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先天性颞骨胆脂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天性胆脂瘤较后天性胆脂瘤少见 ,其表现为完整鼓膜内侧出现角化的表皮样团块状物。House于 195 3年首先描述了中耳先天性胆脂瘤 ,196 1年Cawthorne报道了一系列病例 ,并引用他本人实验中的一个病例 ,提出了有关胆脂瘤先天起源的争论。关于先天性颞骨胆脂瘤可能的病因学和发病机理有众多讨论 ,不同学者提出了各自的假说 ,现就其病因、病理及诊断等综述如下。1 病因学1.1 中耳粘膜化生学说Sade等[1] 认为中耳上皮细胞为一种多能细胞 ,在炎症刺激下可化生为复层鳞状上皮 ,并发生角化。中耳内角化上皮区可因角质碎屑的积…  相似文献   

2.
胆脂瘤或角化病包绕一层基质,它起自基底细胞或角化鳞状上皮的马耳皮基(malpighian)层,内含脱落角蛋白和鳞状上皮碎屑。危化病也见之于手术失误,将皮肤或鳞状上皮有意或无意地植入中耳,形成医源性胆脂瘤。其它二个病因学说,一为化生学说,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正常呼吸型立方或鳞状粘膜通过化生变成鳞状表皮样上皮。另一为移行、内陷和先天性乳头样增殖学说,尤其是炎症后期,炎性反应导致鼓膜胶原纤维酶的溶化,且常与咽鼓  相似文献   

3.
胆脂瘤和外耳道上皮的黑色素细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组织化学和免疫组化等方法,研究26例后天性胆脂瘤标本中的黑色素细胞,查见8例(30.8%)胆脂瘤有黑色素细胞。用同法研究2例胎儿及1例死婴的外耳及中耳,见外耳道和鼓膜的表皮有黑色素细胞,而中耳粘膜则无。因此认为,那些无黑色素细胞的胆脂瘤上皮可来源于中耳粘膜的鳞状化生。  相似文献   

4.
以平均年龄51岁和平均穿孔18年作鼓膜成形术的25耳为对象,切除鼓膜(TM)穿孔边缘,将标本固定、染色后,将标本切片供光镜、电镜检查。结果在各标本中,TM穿孔边缘显示结构相同。1/2标本鼓膜外侧角化鳞状上皮移行于穿孔缘内侧;另1/2标本角化鳞状上皮移行于穿孔缘。连接区表皮层变薄,而角蛋白层加刺样突向穿孔中央。角化细胞和内侧假复层上皮接合。表层角化上皮扁平,基底层则为矩形和多面体形,后者呈栅栏状与TM垂直。角化细胞之间有桥粒相互连接,基底层细胞的胞浆突向乳头状的真皮。增厚的基底层将上皮层和表皮的结缔组织分开。…  相似文献   

5.
胆脂瘤是一种位于颞骨内的因角化鳞状上皮异常增生而形成的非肿瘤性囊性病变,它具有侵袭周围骨质造成中耳及邻近结构破坏的能力,进而引起传导性及感音神经性聋、迷路瘘、周围性面瘫乃至颅内并发症的发生,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危及生命。胆脂瘤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先天性胆脂瘤是由胚胎发育过程中上皮组织异常存留于颞骨中发展而成;后天性胆脂瘤则是由后天的一系列病理变化逐渐形成。尽管对后天性胆脂瘤的发病机理投入大量研究,但目前为止仍未将其完全阐明。目前主要有4种学说:①袋状内陷学说;②上皮侵入学说;③鳞状上皮化生学说;④基底细胞增殖学说;虽然可以对后天性胆脂瘤发病的部分机理进行合理解释,然而没有一种学说理论能够完整的解释胆脂瘤的所有临床特征,即异常增殖、侵袭、迁移、异常分化和反复发作[1]。近年来对于胆脂瘤病理机制的研究主要是从基因异常、炎症介入、骨质破坏以及微生物感染等几个方面深入到分子生物学水平的研究,可以说是对以往4大学说的良好补充。本文对近年来关于胆脂瘤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胆脂瘤型中耳炎的发病原因至今尚不明确;其病理组织学特点是中耳腔内存在着表皮角化的复层鳞状上皮。一般认为,胆脂瘤上皮是以因过度增生的角化细胞失调而导致中耳正常粘膜的损伤为特点的。本文对20例本病患者的胆脂瘤上皮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表达状况,旨在探讨在胆脂瘤上皮中是否存在EGF-R的表达及其意义。1材料与方法1.1材料来源20例患者中,男12例,女8例;年龄14~65岁,病史3~60岁。胆脂瘤上皮标本取自胆脂瘤型中耳炎乳突手术,平坦、树状胆脂瘤14例,珍珠状胆脂瘤6例。同时取患者正常耳…  相似文献   

7.
先天性胆脂瘤临床表现为在完整的鼓膜后方有白色团块或角化上皮。其病因、病理及临床特征尚不清楚。该文通过测量CT片上乳突气房的大小,分析先天性胆脂瘤患儿乳突气化及临床特征。1987年至1997年确诊并手术的先天性胆脂瘤患儿34例,男24例,女10例。年龄2~13岁(平均年龄7.15±2.64岁),均符合以下诊断标准:①鼓膜完整,无内陷袋或穿孔;②胆脂瘤基质和鼓膜之间没有连续性;③无颞骨外伤史。34例为单耳患病,23例患耳有中耳炎或中耳积液,其中8例接受过治疗。根据胆脂瘤局限于鼓膜的一个象限、两个象限…  相似文献   

8.
颞骨先天性胆脂瘤发病率较低,是胚胎时期外胚层组织残留于颞骨中,逐渐生长堆积而成,表现为完整鼓膜内侧出现角化的表皮样团块状物。House于1953年首先描述了中耳先天性胆脂瘤。本病病变隐匿,早期缺乏特异性症状,常因出现前庭、耳蜗功能障碍,面瘫及颅脑症状时才就诊。我科近年收治2例颞骨巨大先天性胆脂瘤,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单纯鼓室成形术后继发胆脂瘤——附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海江  赵守琴 《耳鼻咽喉》2001,8(6):333-335
目的:探讨单纯鼓室成形术后发生胆脂瘤的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对5例单纯鼓室成形术后继发胆脂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单纯鼓室成形术后胆脂瘤形成,多与角化鳞状上皮残留有关,而且局部解剖特点、鼓膜穿孔后表皮生长特点及术者的手术操作与角化鳞状上皮的残留关系密切。结论:只要术前仔细、全面的检查,术中认真操作,就会大大降低继发胆脂瘤的发生,确保手术成功。并提出术中操作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胆脂瘤型中耳炎形成的病理机理。方法对12例(12耳)人鼓膜内陷囊袋颞骨连续切片进行光镜组织病理学观察,重点对内陷囊袋的部位及其内侧面局部中耳腔炎性病变情况进行观察;对11例(11耳)人胆脂瘤型中耳炎进行颞骨连续切片组织病理学观察;对33耳胆脂瘤型中耳炎进行术中观察。结果12耳鼓膜内陷囊袋发生于鼓膜松弛部或(和)紧张部后上象限,囊袋内观察到不同程度的鳞状上皮增生、角化、脱落,其内侧面局部中耳腔有黏膜下炎性细胞浸润、炎性渗出液、粘连和肉芽组织等炎性病变,而其未内陷部分的鼓膜内侧面未见炎性病变。11例胆脂瘤型中耳炎的颞骨连续切片组织病理学和33例胆脂瘤型中耳炎术中观察都显示胆脂瘤全部侵占听骨链区,侵入前半中耳腔者分别为3耳和5耳,对听骨有不同程度的吸收破坏。结论中耳炎时,中耳听骨链区域局部炎性病变向内粘连鼓膜后上象限或松弛部形成内陷囊袋,并长期炎性浸润和刺激,囊袋内鳞状上皮过度增生、角化、脱落、堆积而导致胆脂瘤型中耳炎。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The management of base of tongue cancer has evolved steadily over time. Organ preservation with primary radiation therapy has produced excellent oncologic and functional outcomes. Concomitant chemotherapy has become important in patients with locoregionally advanced disease. Planned neck dissection after organ preservation therapy continues to be an integral step for regional control. This article reports the results of a literature review of base of tongue cancer emphasizing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to obtain optimal results in terms of cure and quality of life.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耳廓开放性外伤的治疗方法。方法 23耳耳廓开放性外伤经彻底清创,肝素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后,对位缝合。术后用抗生素抗感染、丹参扩张血管、罂粟碱改善微循环。结果 23耳中2耳失访,18耳完全成活,1耳部分成活,2耳完全坏死。结论 耳廓撕裂伤、断伤、带有皮蒂的耳廓离断伤,由于断端双侧血管丰富,经对位缝合后容易成活。但耳廓完全离断伤由于缺乏血供,经对位缝合后不易成活,可采用去皮血管植入包埋法,带肌蒂皮瓣移植法或尝试显微外科技术施行血管吻合,以提高耳廓完全离断伤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