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保留灌肠肛管插入深度的探讨   总被引:35,自引:2,他引:33  
目的 对保留灌肠肛管的插入深度进行研究,以解决病人的不适感。方法 将260例保留灌肠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30例,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观察组将肛管插入深度为20-25cm,对照组按常规插管,观察两组患者便意感及保留时间等情况。结果 两组便意感,保留时间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插入深度为20-25cm能使药物保留时间延长,明显减轻便宜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辰时中药保留灌肠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PIDS)患者药物保留时间的影响。方法将60例PIDS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于辰时(7:00~9:00),对照组于常规时间(戌时,19:00~21:00)进行中药保留灌肠,比较两组患者灌肠前排便率、灌肠前后便意感及保留时间。结果两组患者灌肠前便意感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61,P〉0.05);灌肠后实验组出现便意感192例,对照组30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968,P〈0.01),实验组药物保留时间平均(13.425±5.362)h,对照组平均(9.303±2.695)h,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200,P〈0.01)。结论根据子午流注理论,辰时进行灌肠可有效提高药物在肠道内的保留时间.减轻患者的便意感。  相似文献   

3.
增加肛管插入深度延长小儿灌肠药液保留时间效果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增加肛管插入深度对小儿灌肠药液保留时间的影响.方法 77例腹泻病患儿均使用思密达保留灌肠,将灌肠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31例次灌肠,肛管插入深度为7~12 cm,观察组231例次灌肠,肛管插入深度为17~22 cm.观察、记录两组药液保留时间,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观察组药液保留时间(95.18±38.16)min,对照组(18.18±11.87)min,观察组药液保留时间明显延长(P<0.01).结论 增加肛管插入深度可有效延长小儿灌肠的药液保留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系统评价保留灌肠插管深度对延长灌肠液在肠内保留时间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Chinese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Databases,CNKI)、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eriodical Database,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网络版(Chinese Biomedical Literature Database,Sino-Med)、万方数据(Wan Fang Database)、PubMed和Cochrane图书馆中有关保留灌肠插管深度对灌肠液在肠内保留时间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检索年限为建库直至2016年1月,采用Cochrane手册中RCT的偏倚风险评估方法对纳入研究进行评价,并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20篇,涉及2256例病例,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均较差。14篇文献报告了延长灌肠液在肠内保留时间的有效病例数,观察组(插管深度20cm)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2篇文献报告了延长灌肠液在肠内保留时间的有效灌肠次数,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4篇文献报告了灌肠液的平均保留时间,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3篇文献报告了患者灌肠后的便意感,均显示观察组患者的便意感较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增加保留灌肠插管深度可延长灌肠液在肠内的保留时间,减轻患者的便意感,但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较差。  相似文献   

5.
大量不保留灌肠方法的改进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改进大量不保留灌肠的方法,以减少病人不适,提高灌肠效果。方法将10 0例需大量不保留灌肠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 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大量不保留灌肠方法,灌肠时间5~8min ,实验组采用开放式膀胱冲洗装置连接16号双腔气囊导尿管,插入深度10~15cm ,气囊注气15~2 0ml,灌肠时间延长至2 5~3 0min ,观察灌肠效果及灌肠过程中病人的舒适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灌肠液量多,灌肠液保留时间长,灌肠效果好。结论改进后的大量不保留灌肠提高了灌肠效果,减轻了病人灌肠中的不适,减少了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王双珠  王娇娇  商姗  吴畏   《护理与康复》2020,19(4):10-13+19
目的观察优化保留灌肠方法在标准化病人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招募30名护士作为标准化病人,将其随机编号为1至30号,单号先实施传统保留灌肠方法,5 d后实施优化保留灌肠方法,双号先实施优化保留灌肠方法,5 d后实施传统保留灌肠方法。比较两种保留灌肠方法插肛管时的疼痛程度、便意感、黏膜出血情况及灌肠后药液保留时间。结果优化保留灌肠组插肛管时无痛14例、轻度疼痛16例,传统保留灌肠组无痛4例、轻度疼痛9例、中度疼痛17例,两组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化保留灌肠组插管时便意感评分为(2.76±0.71)分,传统保留灌肠组为(3.46±0.90)分,两组便意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化保留灌肠组药液保留时间为(70.43±19.34)min,传统保留灌肠组为(37.34±16.53)min,两组药液保留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化保留灌肠组肠黏膜出血2例次,传统保留灌肠组肠黏膜出血8例次,两组肠黏膜出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化保留灌肠方法可减轻患者插肛管时的疼痛程度和便意感,延长药液保留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自行设计的带气囊肛管的滴液式灌肠器应用于肝性脑病保留灌肠的临床效果。方法自行设计带气囊肛管的滴液式灌肠器,将60例需行保留灌肠的II—III级肝性脑病患者按简单数字随机法分为两组,实验组30例采用带气囊肛管的滴液式灌肠器保留灌肠;对照组使用传统的开放式袋状灌肠器保留灌肠,观察并比较两组在灌肠过程中药液外溢情况、灌肠液在肠腔内保留时间、患者的耐受性、舒适度及每次灌肠前后静脉血氨浓度。结果两组在灌肠过程中药液外溢发生率、灌肠液在肠腔内保留时间、患者的耐受性、舒适度及静脉血氨浓度均存在明显差异,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应用带气囊肛管的滴液式灌肠器保留灌肠可延长药物在肠腔内的保留时间,明显减少灌肠过程中药液外溢,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提高脊髓损伤患者清洁灌肠效果的有效方法。方法:将100例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实验组采用平卧位,抬高臀部约5cm,肛管插入深度15~25cm进行灌肠,对照组采用传统清洁灌肠方法。观察两组患者有效灌肠量、无效灌肠量、灌肠后保留时间及灌肠次数。结果:实验组有效灌肠量增多,无效灌肠量减少,灌肠后保留时间延长,灌肠次数减少,明显优于对照组(P&lt;0.01)。结论:改进脊髓损伤患者清洁灌肠法能明显提高灌肠效果。  相似文献   

9.
不同插管深度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插管深度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结肠炎的疗效。方法将160例慢性结肠炎住院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插管30 cm,对照组插管15~20cm,分别进行药物保留灌肠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的差异。结果试验组药物在肠内的保留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结论治疗慢性结肠炎采用30cm深度肛管插管药物保留灌肠的疗效优于传统插管深度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清洁灌肠插管深度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清洁灌肠两种插管深度的比较.改进清洁灌肠插管深度.提高清洁灌肠效果。方法:将100例需清洁灌肠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结果: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清洁灌肠方法,熊制灌人速度,灌肠时间平均为10min.实验组采用开放式输液吊桶连接16号一次性硅胶导尿管,插入肛管深度增加为17~19cm.灌肠时间延长为30min。结论:通过观察灌肠后效果及灌肠中的不良反应,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灌肠后保留时间长,不良反应明显减少,其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单囊双腔肛管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 将需要不保留灌肠和保留灌肠的患者各8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给予单囊双腔肛管灌肠,对照组给予传统橡胶肛管灌肠,比较2组患者的反应和临床效果.结果 实验组患者疼痛不适感较对照组明显减轻,肠道清洁度好,灌肠液保留时间延长,患者满意度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操作方便.结论 临床应用单囊双腔肛管,患者痛苦少,疗效好,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及护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2.
痔疮患者灌肠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痔疮患者灌肠方法的改进,减轻患者的痛苦。方法:将100例痔疮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灌肠法,实验组采用改良灌肠法,即取0.2%肥皂水600 ml,温度39~41℃,抬高臀部20~30 cm,灌肠袋距肛门30~40 cm,润滑肛管全长及患者肛周皮肤,肛管自肛门插入直肠2.5 cm后即开放灌肠袋开关,再插入10 cm,灌肠时间10~15 min。结果:两组患者肛门疼痛、大便带血发生率、灌肠插管成功率及患者耐受情况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减少灌肠袋距肛门距离、改变肛管插入方法、插入深度及灌肠液注入时机,延长灌肠液注入时间,能提高插管成功率,有效软化粪便,排尽粪便,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实施体位改变联合肛管插入深度的改进在婴幼儿水合氯醛灌肠中的影响。方法便利抽样选择在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在医院门诊就诊且需作辅助检查的患儿104例,按1∶1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用俯卧位联合增加肛管插入深度行水合氯醛保留灌肠法,对照组按传统保留灌肠法进行灌肠。比较两组患儿镇静起效时间、平均入睡时间、一次性插管的成功率、药物制动效果、Ramsay镇静评分。结果观察组患儿镇静起效时间明显快于对照组、灌肠后平均入睡时间少于对照组、插管的成功率高于对照组、灌肠后药物制动效果及Ramsay评分镇静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俯卧位联合增加肛管插入深度的改进行婴幼儿水合氯醛保留灌肠法,实用性强,操作简便,效果优于传统保留灌肠法。  相似文献   

14.
修瑞霞  郭英蕾 《护理研究》2007,21(6):519-519
保留灌肠是常用的护理操作技术,通过将药物灌入结肠内,达到局部或全身治疗的目的。但据临床观察,用常用的肛管做保留灌肠,效果欠佳,许多病人有强烈便意感,且插入的深度不够,药物在肠内保留时间较短,不能够很好的达到治疗效果。另一方面,注射器乳头与一次性肛管衔接不好,易造成药液外漏,污染被服。为此,我科采用一次性烟斗型接头吸痰管进行保留灌肠,取得满意的效果。现将方法和应用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急性胰腺炎中药灌肠肛管插入长度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中药高位灌肠对急性胰腺炎患者肠麻痹的疗效。方法 60例患者随机分为高位灌肠组和常规灌肠组,高位灌肠组肛管插入长度为30cm,常规灌肠组肛管插入长度为10~15cm,观察患者肛门自主排便恢复时间、灌肠次数、平均住院日。结果 高位灌肠组在缩短自主排便时间,减少灌肠次数及降低平均住院日方面均明显优于常规灌肠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急性胰腺炎中药灌肠肛管插入长度以30cm为宜。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探讨治疗脑血管意外便秘患者采用大量不保留灌肠选择最佳插管深度,解除由便秘引的并发症.方法采用大量不保留灌肠时,观察组将肛管插入25~30 cm观察灌肠效果,并与对照组(肛管插入7~10 cm)进行对照.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存在差异,经x2检验,P<0.05.结论对脑血管意外便秘患者进行灌肠时,插管深度以25~30 cm为宜.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妇科手术前肠道准备的改进提供参考。方法选择150例妇科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75例)。观察组采用头低臀高侧卧位,使用无菌生理盐水作为灌肠液,一次性输液管代替橡胶管,吸痰管代替肛管,插入深度延长至30-50cm;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普通肥皂水灌肠法清洁肠道。结果观察组灌肠后的灌肠次数、每次灌肠量、有便意的时间、腹痛情况、术中效果、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洁灌肠时采用头低臀高侧卧位和增加导管的插入深度,可以提高妇科手术前肠道准备的工作效率,有利于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护士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中药直肠滴入治疗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效果及可操作性,为研究安全有效的给药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2015年4月至2016年7月共收治溃疡性结肠炎患者92例,将其随机分为A、B两组各46例,A组为治疗组,采用纯中药汤剂运用改良灌肠袋直肠滴入治疗方法,中药液100 ml加热至40~41℃,患者取左侧卧位,导管前端插入肛门15~20 cm,液面距肛门不超过50~60 cm,滴注速度为30~40滴/min,35~50 min药液全部滴入.B组为对照组,采用一次性灌肠器中药保留灌肠方法加入中药液100 ml,药液温度38~39℃,患者取左侧卧位,臀部抬高10 cm,肛管插入肛门15~20 cm,将药液缓慢灌入直肠内,15~20 min药液推注完毕.结果 A组药液保留时间、患者舒适度高于B组.A组患者排便性状改善、排便次数减少明显状况高于B组.结论 改良灌肠袋进行中药直肠滴入治疗可明显减少患者下腹坠胀、便意等不适症状,增加患者舒适度,药液延长保留时间,促进药液有效成分吸收,缩短病程和治疗时间,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时辰中药保留灌肠对药物保留时间及慢性肾衰竭患者的影响。方法将60例慢性肾衰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在辰时(7:00—9:00)进行灌肠,对照组在常规时间戌时(19:00—21:00)进行灌肠。比较两组患者的主观感受和不良反应、灌肠前排便率、灌肠后出现便意感程度、灌肠后药物保留时间、灌肠前后血肌酐( Scr )、尿素氮( BUN)、尿酸( Ua)的变化。观察周期为30 d(1个疗程)。结果观察组腹痛、腹胀、肛门疼痛、肛门坠迫感与对照组相比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灌肠后出现便意感的人次数及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灌肠前平均排便率观察组为83.3%,对照组为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452,P<0.01);药物保留时间观察组为(324.12±129.47)min,对照组为(225.32±104.2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05,P<0.01);两组患者灌肠后血BUN、Scr、Ua较治疗前降低,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辰时(7:00—9:00)中药保留灌肠可以增加药物在肠道内的保留时间并可提高中药保留灌肠对慢性肾衰竭患者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李宝玲  郑培玉 《齐鲁护理杂志》2005,11(10):1427-1427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是通过肠壁对药液的吸收而达到治疗目的。为了延长中药在肠内的存留时间,提高疗效,我们改进了肛管插入的深度,由原来的15~20cm改为30cm,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