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症的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症是指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immuneneutropenia),系一组因中性粒细胞抗体介导的粒细胞减少(<10岁儿童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5×109/L,成人低于2·0×109/L)和粒细胞缺乏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0·5×109/L)。因患者体内存在中性粒细胞特异性抗原的抗体,导致中性粒细胞在外周血或通过脾脏破坏,或由补体介导的中性粒细胞溶解作用,使粒细胞减少[1]。大多数患者的抗体是作用于成熟中性粒细胞,因此患者的骨髓象大多呈增生象伴粒细胞系“成熟障碍”,但也有少数患者的抗体可直接作用于粒细胞系的前体细胞,导致严重粒…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TKIs治疗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患者合并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原因,指导对CML的临床诊疗。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诊治的1例CML合并粒细胞减少患者的临床特点,介绍诊治经过、骨髓细胞学、流式细胞分析及传染性疾病筛查结果。结果:患者3年前因乏力、头晕检查WBC 35×109/L,Hb 101g/L,我院骨髓细胞学:骨髓增生极度活跃,粒系92%,红系4.7%,淋巴细胞3.3%,JAK2基因阴性,BCR/ABL阳性,染色体核型分析:46,XY, t(9;22)(q34;q11)[10]/46,XY[10],诊断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口服格尼可(400mg/天)。5~9天后,患者白细胞显著下降,WBC 0.96×109/L, 调整格尼可剂量至200mg/天。服药2年内WBC 1.3×109/L ~2×109/L,维持口服格尼可200mg/天。2017年2月检查bcr/abl p210未见突变耐药,bcr/abl定量13.82%。近两月患者乏力加重,中性粒细胞0.38×109/L,骨髓细胞学:骨髓增生重度减低,粒系49%,红系8%,淋巴细胞43%。流式细胞学免疫分型CD34 CD117 HLA-DR 髓系原始细胞比例不高。bcr/abl定量23.54%。HIV抗体阳性。诊断考虑:(1)CML分子学未缓解期并间质性肺炎;(2)艾滋病。住院期间予以去甲万古霉素、伏立康唑、比阿培南抗感染,并用甲泼尼龙治疗间质性肺炎,奥司他韦抗病毒等治疗,同时予以输血、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对症支持治疗。1周后患者及其家属坚持要求出院,出院时血常规:WBC 0.58×109/L,中性粒细胞0.39×109/L。中性粒细胞减少考虑为TKIs对骨髓系统的抑制,也不能排除HIV感染所致。结论:CML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能用药物副作用解释的临床表现时应考虑合并其他疾病可能,并及时诊断和早期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3.
张凌岩  李英 《山东医药》2005,45(16):74-75
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约为6%,其可导致围产期母儿并发症和死亡率增加,若血小板<50×109/L,可有明显出血症状。1良性妊娠性血小板减少此为妊娠期最常见的血小板减少,占60%~70%;围产期发生率为3.6%~8.3%。其原因可能由于孕妇生理性血液稀释及处于高凝状态的耗损,使血小板计数略有减少,大多不低于50×109/L,所有患者在产后血小板均恢复正常,不需要特殊处理。良性妊娠性血小板减少的特点:只发生于妊娠期间;无出血表现;产后血小板恢复正常;胎儿及新生儿不发生血小板减少。2先兆子痫和HELLP综合征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约占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的20…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CD34+CD49在d+细胞输入量在无关脐血移植治疗儿童急性白血病中对造血干细胞植入、中性粒细胞恢复时间的影响.方法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复苏后的CD34+CD49d+细胞数,并对17例儿童急性白血病在无关脐血移植后的中性粒细胞恢复时间进行分析.结果移植后17例患者中性粒细胞>0.5×109/L的时间为11~32 d(中位数为17 d).CD34+CD49d+细胞输入量为(10.20~527.41)×104/kg(中位数为120.01×104/kg).中性粒细胞恢复时间与CD34+CD49d+细胞输入量呈负相关(γ=-0.631,P<0.05).结论无关脐血移植的CD34+CD49d+细胞输入量与造血于细胞的植入和造血重建有关.  相似文献   

5.
徐功立  王倩 《山东医药》2005,45(16):71-72
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又称获得性血小板减少症,是继发于其他疾病引起的血小板减少。药物所致血小板减少症一般可分为直接破坏血小板型、骨髓抑制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现对其临床相关内容简述如下。1直接破坏血小板型1.1致病药物及发病机制肝素诱发的血小板减少症(HIT)患者10%~20%应用肝素后1~4天发生型HIT,即轻型HIT,血小板计数一般不低于100×109/L。应用肝素后至少5天出现血小板计数降至50×109/L以下,用灵敏的14C血清素释放试验测定肝素依赖性的抗血小板抗体阳性,称为型HIT。此型多发生在应用肝素治疗后5~10(平均7~8)天。一般足…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13岁,学生。因头晕、乏力半个月,加重3d入院。否认毒物接触史及服药史,无肝炎病史。查体:慢性病容,重度贫血貌,双下肢皮肤可见散在瘀点,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心肺检查无异常,肝脾肋下未及。血常规:白细胞2.2×109/L,中性粒细胞0.39,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9×109/L,淋巴细胞0.54,血红蛋白49g/L,血小板9×109/L。骨髓活检及细胞学涂片检查示骨髓增生低下,未见巨核细胞,淋巴细胞0.86。诊断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给予环孢素A(C sA)150m g口服,2次/d;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150μg皮下注射,1次/d;红细胞生成素(EPO)3000U皮…  相似文献   

7.
白细胞减少症(Leukopenia)、中性粒细胞减少症(Neutropenia)和粒细胞缺乏症(Agranulocytosis)均系多种病因所造成的综合征。正常成人外周白细胞总数一般在5,000~10,000的范围内。凡低于4,000者称为白细胞减少症,而低于2,000者,则因其中性粒细胞极度缺乏,而称为粒细胞缺乏症。由于嗜中性粒细胞占大多数,约为50~60%,故白细胞总数的变动,大多由其所造成。粒细胞缺乏症通常伴有白细胞减少。但嗜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并不一定引起白细胞总数的下降,这是由于它种白细胞的代偿性增加的缘故,如患肠伤寒时,嗜中性粒细胞数虽减少到0.5%,但白细胞总数却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57岁,因头晕、乏力3个月而就诊。查体:T36.4℃,肝剑下2cm,肋下未及,脾肋下6cm,胸骨压痛。血像:Hb140g/L,RBC5.0×10~(12)/L,WBC35.2×10~9/L,中性92%。无幼稚细胞,PIt420×10~9/L,部分粒细胞浆中颗粒粗大及分叶过多。用大量抗生素治疗无效,WBC持续高于35×10~9/L,以成熟中性粒细胞为主。骨髓像示有核细胞明显增生,嗜酸性粒细胞0.5%,红系、淋巴系比值减低。全片巨核细胞321个,以颗粒巨、产板巨为主,血小板呈片多见,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阳性率94%,积分370,尿酸470μmol/L。脾穿刺涂片见大量成熟中性粒细胞及少数中晚幼粒细胞,临床诊断为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  相似文献   

9.
三氯苯达唑是苯并咪唑类衍生物,已证明对吸虫属有杀灭作用[1],但对治疗卫氏并殖吸虫的疗效国内尚无报道。作者等用三氯苯达唑治疗5例卫氏并殖吸虫病患者,取得较好疗效。1对象与方法1.1病例5例患者,男4例,女1例,年龄12~37岁,其中14岁以下3例。均来自卫氏并殖吸虫病流行区,有生食或半生食溪蟹史。治疗前都有慢性咳嗽,咳血痰,痰检虫卵2例阳性,胸痛气促3例,发热2例,乏力、盗汗1例。白细胞数为6.7×109/L~54.6×109/L者4例,>50.0×109/L者3例。血嗜酸性粒细胞占粒细胞总数的8%~50%,平均为18%;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为0.55×109/L~10.6×109/L,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外周血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计数等指标与下肢动脉硬化性缺血疾病的相关性。方法:用独立样本t检验回顾性分析下肢动脉硬化性缺血疾病组与非下肢动脉硬化性缺血疾病组WBC、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及血小板计数等的统计学差异。结果:缺血组WBC、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非缺血组患者(P<0.01),分别为(7.15±0.62vs4.97±0.8)×109/L,(4.59±1.57vs3.10±0.72)×109/L,(1.92±0.74vs1.41±0.60)×109/L,(0.41±0.16vs0.30±0.01)×109/L及(224±66.8vs189±51.7)G/L。结论:炎性细胞及血小板等参与了下肢动脉硬化性缺血疾病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1.
经胎盘传播IgG抗体而致新生儿同种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较为罕见,它是由母亲抗人中性粒细胞抗原(HNA)-1b抗体引起的,可合并感染,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治疗有效。本文报道1例由输血引起的严重而持续的新生儿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性,53岁。因反复胸痛2d,加重并持续8h入院。否认糖尿病、高脂血症,无烟酒嗜好。查体:BP160/110mmHg。P93次/min。急性痛苦貌,两肺呼吸音清。心界不大,心律齐无杂音,第一心音减弱。心电图示:V1~V6导联ST段弓背上抬0.2mV~0.4mV。肌钙蛋白:0.24ng/ml。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3.4×109/L,红细胞计数4.21×109/L,血小板计数1178×1012/L。骨髓报告:①增生活跃,G=78%,E=1.5%,G/E=52;②粒系增生活跃,中性分叶核粒细胞比例升高,中、晚幼粒细胞无增多,嗜酸粒细胞易见,③红系增生偏低,比例减少。未见明显泪滴样RBC及其它RBC碎片;④淋巴…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48岁。2005年3月10日因发现双踝凹陷性水肿就诊于当地医院,查血象:WBC 11×10~9/L、嗜酸粒0.40。3月14日就诊于我院门诊,血象:WBC 39.8×10~9/L、中性粒0.12,淋巴0.17,嗜酸粒0.68,单核0.03,Hb140g/L,PLT75×10~9/L,拟“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于3月16日收住入院。既往史无特殊。入院体检:全身皮肤无出血点或皮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胸骨压痛可疑,肝脾肋下均有4 cm,质偏硬,无  相似文献   

14.
γ干扰素质粒基因转染对支气管哮喘小鼠气道炎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气道内γ干扰素(IFNγ)基因转染对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小鼠气道炎症的影响。方法健康6周龄SPF级C57BL/6小鼠4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A组)、哮喘模型组(B组)、模型空质粒干预组(C组)、模型IFNγ质粒干预组(D组),每组10只。B组、C组及D组以0.1%卵白蛋白(OVA)0.1ml腹腔注射致敏,以1%的OVA50μl滴鼻激发建立哮喘模型;A组用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代替0.1%的OVA0.1ml和1%OVA50μl;C组和D组分别经鼻滴入空质粒pcDNA3.1()和Lipofentamine2000混合液50μl或重组IFNγ质粒和Lipofentamine2000混合液50μl。观察各组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的细胞成分、白细胞介素4(IL4)、IL5、IFNγ和肺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B组小鼠BALF中炎性细胞总数、嗜酸粒细胞(EOS)、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计数分别为(0.102±0.020)×109/L、(0.0193±0.0047)×109/L、(0.0107±0.0039)×109/L、(0.0255±0.0042)×109/L,A组分别为(0.082±0.012)×109/L、(0.0041±0.0009)×109/L、(0.0051±0.0016)×109/L、(0.0201±0.0019)×109/L,A、B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小鼠BALF中炎性细胞总数、EOS、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计数分别为(0.086±0.016)×109/L、(0.0116±0.0031)×109/L、(0.0062±0.0018)×109/L、(0.0182±0.0041)×109/L,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小鼠BALF中IL4、IL5、IFNγ水平分别为[(39.2±5.1)pg/ml、(83.7±4.7)pg/ml、(15.7±2.7)pg/ml],A组小鼠分别为[(13.3±1.9)pg/ml、(12.1±2.3)pg/ml、(31.8±7.9)pg/ml],A、B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小鼠BALF中IL4、IL5、IFNγ水平分别为[(16.4±3.2)pg/ml、(26.3±3.4)pg/ml、(65.4±10.4)pg/ml],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小鼠气道无明显炎症变化,B和C组小鼠小支气管、血管黏膜下和周围肺组织有明显的炎症细胞浸润,血管壁明显水肿;D组小鼠气道炎症明显减轻。结论气道内转染干扰素质粒能有效改善哮喘小鼠细胞因子IL4、IL5和IFNγ异常,同时对EOS、中性粒细胞数和淋巴细胞肺内募集、肺组织炎症改变有一定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颌下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感染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患儿,男,11岁,颌下出现一肿块3月余,大小约1.5 cm ×1 cm, 有痒感,有时自觉皮肤虫爬感,到某医院就诊。体检:T 37 ℃,P 87次/min,下颌部肿胀处边缘清晰,质稍硬。实验室检查:Hb 121 g/L,WBC 13.7×109/L,中性粒细胞46%,淋巴细胞21%,嗜酸粒细胞33%。  相似文献   

16.
抗甲状腺机能亢进药物可以引起粒细胞缺乏症(粒缺)。我院见到5例他巴坐引起的粒缺,其中2例呈全血细胞减少,后者国内尚未见报道,现结合文献报告如下。一.诊断标准:中性粒细胞≤0.5×10~9/L 时为粒缺,若伴有贫血(Hb 女<105g/L,男<120g/L)及血小板减少(两次以上结果均<100×10~9/L),能除外其他原因者,为全血细胞减少。  相似文献   

17.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病因及类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概念正常成人外周血的嗜酸性粒细胞(E C)占白细胞分类计数的0~7%,EC绝对值为50~450×10~6/1,如果分类计数超过7%,绝对值超过450×10~6/1,称为EC增多,临床分为轻、中、重三级。轻度:E C计数大于正常,但在15%以下,直接计数在1500×10~6/L以下。中度:E C增多到15~50%,直接计数在1500~300×10~6/L。重度:E C增多到50~90%,直接计数在10000×10~6/L以上.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病因 1.变态反应性疾病 2.寄生虫病 3.运用某些药物,如青、链霉素,麦迪、先锋霉素,苯妥英钠等。  相似文献   

18.
例1:男,64岁。因头痛、头晕2a,呕血黑便1a,加重2d,血常规检查示血红蛋白异常升高,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肺心病合并消化道出血。查体:面部赤红色,口唇紫绀。心肺听诊未见异常。肝脏未触及肿大,脾左肋下2cm。血常规:血红蛋白205g/L,红细胞660×1012/L,红细胞比积0.57,血小板360×109/L,白细胞31×109/L,中性粒细胞0.75,淋巴细胞0.23,单核细胞0.02。骨髓象:骨髓各系增生极度活跃,各阶段比例、形态大致正常,红细胞集堆分布。血氧饱和度94.5%。B超示肝肋下1.5cm,脾肋下3cm,脾厚4.5cm。确诊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给予羟基脲2…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26岁.全身肌肉关节酸痛加重2个月,乏力明显,于1991年5月6日来院.2个月前足月顺产一男婴,无妊娠中毒症.产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病中无畏寒、发热,无咽痛,无游走性关节肿痛及皮下结节.否认寄生虫病史.体检:全身肌肉关节压之酸胀,肌力无明显减退,无局部关节红肿,余未见异常.化验:血红蛋白120/L,白细胞9.1×10~9/L,中性0.66,嗜酸0.10,淋巴0.24.嗜酸粒细胞绝对计数9.2×10~9/L,  相似文献   

20.
罗璇 《山东医药》2010,50(39):114-115
白细胞减少症是一种由化学、物理、生物等因素及不明原因引起的外周血中白细胞计数持续低于4×10^9/L的临床综合征。中性粒细胞低于0.5×10^9/L称粒细胞缺乏症,病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