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运用品管圈方法分析静脉输液药物外渗原因,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降低药物外渗率。[方法]由8名圈员组成,以“降低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率”为主题,分析药物外渗的原因,制订相应的护理措施,给予干预后进行效果评价。[结果]经过干预后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率由每周9.5件降低为每周5.75件。[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可减少静脉输液药物的外渗率,提高护理质量,减轻病人的痛苦,提高静脉输液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风险因素及预防。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2018年3月我院1 300例静脉输液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情况。结果#br# 1 300例新生儿中,发生静脉输液外渗200例(15.38%);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是否早产、输注药物、患儿血管弹性、置管材质、穿刺部位,穿刺护士工作年限是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新生儿静脉输液存在严重的外渗风险,应针对风险因素进行监测和干预,以预防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新生儿头皮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生儿头皮静脉输液外渗是一种发生于输液后常见现象。为了探寻引起输液外渗的常见原因并采取预防措施,降低其发生率,减轻由于重新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和增加护士的工作量。我们设计出新生儿头皮静脉输液外渗原因调查表,对试验组和对照组输液外渗率及原因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试验组输液外渗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由此可见,对新生儿头皮静脉输液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能减少输液外渗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和防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玲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0):4859-4860
目的:了解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指导临床采取正确的防治措施,从而减少静脉炎与渗漏性损伤的发生。方法:分析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提出预防、治疗静脉输液外渗的方法。结果:针对引起输液外渗的机体、药物等因素,给予相对应的措施可以有效减少输液外渗的发生。结论:对新生儿头皮静脉输液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能减少输液外渗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正药物外渗是指在静脉输液过程中,腐蚀性药液进入静脉管腔以外的周围组织[1]。在增强CT检查过程中,造影剂一般以1.5~8.0 ml/s的速率经外周静脉注入患者体内,短时间内高压注入高浓度、高黏性造影剂的检查要求,使CT造影剂外渗事件发生[2-3]。有文献显示,在增强CT检查中造影剂外渗率为0.3%~1.3%[4-5]。造影剂外渗可引起疼痛、局部皮肤  相似文献   

6.
90%~95%的住院病人需要接受静脉输液治疗[1],静脉输液已成为治疗的主要途径。作为临床护理工作中一项重要操作内容,医务工作者和患者对静脉输液的安全问题日益重视,输液渗出就是其中之一,已构成住院患者最常见的安全问题[2],由此引起的外渗性损伤也备受关注。当输液致药物外渗后,若不及时处理,将对血管、局部组织,甚至神经、肌腱等造成损伤[3~4],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也给护理工作带来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探讨环节质量管理在控制新生儿输液外渗中的应用,评价新生儿输液外渗的护理安全管理方法。方法 通过对实施环节管理模式前后新生儿输液外渗发生率、输液外渗发生程度以及发生输液外渗后护士主动上报率进行分析。结果 在新生儿输液外渗中运用环节质量管理,能有效降低输液外渗的发生率和发生程度;提高护士输液外渗的主动上报率;数据经统计学处理,各项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的显著意义 (P﹤0.01)。结论 在控制新生儿输液外渗中合理运用环节质量管理,能提高新生儿静脉输液护理质量与安全,为临床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护理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8.
董建英  张英娜  吴照凤 《护理研究》2012,26(10):957-958
新生儿输液外渗是指在输液管理过程中,非故意地造成腐蚀性药物或溶液进入血管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血管通路.据Frank等[1]报道,新生儿液体外渗的发生率很高,可达23%~63%.而且由于新生儿生理发育、治疗需求、疾病状态、皮肤解剖结构如皮肤薄、嫩、脂肪少、血管细、脆弱、弹性差、角质层发育不成熟、易受损伤等原因,新生儿液体外渗甚至会导致皮肤水疱、溃疡、坏死以及对周围皮肤结构如肌腱、神经、肌肉的损伤,甚至造成瘢痕、挛缩、截肢等[2].英国的一项研究报道,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1 000个静脉输液外渗中,有38个引起了皮肤坏死[3].易引起液体外渗的药物很多,如血管活性药物、高渗性溶液、完全胃肠外营养(TPN)、钙盐、钾盐、放射增强造影剂、化疗药物等.我院1例新生儿在动脉导管(PDA)结扎术后第6天,左手背发生高渗葡萄糖液体外渗,经紧急行皮下组织冲洗处理等措施,11h后患儿肿胀减退、皮肤颜色恢复正常、伤口痊愈,未发生坏死,效果良好.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恶性肿瘤患者在长期的化疗中,因反复静脉穿刺,会导致血管壁不同程度的损伤,甚至出现化疗药物静脉外渗。由于化疗药物对血管刺激性大,一旦渗漏可致局部组织坏死、功能受损和永久形态改变。据报道[1],经输液港输注的外渗发生率仅为0.3%~6.0%。静脉输液港较好地解决了传统的外周静脉化疗对患者生活影响大、活动易渗漏的风险,弥补了普通深静脉导管无法长期留置的不足,受到患者和医护人员的欢迎。但由于输液港置于皮下,如果发生化疗药物外渗,其后果不同于外表浅静脉化疗药物的外渗,可引起胸部及颈部组织炎症、坏死,甚至造成器官性功能障碍[2]。2015年1月7日1例右乳腺癌患者在使用静脉输液港行第7次化疗时,发生输液港导管与港体脱离的现象。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张丽红 《护理研究》2011,25(21):1902
静脉输液时,若药物外渗可引起局部组织肿胀,给病人造成痛苦。一旦发生药物外渗,护士往往告知病人几小时后热敷或用25%硫酸镁湿敷,但效果不佳,临床工作中发现一种更好的方法,现介绍如下。发现静脉输液药物外渗时,应立即停止输液,用康惠尔透明  相似文献   

11.
外敷治疗外周静脉输液外渗致肿胀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薛雅卓  张敏  付霞  赵兴民 《护士进修杂志》2008,23(13):1209-1211
静脉输液是药物摄入的重要途径,若药物外渗于血管周围组织时,轻者引起局部肿胀疼痛,重者引起组织坏死,甚至造成功能障碍。据研究报道,有近8%的输液病人会出现程度不同的静脉炎,轻者造成病人局部肿胀,引起疼痛,重者皮下组织坏死,导致功能障碍[1]。近年来,为防治静脉输液渗出造成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小儿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原因及护理干预方法的探讨。方法收集本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间小儿静脉输液发生药物外渗的患儿265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的方式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药物外渗的原因,提出护理干预措施。结果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率显著下降(P0.05)。结论分析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能显著降低儿童静脉输液外渗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随着医疗护理技术的发展,各类深浅静脉导管针在临床中得到广泛的应用,静脉药物外渗率逐渐下降,但仍有部分病人使用一次性头皮钢针输液,我科针对部分无条件使用静脉导管针且需输注弱刺激性的化疗药物病人,特制作了一种简易的手部输液固定托,有效减少了钢针输液引起的静脉药物外渗。  相似文献   

14.
全球范围内每天都进行着数以百万计的化疗药物静脉输注,经静脉输注化疗药物会导致血管壁不同程度的损伤,甚至出现化疗药物静脉外渗。有研究报道,发疱剂外渗发生率在儿童中为11%,成人中为22%[1-2]。发疱剂外渗经外周静脉输注的发生率为0.1%~6.0%,经输液港输注的发生率为0.3%~4.7%[3]。如果不进行及时处理,化疗药物外渗可能导致组织坏死、功能受损和永久的形态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50%硫酸镁溶液和复方丹参注射液湿敷用于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等数据库中关于50%硫酸镁溶液湿敷和复方丹参注射液湿敷用于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篇RCT,包含785名新生儿。Meta分析结果显示:当新生儿发生静脉输液外渗时,与50%硫酸镁溶液湿敷相比,采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湿敷更有效、更安全、更快。结论复方丹参注射液湿敷治疗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有效性更好。  相似文献   

16.
李香云  王飞 《护理研究》2011,25(32):2950
[目的]观察海藻湿敷治疗静脉输液外渗的疗效。[方法]选取静脉输液外渗引起局部组织肿胀、疼痛的病人6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应用海藻湿敷治疗,对照组采用硫酸镁湿敷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12%,对照组总有效率81.25%,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海藻湿敷治疗静脉输液外渗效果优于硫酸镁湿敷法。  相似文献   

17.
<正>新生儿由于其特殊的生理特性,输液外渗发生率高达23%~63%[1]。绝大部分的输液外渗是暂时的,而且没有明显后遗症,但一部分输液外渗因为药物因素、肿胀程度以及患者本身状况,会发展成皮肤组织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马铃薯外敷治疗静脉输液外渗的效果。[方法]将120例静脉输液外渗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用50%硫酸镁湿敷,观察组用马铃薯外敷。[结果]观察组治愈率93.3%,对照组治愈率28.3%,两组比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静脉输液外渗用马铃薯外敷,可显著提高静脉输液外渗治愈率,延长静脉使用寿命,保证用药要求。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指导临床采取正确的防治措施,从而减少静脉炎与渗漏性损伤的发生.方法 分析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提出预防、治疗静脉外渗的方法.结果 针对引起输液外渗的机体、药物等因素,给予相对应的措施,可以有效减少输液外渗的发生.结论 对静脉输液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能减少输液外渗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杨方芬 《当代护士》2016,(10):179-180
目的探讨品管圈管理在降低小儿患者静脉输液外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品管圈管理应用在降低小儿患者静脉输液外渗率中,分析小儿患者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制订相应的对策并实施,同时评估活动效果。结果应用品管圈管理后,小儿患者静脉输液外渗率为5.8%,显著低于应用前的2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患者静脉输液过程中开展品管圈管理是行之有效的,可有效地降低小儿患者静脉输液外渗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