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8 毫秒
1.
随着人工椎间盘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探索使用人工颈椎间盘替代病变的椎间盘来治疗颈椎病.相对于颈椎前路减压椎体间植骨融合手术(ACDF),人工椎间盘技术在解除脊髓、神经根受压,稳定了病变颈椎的同时,实现了保留颈椎运动节段,减少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的目的[1].我院2008年10月至2012年6月,实施Bryan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39例,经精心护理,近期疗效满意.本文将护理体会进行总结,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背景:单节段颈椎病的融合治疗可导致邻近节段运动范围异常加大及退行性表现等并发症。近年来许学者开始探索用非融合技术来替代传统融合治疗。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作为一种新型的前路非融合方案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不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还能使颈椎椎体接近生理性稳定、延缓相邻节段退变以及减少并发症发生。
  目的:比较单节段颈人工椎间盘置换与颈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修复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了59例影像学显示颈椎单节段椎间盘退变压迫脊髓或神经根并与临床症状和体征相符合的单节段颈椎病患者,因治疗方式不同随机分为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组(置换组)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组(融合组),其中置换组32例,融合组27例。治疗后5 d及治疗后3,6,12个月进行随访,测量脊髓功能JOA评分以及颈痛、上肢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观察置换节段的活动度及对相邻节段的影响。
  结果与结论:两组治疗后各时间段的JOA评分较治疗前增加(P<0.05),目测类比评分较治疗前减少(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置换组治疗后置换节段活动度为(11.6±3.0)°,与治疗前(8.8±2.7)°。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融合组治疗后3个月融合基本上无明显活动。随访时置换组相邻节段活动度小于融合组(P <0.05);置换组治疗前后相邻节段活动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而融合组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活动度明显增大。提示与前路减压融合比较,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不仅能改善临床症状,恢复神经功能,还能保持颈椎置换节段的活动度和稳定性,且对手术临近节段活动度无明显影响,可有效的维持颈椎曲度。  相似文献   

3.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是近年得到迅速发展和应用的用于治疗颈椎疾病的手术方式,相对于传统的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而言,它能够较好地解决减压与保留颈椎运动节段的矛盾,从而避免临近节段的退变加速^[1]。本院脊柱外科采用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现将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颈椎退变性椎间盘病以C3~C7间的单节段病变为多见,包括神经根型颈椎病和脊髓型颈椎病,以往采用颈椎间盘切除与椎间盘植骨融合术,但术后颈部要制动2个月,有时可形成假关节,而且扰乱了正常的力学传导,增加了相应节段应力,加速相邻节段椎间盘的退变[1].为了克服这些缺点,国外开展了颈椎人工椎间盘的研制与应用,开展了人工椎间盘髓核置换术的新术式.Bryan人工椎间盘假体采用钛合金外壳和聚氨酯髓核构成,既达到椎间盘切除减压和融合的效果,又防止相邻节段的椎间盘退变,利于骨长人,还可保持颈椎的生理活动范围,更符合人体生物力学的要求.2004年10月至2005年10月,本院为23例颈椎病患者实施了Bryan人工椎间盘假体前路置换术,手术均获成功.现将手术配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是近年得到迅速发展和应用的用于治疗颈椎疾病的手术方式,相对于传统的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而言,它能够较好地解决减压与保留颈椎运动节段的矛盾,从而避免临近节段的退变加速[1].本院脊柱外科采用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现将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单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加短节段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临床疗效。【方法】湖南省人民医院2007年2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10例多节段颈椎病手术病例,均行单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加短节段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随访时间为12~15个月,平均随访13.5个月,均摄颈椎磁共振及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颈椎正侧位及颈椎过伸过屈位X线片,观察植骨融合、内固定及人工椎间盘的情况,以JOA评分评价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内置物无松动、移位,植骨融合时间在3~6个月,平均3.7个月。置换间隙术前活动度为(11.8°±5.3°),术后1年时为(11.2°±5.8°),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JOA评分平均为9.5分,术后6个月时平均为16.3分,平均改善率为90.7%。【结论】单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加短节段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颈椎人工间盘置换对相邻节段的影响:3年随访结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背景:尽管颈椎人工间盘置换的短期临床效果已经完全得到了肯定,但是中长期临床效果,尤其是避免相邻节段的病变,几乎所有的学者都认为有待观察.目的:观察颈椎人间盘置换后中期效果及对相邻节段间盘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2003-12/2005-03北京积水潭医院.对象:对行颈椎人工间盘置换的33例患者进行了超过3年的随访.单节段颈椎人工间盘置换25例,双节段颈椎人工间盘置换8例.随访时年龄35~73岁.方法:对比分析忠者置换前及置换后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主要观察指标:①临床指标:JOA评分,NDI指数,Odom's评分,SF-36评分.②影像学指标:Kellgren X-ray颈椎退变分级,X-ray相邻节段颈椎高度和颈椎活动度,Pfirrmann椎间盘分级,脊髓矢状径,脊髓前后方压迫分级.结果:JOA评分置换前13.62±2.31,置换后15.75±1.5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0).Kellgren X-ray颈椎退变分级发现,在人工间盘置换后的上方相邻节段,置换后10个节段出现了一定程度退变,约占33%(P=0.004).在人工间盘置换后的下方相邻节段,置换后9个节段出现了一定程度退变,约占32%(P=0.011).其余影像学指标置换前后差异无显著性.结论:①颈椎人工间盘置换的叶期随访临床效果优良.②颈椎人工间盘置换后相邻节段可能出现退变,这种退变在中期主要表现为相邻节段椎体前缘的新生骨赘.③相邻节段的退变不影响颈椎人工间盘置换的中期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对颈椎运动范围及临近节段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以计算机检索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CNKI:2005/2009)关于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的临床随访、对照实验,检索词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生物力学".检索后对每项研究的资料结果进行提取、分析.结果:共有21项实验469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分析结果显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后脊髓功能JOA评分较置换前明显升高.置换节段稳定并部分恢复了颈椎正常的活动范围.而且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相比,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未增加临近节段的关节活动范围和应力负荷,阻止或降低了临近节段的退变及颈椎活动范围减小的发生率,随访时影像学均未见假体移位、脱落、下沉等并发症发生.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使颈椎运动范围得到一定保持,颈椎稳定性好,置换后对邻近节段影响较小,阻止了相邻节段的退变加速,是颈椎病治疗方面一种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治疗方法.但Fh于其临床应用时间短,其潜在的异位骨化、假体下沉、脱出等问题题仍有待于长期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长节段和分节段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临床效果的差异。方法选取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70例,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分为A组85例和B组85例,分别给予颈椎前路长节段和分节段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手术前后JOA评分和融合节段Cobb角度数等。结果 B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JOA评分和融合节段Cobb角度数较术前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JOA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术后融合节段Cobb角度数显著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颈椎前路长节段减压植骨内固定术,分节段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操作简便,术中创伤小,且术后颈椎曲度和椎间高度维持效果佳,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颈椎前路手术后相邻节段退变的再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的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手术治疗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患者32例。其中前路单节段融合26例,多节段融合6例;单纯植骨17例,植骨内固定15例;融合节段出现不同程度塌陷16例,均有颈椎曲度变直,融合节段与融合相邻节段平面不同程度的脊髓受压。单开门节段:第3~6颈椎13例,第3~7颈椎19例。结果 随访10个月~9年,平均4.6年。神经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症状完全消失19例,颈椎活动范围较正常稍有减小,无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复查:颈椎曲度较术前好转,无椎体间不稳、滑移及再关门表现,椎管扩大成形满意。结论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手术是治疗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可靠有效的方法,使脊髓受压彻底松解,远期疗效良好且稳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多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短期疗效,观察术后颈椎活动度及临床功能的变化,为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外科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因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CS)行显微镜下多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患者,其中使用颈椎动态稳定器DCI 2例,使用Prestige-LP人工椎间盘3例。患者术前与术后6月均行颈椎正侧位、过伸过屈位X射线片、颈椎MRI检查,测量脊髓功能评分(JOA)和置换节段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结果显微镜下微创手术未出现手术并发症,神经功能明显改善;术后6月颈椎运动范围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的JOA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显微镜下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多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基本保留了颈椎的稳定性,具有良好的活动度,短期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背景:后路减压侧块螺钉固定能够解除骨化灶对脊髓、神经根的压迫,扩大椎管矢状径,同时重建该区域的稳定。目的:验证应用后路减压、侧块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颈椎多节段后纵韧带骨化症5年36例资料的临床疗效。方法:36例患者为3个节段9例,4个节段20例,5个节段7例。结果与结论:随访6~26个月,JOA评分由内固定前平均5.2分提高到10.2分。颈椎生理曲度由内固定前平均(3.6±0.5)mm提高到内固定后(9.1±0.7)mm,内固定物无松动。提示此方法治疗既能后方直接减压又能前方间接置入减压,既能恢复颈椎生理曲度,又能提供坚强的内固定效应。  相似文献   

13.
<正>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是由于颈椎退行性病变,多节段脊髓(3个及以上)受压或刺激而导致的以肢体麻木、锥体束征、反射障碍、自主神经紊乱为主要临床特征的颈椎疾病[1]。目前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其可以直接解除脊髓压迫和刺激,改善脊髓正常生理功能[2]。本研究比较颈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和长节段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颈椎前路钢板在多节段颈椎病、颈椎肿瘤、颈椎骨折中得到广泛应用,其临床效果得到多数学者的公认[1-3].但对于单节段颈椎病前路减压后是否值得使用内固定尚存在争议.本文总结了84例单节段颈椎病前路减压加AO颈椎带锁钢板内固定的资料,并对其应用价值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背景:后路减压侧块螺钉固定能够解除骨化灶对脊髓、神经根的压迫,扩大椎管矢状径,同时重建该区域的稳定.目的:验证应用后路减压、侧块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颈椎多节段后纵韧带骨化症5年36例资料的临床疗效.方法:36例患者为3个节段9例,4个节段20例,5个节段7例.结果与结论:随访6~26个月,JOA评分由内固定前平均5.2分提高到 10.2分.颈椎生理曲度由内固定前平均(3.6±0.5) mm提高到内固定后(9.1±0.7) mm,内固定物无松动.提示此方法治疗既能后方直接减压又能前方间接置入减压,既能恢复颈椎生理曲度,又能提供坚强的内固定效应.  相似文献   

16.
背景:单节段或双节段颈椎病患者通常采用颈椎前路减压内固定,但对于多节段颈椎病手术方式的选择一直存在争议。目的:探讨前路"杂交式"减压即单椎体次全切联合椎间盘切除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资料,均选择前路"杂交式"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及ZEPHIR钢板内固定。观察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评分、植骨融合率、颈椎生理曲度和椎间高度变化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与结论:随访12~72个月,平均36个月。颈椎生理曲度及椎间高度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受压节段脊髓膨隆良好。钢板及螺钉无松动、断裂或移位。治疗后6个月植骨均融合,12个月JOA评分明显提高,改善率优10例,良16例,可4例,优良率86.7%。说明采用前路"杂交式"减压治疗多节段颈椎病,减压直接彻底并能尽量保留颈椎结构,增加植骨融合率,有效改善颈椎生理曲度和椎间高度。  相似文献   

17.
背景:单节段或双节段颈椎病患者通常采用颈椎前路减压内固定,但对于多节段颈椎病手术方式的选择一直存在争议.目的:探讨前路"杂交式"减压即单椎体次全切联合椎间盘切除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资料,均选择前路"杂交式"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及ZEPHIR钢板内固定.观察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评分、植骨融合率、颈椎生理曲度和椎间高度变化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与结论:随访12~72个月,平均36个月.颈椎生理曲度及椎间高度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受压节段脊髓膨隆良好.钢板及螺钉无松动、断裂或移位.治疗后6个月植骨均融合,12个月JOA评分明显提高,改善率优10例,良16例,可4例,优良率86.7%.说明采用前路"杂交式"减压治疗多节段颈椎病,减压直接彻底并能尽量保留颈椎结构,增加植骨融合率,有效改善颈椎生理曲度和椎间高度.  相似文献   

18.
为保证颈椎前减压植骨内固定手术的疗效,促进病人的康复,我院 1997年 3月~ 1999年 10月介入康复护理,取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本组患者 32例中,男 18例,女 14例 ;年龄 28~ 52岁,平均 38.6岁。颈椎病 18例,其中病变累及 1个节段 4例, 2个节段 11例, 3个节段 3例 ;颈椎骨折、脱位 15例,其中 C5~ 6 9例, C7 2例, C4~ 5 4例,均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住院天数 14~ 26d,平均 18.6d。 1.2康复护理 (1)术前措施:①心理疏导:针对患者由颈椎病变引起四肢感觉、运动障碍,而产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人工椎间盘置换对颈椎临近节段活动度及椎间盘内压力的影响。方法应用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患者20例,于术中椎间盘置换前后分别测量临近节段椎间盘内压力,并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半年分别摄颈椎动力位x线片,观察上下临近节段的活动度。结果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颈椎临近节段椎间盘内压力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上下临近关节活动度未显著增加(P〉0.05)。结论人工椎间盘置换在治疗颈椎病的同时保留正常的椎间运动而不影响邻近节段,从而防止邻近节段继发性退变。  相似文献   

20.
陆艳  程敏 《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1):1013-1015
颈椎动态稳定器(Dynamic cervical implant,DCI)作为颈椎前路减压非融合手术的一种新型植入物,其设计理念为在非融合的情况下提供颈椎动态稳定性[1-2].作为颈椎前路减压非融合手术的新型方法,术后即可获得弹性动态固定,维持手术节段的动态功能,从而避免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带来的活动度丧失及临近节段加速退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