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脑出血患者早期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分类的变化,探讨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脑出血住院患者102例,按照出血量大小、是否破入脑室和血肿扩大分为出血量<25ml、出血量≥ 25ml、继发脑室出血和血肿扩大4组。发病24h内完成外周血WBC计数、分类的检测,并同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脑出血患者外周血WBC和中性粒细胞(NEUT)计数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P<0.01),淋巴细胞计数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P<0.01),继发脑室出血组的外周血WBC和NEUT计数高于出血量<25ml组(P<0.01)。结论:脑出血患者早期外周血WBC开始增高,其增高程度同出血量大小和破入脑室有关,是脑出血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SARS患者出院后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该院收治的 6 3例回院复查的SARS患者从自觉症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胸片转归、生活质量等方面作调查分析。结果 所有出院患者无再发热、腹泻症状 ,无传染他人 ;出院时有 14例WBC仍减少 ,1~ 2个月后只有 4例仍有减少 ,但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胸片大部分完全吸收 ,有 14例可见局部纤维化 ;绝大部分患者生活质量与发病前无区别。结论 SARS预后较好 ,大部分患者可完全恢复致发病前状态 ,康复后无发热 ,提倡早发现、早治疗 ,注意肺部纤维化病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SARS)患者白细胞总数、分类结果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总结 87例经临床及X线确诊的SARS患者治疗前后白细胞总数及其分类计数结果。结果 治疗前有 2 1例白细胞总数低于正常值 ,1 0例患者白细胞总数高于正常值 ,其余 56例患者白细胞总数正常。治疗前后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绝对值、中间细胞绝对值、粒细胞绝对值的平均值、u值和P值分别为 (6 92± 4 2 8)× 1 0 9/L ,(6 48± 2 1 0 )×1 0 9/L ,u =1 832 ,P >0 0 5 ;(1 37± 0 81 )× 1 0 9/L ,(1 98± 0 93)× 1 0 9/L ,u =71 1 1 ,P <0 0 1 ;(0 47± 0 37)× 1 0 9/L ,(0 51± 0 2 3)× 1 0 9/L ,u =2 3 1 4 ,P <0 0 1 ;(5 0 7± 3 98)× 1 0 9/L ,(2 79± 2 32 )× 1 0 9/L ,u =1 1 0 4 ,P <0 0 1。结论 SARS具有较强的传染性 ,患者治疗前后白细胞总数差异无显著性 ;治疗前淋巴细胞绝对值、中间细胞绝对值比治疗后低 ,治疗前粒细胞总数比治疗后高。 相似文献
4.
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脑卒中的人数渐趋增加 ,脑梗死患病率459/10万 ,年发病率为93/10万 ,高于西方和日本 [1]。急性脑梗死患者可伴有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 ,且这类患者恢复较差 [2]。笔者对40例外周血白细胞数升高及40例外周血白细胞数正常的脑梗死患者进行了治疗 ,并观察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对病情的影响 ,现报道如下。1.1一般资料全部病例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1997~2000年神经内科收住患者 ,均于入院时经头颅CT检查证实为急性脑梗死 ,并且符合第4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标准。根据发病3d内外周血白细胞…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患者在病情发展过程中白细胞变化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其治疗方案.方法以 37 例SARS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相对一致的治疗方案,定期化验外周血WBC、CD4+淋巴细胞,血培养、痰培养等.对其特点、病情和治疗做统计学分析.结果62.1%患者在病程的(15.67±5.39)d 出现WBC细胞上升,平均为(15.717±3.41)×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84.2±10.3)%,其变化与临床分型、CD4+淋巴细胞降低,激素的使用、呼吸机的使用相关,抗生素治疗与轻、重症患者白细胞变化无明显关系.结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的病情发展过程中出现的WBC升高可能为继发细菌感染或自然病程所致,抗生素治疗主要为辅助用药.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产后血象的转归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海河医院2012年9月至2012年12月共100例阴道自然分娩的产妇。统计产前、产后第1天、产后第2天、产后第3天白细胞总数、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计数。并将产前合并胎膜早破20例患者为观察组,产前不合并胎膜早破80例患者为对照组,观察产后第三天白细胞总数和嗜中性粒细胞转归正常的例数。结果产妇产前白细胞总数(9.81±2.04)×10^9/L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0.75±0.12),产妇产后第一天白细胞总数(13.07±1.28)×10^9/L,嗜中性粒细胞百分数(0.79±0.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妇产后第二天白细胞总数(10.48±0.74)×10^9/L,中性比率(0.73±0.1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妇产后第3天白细胞总数(9.76±0.89)×10^9/L,中性比率(0.72±0.08),与产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观察这100例产妇,只有13例患者第三天白细胞总数、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未恢复正常。进一步分析白细胞总数、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未恢复原因。将产前合并胎膜早破20例患者为观察组,产前不合并胎膜早破80例患者为对照组,胎膜早破组较无胎膜早破组白细胞总数、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恢复慢。结论产后白细胞计数和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监测在孕妇产后产褥早期发现和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血液检查检测血象的数值可以很好地反映身体感染情况,既简单又有效,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刘克运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0,12(1):34-35
目的 说明白细胞参与阻塞血管及产生自由基的病理机制以利于更好地有重点地观察高危患者 ,降低心梗死亡率。方法 对 80例AMI患者入院后 4 8h近期内的外周血WBC计数进行检测。结果 WBC计数 >10 .0× 10 9/L患者的死亡率 ( 2 3.0 8% )与WBC计数 <10 0× 10 9/L患者的近期死亡率 ( 4 .88% )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大量白细胞导致Ca2 超负荷 ,加速心肌死亡 ,因此在急性心梗早期应设法降低白细胞数量及功能 相似文献
9.
急性脑卒中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数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数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2 97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数变化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发现急性脑卒中白细胞增高发生率较高 (4 6 5 % ) ,白细胞增高组意识障碍发生率和病死率均明显高于白细胞正常组 ,梗死面积大、出血量多者白细胞增高的发生率也较梗死面积小、出血量小者的发生率高 (P <0 0 1)。结论 急性脑卒中早期外周血白细胞增高可做为判断病情轻重及预后判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急性脑出血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的改变与病情轻重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检测482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发病初期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按数值分为正常组、升高组及显著升高组。比较各组之间中、重度患者所占百分比及病死率。结果白细胞总数升高组、显著升高组与正常组相比,中、重度患者所占百分比有显著增高;白细胞总数升高组、显著升高组与正常组相比,白细胞总数显著升高组与升高组相比,病死率均有显著增高(分别为P〈0.05,P〈0.01,P〈0.01)。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组、显著升高组与正常组相比,重度患者所占百分比有显著增高(P〈0.05,P〈0.01);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组、显著升高组与正常组相比,中性粒细胞计数显著升高组与升高组相比,病死率均有显著增高(P〈0.01)。结论急性脑出血患者早期外周血会出现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提示病情严重、预后差、病死率高。两者的改变可作为评估急性脑出血患者病情程度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急性脑梗死早期血白细胞计数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脑梗死急性期外围血白细胞 (WBC)与脑梗死发生发展及预后关系。方法 :对 2 812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统计 ,以WBC计数 10× 10 9·L-1为分组标准 ,大于者此数患者归入异常组 ,小于则属于正常组 ,分别就两组的WBC在 1~ 3、4~ 6、7~ 10d三个阶段进行WBC计数 ,同时统计病死率和意识 ,并作死亡与生存患者的WBC分析。结果 :WBC异常 (升高 )组的病死率明显高于正常组 ,WBC计数逐步升高时病死率也随着递增 ,死亡组患者的WBC计数显著高于生存组患者 ,WBC计数递增与意识状态的障碍变化严重程度存在着相关性 ,同级意识状态在不同时段的白细胞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脑梗死早期出现WBC计数升高的机制是脑损伤达到一定的严重程度后产生的应激反应 ,是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与预后差的一个重要原因 ,WBC计数与结果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WBC数增加可作为判断脑血管病预后简便易行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急性脑卒中可伴有外周白细胞计数升高 ,并且白细胞计数高低与脑血管病的近期预后有一定关系。本文对 92例急性脑卒中患者近期预后进行研究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为我院 1994~ 1997年间住院病人。 92例病人均经CT检查确诊。其中脑出血 19例 ,脑梗塞73例 ,诊断符合 1986年全国第 2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之规定 ,WBC计数均采用指尖血样。外周血白细胞均为入院 2 4h内急查。WBC≥ 10× 10 9/L为白细胞增高组。根据外周血白细胞水平分组 :白细胞增高组 2 5例 ,其中男 10例 ,女 15例 ;年龄 46~ 89岁 ,平均 6 …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患者早期体温变化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将77例脑出血患者按体温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分别分成发热组与不发热组;白细胞数正常组与白细胞数增高组;白细胞数轻度增高组与显著增高组,观察各组死亡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发热组死亡率(67.3%)高于不发热组的死亡率(20.0%)(P<0.01);白细胞数正常组死亡率(32.4%)低于白细胞数增高组的死亡率(67.4%)(P<0.01);白细胞数轻度增高组死亡率(43.5%)低于显著白细胞数增高组的死亡率(95.0%)(P<0.01)。结论根据急性脑出血患者早期体温变化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可对预后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且方法简单、易行,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说明白细胞参与阻塞血管及产生自由基的病理机制,以利于更好地有重点地观察高危患者,降低心梗的死亡率。方法对60例AMI患者入院后48h近期内的外周血WBC计数进行检测。结果WBC计数〉10.0×10^9/L患者的死亡率(23.08%)与WBC计数〈10.0×10^9/I.患者的近期死亡率(3.88%)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24)。结论大量白细胞导致Ca^2+超负荷,加速心肌死亡,因此在急性心梗早期应设法降低白细胞数量及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急性脑梗死病人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病人的疾病程度进行观察分析。方法:回顾性随机选取符合条件的脑梗死患者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梗死面积大、程度重的患者白细胞计数高。结论:白细胞计数的升高与梗死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对 3 6例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患者外周血细胞数据的研究 ,动态监测SARS患者的血象变化 ,探讨血象在发生、发展转归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 收集江门市医院 3 6例确诊SARS患者的外周血检查数据 ,进行动态分析。 结果 入院时 3 6例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 (WBC)均值为 ( 5 2± 3 0 )× 10 9/L随后WBC升高 ,至第4周有 91 6%病例WBC计数恢复正常 ,入院时淋巴细胞值低于 1 5× 10 9/L者占 88 9% ( 3 2 / 3 6) ,均值为 ( 1 0± 0 5 )×10 9/L ,入院 4周后有 86 1%患者淋巴细胞绝对数恢复正常。 1例血小板降低 ,占 2 8%。其他细胞分类及血红蛋白无明显异常。 结论 白细胞降低或正常及淋巴细胞降低可作为SARS的早期诊断指标 ,淋巴细胞降低可作为SARS早期诊断的标准之一 ;淋巴细胞的降低显示SARS病毒严重侵犯患者免疫功能 ,淋巴细胞是否回升可作为监测患者免疫功能是否重建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观察脑梗死急性期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变化规律,分析这些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将151例脑梗死患者按梗死面积大小分为大、中、小面积3组,按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分为轻型、中型、重型3组,分别统计其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并进行比较。结果大面积脑梗死组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显著增高(P〈0.01),重型脑梗死组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也显著增高(P〈0.01)。结论脑梗死急性期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可作为病情轻重的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20.
急性脑出血早期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临床意义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脑出血早期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临床意义的研究周家毅吕维善杜珙(深圳市人民医院)急性脑卒中常伴有发病早期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高,本研究旨在了解急性脑出血发病早期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的变化及在判断病情和估计预后中的意义,以指导临床实践。1对象与方法1.1对象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