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心房纤颤(房颤)对母儿影响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在北京安贞医院收治妊娠合并房颤10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妊娠合并房颤患者多有器质性心脏病,其中风湿性心脏病是主要病因(70%)。妊娠期心功能Ⅲ~Ⅳ级占70%。妊娠合并房颤患者出现医源性胎儿丢失率10%(1/10),早产发生率60%(6/10)。结论:妊娠合并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置换术后遗留持续性房颤患者,妊娠期多不影响心室率增快和增加心功能。妊娠合并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妊娠期初发房颤者,将加快心室率并引起心功能迅速恶化。药物治疗主要是在治疗原发病基础上控制心室率,往往药物治疗是暂时的,出现心功能Ⅲ~Ⅳ级,药物治疗无效时二尖瓣球囊扩张术可作为孕妇的急救方法,同时有一定的房颤转复率。没有二尖瓣球囊扩张指征者,尽快终止妊娠能够有效挽救母儿生命。 相似文献
3.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冠心病)是心房纤颤(房颤,AF)发病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随着冠心病治疗方法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冠心病病人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虽呈下降趋势,但房颤仍然是冠心病,尤其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常见并发症[1]. 相似文献
4.
5.
高友山 《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2000,27(2):82-84
心房纤颤(房颤)是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常见并发症,其机理涉及窦房结动脉受累、左房缺血、左房或右房压力增加以及心房梗死。本文就AMI并发房颤的危险因子、发病机理及房颤对AMI预后的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纤颤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分析探讨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纤颤的心电图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分析11例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纤颤的心电图的心室率、 f波、RR间距的变化范围以及QRS波的表现。结果 11例心室率为160-230次/分,平均180次/分;当心室率>180次/分时,全部导联见不到f波;RR间距的变化范围为0.18-0.76s;QRS波绝大多数表现为完全预激图形,少数为典型预激图形及正常QRS图形。结论 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纤颤的心电图特征是:极快速的心室率,RR间距绝对不等,QRS波增宽呈delta波,QRS波表现为完全预激图形、典型预激图形及正常QRS的不同组合。 相似文献
7.
心房纤颤(Af)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正常人群发生率为0.15%~1.0%,60岁以上为8%~17%;二尖瓣病变患者发生率高达79%。Af发生后有三个临床后果:①心室律绝对不齐,心率增快,患者感心悸。②心房丧失收缩功能,心室充盈时间长短不一,心功能降低。③血液在心房内淤滞,增加血栓形成及栓塞的发生机会。Af发生早期,药物治疗可望转复窦性心律,若复律失败,药物的作用则仅限于控制心室率,一般不能解除心律不齐、恢复血流动力学功能及减少栓塞发生的危险。临床及病理研究显示,Af患者动脉栓塞发生率为33%左右,其中75%为脑栓塞,60%以上的脑栓塞以死亡或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为结局。90年代以来,Af的外科治疗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关键环节是在心电生理学不断发展的基础上,认识到Af的发 相似文献
8.
9.
10.
11.
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临床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 (NSTEMI)患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 (冠脉 )病变特点 ,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 对 73例NSTEMI病人的临床及冠脉造影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冠心病危险因素 :合并高血压者 5 0例 (6 8% ) ,糖尿病者 2 6例 (35 % ) ,高血脂者 34例 (4 6 % ) ,有吸烟史 2 8例 (38% )。既往有冠心病心绞痛者 5 2例(71% ) ,住院期间发生心肌梗死后心绞痛 2 2例 (30 6 % )、严重心律失常 15例 (2 0 4 % ) ,心源性休克者 7例(10 2 % )、死亡 3例 (4 % )。心电图ST -T下移 5 2例 (71% ) ,大致正常 2 1例 (2 9% )。冠脉造影显示 :≥ 2支血管病变 5 4例 (74 % ) ,单支血管病变 19例 (2 6 % ) ,两者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阻塞程度为 95 %~ 99%狭窄者最多 ,占 6 5 8% (4 8/ 73) ,侧支循环形成者占 2 6 5 % (19/ 73)。在 2~ 3支血管病变的 5 4例中 4 9例 (90 7% )血管狭窄部位相互对应。结论 NSTEMI病人临床症状往往较轻 ,住院并发症较低 ,但其基础病变较重 ,预后较差 ,需及时进行冠脉血运重建。 相似文献
12.
The underlying coronary lesion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 implications for coronary angiography.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yocardial infarction is usually caused by sudden thrombotic occlusion of a coronary artery at the site of a fissured atherosclerotic plaque. Recent evidence suggests that coronary angiography may be insensitive in detecting and quantitating atherosclerosis. Serial angiographic studies demonstrate that the majority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s occur due to occlusion of arteries that previously did not contain angiographically significant (greater than 50%) stenoses. Similarly, quantitative angiography performed after thrombolytic therapy indicates that the coronary lesion underlying the clot is frequently not severely stenotic. Thus, an angiographically apparent stenosis is not necessar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 thrombotic occlusion resulting in an MI. These observations suggest that coronary angiography does not accurately predict the site of a subsequent occlusion that will produce a myocardial infarction.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造影影像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例的临床特点。方法 在 34 9例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其中有 17例冠状动脉影像正常 ,分析这 17例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症状及预后。结果 冠状动脉影像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占 17/34 9(4 87% ) ,平均年龄 (4 3 6± 6 32 )岁 ,45岁以下者 15例 ,全部为男性 ,临床无心衰、休克及严重心律失常等并发症 ,预后好。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可以发生在正常的冠状动脉基础上 ,此种情况多发生在 45岁以下的男性患者 ,病前多健康 ,临床无严重并发症 ,预后好 ,预防冠状动脉痉挛是该病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14.
心肌梗死急性期并发心房颤动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MI)急性期心房颤动(房颤)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在急性期MI发病后连续3~5 d心电监护中,38例有新出现的房颤(房颤组),40例无房颤出现(非房颤组).根据房颤发生的时间将房颤组又分为房颤早发亚组(17例,房颤发生于MI发病24 h内)和房颤迟发亚组(21例,房颤发生于MI发病24 h后),比较两组间及两亚组间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两组间比较,房颤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发生率较高(P<0.05).两亚组间比较,房颤早发亚组梗死相关动脉以右冠状动脉近端阻塞为主(P<0.01),而房颤迟发亚组梗死相关动脉以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阻塞为多(P<0.01).结论:MI急性期并发房颤的患者有较严重的冠状动脉病变,梗死后房颤出现的时间与梗死相关动脉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房颤动(AF)的发生率并评估AF对于该类患者的预后意义。方法 调查了1382例行PCI治疗的30d之内的AMI患者,并依据有无AF将其分为两组。结果 该类人群AF发生率为15.7%。与无AF患者比较,发生AF患者的年龄大,心功能Killip分级差,既往存在心肌梗死和脑血管病史的比率高,入院时心率增快(≥100次/min)和低血压[收缩压〈100mmHg(1mmHg=0.133kPa)]的发生率高,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亦增高。AF患者的住院期间病死率(11.1%对4.6%,P〈0.001)和1年病死率(22.1%对9.4%,P〈0.001)均高于无AF患者。Cox回归分析显示AF是1年病死率的独立预测因子(相对危险度2.54,95%可信区间1.81~3.57)。结论 AF是接受PCI治疗AMI患者的一个常见合并症,并且是影响术后1年病死率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不同糖代谢状态冠状动脉病变和介入治疗的差异。方法对连续99例既往无糖尿病史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动态血糖监测,比较不同糖代谢状态患者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情况。结果持续性血糖升高患者较血糖正常组和一过性血糖升高组三支病变比例(X^2=28.75,P〈0.01)、动脉钙化病变(X^2=4.21,P〈0.05)和长病变(X^2=4.01,P〈0.05)比例以及Gensini积分在Q3(X^2=5.18,P〈0.05)以及Q4(X^2=9.672,P〈0.01)范围内的比例均显著升高、PCI术成功率显著降低(r=6.91,P〈0.05)。结论心梗后早期持续性血糖升高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最为严重,且介入治疗成功率低。 相似文献
17.
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预后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通过对冠状动脉 (冠脉 )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 (MINC)患者的随访 ,探讨其临床预后 ,并分析发病危险因素。方法 1987至 2 0 0 1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4 0例 (A组 )首次急性心肌梗死后冠脉造影正常 (冠脉造影狭窄程度小于 2 0 % )患者。同时随访了 12 9例 (B组 )年龄、性别、梗死部位与A组相匹配的冠脉造影严重狭窄 (梗死相关血管狭窄程度 >5 0 % )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急性期、远期预后及发病危险因素。结果 高血压史、危险因素个数、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A组明显低于B组。住院期间LVEFA组明显高于B组。两组患者平均随访时间相似 (6 7± 4 0比 6 8± 34月 )。复合心血管事件发生率A组明显少于B组。结论 MINC患者急性期、远期预后明显好于MICS患者 ,冠心病危险因素明显少于后者 相似文献
18.
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房颤动的疗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34例AMI并房颤患者首剂静脉注射胺碘酮150 mg,随后以0.5~1.5 mg/min维持静脉滴注.静脉用药2~7(3.24±1.7)d.结果:房颤转复率2 h内为47.1%(16/34),24 h内为70.6%(24/34),48 h内为85.3%(29/34),72h内为91.2%(31/34).治疗期间,5例(14.7%)出现窦性心动过缓,减量后心率恢复4例(11.8%);4例(11.8%)出现血压降低,用多巴胺后血压上升至正常.结论:静脉注射胺碘酮对AMI并房颤疗效明显,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卡托普利在急性心肌梗塞(AMI)合并心房颤动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比较AMI合并心房颤动卡托普利治疗组和非卡托普利治疗组(对照组)的阵发性心房颤动(PAF)再发率,转为持续性或永久性心房颤动的发生率,以及缺血相关事件发生率。结果:AMI合并心房颤动卡托普利治疗组PAF再发率(12.5%),转为持续性或永久性心房颤动的发生率(6.2%),以及缺血相关事件发生率(25%)明显低于对照组(25.8%,16.1%,41.9%,P<0.05)。结论:卡托普利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心房颤动减少了心房颤动的复发率,并减少其缺血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中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正常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和随访结果。方法选择2006年3月至2010年10月间收住沧州市中心医院的648例STEMI患者,分析其临床和冠脉造影结果,相关的冠心病危险因素和随访结果。结果 648例STEMI患者中有56例冠脉造影正常,占8.6%。该组患者中年龄较轻、大量吸烟者居多,多无心绞痛、糖尿病、高血压及高脂血症等病史,且多有情绪激动、过度劳累等明确诱因。完成随访的51例患者中,随访期间无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或心原性死亡。结论 STEMI可以发生于冠脉造影正常的患者中,冠脉内皮受损继而引起冠脉痉挛或急性血栓形成并血栓自溶是其主要的发病机制;随访发现部分患者既使口服他汀类及钙拮抗剂等药物来稳定内皮、预防痉挛,仍有心绞痛症状发作,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