波传导速度及代谢综合征患病率均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代谢综合征各组分均是踝臂脉搏波传导速度增加的危险因素,随着代谢异常数的增多,踝臂脉搏波传导速度进一步增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伴有代谢综合征的高血压病患者动脉功能的变化.方法 64例门诊高血压病患者分为高血压病合并代谢综合征组(简称为伴代谢综合征组,32例)和单纯高血压病组(32例),31例健康受试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受检者的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大动脉弹性和小动脉弹性.比较三组受试者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大动脉弹性和小动脉弹性变化,分析动脉功能与各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1 517.9±315.0 cm/s)相比,伴代谢综合征组(1 916.5±318.0 cm/s)和单纯高血压病组(1 757.6±313.9 cm/s)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均显著增加(P<0.01和0.05),且伴代谢综合征组显著高于单纯高血压病组(P<0.05).对照组、单纯高血压病组和伴代谢综合征组受试者大动脉弹性(113.2±46.2、91.1±35.0和66.6±31.1 mL/mmHg,P<0.01)和小动脉弹性(505±244、355±195和253±116 mL/mmHg,P<0.05)依次降低.Peason相关分析表明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与年龄、收缩压、脉压差、甘油三酯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显著负相关(P<0.01);大动脉弹性、小动脉弹性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正相关(P<0.05和0.01),而与年龄、收缩压、脉压差和甘油三酯呈负相关(P均<0.01).结论 代谢综合征加重高血压病患者动脉功能的减退. 相似文献
13.
不同诊断标准下腹膜透析患者代谢综合征与大动脉僵硬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腹膜透析患者在不同诊断标准下诊断的代谢综合征与大动脉僵硬度的关系进行研究,从而确定一个最适合腹膜透析患者的标准,同时对影响大动脉僵硬度的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稳定透析的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患者155例,测量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作为大动脉僵硬度的评价指标,用WHO 1999、IDF 2007和ATPⅢ2001三个标准分别诊断代谢综合征,比较不同标准下代谢综合征组与非代谢综合征组脉搏波速度有无差别,并对脉搏波速度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用WHO 1999、IDF 2007和ATPⅢ2001标准诊断的合并代谢综合征的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患者均比无代谢综合征患者有较高的脉搏波速度(P<0.05).脉搏波速度与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患者的年龄、腰围、收缩压及血糖呈正相关(P<0.05或P<0.01),与血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负相关(P<0.05),它们都是脉搏波速度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无论用WHO 1999、IDF 2007和ATPⅢ2001中任何一个代谢综合征标准,合并代谢综合征的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患者大动脉僵硬度均较非代谢综合征患者增加.年龄和代谢综合征中多数因子均是脉搏波速度的独立影响因素.经多方考虑,我们推荐在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患者用ATPⅢ标准诊断代谢综合征. 相似文献
14.
代谢综合征患者颈总动脉扩张性、紧张度和僵硬度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患者颈总动脉扩张性、紧张度和僵硬度的变化。方法采用彩色多功能超声诊断仪对33例正常人、76例非代谢综合征患者和83例代谢综合征患者颈总动脉的收缩和舒张内径进行检测,并计算动脉的扩张性、紧张度和僵硬度。结果与对照组和非代谢综合征组比较,代谢综合征组患者颈总动脉扩张性、紧张度明显下降(P<0.01),僵硬度明显升高(P<0.01);平均内膜中层厚度增厚(P<0.01);等级相关分析发现,左、右颈总动脉的扩张性和紧张度与代谢综合征成分数目呈负相关(P<0.01),左、右颈总动脉的僵硬度与代谢综合征成分数目呈正相关(P<0.01)。结论代谢综合征患者颈动脉的弹性降低,动脉硬化加剧;颈动脉超声可以作为评价代谢综合征患者心血管病危险性的无创性方法。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群远期、中期、近期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外周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在参加2006~2007年度开滦集团职工健康体检的101510例职工中随机分层抽取5852例作为研究对象,符合队列入选标准者5440例。分别于2006~2007年度、2008~2009年度、2010~2011年度对该人群进行健康体检,2010~2011年度进行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 PWV)测量。排除基线hs-CRP水平缺失者、基线ba PWV资料缺失及极值者(大于99%分位数值),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的有效数据为3948例。依据3次健康体检资料进行基线资料描述,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hs-CRP水平与ba PWV之间的关系,为提高hs-CRP的稳定性,进一步采用3次健康体检hs-CRP水平均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hs-CRP水平均与ba PWV水平呈正相关;平均hs-CRP水平与ba PWV水平相关性最大,且随着时间的推进,hs-CRP与ba PWV的相关性逐渐增大。远期、中期、近期及平均hs-CRP水平与ba PWV水平之间的Beta值分别为0.16、0.17、0.21、0.22,经多因素校正后Beta值分别为0.02、0.04、0.05、0.06。结论近期hs-CRP水平与ba PWV水平相关性大于远期hs-CRP,且不同时间多次测量hs-CRP水平的均值与ba PWV水平相关性更强。 相似文献
17.
Ieva Slivovskaja Ligita Ryliskyte Pranas Serpytis Rokas Navickas Jolita Badarienė Jelena Celutkiene Roma Puronaite Kristina Ryliskiene Alma Cypiene Egidija Rinkuniene Vaida Sileikiene Birute Petrauskiene Alvydas Juocevicius Aleksandras Lauceviciu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2018,131(2):148-155
Background
Metabolic syndrome, physical inactivity, and central obesity contribute to early vascular aging, which leads to increased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This study aimed to assess the effect of heart rate (HR)-targeted aerobic exercise training on the indices of early vascular aging, in particular, arterial stiffness, and on anthropometric and clinical profile of metabolic syndrome subjects.Methods
There were 126 metabolic syndrome subjects randomly selected. Anthropometric parameters, blood pressure (BP), blood sample, and arterial wall functional and structural parameters were obtained prior to and after the 8-week (84 patients) supervised training program. The age- and sex-matched control group (42 patients) followed the same protocol, except for the HR-targeted training program.Results
In the study group, HR-targeted training was associated with decreased aortic pulse wave velocity (8.47 ± 1.40 vs 8.01 ± 1.06 m/s; P = .005), HR (P < .001), systolic (P < .015) and diastolic (P < .004) BP, waist circumference (P < .004), total and low-density-lipid cholesterol (respectively, 6.42 ± 1.41 vs 5.89 ± 1.32, P = .003 and 4.2 ± 1.18 vs 3.8 ± 1.21, P = .002), and an increase in aerobic capacity (P < .001).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hanges of arterial stiffness parameters. Multivariate analysis revealed that reduction of arterial stiffness was BP dependent.Conclusions
In subjects with metabolic syndrome, HR-targeted exercise training is associated with BP-dependent decrease in aortic stiffness and improvement of metabolic and fitness parameters. 相似文献18.
目的研究稳定型冠心病患者血浆内皮微粒(EMP)水平与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稳定型冠心病患者50例和健康志愿者20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患者血浆中EMP(CD31+/CD42b-)水平,同时应用无创动脉硬化检测装置测定baPWV,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冠心病组患者血浆EMP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1 748.4±102.1个/微升比847.4±86.4个/微升,P<0.01);冠心病组患者baPWV较对照组增快(1 931.1±328.3 cm/s比1 532.1±147.3 cm/s,P<0.01)。血浆EMP水平与baPWV呈正相关(r=0.42,P<0.01)。以baPWV为因变量的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血浆EMP水平是其独立影响因素。结论稳定型冠心病患者血浆EMP水平升高,baPWV加快且与EMP水平呈正相关,血浆EMP水平是baPWV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血压动脉硬度指数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关系。方法时124例高血压患者经颈动脉超声检查分为颈动脉内膜中膜增厚组和非内膜中膜增厚组,用TF-1血管硬度测量仪测量其动脉硬度指数,同时测定血压参数、血脂、血糖等临床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颈动脉内膜中膜增厚组和非内膜中膜增厚组临床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颈动脉内膜中膜增厚组较非内膜中膜增厚组具有较高的动脉硬度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动脉硬度指数是一个较好的预测心血管病危险的指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