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肺结节螺旋CT检测的螺距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螺旋CT在检测肺结节时增加螺距和常规螺距的不同效应。方法 对100例转移癌肺结节患者以1.0螺距行胸部螺旋CT扫描。也随机分别以1、2(n=31)、1.5(n=34)与2.0(n=35)的螺距在同样的扫描断面对患者行进一步扫描。按对分析结节的数量、大小和分布。结果 在以螺距1.5和2.0的扫描上注意到了低估病变的倾向。但并无显著的重要性。对于螺距1.2,1.5与2.0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0、982,r=0.977与r=0.989。在螺距为2.0的扫描上显示小的孤立性结节的清晰度很差而低估了其分期。结论 螺旋CT增加螺距扫描所见通常与标准螺距扫描所见相符;不过,对于孤立性结节患者,增加螺距扫描有低估疾病的很大风险;对于肺转移性疾病的最初分期,扫描螺距应限于不大于1.5。 相似文献
2.
肺结节螺旋CT检测的螺距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螺旋CT在检测肺结节时增加螺距和常规螺距的不同效应。材料与方法:对100例转移癌肺结节患者以1.0螺距行胸部螺旋CT扫描:随机分别以1.2(n=33)、1.5(n=34)与2.0(n=33)的增加螺距在同样的扫描断面对患者行进一步扫描;配对分析结节的数量、大小和分布。结果:在以螺距1.5和2.0的扫描上发现漏检病变的倾向,但均无显著性差异;对于螺距1.2,1.5与2.0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982,k=.977与r=.989。螺距为2.0的扫描因其显示小的孤立性结节的清晰度很差而低估了病变分期。结论:增加螺距与否对扫描检出效果通常无大影响;但对于孤立性结节患者,增加螺距扫描会低估疾病。对于肺转移性疾病的最初分期,扫描螺距宜小于1.5。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螺旋CT在检测肺结节时增加螺距和常规螺距的不同效应。材料与方法:对100例转移癌肺结节患者以1.0螺距行胸部螺旋CT扫描:随机分别以1.2(n=33)、1.5(n=34)与2.0(r=33)的增加螺距在同样的扫描断面对患者行进一步扫描;配对分析结节的数量、大小和分布。结果:在以螺距1.5和2.0的扫描上发现漏检病变的倾向,但均无显著性差异;对于螺距1.2,1.5与2.0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982,k=.977与r=.989。螺距为2.0的扫描因其显示小的孤立性结节的清晰度很差而低估了病变分期。结论:增加螺距与否对扫描检出效果通常无大影响;但对于孤立性结节患者,增加螺距扫描会低估疾病。对于肺转移性疾病的最初分期,扫描螺距宜小于1.5。 相似文献
4.
孤立性肺结节螺旋CT扫描与高分辨率CT对照分析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目的 评价螺旋CT 对孤立性肺结节(SPN) 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从常规CT 检查中选取43 例SPN 患者,行螺旋CT 和高分辨率CT(HRCT) ,对比分析结节的边缘、轮廓、内部特征及其与周围结构关系,比较两种检查的效果。结果 两种扫描结节轮廓显示无差异,螺旋CT 不能发现HRCT 显示的结节内点状钙化及脂肪密度,但是螺旋CT显示血管及支气管移位和穿过结节,及其与周围结构关系等方面优于HRCT。结论 螺旋CT 对SPN 许多征象显示可获与HRCT 相似效果,但是显示结节内点状钙化及脂肪成份的能力差,显示结节与周围结构关系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64排螺旋CT孤立性肺结节(SPN)影像学特征,提高良恶性结节的诊断准确性。
方法收集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2015年8月至2018年12月病理确诊的170例SPN,恶性结节(116例)作为肺腺癌组,良性结节(54例)作为良性结节组,采用χ2检验比较组间结节的CT表现(位置、病灶形态、内部成分、瘤-肺界面、瘤周毛刺征、胸膜牵拉征、支气管截断征等)及强化方式的差异,采用t检验比较组间病灶直径和距胸膜距离的差异。
结果肺腺癌组与良性结节组比较,实性、亚实性结节(42.2% vs 22.2%、44.8% vs 29.6%)、不规则形(88.7% vs 35.2%)、瘤-肺界面不光滑(77.6% vs 22.2%)、分叶(62.9% vs 14.8%)、瘤周毛刺征(56.9% vs 3.7%)、胸膜牵拉征(45.7% vs 3.7%)等征象表现所占比例均大,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5.17、52.24、47.03、23.54、43.43、29.66,P均<0.05);2组间病灶直径和距胸膜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动脉期肺腺癌组结节轻-中度度强化比例高于良性结节组(57.4% vs 28.6%),结节明显强化比例低于良性结节组(35.2% vs 5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68,P<0.05);静脉期肺腺癌组结节延迟强化比例高于良性结节组(83.3% vs 53.5%),结节强化减退比例低于良性结节组(9.2% vs 46.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4.23,P<0.05)。
结论CT是检出肺结节的主要方法,通过特征性表现结合增强特点可以提高影像诊断准确性,尽早对肺癌结节进行正确的临床干预。 相似文献
6.
螺旋高分辨率CT 对肺内结节定性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螺旋-高分辨率CT扫描(HRCT0对肺内孤立结节性病灶(SPN)定性诊断的价值。方法 收集35例肺内结节病变(2.5cm),术前做了常规螺旋CT扫描与病灶局部HRCT扫描,有手术、病理结果,重点对病灶位置、病变形态、大小、边缘、内部结构等征象的显示率进行统计、比较、分析。结果 与常规螺旋CT扫描比较,HRCT扫描在显示病变特异性征像(病变轮廓、病灶内部结构等)方面敏感性为90%以上。结论 HRCT扫描检查对肺内结节病灶的定性诊断有很高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肺小结节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方法:对前来我院就诊的102例肺小结节患者进行研究,就诊时间为2019年1月至2020年11月,病理检查确诊为良性结节62例,恶性结节40例,并据此分组。两组患者均接受了多层螺旋CT检查,比较两组患者影像学特征、CT灌注参数。结果:良性结节组钙化、棘状突起、空泡征、毛刺征与分叶征分别为20.96%(13/62)、40.32%(25/62)、33.87%(21/62)、45.16%(28/62)、35.48%(22/62),均低于恶性结节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结节组MMT、BF、BV、PS分别为(6.21±0.84)s、(28.36±4.87)ml/100mg·min、(4.76±1.42)ml/100g、(4.65±2.87)ml/100mg·min,除MMT之外其余指标均明显低于恶性结节组(P<0.05)。结论:良性肺小结节与恶性肺小结节CT影像学特征以及灌注参数有着明显的差异,多层螺旋CT能够有效鉴别诊断肺小结节。 相似文献
8.
9.
对53例直径≤3cm的肺孤立性结节病灶中心行薄层扫描,再静脉注射非离子型造影剂(100ml)行系列同层动态增强扫描,测量其增强前后的CT值。结果53例中周围性肺癌33例,结核瘤10例,炎性假瘤7例,错构瘤3例。恶性结节的增强值(71.3±8.9HU)明显高于良性结节的增强值(50.7±19.6HU),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而两组平扫CT值之间无显著性意义(36.9±6.1vs34.7±7.1HU,P>0.05);恶性结节的增强程度(34..3±7.5HU)明显高于良性结节(16.0±18.5HU),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以净增值20HU作为肺恶性结节的阳性指标,其敏感性为92.1%,特异性为52.3%,准确率为82.4%。螺旋CT对肺孤立性结节的鉴别诊断极具价值。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分析螺旋CT扫描技术诊断肺结节的效果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3月—2020年1月商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48例肺癌高危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低剂量与常规剂量螺旋CT扫描.对比两组早期肺癌、肺结节检出率、肺结节各征象检出率以及CT放射检查指标.结果:两种剂量螺旋CT扫描的疾病检出率、肺结节各征... 相似文献
12.
多排螺旋CT对肺内孤立性结节诊断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用多因素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探讨肺内直径≤3em的孤立性结节(SPN)定性诊断的可能性,并评价多排螺旋CT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证实的直径≤3cm的SPNs病例80例,通过对病灶的强化时间-密度曲线(T-DC)模式、肺内结节的CT形态学特征等行多因素分析,探讨SPN定性诊断的相关因素。结果恶性、良性及炎性结节显示了不同的T—DC模式。睬分叶征、钙化在小肺癌与良性结节两组病例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肺结节内点状、多点状透亮影在良、恶性结节中出现率有显著差异。结论多排螺旋CT对病变全方位显示,动态对比增强功能CT提供了SPN血流模式的定量信息,结合临床资料,能较好地无创地定性诊断,从而提高肺内孤立性小结节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3.
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在肺结节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在肺结节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6例肺结节性病变增强CT后行三维血管重建成像,分析结节处血管表现及与定性的关系.结果 36例肺结节中,26例三维血管重建后图像显示清晰.其中22例为恶性结节,18例出现结节处血管增粗,2例可见血管穿过结节,2例结节处血管未见明显异常;4例为良性结节,结节处血管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①三维血管重建示结节处血管增粗或血管穿过结节是恶性结节的可靠征象.②三维血管成像对位于中外带肺野的肺结节性病变的定性诊断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14.
螺旋CT增强扫描在诊断和治疗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螺旋CT在诊断和治疗肺动脉栓塞中的作用。方法 对16例行螺旋CT增强扫描检查的肺动咏栓塞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血栓累及部位、表现形式及其它改变。结果 16例患者累及72处肺动咏分支,均累及单侧或双侧部分下叶肺动脉或段动脉.栓子表现为肺动脉内条状、不规则斑块状充盈缺损,位于血管腔中心或附着于血管壁上,11例有明显肺动咏高压,中心肺动脉扩张呈“残根征”,3例伴有肺梗死,其中11例经溶栓治疗后,7例栓子基本消失,3例明显缩小,1例不缩小。结论 螺旋CT增强扫描作为一种无创、安全、快速的检查方法,是诊断肺动脉栓塞可靠而直观的检查方法,并可较准确地判断溶栓疗效 相似文献
15.
宋兵兵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1):36-37
目的:分析256排CT低剂量扫描在肺部小结节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自2017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46例肺部小结节患者,于患者入院时采用常规剂量对患者进行CT扫描检查,并于1周后进行CT低剂量扫描复查。对比患者经过两次扫描后的肺部小结节数量、结节内部的特征以及结节周围的变化。结果:采用常规剂量扫描与低剂量扫描肺部小结节数量相比差异较小(P>0.05);常规剂量扫描与低剂量扫描小结节内部特征比较差异性较小(P>0.05);常规剂量扫描与低剂量扫描诊断结构比较差异较小(P>0.05)。结论:采用256排CT低剂量扫描肺部小结节患者,对常规剂量的进行扫描的价值差异较小,但低剂量CT扫描相对来说辐射更小,值得广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PA及三维成像技术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5例经64层SCTPA检查确诊的肺动脉栓塞;回顾性分析其成像条件及薄层容积图像,MPR、MIP、SSD、VR等后处理方法对肺动脉及其栓子的显示情况,并观察肺动脉栓塞征象。结果25例SCTPA图像质量均满足诊断需要;薄层容积图像可清晰显示肺动脉及其各级分支,显示率为100%;MPR、MIP、SSD、CR等后处理法有助于多角度、多方位显示栓子。PE主要累及左右肺动脉等大分支,占90%,其中中央型栓塞18,周围型栓塞7例。栓塞直接征象为栓子形成充盈缺损;间接征象包括肺梗死、胸腔积液、心包积液、膈肌抬高和右心增大等。结论64层螺旋CT极大提高了SCTPA这一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是目前诊断肺动脉栓塞最为快捷、安全、可靠的影像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CT多平面重组技术(MPR)优选的穿刺路径对肺结节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20年1月至2022年8月间52例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手术的患者资料。其中普通经皮肺穿刺组24例(A组),MPR经皮肺穿刺组28例(B组)。对两组病灶穿刺调整次数、穿刺针与水平面夹角、穿刺用时、并发症发生率及一次穿刺成功率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两组穿刺调整次数、穿刺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平均减少0.4次,缩短5min。B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A组相当(P>0.05),两组均没有出现极严重并发症。B组穿刺路径与水平面夹角较A组更小(P<0.05)。 结论 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技术优选的穿刺路径可以减少穿刺过程的调整次数,缩短操作时间,对肺结节CT引导穿刺路径的选择有一定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