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盆底肌锻炼对产妇分娩结局及产后盆底肌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进行常规产检的孕妇100例,根据孕妇的意愿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一般干预方法。观察组采用盆底肌锻炼。比较两组分娩方式、分娩结局、产程时间及产后盆底肌力的差异性。结果观察组阴道顺产41例,剖宫产15例;对照组阴道顺产11例,剖宫产26例,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分娩结局比较无显性著差异(P0.05)。观察组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第三产程时间少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盆底肌张力浅Ⅰ、浅Ⅱ、深Ⅰ、深Ⅱ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盆底肌锻炼对产后盆底肌力的恢复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孕期盆底肌训练干预联合情境模拟对产妇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本院产科定期产检的健康初产妇26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的孕期指导及健康教育,观察组予以孕期盆底肌训练联合情境模拟干预.比较两组产妇的焦虑程度、分娩方式、产程、产后24 h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产后3个月产妇的盆底肌力.结果 入组时,两组产妇的HA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娩前,观察组产妇的HAMA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自然分娩率为82.31%,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总产程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产后24 h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3个月产妇的盆底肌力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取孕期盆底肌训练干预联合情境模拟,能有效缓解初产妇的焦虑程度,缩短产程,提高自然分娩率,减少产后出血量,有助于初产妇产后盆底肌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持续性指导孕(产)妇进行盆底肌锻炼对分娩结局及产后盆底肌力的影响.方法 将106例孕妇分为试验组(51例)和对照组(55例),由1名专职健康教育护士任教盆底肌锻炼(PFMT)课程,对两组进行教育.课后对试验组采用专人电话随访指导,以了解其进行PFMT的情况,对照组未进行电话随访指导.结果 两组剖宫产率和选择性剖宫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第二产程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两产程时间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孕期母体增重、新生儿体重、会阴撕裂率、会阴侧切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产后6周、3个月盆底各类肌纤维收缩得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持续性指导孕(产)妇进行盆底肌锻炼有助于缩短第二产程,有利于产后盆底肌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5.
周旋 《当代护士》2023,(2):71-74
目的探讨瑜伽锻炼对阴道分娩及剖宫产产妇体型改善及盆底肌张力恢复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1年5月在本院产科分娩的62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分娩方式分组,其中阴道分娩480例设为阴道分娩组,剖宫产术140例设为剖宫产组。两组产妇产褥期后均进行瑜伽锻炼,锻炼时间为3个月,记录并比较两组产妇体型改善效果、盆底肌张力恢复及盆底肌功能障碍情况。结果锻炼3个月后,两组产妇的腰围、臀围、腹部皮皱、身体质量指数均恢复至孕前状态,且两组产妇同一时间段内腰围、臀围、腹部皮皱、身体质量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组Ⅰ类纤维肌力、Ⅱ类纤维肌力评分恢复至孕前状态,而阴道分娩组Ⅰ类纤维肌力、Ⅱ类纤维肌力评分低于孕前评分(P<0.05),且低于剖宫产组(P<0.05);两组产后尿潴留、尿失禁、性欲下降、性生活不和谐等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瑜伽锻炼对不同分娩方式的产妇产后体型恢复及盆底肌张力恢复均有良好的效果,尤其在盆底肌张力恢复方面,瑜伽锻炼能让阴道分娩者获得更多益处,能显著降低产妇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引起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产科医护人员共同制定护理级别临床实践及效果。方法将在产科病区住院的129例产妇采用电脑产生随机数的方法分为常规组(62名)和合作组(67名),常规组采用传统方法根据医生医嘱实施护理分级,合作组应用医护合作型分级护理决策方式进行护理分级,即责任护士通过Barthel指数量表对产科住院患者进行评分,医生依据此评分,根据患者病情决定护理级别。比较两组产妇产后出血量及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两组产妇的护理级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uc =3.54,P<0.05)。合作组产妇产后出血量为(377.5±83.9) ml,感染的并发率为2.99%;常规组产妇产后出血量为(456.9±78.3)ml,感染并发率为8.0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χ2分别为6.93,4.18;P<0.05)。合作组患者满意度为97.01%,常规组为90.3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0, P<0.05)。结论分级护理的制定应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及生活自理能力,医护合作型分级护理决策模式可降低产妇并发症发生的风险,提高护理分级的科学性、合理性,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探讨自然分娩过程中不同的断脐时机对产妇分娩结局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9年2月到2020年2月我院产科收治的产妇共20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胎儿娩出后即刻断脐)72例,干预组A(出生后3min断脐)63例和干预组B(脐带搏动消失后断脐)70例,比较三组产妇第三产程时间、产后2小时出血量和产前血红蛋白、产后24小时血红蛋白值、产后出血和贫血的例数。 结果 三组产妇第三产程时间、产后2小时出血量及产前和产后24小时血红蛋白、产后出血及贫血发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延迟断脐不会延长第三产程时间,不会引起产后出血及产后输血风险的增加,3分钟延迟断脐和脐带搏动消失后断脐两种延迟断脐的方式引起的结果没有差别,对产妇均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产后早期盆底肌康复操锻炼在产后盆底康复中的作用。方法:对产后女性进行研究,共为80例,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诊治,通过抽签法均分,对照组40例用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同为40例,联合产后早期盆底肌康复操锻炼,观察并对比两组指标。结果:两组干预前,各项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Ⅰ类肌纤维持续收缩压、Ⅱ类肌纤维快速收缩压、盆底静息压和盆底收缩压更高,心理状态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更低(P<0.05)。结论:产后早期盆底肌康复操锻炼对产妇产后盆底功能有改善作用,也可缓解负面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产前有备分娩培训,体操训练及全程陪产对产妇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将本院产检并分娩的初产妇随机抽取600例进行调查,参加产前有备分娩培训课程的产妇273例列为观察组,未参加产前有备分娩培训课程的327例产妇列为对照组,对她们的分娩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观察组产妇的顺产率高,产程明显缩短,产后出血和新生儿窒息率明显降低,遵医行为提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接受产前有备分娩培训及体操训练,丈夫全程陪产的孕产妇并发症减少,剖宫产率明显下降,可获得良好的妊娠结局,深受孕妇和医务人员的欢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对产妇开展陪伴式分娩干预对于加快产程进展、改善分娩结局的效果。方法将收治的的120例产妇按照分娩干预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分别接受陪伴式分娩干预、常规分娩干预,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第三产程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阴道分娩率、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产后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妇对分娩干预的满意度为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33%(P<0.05)。结论对产妇开展陪伴式分娩干预能缩短产程时间,改善分娩结局,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吴君梅 《中国康复》2018,33(2):126-128
目的:探讨产后盆底康复锻炼对盆底肌肉肌电活动、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140例产妇,根据是否于产后6周接受盆底康复锻炼分为康复组83例(给予生物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对照组57例(患者不愿意接受产后盆底功能康复治疗),对比2组产妇产后6周及3个月时的盆底肌电生理指标、盆腔器官脱垂定量(POP-Q)分度。结果:产后6周时,康复组盆底Ⅰ类、Ⅱ类肌纤维的肌电位均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产后3个月,康复组盆底Ⅰ类、Ⅱ类肌纤维的肌电位均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康复组的盆底Ⅰ类、Ⅱ类肌纤维的疲劳值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均P0.05);产后3个月,康复组的C点距离、D点距离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均P0.05);产后3个月,康复组的PFIQ-7、PISQ-12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产后盆底康复锻炼对盆底肌肉肌电活动、盆底功能恢复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延续性围产期运动对分娩方式及产后盆底康复的影响。方法将500例孕妇按建册单双日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50例,对照组采取传统围产期护理方法;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3个阶段的围产期运动指导,强化盆底功能训练。结果实验组产妇自然分娩率、产后42 d会阴肌力均提高;孕期及产后尿失禁率下降(P0.01或P0.05)。结论实施延续性围产期运动有利于促进自然分娩,促进产后盆底康复,有利于提升产妇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非侵入式盆底肌康复疗法对产后盆底肌康复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28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4例。对照组只接受家庭自主的盆底肌训练治疗,每天不少于40分钟的训练。对照组使用非侵入盆底肌康复疗法治疗40分钟,每周3次。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6周、12周时分别进行疗效评价。观察两组患者的盆底功能障碍评分、盆底肌力Glazer评分,对比两组患者疗效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盆底功能障碍评分、盆底肌力Glazer评分治疗6周后、12周均显著改善(P<0.01),但治疗组治疗6周后及12周后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与患者自行盆底肌锻炼相比,非侵入式盆底肌康复疗法能更够显著地改善患者的盆底功能状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增强盆底肌力。非侵入式盆底肌康复疗法是产后盆底肌松弛的有效治疗方案,同时该疗法非侵入,无创、无痛更容易被广大患者接受。有益于促进中国妇女盆底功能障碍防治项目的进一步发展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产妇进行盆底肌肉锻炼(PFMT)促进产后盆底器官功能康复的效果。方法将194例孕产期妇女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98例)在产后第一天进行个体化指导盆底肌锻炼;对照组(96例)只采用产后常规指导。产褥期满(即产后42d)进行盆底组织器官评定。结果产妇42d盆底PC肌张力评分、盆底器官脱垂情况POP-Q分度观察组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P〈0.05);观察组产妇压力性尿失禁、痔疮的发生率也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对产妇进行盆底肌锻炼,能明显促进产后盆底组织器官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盆底肌锻炼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对产后不同时期女性盆底肌功能恢复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选取2020年9月~2021年11月我院康复科门诊收治的39例轻度盆腔器官脱垂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开始时间将产妇分为早期组(产后45天内)24例和晚期组(产后3个月及以上)15例。所有产妇均接受同样的盆底康复治疗,即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呼吸训练和凯格尔运动。通过分析治疗前后盆底表面肌电、三维盆底超声检查结果,比较康复治疗对2组产妇盆底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通过8周的盆底康复治疗,2组产妇盆底肌慢肌平均值、耐力平均值升高(均P<0.05),2组产妇盆底肌慢肌得分、耐力得分、总得分均升高(均P<0.05),早期组快肌得分、耐力得分、总得分改善幅度大于晚期组(均P<0.05)。2组产妇的肛提肌裂口面积均缩小(均P<0.05)。早期组产妇的膀胱颈位置升高,膀胱颈移动度缩小,膀胱后角减小(均P<0.05),早期组的膀胱颈移动度改善幅度明显大于晚期组(P<0.05)。结论:产后早期进行生物刺激反馈仪联合盆底肌锻炼可更加有效地增强其产后盆底肌的肌力与耐力,...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妇早期盆底功能障碍(PFD)的影响。方法根据就诊时间不同,将480例初产妇分为产后6~8周组388例和产后12~14周组92例。观察2组压力性尿失禁(SUI)、尿潴留、盆腔器官脱垂定量(POP-Q)分级及盆底肌肌力下降的发生情况,比较2组盆底肌表面肌电信号(s EMG)结果。结果 2组剖宫产产妇POP-QⅠ~Ⅱ级、盆底肌肌力下降的发生率显著低于阴道分娩者(P0.05或P0.01),SUI、尿潴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上述各指标在产后12~14周组发生率略低于产后6~8周组,但无显著差异(P0.05)。产后6~8周组剖宫产产妇盆底肌前后静息值、快肌最大值、10 s及60 s慢肌肌电值均显著高于阴道分娩者(P0.01);与产后6~8周组比较,产后12~14周组阴道分娩产妇快肌最大值、10 s和60 s慢肌肌电值以及后静息值明显升高(P0.05或P0.01),但与剖宫产者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产妇早期盆底功能受不同分娩方式的影响,其中剖宫产影响较小;产后3个月内应及时行盆底肌肉锻炼,以减少PFD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四维盆底超声观察温针灸联合盆底肌锻炼治疗女性压力尿失禁(SUI)的疗效及优势。方法:筛选70例符合条件的SUI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35例,试验组35例。对照组采用单纯盆底肌锻炼,试验组采用温针灸联合盆底肌锻炼。一月后行疗效评估及经会阴四维盆底超声检查,四维成像得到完整的肛提肌裂孔图像。分别测量治疗前后两组被试静息和Valsava状态下肛提肌厚度(MLT)、肛提肌裂孔左右径(LHW)和面积(LHA)、膀胱颈移动度(BLM),并记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结果:两组被试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改善,试验组为著,静息和Valsava状态下MLT增厚、LHW、LHA和BLM减小,试验组更显著,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LHW差异明显(P<0.01)。结论:温针灸联合盆底肌锻炼更有效提高单纯盆底锻炼治疗SUI的疗效,LHW变化最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盆底超声在不同分娩方式产妇盆底功能障碍诊断及盆底康复治疗效果评估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2月我院妇产科70例阴道自然分娩产妇与70例剖宫产分娩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设为阴道分娩组、剖宫产组,产后均实施盆底超声检查。比较阴道分娩组与剖宫产组的盆底超声检查指标、盆底功能障碍发生情况。以盆底肌力诊断结果为参照,分析盆底超声对盆底功能障碍的诊断效能,并分析盆底超声与盆底肌力诊断结果之间的一致性。将阴道分娩组、剖宫产组中的盆底功能障碍产妇分别设为A组、B组,均实施盆底康复治疗,比较A组与B组治疗前、后的盆底超声检查指标、盆底肌力评分、阴道最大收缩压。结果 阴道分娩组的膀胱颈移动度、静息及Valsalva动作时的肛提肌裂孔前后径、肛提肌裂孔左右径、肛提肌裂孔面积大于剖宫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组的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为38.57%,高于剖宫产组的22.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照盆底肌力诊断结果,盆底超声对盆底功能障碍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67%、96.91%、97.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