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和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本院急诊科室对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中应用PDCA循环联合护理风险管理,观察对比PDCA循环联合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前6个月及实施6个月后急诊患者护理质量、意外风险发生及患者满意度的情况。结果实施后急诊基础护理、专科护理、病房管理、文书管理、安全管理、急救药品器械管理及总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后接收科室满意率高于实施前,而意外发生率、转运死亡率及护理纠纷事件低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CA循环管理和护理风险管理能有效提高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护理质量,降低患者意外风险,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胃镜检查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胃镜风险管理中的岗位管理、消毒隔离、护理安全、器械仪器、技能培训实施PDCA循环管理模式,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改进措施,加强护理人员培训及督导考核,进行持续改进。对实施PDCA循环管理模式前后1年各风险指标评分、病人的满意度及护理差错和投诉率进行比较。[结果]实施PDCA循环管理模式后各风险指标评分、病人的满意度均高于实施前,{JP3护理差错及投诉率低于实施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CA循环管理模式可以有效提高胃镜检查中的风险管理效果,提高病人的满意度,减少护理差错和投诉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急诊科风险事件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分别于PDCA循环管理模式实施前后选取150例病人为研究对象,比较实施前后急诊科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护理质量考核情况及病人满意度。[结果]实施PDCA循环模式后,急诊科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于实施前,护理质量考核结果和病人满意度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DCA循环管理模式应用于急诊科风险事件管理中,降低了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和病人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PDCA管理模式在病房加床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运用PDCA管理,采用管理工具FOCUS-PDCA,对科室加床未实施PDCA管理前与实施PDCA管理后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实施PDCA管理前加床患者健康教育合格率96.46%、分级护理落实合格率94.26%,病人满意度94.87%;实施PDCA管理后加床患者健康教育合格率98.83%、分级护理落实合格率97.04%、病人满意度98.71%。实施PDCA管理后病区护理安全管理优于实施前,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PDCA管理模式进行病区加床护理安全管理,能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护理安全,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在规避产科护理不良事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前后对照的方法产科2015年1月—2015年12月在科室内实施PDCA循环管理,从人、物、环、法4个方面对不良事件进行分析,按照计划、实施、检查、处理4个阶段来进行过程监控与质量管理,比较PDCA管理前后产科护理不良事件及病人满意度的变化。[结果]PDCA循环管理后,病人用错药物、病情观察不详、产程观察不细、护患纠纷等不安全事件发生率低于管理前,不安全事件呈报率低于管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CA循环管理后病人在服务态度、健康教育、病区管理、护理技术等护理满意度方面均高于管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DCA循环管理实现了不良风险的事前预防,有效规避了产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了病人的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张成云 《当代护士》2018,(7):185-187
目的探讨PDCA结合质量管理工具在病区药品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本科室2016年药品管理存在的问题,于2017年上半年,应用PDCA结合质量管理工具对存在问题进行整改,比较改善前后效果。结果改善后病区药品管理比改善前规范、合理,管理质量明显提升,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CA结合质量管理工具在病区药品管理中的应用,不仅能提高病区药品管理质量和临床用药安全,防范和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还能激发护士主动性,积极参与病区药品管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与分析PDCA管理工具在麻醉科不良事件管理中的运用情况。方法 2013年本院麻醉科开始实施PDCA管理项目,比较实施PDCA前后麻醉科不良事件上报情况及科室医护人员满意度的差异。结果实施PDCA 1年后麻醉科不良事件上报率明显高于实施前,实施2年后的麻醉科不良事故上报率明显低于实施1年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PDCA管理后麻醉科医护人员满意度明显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PDCA管理工具运用于麻醉科不良事件管理中能有效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医护人员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PDCA结合质量管理工具在出院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的应用效果。方法运用柏拉图对2014年第一季度出院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找出优先解决的关键问题,运用PDCA循环法针对关键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并实施,于第四季度予以效果评价。结果运用PDCA并结合质量管理工具可明显提高出院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整改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应用PDCA并结合质量管理工具进行管理,有利于护理服务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视网膜移植治疗难治性黄斑裂孔术后的多元化护理干预效果。[方法]将78例难治性黄斑裂孔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9例。对照组病人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病人实施多元化护理,对两组病人术后满意度、术后6个月矫正视力、术后6个月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病人术后满意度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术后6个月矫正视力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术后6个月并发症发生率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视网膜移植治疗黄斑裂孔术后病人实施多元化护理干预可改善病人视力,减少并发症,提高病人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张伟伟 《当代护士》2017,(12):165-167
目的研究品管圈在护理单元高危用药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本院21个护理单元联合进行的以"有效提高护理单元对高危药品的管理能力"为主题的品管圈活动,对本院护理单元高危用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结果在品管圈实施1个月后的高危药品标识、药品标识统一程度、护士对高危药品知晓率、高危药品与普通药品分开存放、抢救车高危药品封装程度、抢救车内高危药品标签清晰程度、多次使用药品开盖时间记录情况、镇静及麻醉药物使用记录完成程度均优于品管圈实施前,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品管圈实施后2个月与实施后1个月比较中,除了高危药品与普通药品分开存放情况和多次使用药品开盖时间记录情况以外,其他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护理满意度比较中,实施后1个月的总满意度明显优于实施前,实施后2个月的总满意度明显优于实施后1个月,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品管圈活动对本院存在的问题进行不断改进,取得了良好效果,本院高危药品的管理现状得到显著改善且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11.
程思琴  陈文英  陈芳  廖亚琴 《全科护理》2014,(31):2958-2960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在糖尿病足行截肢术病人护理中的应用。[方法]将 PDCA循环管理前后各40例糖尿病足行截肢术病人设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病人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病人接受PDCA循环管理指导下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病人入院时和治疗2周后焦虑、抑郁情况,调查病人的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病人治疗2周后 SAS和 SDS标准分降低,且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护理满意度为97.50%,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195,P=0.027)。[结论]PDCA循环管理应用于糖尿病足行截肢术病人能改善病人的焦虑、抑郁情绪和提高病人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ICU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以提高护理质量和病人满意度。方法将风险管理方法应用于护理管理中,内容包括落实3级护理质量控制,识别护理流程潜在危险因素,建立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和分享制度,加强护理记录的管理和加强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比较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前后病房护理质量和病人满意度的差异。结果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护士操作熟练程度、护理文书书写规范、服务态度、沟通能力、责任心、应急能力6个方面和病人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实施前,实施管理前后比较,均P 〈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ICU护理管理中应用风险管理可提高护理质量,提高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有效地降低医疗风险和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夏梦君  王贺芳 《全科护理》2020,18(4):435-438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联合PDCA循环管理对低分子肝素钙注射后皮下出血的防治效果研究。[方法]选取采用注射低分子肝素出现皮下出血的200例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奇偶数字排列法将200例病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病人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病人给予循证护理联合PDCA循环管理护理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人干预前后皮下出血并发症、疼痛程度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实施循证护理联合PDCA循环管理护理干预后,比较两组病人皮下出血并发症发生率,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疼痛程度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病人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试验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循证护理联合PDCA循环管理护理干预可降低皮下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有效缓解病人痛苦,降低疼痛程度,提升病人对医护人员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责任组长管理在心外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实施效果。[方法]自2014年1月起采用责任组长管理重点进行晨间交接班,量化护理交接班评价指标及考核方法,观察比较实施前后6个月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和护理工作质量情况。[结果]责任组长管理制度有效地减少了病区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例数,实施前后护理工作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责任组长管理在晨间交接班的实施提高了心外科病区护理风险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分层管理模式下护士绩效考核方案的实施与效果评价。[方法]在护士绩效考核方案中将分层管理指标纳入绩效考核,建立分层管理模式下的绩效考核方案,经全员培训后在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本部40个临床科室实施,12个月后总结分析实施前后护士对绩效考核满意率、出院病人护理服务满意度、各科室护理质量分值等数据,进行效果评价。[结果]实施前后护士对绩效考核方案的满意率分别为85.83%、9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9,P0.05);实施前后出院病人护理服务满意度得分比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前后各科室月护理质量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层管理模式下护士绩效考核方案对护士有正性的激励作用,能有效提高护士对绩效工资分配满意率、出院病人护理服务满意度,有利于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手挤压伤病人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手挤压伤术后康复病人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予以健康宣教、心理护理、指导用药和康复训练等手挤压伤术后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管理基础上配合应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随访3个月后评估两组病人手指关节总活动度的恢复效果、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调查护理满意度。[结果]对照组3例、观察组4例在3个月后的评估或随访过程中因各种原因未能完成。两组病人治疗3个月后手指关节总活动度均较治疗前好转,且观察组手指关节总活动度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治疗3个月后衣、食、住、行、个人卫生等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治疗3个月后总护理满意度(93.54%)优于对照组(84.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挤压伤病人术后予以PDCA循环管理模式进行护理管理可以改善病人手指关节总活动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病人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在重症监护中心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实施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12月(PDCA实施前)重症监护中心患儿340例,采用常规管理方法;选择2014年1~12月(PDCA循环管理后)重症监护中心患儿340例,采用PDCA循环管理,比较PDCA循环管理实施前后护理人员专业职能及患儿家属满意度。结果:与PDCA实施前比较,PDCA实施后护理人员各项专业职能评分高于实施前(P0.01),PDCA实施后患儿家属满意度高于PDCA实施前(P0.01)。结论 PDCA循环管理在重症监护中心护理风险管理中实施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提高护理人员专业职能及患儿家属满意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现场管理对医院病人护理质量、满意度及安全隐患发生率的影响。[方法]2013年3月—2014年3月对本院护理工作引进现场管理理论,构建标准化管理模式,持续改进本院护理质量。比较分析现场管理实施前后1年本院护理质量、病人满意度、安全隐患事件发生率。[结果]实施现场管理后本院基础护理、特级护理、病房管理、文书管理、重点环节管理、急救药品管理及总护理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病人对护理人员服务态度、护患沟通、业务水平、健康教育、满足需求及时性及总体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病人坠床、跌倒、意外伤、非计划性拔管、给错药、文书记录错误等安全隐患事件显著下降(P0.05)。[结论]现场管理能有效提高本院护理水平,降低安全隐患事件发生率,提高病人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正念减压疗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1日~2019年6月1日收治的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正念减压疗法;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疾病情况[采用简易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心理弹性[采用心理弹性量表(CD-RISC)]、自我管理能力[采用精神分裂症自我管理量表(SSMIS)]、生活质量[采用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SQLS)]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3个月后,两组BPRS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3个月后,两组CD-RISC中坚韧性评分高于干预前(P0.05),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力量性、乐观性评分均高于干预前和对照组(P0.05);干预3个月后,两组SSMIS、SQLS各维度评分均优于干预前(P0.05),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正念减压疗法有利于缓解精神分裂症患者疾病症状,改善其心理弹性,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对其生活质量有一定正面意义,能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以PDCA循环模式为框架的持续质量改进应用于骨创伤病人对其疼痛管理及功能康复的影响,并为这类特殊群体的优质诊疗照护模式提供循证依据。[方法]将96例骨创伤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开展传统的护理照护,而研究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引入以PDCA循环模式为框架的持续质量改进模式。两组病人在干预前及出院前进行数字疼痛评分法;两组病人在干预前及干预后第4周末进行LySholm评分;两组病人在干预后第2周接受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出院后研究组病人的数字疼痛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病人疼痛、肿胀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屈曲能力及行走能力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7.9%(47/48),高于对照组的81.3%(39/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骨创伤病人而言,引入以PDCA循环模式为框架的持续质量改进策略,能提高病人对自身躯体疼痛的管理力度,且能促进躯体功能康复,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