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盆底痉挛综合征患者的生物反馈治疗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陆坷  张胜本陆萌 《消化外科》2005,4(6):382-382,420
盆底痉挛综合征是一种以耻骨直肠肌和外括约肌的反常收缩为特征的盆底肌功能失调的综合征。本病是一种功能性疾病,没有肌肉的组织学改变,正常盆底肌在安静状态下有紧张性电活动,排便时盆底肌受抑制而松弛,肛直肠角度增大,如果排便时盆底肌非便不松弛反而收缩(即反常收缩),就产生排便困难。  相似文献   

2.
顽固性便秘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前将由于胃肠道功能性改变所致便秘分为结肠慢传输性便秘(colon 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CSTC)、出口梗阻性便秘(outlet obstructive constipation,OOC),以及混合性便秘。出口梗阻性便秘是由于直肠和肛管的功能和形态异常导致的便秘,包括直肠内脱垂、直肠前突、盆底腹膜疝、盆底肌痉挛综合征、会阴下降综合征、孤立性直肠溃疡综合征、  相似文献   

3.
耻骨直肠肌综合征(PRS)和盆底痉挛综合征(SPS)的典型症状是:患者排便时盆底肌不放松反而收缩,因而肛管不能开放,排便困难。研究证实,此类患者在非排便时即在静息状态下,盆底肌EMG、肛管静息压与收缩压、肛门直肠抑制反射等各项功能指标均属正常,盆底主动或随意收缩后,亦能恢复至正常状态。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盆底肌电图和肛肠压力测定对盆底痉挛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上接受盆底肌电图和肛肠压力测定的104例患者的诊断情况进行分析,其中67例经临床综合诊断为盆底痉挛综合征,统计并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指数.结果:盆底肌电图和肛肠压力测定诊断盆底痉挛综合症之间的诊断价值不具有显著性差异,联合两种方法对盆底痉挛综合征的诊断率可提高到81.73%,与任一单种方法比较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应将盆底肌电图和肛肠压力测定结合起来诊断盆底痉挛综合征,才能提高其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便秘的手术治疗指征和手术方式选择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慢性便秘根据与解剖相关的发生机制可分为慢传输性便秘、出口梗阻性便秘和混合型便秘。慢传输性便秘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结肠运动功能迟缓、传输粪便功能下降而导致的便秘,临床上比较常见;主要表现为没有便意、大便干结、需依赖泻剂进行排便。根据其发病机制可分为继发性便秘和特发性便秘两种类型。出口梗阻性便秘则是由于直肠、肛门或盆底解剖或功能异常导致的排便困难。患者通常有比较强的便意,但排出困难,每天需要很长时间排便,或需使用开塞露、灌肠,用手压迫会阴或阴道排便,并且常有排便不尽感。发病原因包括盆底、直肠松弛性病变(如直肠内套叠、直肠内脱垂、直肠前突、盆底和会阴下降等)及肛管痉挛性病变(如耻骨直肠肌肥厚、耻骨直肠肌或盆底肌痉挛综合征等)。混合型便秘包括慢传输性便秘和出口梗阻性便秘两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盆底失弛缓综合征的诊治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盆底失弛缓综合征(unrelaxed pelvic floor syndrome,UPS)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出口梗阻型便秘。表现为患者静息时盆底肌呈持续收缩状态,排便时盆底肌不仅不放松,反而收缩;肛直肠角不增大,反而缩小,因而导致排便困难。盆底失弛缓综合征的概念出现仅仅几年时间,Wasserman于1964年首先命名为“耻骨直肠肌综合征”,  相似文献   

7.
盆底痉挛综合征是一种以耻骨直肠肌和外括约肌的反常收缩为特征的盆底肌功能失调的综合征。本病是一种功能性疾病,没有肌肉的组织学改变。正常盆底肌在安静状态下有紧张性电活动,排便时盆底肌受抑制而松弛,肛直肠角度增大。如果排便时盆底肌非但不松弛反而收缩(即反常收缩),就产生排便困难[1]。患者常为中青年女性或中老年男性,其主要症状为长期排便不适或疼痛,排便不规则,便次减少,排便困难,排便时需过度用力。虽经进食高纤维素饮食,服用肠道动力药等后效果仍不佳,病人从而求助于越来越大剂量的泻药但时间稍长而无效。Wexner[2]认为生物反…  相似文献   

8.
对43例排粪困难患者进行了排粪造影,结果表明41例有异常改变,异常率95.35%,其中直肠前突占55.8%,直肠内套叠占16.28%,耻骨直肠肌综合征占9.3%,盆底痉挛综合征占13.95%,直肠前突合并直肠内套叠占6.98%,直肠前突合并盆底痉挛综合征占11.63%,说明排粪造影对诊断功能性结肠出口梗阻疾病,确实优于传统侧灌肠和内镜检查。  相似文献   

9.
出口梗阻型便秘的女性特有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口梗阻型便秘,又称直肠排空障碍性便秘,是一组肛门直肠出口处有梗阻性因素存在,以排便困难、排便时间延长、肛门直肠下坠为主诉的症候群,多由直肠前突、直肠内套叠、会阴下降综合征、盆底痉挛综合征、耻骨直肠肌综合征、直肠孤立性溃疡综合征等引起,  相似文献   

10.
肌电图在诊断出口梗阻型便秘中的应用(附8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口梗阻型便秘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顽固性便秘 ,病因繁多 ,其中盆底肌痉挛和耻骨直肠肌肥厚是常见的原因。在作病因诊断过程中 ,肌电图检查对确定盆底痉挛和耻骨直肠肌肥厚有重要作用。我们于 1 997年 3月至 1 999年 1 2月对 85例出口梗阻型便秘病人进行了肌电图检查 ,并对肌电图在出口梗阻型便秘诊断中的价值进行了探讨 ,现总结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85例中 ,男 40例 ,女 45例。年龄1 8~ 78岁 ,平均 45岁。病史 7个月至 2 6年。主要症状为排便时肛门出口处梗阻感 ,排便时间延长。临床诊断为盆底痉挛综合征 31例 ,耻骨直…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针刺治疗盆底痉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同期盆底痉挛综合征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Ⅰ组针刺天枢、支沟、上巨虚、大肠俞、足三里;治疗Ⅱ组加百会、长强和内关穴。结果:治疗后两组肛管直肠压力均明显下降,治疗Ⅱ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治疗Ⅱ组治疗后力排相肛直角的变化、耻骨直肠肌压迹长度及深度变化较治疗Ⅰ组变化明显(P<0.05);治疗Ⅱ组盆底肌电图干扰相指标变化较治疗Ⅰ组明显(P<0.05);治疗Ⅱ组有效率为93%,治疗Ⅰ组有效率为67%(P<0.05)。结论:针刺可治疗盆底痉挛综合征所致的便秘,加百会、长强和内关穴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各类型出口梗阻型便秘的盆底肌电图诊断价值.方法:对90例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进行盆底肌电图检查,并分析其结果.结果:①静息相:5种出口梗阻型便秘均可出现异常电位,以松弛性盆底疾病多见,尤以会阴下降患者居多.松弛性疾病表现出内外括约肌的异常静息电位居多,痉挛性疾病表现出耻骨直肠肌的异常电位居多.②轻度收缩相:5种出口梗阻型便秘疾病的动作电位电压下降,波幅缩短,表明肌源性损伤.③重度收缩相松弛性盆底疾病多见异常,痉挛性盆底疾病相对较少.④模拟排便相以痉挛性盆底疾病多见反常收缩,并以耻骨直肠肌异常居多,松弛性盆底疾病相对较少.⑤总体评价出口梗阻型便秘的盆底肌电图异常率高达95.56%.结论:盆底肌电图应作为便秘的常规检查方法,不仅方便综合评定盆底功能,更能早期发现异常,还可以鉴别出松弛性盆底疾病和痉挛性盆底疾病.出口梗阻型便秘耻骨直肠肌的自制功能保存良好.松弛性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内、外括约肌收缩障碍;痉挛性出口梗阻型便秘症状多由于耻骨直肠肌松弛障碍引起.  相似文献   

13.
正出口梗阻型便秘(ODS)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是医学界具有挑战性的难题,其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其始动因素不明,盆底肌痉挛可引发便秘,便秘可引起直肠前突、直肠黏膜内套叠、会阴下降、肠疝、骶直分离、内脏下垂等;直肠前突、直肠黏膜内套叠、会阴下降、肠疝、骶直分离、内脏下垂等亦可引起便秘、盆底痉挛等症状,解剖学改变和功能异常之间  相似文献   

14.
2006年1月~2006年10月,对5例盆底痉挛综合征患,行局麻联合骶麻下耻骨直肠肌切断加闭孔内肌自体移植术,效果良好,报道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肌电图在诊断出口梗阻型便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口梗阻型便秘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顽固性便秘,病因繁多,其中盆底肌痉挛和耻骨直肠肌肥厚是常见的原因.在作病因诊断过程中,肌电图检查对确定盆底痉挛和耻骨直肠肌肥厚有重要作用.我们于1997年3月至1999年12月对85例出口梗阻型便秘病人进行了肌电图检查,并对肌电图在出口梗阻型便秘诊断中的价值进行了探讨,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耻骨直肠肌综合征(puborectalis syndr-ome,PRS)是顽固性便秘的常见原因之一。其名称较多,如:肛门痉挛、痉挛性盆底综合征、反常性耻骨直肠肌收缩及耻骨直肠肌肥厚  相似文献   

17.
盆底肌功能失调型便秘的生物反馈治疗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盆底功能失调型便秘生物反馈治疗及护理疗效.方法:总结30例盆底功能失调型便秘的生物反馈治疗及护理资料.结果:24例肛管直肠压力测定示直肠感觉阈值,最大耐受容量,直肠肛门抑制反射较治疗前降低,盆底肌的反常收缩消失,恢复正常排便;4例排便次数,排便不尽感,肛门坠胀感较治疗前有所改善,有效率为93.33%,2例无效.结论:盆底肌功能失调型便秘的生物反馈治疗配合相应护理得当近期疗效满意,它具有相对非侵入性,易忍受,费用低,无需住院等优点,其远期疗效值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8.
耻骨直肠肌综合征(PRS)是一种由耻骨直肠肌(PRM)痉挛或肥大造成盆底出口处梗阻的排便障碍性疾病,发病机理尚不完全明了。过去由于发现其有耻骨直肠肌纤维肥大的组织学改变.认为是PRS特征性病变。但1985年Kuijpers[1]提出,摒便时PRM的持续痉挛代表盆底肌肉的功能障碍,无肌纤维肥大的组织学变化.不同于PRM肥大,可能是PRS的早期,目前国外将这种PRM异常收缩和(或)肛管括约肌异常收缩称为Anismus。现在认为造成PRS的原因有两种:一是PRM肥大,二是PRM痉挛。1病因病因:具体病…  相似文献   

19.
耻骨直肠肌综合征(puborectalis syndrome,PRS)是顽固性便秘的常见原因之一。过去其名称混乱,如:盆底痉挛综合征、反常性耻骨直肠肌收缩、耻骨直肠肌肥厚及耻骨直肠肌综合征等。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对该病的认识日趋完善,“耻骨直肠肌综合征”  相似文献   

20.
盆底失弛缓综合征是盆底肌反射性或随意性异常而引起的一组症候群[1],其临床特征为排便时盆底肌群不能协调松弛或异常收缩,盆底出口阻力增高,引起排便困难等症状.其病名的演变来源于对病因的不断研究.目前认为,该疾病为一组综合症候群,除了便秘症状外,还可能合并肠易激综合征、排尿困难、肛门直肠痛、帕金森氏病等多种疾病{2-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