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吴鞠通温病学术观念的由来与特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清代名医吴鞠通温病学术观念的由来,及其阐发温病新论,确立三焦辨证纲领,强调清热养阴护津等方面的学术特色。  相似文献   

2.
《温病条辨》中三焦分阶段滋阴法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丹  李海波 《吉林中医药》2007,27(11):61-62
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所著的《温病条辨》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该书创立了温病的三焦辨证论治纲领。吴鞠通提出温病三焦不同阶段养阴法,治疗温病尤其重视顾护阴液,首创了一系列三焦不同阶段养阴法的经典治疗方剂,针对温邪侵袭程度,制定不同的治则、治法及遣方用药的规律,开创了温病三焦不同阶段养阴的先河。  相似文献   

3.
王东  梁宏 《辽宁中医杂志》2011,(8):1533-1534
吴鞠通撰写的《温病条辨》是一部全面、系统集大成,有创新、切实用的温病学专著。书中创立温病三焦辨证纲领,以三焦为纲,病名为目,结合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形成了温病学的辨治体系。在三焦辨证理论指导下,吴鞠通在温病传变中善用苦法,并开展性运用在上中下三焦中。本文试对《条辨》中苦法在三焦的运用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4.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立湿温病为专病,详细阐述从三焦论治湿温病理论。湿热邪气弥漫三焦,在上焦宜宣化,中焦宜宣畅,下焦宜渗利,分消走泄,开宣肺气,宣畅气机,祛湿清热。分析《温病条辨》湿温病篇方剂常用角药配伍,探求吴鞠通用药心法与组方特点。  相似文献   

5.
清代温病大家吴鞠通以"温病之兼湿者"和"温病之不兼湿者"来分类辨治温病,共分两步九法。即第一步为三焦定位,就近逐邪,气化湿化,具体治法有宣肺化气、苦辛通降、淡渗利湿、通下逐湿、通宣三焦,分消走泄,扼重上焦。第二步为寒温分类,刚柔有别,具体治法有清热利湿、益气化湿、温阳化湿、疏风胜湿,为后世中医诊治急性传染病和其他内科杂病提供了有效指导。  相似文献   

6.
刘仕昌教授谈温病名家史志云主题词温病学说,中医学术,刘仕昌刘仕昌教授在诸多温病学家中,特别推崇叶天士、吴鞠通,认为:“温病的辨证纲要,主要是根据叶天士的‘卫气营血’和吴鞠通的‘三焦’学说”,而温病的治法,“是根据发病整个过程各种不同的症候转化而制定出...  相似文献   

7.
三焦辨证临证意义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永学 《中医药学刊》2002,20(1):76-76,84
认为吴鞠通所创立的三焦辨证在揭示温病演变规律、明确温病病变部位、指导临床立法选方有重要意义。从三焦辨证创立的理由、三焦辨证的临床意义、三焦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的关系论述了三焦辨证临床意义。指出,湿热类温病初起有卫分证,邪从燥化可深入营血,必须结合卫气营血辨证,才得全面。  相似文献   

8.
纵观吴鞠通《温病条辨》有关温热病证治内容,热盛津伤病机特点始终贯穿温热病全过程,吴瑭认为温为阳邪,阳盛伤阴,因而治疗温热病大力提倡清热养阴之法。本文从吴鞠通《温病条辨》上中下三焦不同病变阶段简要阐述其清热养阴法特点。  相似文献   

9.
唐瑜之 《中国中医急症》2011,(9):1455-1455,1464
清.吴鞠通是稍后于叶天士的温病学大家,著《温病条辨》,创三焦辨证,以上、中、下三焦分病之浅深轻重,与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辨证互补,相辅而行,从而使温病的辨证论治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相对于叶氏的卫气营血辨证,吴氏的三焦辨证更注重湿温病的辨证施治,因而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对湿邪为患论述  相似文献   

10.
吴鞠通三焦辨证辨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魏民 《光明中医》2007,22(1):7-9
通过对《温病条辨》条文的分析,论述了清代吴鞠通三焦辨证论治的思想,对三焦辨证在温病诊治中的应用作了比较和分析,提出温病的三焦辨证,即在上、中、下三焦的病位、病性等,对三焦病的划分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是温病学发展史上一部集大成之作.吴鞠通的"三焦辨证"的理论在治疗温病过程中,在辨别病位、区分病程、推断病机、概括证型、决定治法、说明传变等方面都有突出作用.吴鞠通"三焦辨证"理论的临床应用,不仅使温病学说的辨证论治体系不再是单一的卫气营血辨证,而且还沟通了仲景学说的相关内容.吴鞠通在张仲景学术内容的...  相似文献   

12.
宋健  郑旭锐 《河南中医》2010,30(11):1061-1062
《温病条辨》创立了温病三焦辨治纲领,并将三焦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融为一炉,完善了温病的辨证论治体系。吴鞠通紧扣湿邪病机,遵循《内经》药物性味配伍理论,按照三焦辨证及卫气营血辨证规律,强调治湿应注意清、化、利,并按照上、中、下三焦分为宣气化湿、燥湿泄热、分利湿邪、条达肝木四法。  相似文献   

13.
《新中医》2016,(5)
正《温病条辨》由清代温病四大家之一吴鞠通所著,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开创性的提出了温病三焦辨证理论,其与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关系密切,共同构成了温病学特有的辨证理论体系。以三焦所属部位,将外感温热病,尤其是湿温病的病理变化归纳为上、中、下三焦证候,用以阐明其病变先后、病位深浅、邪正盛衰及传变规律的辨证方法。其提出的"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治则对指导温病临床用药有着  相似文献   

14.
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所著的《温病条辨》创造了温病三焦辨证的纲领。首创了一系列治疗热厥证的经典方剂。针对温病侵袭部位、程度制定了不同的治则治法及遣方用药规律,从而开创了温病厥证三焦辨证论治的先河。  相似文献   

15.
吴鞠通著《温病条辨》之逻辑思维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病条辨》是温病发展史上一部不可或缺的伟大著作,是书创立了温病三焦辨证纲领,完善了温病辨治体系,至今指导着温病临床实践,但《温病条辨》并非温病理论与吴鞠通之临床经验的简单叠加,而是吴鞠通天才逻辑思维综合应用的结果。是书之三焦体系的辨证分析逻辑、条文的各种形式逻辑以及论治的模拟逻辑相结合早以突破了中医传统的形象类比思维局限,与现代科学的逻辑思维紧密融合在一起。拟从逻辑思维角度解读《温病条辨》,揭示吴鞠通著书之天才思维逻辑,为多角度、多方位研究《温病条辨》提供基础资料;为从逻辑思维角度解读中医经典作初步尝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吴鞠通医案清热药物配伍规律。方法用关联规则方法分析已出版的吴鞠通治疗温病111个医案中整理出555首处方。结果燥热型温病清热药物多采用连翘、银花为基本的清热药物,湿热型温病多采用黄连、黄芩为基本的清热药物,疟多采用黄芩、知母为基本的清热药物。上述三组药物与其他类药物的配伍有各自的特点。结论关联规则分析方法是一种研究中医医案方药配伍规律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认为吴鞠通所创立的三焦辨证在揭示温病演变规律、明确温病病变部位、指导临床立法选方有重要意义。从三焦辨证创立的理由、三焦辨证的临床意义、三焦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的关系论述了三焦辨证临床意义。指出 ,湿热类温病初起有卫分证 ,邪从燥化可深入营血 ,必须结合卫气营血辨证 ,才得全面。  相似文献   

18.
纵观吴鞠通《温病条辨》有关温热病证治内容,热盛津伤病机特点始终贯穿温热病全过程,吴瑭认为温为阳邪,阳盛伤阴,因而治疗温热病大力提倡清热养阴之法。本文从吴鞠通《温病条辨》上中下三焦不同病变阶段简要阐述其清热养阴法特点。  相似文献   

19.
吴鞠通提出的三焦辨证在明确温病病变部位、阐释温病发展特点、指导临床选方用药等方面有重要的意义。三焦失畅与多种皮肤病有密切关系,通过梳理三焦辨证的源流、三焦辨证的应用及其与皮肤病的关系,明确三焦辨证在皮肤病诊疗中的价值,深入发掘深层次内涵,指导皮肤病临床诊疗。  相似文献   

20.
湿热类温病辨治纲要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湿热类温病辨治纲要新探戴春福(福建中医学院福州350003)关键词湿热类温病辨治纲要对湿热类温病的辨证纲领,一般多以吴鞠通《温病条辨》创立的三焦辨证为准则,治疗上结合薛生白《湿热病篇》所论为法度。然此两书所论之病机和治法两方面仍嫌其不够明确和全面。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