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机器人微创房间隔缺损修补术5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机器人、体外循环下心脏停跳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54例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经验。方法 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使用"达芬奇"(da Vinic S)机器人系统,完成房间隔缺损修补术54例。年龄12~60(35.2±13.1)岁,其中女性38例,男性16例。该组患者均为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缺损直径1.1~3.8(2.7±1.8)cm,无右向左分流,肺动脉压轻到中度升高。手术过程中无需正中开胸,股动静脉及右侧颈内静脉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右侧胸壁打0.8 cm的器械臂孔3个,直径为1.5 cm工作孔1个,术者于操作台前遥控微创器械进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Chitwood钳经胸阻断升主动脉,升主动脉顺行灌注含血冷停搏液进行心肌保护。心脏停跳后右房入路,直接或心包片修补房缺,对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行三尖瓣成形。术中食道超声评估手术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接受机器人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平均体外循环时间为(103.5±27.5)min,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43.0±10.2)min。其中直接缝合房间隔缺损38例,心包补片修补房间隔缺损16例,同期三尖瓣成形4例。术后复查未见残余分流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机器人微创房间隔缺损修补手术效果确实、可靠,是可供选择的微创术式之一。  相似文献   

2.
129例8kg以下婴幼儿心脏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总结8 kg以下婴幼儿心内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经验.方法2002年1月~2004年2月,129例8 kg以下婴幼儿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男:84例,女:45例,年龄13天~2岁2个月(8.9±4.9)月,体重2.95~8kg(6.6±1.3)kg.100例使用dideco901膜肺,13例采用心脏不停跳下手术,其余均阻断升主动脉,灌注冷晶体心脏停搏液,浅或中低温高流量灌注.结果体外循环时间7~371 min(60.0±37.4)min,主动脉阻断时间3~148min(28.5±13.6)min,开放升主动脉后心脏自动复跳率为96.6%,术后早期死亡10例,死亡与体外循环技术无关.结论低体重婴幼儿体外循环应选用优质膜肺.根据病情及手术操作的难易程度采取不同的灌注方法,尽量减少预充总量,提高胶体预充量,采用高流量灌注,积极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及良好的心肌保护和脏器保护有利于患儿术后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婴幼儿心内膜垫缺损的手术方法及并发症防治。方法对35例3岁以下的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患儿进行手术治疗,同时处理合并畸形。结果术后早期死亡5例,死亡率14.2%,死亡原因:2例为重度低心排不能脱离体外循环,2例低心排合并肺部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放弃治疗。结论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患儿肺血管病变早,应尽早手术治疗,手术成功的关键是二尖瓣成型的效果,避免房室传导阻滞及防止术后肺动脉高压危象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非体外循环下分期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TCPC)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经验。方法 29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行非体外循环下分期TCPC,其中单心室伴肺动脉狭窄11例,三尖瓣闭锁、右心室发育不良13例,三尖瓣下移畸形并右心室发育不良2例,完全性房室隔缺损伴右心室双出口、肺动脉狭窄3例。6例患者合并永存左上腔静脉,第一期手术行双侧双向Glenn术。患者双向Glenn术后平均23个月行非体外循环下TCPC。结果 患者术后无早期死亡,均痊愈出院。术后随访5~10年,失访7例,无中远期死亡。所有患者紫绀消失,血氧饱和度89%~97%,心功能Ⅰ级18例、Ⅱ级4例。结论 非体外循环下分期TCPC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效果良好,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5.
67例10kg以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园生  刘威 《广州医药》2000,31(5):16-17
目的:提高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疗效。方法:总结67例10kg以下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的经验。结果:左向右分流常见先天性心脏病50例,右向左分流或双向分流的复杂先心病17例,术后死亡3例。结论:婴幼儿先心病应尽早手术治疗为宜,中低温体外循环下尤为适合;术后强调持续保温、镇静、呼吸道通畅,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体重10kg以下婴幼儿体外循环管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总结92例体重为10kg以下婴幼儿的体外循环(CPB)管理体会。方法对我院92例体重10kg以下婴幼儿先心病手术的临床资料(年龄、性别、体重、手术类型)及CPB方法(CPB设备、预充液成分、CPB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等)做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病例CPB时间16—223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0—108min。92例均顺利脱机,5例术后死亡。结论婴幼儿CPB需性能稳定的心肺机及膜式氧合器,尽可能减少预充量,合理的预充,良好的心肺保护,结合超滤技术,可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5公斤以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的体外循环管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方法总结我院自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5kg以下133例低体重婴幼儿先心病的体外循环(ECC)管理。结果 ECC时间13~382(55.72)min,主动脉阻断时间0~135(34.07)min,术后死亡3例,与ECC无直接关系。结论合理的预充,足够的流量灌注,行常规超滤和改良超滤,重视机体各脏器的保护,是5 kg以下婴幼儿ECC管理的确切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婴幼儿法洛四联症矫治术的体外循环(CPB)管理与经验。方法分析71例10Kg以下婴幼儿法洛四联症矫治术的体外循环管理经验:根据不同手术方式术中采用中度低温和深低温低流量灌注的体外循环方法,心肌保护措施采用主动脉根部间断灌注4∶1冷血停搏液,复温后行平行超滤与改良超滤联合应用。结果16例采用中度低温中流量灌注,54例采用深低温低流量CPB下行法洛四联症矫治术,CPB时间为59-243min,阻断主动脉时间39-126min;1例采用深低温停循环CPB下行法洛四联症矫治术,CPB时间为114分钟,阻断主动脉时间56分钟,停循环5分钟,68例开放主动脉后自动复跳,自动复跳率为95.8%,65例停机顺利,6例停机困难,术后死亡2例,死亡率为2.8%。结论制定合理的预充预案,选择高质量的膜式氧合器,适当的血液稀释,深低温低流量灌注技术及超滤的应用是提高婴幼儿法洛四联症CPB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完全性房室隔缺损的外科治疗(附三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完全性房室隔缺损(CAVSD)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3例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患儿中,采用双片法纠治1例,单片心包片法纠治2例。3例手术均在深低温体外循环下完成。结果3例患儿二尖瓣均无明显返流,残余心房水平分流1例,三尖瓣轻~中度返流1例,重复气管插管1例。结论CAVSD患儿应及早手术治疗,完整修补室间隔缺损及房间隔缺损,恢复二尖瓣的良好功能是手术的关键,术后处理应致力于降低肺动脉高压并保护好二尖瓣。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方式的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在复杂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中的选择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5~24岁,平均(10±5)岁,体重13~55kg,平均(28±11)kg,病种包括单心室16例,右心室双出口并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6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并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3饲,三尖瓣闭锁6例,二尖瓣闭锁1例。其中,在低温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18例行右房内侧隧道法,1例行心外管道法,常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10例行心外管道法.非体外循环下2例行心外管道法。1例行分次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结果:早期发生双侧胸腔积液3例,窦性心动过速2例。出院时指端血氧饱和度由术前的71.5%~84.5%提升到91%~96%;心功能改善。全组随访2个月~8年,无早、晚期死亡。结论: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心内畸形等不同情况有选择地应用不同方法的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才能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122例法洛四联症患者的体外循环管理措施。方法 101例患者采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手术。20例采用深低温、低流量,低流量时间为10-97min。平均57min,平均动脉压为13-45mmHg,停循环1例。累计时间76min。7例采用超滤技术,2例采用改良超滤。心肌保护:除小于10kg的婴幼儿用晶体灌注外,其余均用4:1冷血灌注。21例采用温血诱导-冷血灌注-末次温血灌注。结果 全组死亡10例,死亡率8.1%。死亡的主要原因为:术后严重低心输出量综合征4例,灌注肺3例,多器官功能衰竭3例。结论 深低温低流量、为术者提供清晰的术野,合理的血液稀释、较高的胶体渗透压及术中良好的心肌保护将为手术成功率及减少术后并发症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低体重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治疗的适应症选择、体外循环管理及围术期处理。方法: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对36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心脏缺损行缝合、修补、成形、疏通等手术治疗。结果:术后室间隔缺损补片修补残余分流2例,发生III0房室传导阻滞2例。除1例F4患儿死于术后低心排,其余均痊愈出院。结论:先天性心脏畸形应在婴幼儿时期予以矫治,精细的手术操作、良好的心肌保护和体外循环灌注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低体重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直视术中的体外循环技术与经验.方法 回顾78例低体重(<15 kg)婴幼儿先心病心内直视手术中体外转流情况,根据婴幼儿自身特点,选择合理的体外循环方法,预充液以胶体为主,甚至全胶体预充,10 kg以下婴幼儿均应用改良超滤保持液体平衡,全组灌注流量120~200ml/(kg·min),转流中维持平均动脉压30~80 mmHg,心肌保护采用主动脉根部顺行灌注,以冷晶体含钾停跳液为主,部分采用4:1含氧血灌注,辅以心脏局部冰屑.结果 全组体外循环时间(76.3±47.5)min,主动脉阻断时间(43.9±31.8)min,转中尿量平均270 ml,超滤量平均350 ml,心脏自动复跳率94.8%,75例停机顺利,3例停机困难,术后死亡5例,病死率为6.4%.结论 选择适宜婴幼儿的优质体外循环器具,制定严密的灌注计划,降低晶/胶比例提高灌注流量以及运用超滤技术,注重未成熟心肌的保护是婴幼儿先心病根治术中体外循环管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婴幼儿巨大室间隔缺损心内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CPB)。方法 2011年1月-8月共做心脏手术300例,婴幼儿巨大室间隔缺损36例,在体外循环下进行心脏直视矫治术。在CPB中采用进口模式氧合器,预充总量500ml-600ml,中度低温中高流量灌注,应用高钾冷晶体心肌保护液,碱性肺保护液及改良超滤技术。结果心肌阻断时间25-50min,体外循环时间53-86min。辅助时间20-35min,随时监测血气,电解质,及时调整,转流过程平稳,尿量满意,心脏全部自动复跳,全组病例顺利停机。结论婴幼儿巨大室间隔缺损的体外循环管理应尽量减少预充量,积极排出体内多余水分,良好的体外循环管理和重视心肺功能的保护,酸碱平衡,是确保体外循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婴幼儿先心病330例术后监护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杨秀玲  薛卫斌  郑霄 《医学争鸣》2000,21(5):559-559
0 引言 先天性心脏病的婴幼儿由于体质量低,未发育成熟等病理生理特点,在体外循环中心肌保护、手术技术和围术期的监护等方面都具有特殊性,手术死亡率极高,尤其是肺动脉高压和复杂先心病的患儿.我科1994/1998-08对330例3岁以下婴幼儿,在体外循环下行手术治疗和监护救治,获较满意的效果,取得了一定的经验.1 临床资料 1994/1998我科共行3岁以下婴幼儿心脏手术330例,其中2~3岁138例,1~2岁103例,1岁以下87例,新生儿2例.全组均在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手术,升主动脉阻闭时间为16~98min,体外循环时间为28~293min,术后应用Servo900C和…  相似文献   

16.
婴幼儿心内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策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总结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直视手术中的体外循环管理技术与方法.方法回顾该院1996年3月~2003年4月208例婴幼儿先心病术中体外循环情况,采用中度低温、中高流量灌注,灌注流量80~150ml/kg·min,10 kg以下高达200mi/kg·min.预充液以胶体为主,晶胶比为0.06~0.6.重症婴幼儿应用超滤技术.维持术中平均动脉压30~80mmHg,心肌保护采用主动脉根部顺行灌注为主,结合其它方式,主要采用4:1含氧血灌注,部分采用冷晶体灌注.结果全组体外循环时间20~216min,平均(59.9±33.9)min,主动脉阻断时间4~139min,平均(34.6±22.9)min.心脏自动复跳率96.5%.转流中尿量平均240ml,超滤量平均430ml,全组均顺利停机,术后死亡11例,死亡率5.2%.结论婴幼儿体外循环有其特殊性,根据惠儿的病情制定周密的灌注计划,选择适宜材料和灌注方式,着重心肺保护,同时运用超滤技术,对提高术后成功率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体重12 kg以下的婴幼儿行心内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经验。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2月312例12 kg以下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在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直视手术,了解小儿CPB的特殊性,对小儿CPB应根据其自身的病理生理特点确定其转流方法。结果:全组体外循环转流时间29~154 min,平均(63.9±40.4)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2~105 min,平均(38.9±21.8)min。心脏自动复跳288例,自动复跳率为92.3%。体外循环过程平稳,全部顺利撤停体外循环,无体外循环意外及相关并发症。术后死亡4例,死亡率1.28%。结论:建立更适用于婴幼儿非生理状态下的体外循环过程,根据患儿的病情采用个性化的灌注方案,加强围术期的体外循环管理。合理的预充和血液稀释,应用高质量的膜式氧合器和体外循环管路,合适的灌注流量和灌注压,加强液体出入量平衡及温度的管理,注意保护心肌及各重要器官,联合应用超滤技术,可有效提高手术的成功率,促进患儿术后恢复,减少小儿心脏直视手术的并发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低体重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手术前准备、手术方法、体外循环管理和术后处理的注意事项,以减少婴幼儿先心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10kg以下先心病合并肺动脉高压(pH)婴幼儿在体外循环(CPB)下行心内直视手术的围手术期处理临床资料。结果22例患儿年龄11~26月,平均(19.4±8.5)月;体重5.5~10.0kg,平均(7.6±2.3)kg;室间隔缺损(VSD)20例,其中合并房间隔缺损(ASD)2例,A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2例;肺动脉高压轻度8例,中度11例,重度3例。所有患儿均手术一期矫治,彻底纠正心内畸形,CPB转流时间32~110min,平均58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1~30min,平均22min;心脏全部自动复跳,均顺利脱机;l例因术后低心排综合征死亡,病死率4.5%,余均康复出院,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婴幼儿先心病合并肺动脉高压者应充分做好手术前准备工作,手术操作熟练,重视体外循环管理、围手术期处理,尤其是新技术、新药的合理应用,都有助于提高婴幼儿心脏手术的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右外侧小切口剖胸体外循环矫治先天性心脏畸形的经验.方法:1996年6月至2002年1月共完成经胸右外侧第4肋间小切口进胸,体外循环下先天性心脏畸形矫治术102例.开展手术的病种包括房间隔缺损40例(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2例,完全肺动脉畸形引流入右心房1例,肺动脉狭窄3例),室间隔缺损53例(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2例,三尖瓣关闭不全9例,右室流出道狭窄3例,肺动脉狭窄1例),心内膜垫缺损4例,法乐四联症4例,动脉导管未闭手术后残余分流合并主动脉下狭窄1例.体外循环时间平均60.7分±33.2分(15分-168分),心肌阻断时间31.9分±24.3分(3分-117分),手术后住院天数6.3天±8.6天(4天-15天).结果:全组患者无手术死亡.结论:经由胸右外侧小切口矫治先天性心脏畸形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斑痕隐蔽、不破坏胸廓的骨性连续性,防止手术发生鸡胸,美观效果好于胸部正中切口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回顾总结单个手术组应用大动脉调转术治疗小儿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包括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和Taussig Bing心脏畸形)的临床治疗经验。方法 应用大动脉调转术治疗小儿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56例,男37例,女19例,6d~9岁,体质量2.55~18kg,其中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患儿40例,Taussig Bing心脏畸形患儿16例,TGA/IVS 15例,TGA/VSD 25例,合并房间隔缺损10例,动脉导管未闭32例,肺动脉瓣轻度狭窄8例。全部患者均采用大动脉调转术进行治疗,手术在体外循环(CPB)下进行,冷血停博液或HTK液灌注保护心肌,停机改良超滤。结果 本组手术CPB时间为150~259min,主动脉阻断时间为78~163min。术后早期患儿死亡6例,3例死于术后出血(其中1例系PDA缝线松开),1例术后12h死于肺高压危象,1例术后5d死于肾功能衰竭,1例术后22d死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ICU滞留时间为5d~22d,住院时间为14~48d。术后随访3个月~7年,死亡1例,系单支冠状动脉患儿,出院后半年因肺炎心衰死亡,其余49例紫绀症状均消失,活动能力明显增强,生长发育良好,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心功能Ⅰ级(NYHA分级)。8例肺动脉狭窄患儿术后压差均有下降。结论 大动脉调转术是治疗小儿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包括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和Taussig Bing心脏畸形)的理想手术方式,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