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泌性中耳炎(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OME),是指不伴有耳部急性感染症状和体征的中耳积液[1].该病在小儿耳鼻咽喉科临床中较常见,是儿童听力障碍和言语发育迟缓的常见原因.一般认为,小儿OME的发生与咽鼓管结构和功能不良、微生物(细菌、病毒、衣原体等)感染、免疫反应等有关.近来也有研究提示胃食管反流是其可能病因[2].比较本定义于传统分泌性中耳炎的描述,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差异.传统观念认为,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3],本定义强调不伴有耳部急性感染症状,意味着无耳痛、发热等症状.这些症状(耳痛、发热)的缺失,正是儿童OME发病隐匿、诊断困难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检测分泌性中耳炎(otitismediaofeffusion,OME)鼓室积液中是否存在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cationicprotein,ECP)及其与血清ECP的关系,探讨OME与变态反应关系。方法选取31例OME患者,利用Uni-CAP-100型变应原体外检测系统分别测量鼓室积液及血清ECP含量,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31例OME患者鼓室积液均检测到ECP,明显升高者9例,占28.1%。血清ECP浓度均小于正常值。鼓室积液ECP与血清ECP无相关性(spearman相关,P=0.4209)。结论ECP存在于OME的鼓室积液中,某些OME是中耳局限性变态反应炎性过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反复发作的分泌性中耳炎(OME)患儿腺样体和中耳积液中的IgE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选取35例OME患儿为实验组,31例腺样体肥大患儿为对照组,实验组取中耳积液和腺样体标本,对照组取腺样体标本,其中腺样体标本制成组织匀浆,用酶联免疫分析技术测定腺样体和中耳积液中IgE的含量.运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所有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果:实验组腺样体和中耳积液中IgE的含量比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实验组中耳积液和腺样体中IgE的含量呈直线正相关(r=0.580,P<0.05).结论:OME的发生与免疫因素有关,肥大腺样体内的Ⅰ型免疫反应增强,可能与OME的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有关.  相似文献   

4.
咽喉反流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到食管上括约肌水平。分泌性中耳炎是儿童常见的疾病,可导致儿童听力损失和语言发育迟缓。近10年的研究支持咽喉反流与分泌性中耳炎有关系,但是咽喉反流引起分泌性中耳炎的确切病因机制尚未十分明确。本文对近期有关咽喉反流与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相关性的文献进行检索与回顾,总结咽喉反流与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相关性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5.
耳炎差异球菌与成人分泌性中耳炎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耳炎差异球菌与成人分泌性中耳炎的关系。方法采用多重PCR的方法,检测39例(42耳)成年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中耳积液中耳炎差异球菌以及三种常见细菌[肺炎链球菌(S.pneumoniae)、流感嗜血杆菌(H.influenzae)和卡他莫拉杆菌(M.catarrhalis)]的DNA,就细菌DNA存在与成人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史、病程、积液性质和抗生素服用史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收集到的42份中耳积液标本中有5份(11.9%)检测到有耳炎差异球菌DNA存在。急性分泌性中耳炎者有1例(3.6%)测得耳炎差异球菌DNA存在,慢性者则有4例(28.6%),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浆液性中耳积液有3例(13.0%)测得耳炎差异球菌DNA存在,粘液性中耳积液则有2例(10.5%)为阳性,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抗生素使用史对耳炎差异球菌DNA检出率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细菌参与部分成人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耳炎差异球菌可能是其致病菌之一;且慢性分泌性中耳炎中耳积液的持续存在可能与耳炎差异球菌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6.
分泌性中耳炎(OME)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炎性疾病,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了。部分研究认为工型变态反应是引起该病的因素之一。本研究通过测定46例伴有呼吸道变应性炎症的OME患者和38例对照组其血浆和中耳积液中IL-4及IgE含量,探讨工型变态反应在OME发病中的作用,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分泌性中耳炎(OME)是以传导性聋及鼓室积液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疾病。冬春季多发,是儿童和成人听力下降的常见原因。部分患者的病程过长,最终导致黏连性中耳炎、胆脂瘤等病变,形成不可逆的听力损害。OME的发生发展主要与咽鼓管功能障碍、中耳局部感染和变态反应相关,但是,其病理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络(NETs)作为中性粒细胞捕获和杀灭病原体的一种新作用机制,参与循环、呼吸、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并且作为新的治疗靶点,NETs的抑制剂对这些疾病的治疗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前期研究在OME患者或动物模型的中耳积液中发现了NETs相关蛋白,提示NETs也参与OME的疾病进展。本文就NETs在OME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成人分泌性中耳炎的感染因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86例成人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中耳积液行涂片检查,细菌培养和鲎血试验,结果表明,分泌性中耳炎中耳腔中细菌和内毒素的存在是中耳积液发生或使积液迁延不愈的重要原因之一;内毒素检出率高于细菌分离率与与抗生素的使用密切相关、提示用抗生素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对中耳积液的消退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提高耳科门诊成人分泌性中耳炎中耳积液的检出率,探讨声反射在协助诊断分泌性中耳炎是否伴有中耳积液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耳鼻咽喉科门诊169例确诊为分泌性中耳炎伴有中耳积液的成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听力正常与听力下降患者的鼓室图、同侧声反射及纯音测听等资料进行对比。结果169例(237耳)经鼓膜穿刺证实为中耳积液的患者中,223耳(94.1%)未引出声反射,14耳(5.9%)引出声反射;鼓室图异常200耳(84.4%),正常者37耳(15.6%);216耳(91.1%)有传导性听力下降,21耳(8.9%)听力正常。不论听力是否下降,同侧声反射的未引出率均高于异常鼓室图的概率(P<0.05);在不同听力及不同类型鼓室图中,声反射的未引出率没有差异(P>0.05),具有无创、快捷及客观等优点,能更好的帮助临床工作者评估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及预后。结论声反射能协助提高成人分泌性中耳炎伴中耳积液的检出率,具有无创、快速及客观等优点,能更好地帮助临床工作者评估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及预后。  相似文献   

10.
分泌性中耳炎(OME)的发病机制中,变态反应的作用存在争议。由于缺乏分子生物学的相关证据,它的病因学地位未被广泛认可。该作者通过对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患儿中耳粘膜中的炎性细胞以及与变态反应具有相关性的Th-2细胞因子的研究,以证实变态反应在顽固性OME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成人分泌性中耳炎所致骨导听力下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研究成人分泌性中耳炎(OME)所致的骨导听力下降.方法:2009-03-2010-02间收集的成人OME 50例,比较51耳中耳穿刺抽液前、后骨导听阈变化;单耳发病对耳健康者,将患耳穿刺前骨导听阈和健耳进行比较24例,穿刺后骨导与健耳比较22例,痊愈后骨导与健耳比较9例,痊愈后高频、超高频与健耳比较4例.结果:中耳穿刺抽出中耳积液后骨导听力在各频(0.5、1.0、2.0、4.0 kHz)均明显提高,4.0 kHz最显著;单耳发病对耳健康者2耳比较,穿刺前患耳骨导听力(0.5~4.0 kHz)下降,穿刺和痊愈后多数可以恢复至健耳水平;4例中有3例患耳痊愈后的高频、超高频(8、10、12、16 kHz)与健耳相比听力下降.结论:OME的中耳积液和内耳损伤均可引起骨导听力下降,但0.5~4.0 kHz频区的骨导听力下降多由中耳积液所致,内耳损伤早期主要表现为高频、超高频区的听力下降,随病程延长可向较低频区发展.  相似文献   

12.
纤维蛋白原含量与分泌性中耳炎病情迁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耳积液中纤维蛋白原含量与分泌性中耳炎病情迁延的关系。方法:用凝固法对98例成人患者中耳积液中纤维蛋白原进行动态检测。结果:98例患者经鼓膜穿刺治疗后62例未愈,治愈组和迁延组纤维蛋白原检测阳性率分别为30.56%和72.58%,P<0.01;浓度分别为(0.350±0.124)g/L和(0.568±0.206)g/L,P<0.05。迁延组中52例患者第2次穿刺治疗中耳积液中纤维蛋白原浓度为(1.241±0.146)g/L,明显高于第1次[(0.685±0.251)g/L],P<0.01。结论:纤维蛋白原含量与分泌性中耳炎病情迁延密切相关,可能在粘连性中耳炎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分泌性中耳炎(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 OME)是儿童常见的耳科疾病,学龄前儿童(2~5岁)高发.该病以传导性听力损失和中耳积液为主要特征,是儿童听力损失的主要病因之一[1,2].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在发病早期常易被忽略,就诊时多已出现听力下降.因此,尽早完善听力学检查,对于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  相似文献   

14.
分泌性中耳炎(OME)一直是儿童最常见的病因之一,其发病机制尚有许多争议,目前公认咽鼓管功能障碍(ETD)是重要致病因素。咽鼓管的基本功能包括:①调节中耳压力;②防止鼻咽分泌物及声压对中耳的损伤;③清除中耳积液。……  相似文献   

15.
分泌性中耳炎(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OME)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同中耳的化脓性炎症不同的是其通常不伴有耳部急性感染症状。本病发病机制复杂,与咽鼓管功能障碍、感染及颅面部畸形等多种因素相关,治疗手段也因病因不同而方式多样。本文就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机制及其治疗方式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泌性中耳炎(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OME)是以鼓室积液及传导性耳聋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对于反复发作、保守治疗无效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鼓膜切开置管术是有效治疗方法,我科2006年6月-2007年5月在耳内镜下行鼓膜置管术42例(75耳),取得良好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成人中耳乳突积液的发病机理有三:(1)咽鼓管阻塞造成真空所致的浆液性中耳炎;(2)乳突鼓室内粘膜的主动浆液性分泌,原因不详,常称成人中耳浆液性积液;(3)鼓室乳突内脑脊液漏,可因先天异常、后天疾病及外伤所引起。诊疗本症的步骤为:(1)全面的病史询问和检查,以找出可能原因。(2)经鼓膜放一压力平衡管,拔管鼓膜愈合后积液消失,中耳又含气,可诊断为浆液性中耳炎,但需进一步查明咽鼓管阻塞的原因,例如鼻咽部活检,CT扫描等。查不到原因,宜随访观察。拔管后仍有清液流出,诊断为  相似文献   

18.
胃食管反流与慢性咽喉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食管反流 (gestroesophagealreflux,GER)是指胃内容物通过下食管括约肌向食管的逆行性运动。由胃食管反流引起的症状或组织病理学改变 ,即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refluxdisease,GERD)。胃食管反流有复杂的病理特点 ,可引起多种临床症状。食管症状 (典型表现 )主要为胸骨后烧灼感和反酸等。食管外症状主要表现在呼吸系统 ,引起上呼吸道、肺、头颈等部位的症状和疾病 (非典型表现 )。自 1970年Cherry等[1] 第一次描述了伴有GERD的咽炎以来 ,反流性呼吸道病变的研究受到重视。本文就反流相关性咽喉炎的发病、病理生理、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9.
<正>分泌性中耳炎(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OME)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是耳科的常见病。80%的儿童3岁前曾出现过急性中耳炎的表现,以OME为主[1]。然而,一部分患者可以自愈,并且不再复发,另外一部分的患者则迁延不愈。OME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学者普遍认为,OME病因有咽鼓管阻塞、感染、变应性反应,通常涉及多因素,最新的研究表明基因易感性也是一个重要的发病因素。OME的病因和发病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分泌性中耳炎(SOM)患者的中耳积液中IFNγ浓度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51例(56耳)SOM患者(中耳炎组)的中耳积液、血清及24例正常成人(对照组)血清中IFNγ的浓度。结果:中耳炎组积液中IFNγ的浓度明显高于其血清中的浓度(P<0.01);中耳炎组与对照组血清中的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OM慢性期IFNγ浓度明显高于急性期(P<0.05);首次穿刺及第2次穿刺积液中IFNγ的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第3次或3次以上穿刺积液中IFNγ的浓度则明显升高(P<0.01)。结论:中耳积液中的IFNγ可由中耳腔局部产生,而非单纯由血液中渗透而来;中耳积液中IFNγ的高浓度可作为SOM转为慢性病程或迁延不愈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