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针刺对脊髓全横断SD大鼠BDNF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电针刺对脊髓全横断成年SD大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mRNA在横断脊髓上端、下端、大脑皮质和比目鱼肌中的表达及变化的影响。方法建立40只SD大鼠脊髓全横断损伤模型,雌雄不限,随机分为针刺1d、3d、7d、14d和手术1d、3d、7d、14d组,每组5只,选"足三里 悬钟"及"三阴交 伏兔"2组穴位隔天交替针刺。采用RT-PCR技术检测各时间段脊髓横断上、下端、大脑皮质、比目鱼肌四部位中BDNF mRNA的表达。结果针刺14d组比目鱼肌中BDNF mRNA较手术14d组显著增加(P<0.05)。结论电针刺可促进BDNF在损伤部位所支配的肌肉-靶组织中的表达。  相似文献   

2.
大鼠脊髓全横断后脊髓内NGF、NT3表达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鼠脊髓全横断后不同时相(3、7、14、21天)脊髓内NGF,NT3表达的变化。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及阳性神经元计数,来检测脊髓全横断后不同时相NGF、NT-3的表达。结果(1)脊髓全横断后脊髓腹、背角NGF阳性细胞数均较正常增多(P〈0.05),尤以7天明显;脊髓全横断后脊髓腹、背角NT-3阳性细胞数均较正常增多(P〈0.01),尤以7天明显。结论NGF、NT-3表达的变化可能与脊髓可塑性有关。(2)NGF、NT-3阳性细胞数在各时相均比正常增多,说明NGF、NT-3在脊髓全横断后呈持续性表达增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大鼠脊髓全横断(SCT)后横断端细胞凋亡及caspase-3 mRNA、蛋白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SD大鼠90只,手术组(SCT组)动物选择在T10节段全横断脊髓,假手术组除不横断外其余步骤相同。TUNEL法检测脊髓横断端凋亡情况,免疫组织化学、RT-PCR、Western blot技术检测不同时间点caspase-3 mRNA、蛋白表达变化。结果SCT后横断端脊髓灰质白质均检测到凋亡细胞,caspase-3在损伤周围组织呈阳性,RT-PCR、Western blot显示1d组基因及蛋白均明显上调,3d、7d、14d、21d组mRNA逐渐下降,且3d组依然高于假手术组;3d、7d、14d组蛋白逐渐下降而21d组又略有回升,且3d、21d组依然高于假手术组。结论SCT后凋亡主要在早期出现,随时间进展呈逐渐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脊髓挤压伤后,BDNF在脊髓腹角和背角神经元的表达变化。方法各组大鼠脊髓做20μm厚冰冻横切片,免疫组化ABC法染片,灰度值测定;RT-PCR技术及凝胶成像系统分析BDNF mRNA的表达。结果BDNF主要分布于脊髓灰质神经元的胞浆中。在损伤后,腹角和背角的BDNF阳性神经元数均较正常组增高,3d组较正常组增高(P<0.01),7d和14d组较正常组则显著增多(P<0.01)。腹角和背角神经元的阳性灰度值均较较正常组降低,3d组的BDNF样免疫阳性灰度值较正常组降低(P<0.05),7d和14d组的BDNF较正常组降低更加显著(P<0.01),但7d组的BDNF阳性神经元数和灰度值有最显著的变化。正常组和损伤后各组的脊髓都表达BDNF mRNA,脊髓损伤后24小时组,BDNF mRNA表达达到高峰(P<0.01),以后它们的表达则逐渐下降,14d组与正常组已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脊髓挤压伤后早期脊髓腹、背角神经元BDNF表达增强,提示内源性BDNF在脊髓损伤修复早期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大鼠脊髓全横断后TrkA和TrkB在前角运动神经元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脊髓全横断损伤后神经营养因子受体表达的变化 ,本研究取大鼠 C6 和 L5节段脊髓进行 Trk A和 Trk B的免疫组织化学反应。用 HPIAS-10 0 0高清晰度彩色图像细胞测量系统检测免疫阳性神经元的数量和平均灰度。结果显示 ,大鼠脊髓全横断后 ,两种受体 Trk A和 Trk B在运动神经元的表达均出现短暂上调 ,其中 Trk A在颈段的表达高峰出现在损伤后 14 d而腰段为损伤后 7d;与此不同 ,Trk B在颈段和腰段两个部位的表达高峰均出现在 3d。在高峰之后 ,两种受体的表达均下降 ,至术后2 8d已接近或低于正常水平。提示 ,大鼠脊髓全横断损伤后 ,神经营养因子特异性受体 Trk A和 Trk B的表达有一定的时空规律 ,即损伤后 Trk B的表达由短暂上调到表达下降 ,随之出现 Trk A的表达高峰 ,意味着 Trk B的表达下降可能促进 Trk A的表达  相似文献   

6.
移植神经干细胞促进脊髓全横断大鼠结构与功能修复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目的 探讨移植神经干细胞对脊髓全横断性大鼠部分结构与功能修复的影响。方法 在脊髓全横断处移植神经干细胞60d后,在横断处下方3mm注射荧光金逆行标记轴突再生的上运动神经元,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神经干细胞在宿主内的分化,同时用体视学方法观测脑干红核和大脑皮质感觉运动区内锥体细胞层的神经元密度变化。用BBB评分法和爬网格法观测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等。结果 移植的神经干细胞能在宿主内存活并向前后方向迁移到脊髓内,部分神经干细胞分化为GFAP、NF-200和GAP-43阳性细胞。移植神经干细胞后在红核和感觉运动区内锥体细胞层可见有被荧光金标记的神经元胞体,脊髓横断处附近脊髓组织的溃变程度减轻,红核及躯体感觉运动区内神经元密度高于未移植组,大鼠后肢的自主运动功能明显好于未移植组。结论 神经干细胞移植入损伤脊髓后能分化为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能减轻脊髓的继发性损伤,保护受损伤的神经元,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神经干细胞移植对大鼠全横断性脊髓损伤修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先前探讨了移植的神经干细胞在大鼠半横断损伤脊髓内存活及分化的情况 ,结果表明神经干细胞在损伤脊髓内可以存活、迁移并分化为神经元和星型胶质细胞。在此基础上 ,本研究应用神经干细胞移植 ,观察其对大鼠全横断性脊髓损伤后结构与功能的影响。取SD新生大鼠海马 ,剪碎后 ,用胰酶消化 ,制成细胞悬液 ,用含B2 7和bFGF的DMEM F12培养液进行培养。神经干细胞在无血清培养基中呈悬浮生长 ,5~ 6d形成克隆球 ,7~ 9d后进行传代。经体外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培养的细胞呈Nestin染色阳性反应 ,表明它们是神经干细胞。本研究…  相似文献   

8.
脊髓全横断损伤后凋亡因子Fas和FasL的表达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通过制备SD大鼠脊髓全横断性损伤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和灰度值测定揭示促凋亡因子Fas和FasL在脊髓完全性损伤后,不同时间点之间的相互变化趋势,以探讨Fas和FasL在脊髓损伤中的作用。结果显示:正常和脊髓全横断损伤后的不同时间组SD大鼠脊髓灰质的前角神经元中均可观察到Fas和FasL的免疫阳性产物。与正常组比较,Fas、FasL阳性神经元细胞数在术后1、3、7、14d组均升高(P<0.05),21d组则降低(P<0.05)。前角Fas、FasL阳性神经元的灰度值在术后1、3、7d组较正常组降低(P<0.05),14、21d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提示大鼠脊髓全横断损伤后,在损伤节段尾侧脊髓前角神经元Fas与FasL的表达经历了由增高到降低的过程,Fas和FasL表达增加有诱导神经细胞凋亡的趋势,可能参与诱导了脊髓继发性损伤。  相似文献   

9.
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对大鼠全横断性脊髓损伤修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先前探讨了移植的骨髓基质细胞在正常大鼠脊髓内的存活、迁移及分化的情况,结果表明,骨髓基质细胞可在正常脊髓内存活、迁移并向神经元及胶质细胞分化。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应用骨髓基质细胞移植,观察其对大鼠全横断性脊髓损伤后结构与功能的影响。制备大鼠脊髓全横断模型,手术9d后移植细胞,移植前收集细胞,DMEM清洗,加入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大鼠脊髓半横断损伤(HSCI)对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versican及CD44在脊髓中表达的影响,为进一步探索脊髓损伤后的再生修复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和HSCI 3、 7和14d组.建立成年大鼠HSCI(胸9~10)模型.取损伤位点头尾段胸9、胸10节段制作冷冻切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脊髓内versican和CD44的表达.结果:Versican阳性产物主要分布于细胞外基质中,腹角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胞质中也有分布;CD44阳性产物主要分布于细胞外基质及腹角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胞质中.损伤后脊髓内versican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加,CD44表达也较对照组明显增加.结论:HSCI后versican与CD44表达都增加,两者可能相互作用共同参与损伤后轴突生长被抑制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11.
挤压伤后脊髓神经元NT-3和NT-4的表达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研究脊髓挤压伤后 ,脊髓神经元 NT-3和 NT-4的早期变化 ,本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 ABC法和阳性神经元计数 ,结果在大鼠脊髓证明了 NT-3免疫阳性反应产物主要在胞核着色 ,NT-4则胞浆及胞核均着色。腹角的 NT-3阳性神经元数在脊髓挤压伤后 7d组和 2 1d组较正常组和 2 4h组明显增高 ( P<0 .0 1) ;背角的 NT-3阳性神经元仅 2 1d组较正常组有显著增加 ( P<0 .0 1)。腹角的 NT-4阳性神经元数在损伤后 2 4h组、7d组和 2 1d组均较正常组有显著增加 ( P<0 .0 5 ) ,且随时间的延长呈增加趋势 ( P<0 .0 5 ) ;背角的 NT-4阳性神经元数 7d组和 2 1d组较正常组和 2 4h组显著增加 ( P<0 .0 1) ,随时间延长仍有增加趋势 ( P<0 .0 1)。结论 :在脊髓挤压伤后的早期腹、背角 NT-3和 NT-4阳性神经元数均有增多 ,提示内源性 NT-3和 NT-4增加可能与脊髓损伤的早期修复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大鼠脊髓全横断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高亲和力受体(TrkB)在运动皮质表达的变化,为进一步探索脊髓损伤后再生修复机制和神经营养因子治疗脊髓损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雄性SD大鼠42只随机分为3组:1.脊髓横断组:动物脊髓在胸9节段完全横断,按存活时间不同分为术后3、7、14、21及28d组;2.假手术组(只行椎板切除术);3.正常对照组。动物到达存活时间点后,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方法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TrkB及BDNF在运动皮质的表达和分布。结果:对照组和实验组运动皮质TrkB和BDNF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第5层,第3、4、6层也有少量阳性细胞。脊髓全横断后TrkB和BDNF的表达逐渐增高,于术后21d达高峰,28d回到正常水平,且TrkB表达上调早于BDNF。结论:脊髓全横断后运动皮质对BDNF的需求增加,内源性BDNF的增加可能有利于受损的皮质脊髓束神经元的存活与再生;在损伤早期给予外源性BDNF可能更有利于受损的皮质脊髓束神经元。  相似文献   

13.
挤压伤后脊髓神经元NGF表达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运用免疫组织化学 ABC法和灰度值测定探讨脊髓挤压伤后 NGF在脊髓腹角和背角神经元表达的早期变化。结果显示 :NGF主要分布于脊髓灰质神经元的胞核及胞浆 ;腹角阳性神经元数量在损伤后 2 1d组较正常组明显增多 (P<0 .0 1) ,而背角的阳性神经元在损伤后 2 4h、7d及 2 1d组均较正常组明显增多 (P<0 .0 1)。腹角和背角神经元的阳性灰度值在挤压伤后各组均较正常组显著降低 (P<0 .0 1)。提示 ,内源性 NGF增加对脊髓损伤修复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11(CDK11)在横断性脊髓损伤(tSCI)后的表达变化以及定位情况.方法 将36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T9断伤1d、3d、5d、7d和14d组,每组6只.采用Westem blotting测法损伤后各时间段CDK11蛋白水平在脊髓中的表达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K11在假手术组以及损伤组脊髓中的分布和定位.结果 Western blotting显示,CDK11蛋白水平在SCI后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CDK11p58的表达于损伤后3d开始显著升高,一直持续到第7d,之后逐渐下降.而CDK11p110也在3d、5d时高于假手术组,伤后7d则明显降低,至14d时有所回升.免疫组织化学表明,CDK11在假手术组脊髓中均匀分布,损伤后3d,CDK11在脊髓灰质和白质中表达明显增加;免疫荧光双标记表明,CDK11与神经元的标记物神经元核抗原(NeuN)、少突胶质细胞标记物环核苷酸-3'磷酸水解酶(CNPage)有明显共定位,与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也存在部分共定位.结论 脊髓损伤后CDK11蛋白水平呈现明显的时相变化,并且与神经元、少突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存在共定位,提示CDK11参与了脊髓损伤后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脊髓损伤后运动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内神经生长因子(NGF)及其高亲和力受体(TrkA)表达的变化,用改良Allen重击法损伤SCI组动物T12脊髓,按伤后存活时间再将动物分为脊髓损1 d组、2 d组和5 d组。各组动物的脊髓切片经ABC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用光镜观察TrkA及NGF在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表达的变化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及NGF免疫反应阳性胶质细胞的反应性增生程度,并进行图像分析。结果显示:脊髓损伤后前角运动神经元TrkA及NGF的表达随脊髓损伤后动物存活时间的延长逐渐上调;脊髓白质和灰质内尤其是皮质脊髓束内GFAP及NGF阳性胶质细胞明显增生;与此同时,室管膜细胞内亦可见明显的NGF免疫反应产物。上述结果表明,脊髓损伤可刺激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表达TrkA及NGF,通过自分泌维持受损神经元的存活;损伤部位反应性增生的胶质细胞亦可产生NGF,通过旁分泌作用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或皮质脊髓束的轴突末梢,以维持运动神经元的存活及促进皮质脊髓束的再生;适时补充外源性神经营养素或改变损伤局部的微环境将有利于受损脊髓的修复和再生。  相似文献   

16.
探讨BDNF对体外培养的大鼠脊髓前角神经元内突触素I与突触囊泡素(SYN)表达的影响。取孕14d大鼠子宫内胎鼠的脊髓腹侧部分神经元,体外有血清培养。在培养7d后,随机分成对照组、BDNF组和抗BDNF组。BDNF组培养液中加入BDNF(20ng/ml),抗BDNF组培养液中加入BDNF抗体(20μg/ml),对照组加入等量Hanks液。3d后在倒置显微镜下计数三组神经元存活数,并用NF200、MAP2、NSE的免疫组化反应对神经细胞进行鉴定。行突触素I与SYN免疫组化反应,对部分细胞行突触素ImRNA原位杂交反应,运用图像分析系统对突触素I与SYN免疫组织反应阳性产物以及突触素I原位杂交反应阳性产物作光密度分析。结果发现有血清培养时各组脊髓前角神经元的存活数无显著差异(P>0.05);BDNF组突触素I与SYN免疫反应阳性产物的平均光密度值高于其它两组,抗BDNF组最低(P<0.01)。BDNF组突触素ImRNA阳性产物的平均光密度值明显高于其它两组,抗BDNF组突触素ImRNA阳性产物的平均光密度值最低(P<0.01)。本研究结果提示BDNF对有血清培养时脊髓前角神经元的存活没有明显影响,但BDNF可明显上调培养的脊髓前角神经元内突触素I与SYN的表达。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以成年大鼠脊髓完全性横断模型研究反应性胶质细胞的时空分布和变化。将30只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T9横断伤1周、2周、4周和8周组,每组6只。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图像分析系统对各组动物脊髓内星形胶质细胞的时空分布和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显示:脊髓横断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阳性的星形胶质细胞数目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距损伤近侧端较距损伤远侧端的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数目增加显著(P<0.05);脊髓横断组髓磷脂碱性蛋白(MBP)阳性的少突胶质细胞数目的时间及空间分布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结果提示,星形胶质细胞是胶质瘢痕的主要成分,而少突胶质细胞在瘢痕形成过程中并非是反应活跃的成分。  相似文献   

18.
妊14脊髓植入成鼠损伤脊髓前后的发育分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光电镜下观察了E14胎鼠脊髓及其被植入成鼠损伤脊髓后7,15,30,60,120和240天时的结构变化。结果表明:E14胎鼠脊髓主要由神经上皮细胞和神经母细胞构成。前者的超微结构特征是胞浆内富含游离核糖体,后者是在游离核糖体的基础上出Golgi丛,仙质网等细胞器。  相似文献   

19.
大鼠脊髓前角内NMDA受体的定位与生后发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良为  饶志仁  鞠躬 《解剖学报》2001,32(2):105-108,T001
目的:探讨NMDA受体亚基(NMAR1和NMDAR2A/B)在大鼠脊髓前角的细胞学定位和生后发育特征。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体技术。结果:NMDAR1与NMDAR2A/B免疫反应产物丰富地分布在脊髓前角RexedⅨ和Ⅷ 层内,主要定位于神经元胞体、树突和轴突样纤维终末上,生后早期的NMDAR1和NMDAR2A/B表达具有明显的动态变化,生后7d(P7)的表达微弱,随后逐渐上调,至P21达高峰水平,然后维修此水平至成年。结论NMDAR1和NMDAR2A是构成脊髓前角神经元功能性NMDA受体的重要亚基,NMDA受体可能参与生后早期运动神经元成熟或可逆性调控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