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陈旧性心肌梗死(OMI)患者碎裂QRS波(fQRS)、病理性Q波及其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探讨fQRS及病理性Q波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以评估心电图对陈旧性心肌梗死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对335例确诊陈旧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将OMI伴单纯fQRs波患者分为前壁组(61例)、下壁组(40例)和侧壁组(15例),并对各组间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根据fQRS波时限,将OMI伴fQRs波患者分为fQRS≥110ms组(36例)、fQRS〈110ms(156例),并对两组间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根据病理性Q波QRS波群时限,将OMI伴病理性Q波患者分为QRS≥110ms组(21例)、QRS〈110ms(75例),并对两组间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OMI伴单纯fQRs波患者不同部位间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均〉0.05);OMI伴fQRs波患者fQRS≥110ms组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明显高于fQRS〈110ms组(P=0.026);OMI伴病理性Q波患者QRS≥110ms组成对室性期前收缩(P=0.045)发生率明显高于QRS〈110ms组。结论OMI患者fQRs时限越长,发生室性心动过速的风险越高;OMI患者QRS波时限越长,发生成对室性期前收缩的风险越高,QRS时限是OMI患者室性心律失常预警的心电图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碎裂QRS波(fQRs波)在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诊断中的价值。方法43例符合ARVC诊断标准的患者,男性33例,平均年龄(40.4±13.9)岁。采集临床资料,记录静息状态下标准12导联心电图,描述fQRs波的心电图特征,判断是否存在fQRs波、epsilon波和右胸前导联T波倒置(TWI)并比较其阳性率之间的差异。结果本组患者fQRs波以下壁导联(44.3%)和右胸前导联(24.2%)最为多见。QRS波中,fQRs波见于R波者多于S波者(58.4%对32.9%,Z=4.30,P〈0.01)。共31例患者判断为fQRS波阳性,2~9(4.6±1.7)个/例。fQRs波阳性率较epsilon波(73.8%VS30.2%,Z=3.67,P〈0.01)和TWI(73.8%对41.9%,Z=2.61,P〈0.01)显著增高。结论fQRs波阳性是ARVC患者常见的心电图异常,常见于下壁和右胸前导联,可作为提示诊断的无创心电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碎裂QRS波与室性心律失常及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关系。方法纳入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7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照心电图QRS波形态的不同分为三组:A组(碎裂QRS波)41例,B组(病理性Q波)40例,C组(碎裂QRS波合并病理性Q波)36例。分别采用动态心电图、心脏彩超检测三组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以及左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水平,同时比较三组患者住院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三组Ⅰ级、Ⅱ级、Ⅲ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均0.05);A组、C组ⅣA级、ⅣB级、Ⅴ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相比B组均较高(P均0.05)。A组、C组左室射血分数水平相比B组明显较低,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水平明显较高(P均0.05)。A组、B组、C组住院期间心源性死亡、心源性休克、急性左心衰发生率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均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碎裂QRS波与室性心律失常、左心室收缩功能密切相关,可为诊断和预后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碎裂QRS波(fQRS)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0月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120例。根据12导心电图QRS波形态分为fORs(A组),病理性Q波(B组),fORs合并病理性Q波(c组)。采用冠状动脉造影检测病变罪犯血管,病变范围与狭窄程度,并分析fORs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病变的相关性。结果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双支,三支病变发生率A组(44.7%,47.4%),C组(41.7%,45.0%)高于B组(13.6%,9.1%),p〈0.01;②LCX和RCA发生率A组(42.2%,39.4%),C组(33.3%,43.3%)高于B组(9.1%,13.6%),p〈0.01;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血管病变90%〈血管直径(D)〈100%的狭窄的发生率A组(65.8%),C组(50.0%)高于B组(22.7%),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中f0Rs的出现与冠脉双支或三支病变;LCX和RCA罪犯血管的定位及冠脉重度狭窄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碎裂QRS波(f QRS)对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 1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测,将其分为fQRS组和无fQRS组,随访30±2d,比较两组患者心血管事件(MACE事件)的发生率,MACE事件包括心源性死亡事件、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比较fQRS组内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及未行PCI组心血管临床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两组共发生心血管事件42例,发生率26.9%,fQRS组心血管事件、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无fQRS组(p<0.05)。fQRS组内行择期PCI术与未行PCI术患者比较,发生各种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fQRS与急性心肌梗死预后关系密切,是一个独立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血管事件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静息心电图中碎裂QRS波(f QRS)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发生率及与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方法分析192例老年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72 h内记录的静息心电图有无f QRS的情况分成f QRS组和对照组,研究f QRS的发生率,f QRS出现的导联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相关性,对患者进行随访,探讨f QRS与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结果 192例中出现f QRS者有116例(60.41%),其中下壁102例(87.9%),前壁56例(48.3%),侧壁30例(25.9%),右室面21例(18.1%),后壁8例(6.9%),f QRS在下壁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各壁(P0.05);f QRS出现的导联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有较高的符合率(84.1%),当犯罪血管累及多支血管时,f QRS的发生率显著升高,并且其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概率升高;随访(29.5±5.2)个月,f QRS组再发心肌梗死、高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f QRS在下壁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各壁;当犯罪血管累及多支血管时,f QRS的发生率显著升高,并且其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概率升高;f QRS组总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显著升高,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7.
李乔华  涂涛 《心电学杂志》2011,30(5):379-384
碎裂QRS波群(fragmented QRS complexes,fQRs)是由Das等于2006年提出的一个新的无创性心电学指标,是指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新出现或已经存在QRS波群的三相波(RSR’型)或多相波,并排除了完全性或不完全性束支传导阻滞。窄而高的QRS波群则是新近发现的心电现象,主要表现是:①QRS时间短于正常;②R波电压异常升高,起始上升肢异常陡峭,尤其下壁和左胸导联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 检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中自噬相关基因-7(ATG-7)与心电图QRS波时限情况,分析二者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于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收治的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心电图QRS波时限分为QRS波时限≥110 ms组(n=69)和QRS波时限<110 ms组(n=51),根据随访期间是否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分为未发生组(n=72)和发生组(n=48)。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并进行分析;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中ATG-7水平;Pearson法分析患者QRS波时限与血清ATG-7水平的相关性;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中ATG-7水平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关系。结果 与QRS波时限<110 ms组相比,QRS波时限≥110 ms组患者血清中ATG-7水平升高(P<0.05),急性肺水肿、恶性心律失常比例增加(P<0.05)。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中ATG-7水平与QRS波时限呈正相关(P<0.05)。与QRS波时限<110 ms相比,120 ms≤QRS波时限<130 ms...  相似文献   

9.
冠心病患者运动试验中QRS波时限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运动试验中 QRS波时限变化的意义。方法 分析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 6 2例冠心病患者和 16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以及 2 0例正常人活动平板试验前后 QRS波时限变化。 结果 对照组和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运动后 QRS波时限较运动前缩短 (P<0 .0 5 ) ;冠心病组运动后 QRS波时限较运动前明显延长 ,Q RS波延长的程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的数目直接相关。结论 冠心病患者运动后 QRS波时限延长可能是心肌缺血的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心磁图(MCG)在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及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中的作用.方法 ①冠状动脉造影(CAG)的104例患者,分为CAG阳性的冠心病组及CAG阴性的非冠心病对照组,对照观察MCG与核素心肌灌注显像(MPI)在诊断冠心病中的应用价值.②收集所有同时行超声心动图(UCG)、CAG及MCG检查患者共205例,以UCG检查为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左心室肥厚组(93例,室壁厚度≥12 mm)和对照组(112例,CAG阴性,室壁厚度〈12 mm).确定QRS波最大磁通量(R1)、QRS波最小磁通量(R2)、QRS波最大磁通量与QRS波最小磁通量的差值(R1-R2)在左心室肥厚的诊断标准,并观察MCG在诊断左心室肥厚中的作用.结果 ①以CAG作为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MCG7项参数中任意2项以上阳性,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为81.25%,特异性为59.72%,任意3项以上阳性,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为65.63%,特异性为69.44%.MPI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为75.00%,特异性为79.20%.②确定R1、R2及R1-R2诊断左室肥厚的标准为〉18.5pT,〈-10pT及〉28pT,三项参数诊断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敏感性分别为58.82%、55.88%、55.88%,特异性分别为68.75%、80.36%、71.43%.MCG 7项复极参数中任意3项以上阳性,诊断左心室肥厚的敏感性为64.71%,特异性为69.64%.结论 ①心磁图与核素心肌灌注显像相似,在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诊断中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MCG绝对无创,更易于临床推广应用.②心磁图在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诊断中具有较好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陈旧性心肌梗死(old myocardial infarction,OMI)心电图QRS波特征和碎裂QRS波(fragmented QRS complex,fQRS)的发生率及其时限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9年4月至2012年4月在山东省聊城市人民医院确诊为心肌梗死的患者335例进行心电图检查,根据QRS波形态分为病理性Q波组(96例)、fQRS波组(158例)、两者均有组(42例)和两者均无组(123例);根据OMI的不同部位分为前壁组(61例)、下壁组(40例)和侧壁组(15例);按照fQRS时限分为fQRS时限≥110 ms组(23例)和fQRS时限<110 ms组(93例).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所有患者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统计各组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 ①335例OMI患者心电图分析:fQRS波发生率明显高于病理性Q波的发生率(P<0.01),不同部位OMI患者fQRS波的发生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fQRS波组不同部位OMI(前壁、下壁、侧壁)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fQRS时限≥110 ms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fQRS时限<110 ms组.结论 OMI患者心电图fQRS波发生率高于病理性Q波;不同部位OMI心电图fQRS波发生率及其与室性心律失常关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QRS时限延长可致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增加.提示fQRS波可提高OMI的诊断率,对OMI室性心律失常及其心脏事件的发生具有预警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分析陈旧性心肌梗死(OMI)患者病理性Q波、碎裂QRS波(fQRS)及其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探讨病理性Q波及fQRS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对335例确诊陈旧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将OMI伴fQRS波患者按照fQRS波时限分为fQRS≥110ms组(36例)、fQRS <110ms(156例),并对两组间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将OMI伴病理性Q波患者按照病理性Q波QRS波群时限分为QRS≥110ms组(21例)、QRS <110ms(75例),并对两组间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OMI伴fQRS波患者fQRS≥110ms组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明显高于fQRS<110ms (p=0.026);OMI伴病理性Q波患者QRS≥110ms组成对室性期前收缩(p=0.045)及室性逸搏心律(p=0.026)发生率明显高于QRS<110ms组.结论 OMI伴fQRS患者随着fQRS时限延长,发生室性心动过速的风险随之增高;OMI伴病理性Q波患者随着QRS波时限延长,发生成对室性期前收缩及室性逸搏心律的风险随之增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部位陈旧性心肌梗死(old myocardial infarction,OMI)伴碎裂QRS波(fQRS)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探讨OMI患者梗死部位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根据心电图及彩色多普勒特征,选择147例伴fQRS与室性心律失常的OMI患者,分为前壁梗死组(A组)、下壁梗死组(B组)、侧壁梗死组(C组),并对所有病例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分别进行室性心律失常结果对比分析。结果A组与B组对比,短阵室速发生率(P〈0.05)、室早Lown分级35级发生率(P〈0.05)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与C组对比,室早总数〈720个/24 h(P〈0.05)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伴fQRS与室性心律失常的OMI患者中,梗死部位不同,室性心律失常的常见类型不同,进一步增加了fQRS波对OMI的诊断灵敏度,以便进行早期干预,降低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碎裂QRS波与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在评价心肌瘢痕及心肌梗死预后中的作用。方法纳入2012年1月~2012年12月包头市中心医院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120例,其中发病时间<12小时、行急诊PCI或静脉溶栓治疗患者40例(A组);发病时间>12小时、行择期PCI治疗40例(B组);发病时间>24小时,行药物治疗40例(C组)。分别于发病后4周、8周、12周,应用同步十二导联心电图观察fQRS波群,记录阳性导联数,使用斑点追踪成像分析软件测量心室前壁径向收缩期应变率(RSR)及纵向收缩期应变率(LSR),同时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以评价心肌瘢痕。比较三组fQRS波群阳性率以及心肌瘢痕的形成情况,并随访6个月内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分析心肌瘢痕的形成与心梗预后有无关联。结果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三组fQRS波阳性导联数、LSR、RSR及LVEF值均有所改善,治疗12周后A组形成碎裂QRS阳性导联数最少(A组:31,B组:69,C组:96),LSR、RSR及LVEF改善最为明显,B组次之[LSR(A组:34.90%±0.67%,B组:25.48%±0.63%,C组:17.86%±0.54%);RSR(A组:-20.77%±0.53%;B组:-13.12%±0.47%;C组:-9.10%±0.53%);LVEF (A组:53.8%±1.5%;B组:43.9%±1.7%;C组:42.3%±1.7%)],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随访期间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10.0%)远低于B组(30.0%)和C组(62.5%),各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fQRS波与心肌瘢痕形成有关,结合斑点追踪技术可评价心肌瘢痕的形成及心功能的恢复情况,并对预后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碎裂QRS波(fQRS)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直接PCI术后12个月内患者再发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预测意义。方法入选接受直接PCI的急性STEMI患者92例,记录12导联心电图,按PCI后72 h内是否出现碎裂QRS波,分为fQRS组和非fQRS组。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MACE的发生率。结果 fQRS组患者在术后1年MACE显著高于非fQRS组[15(31.2%)vs.4(9.1%)]。生存分析显示,fQRS组患者无事件生存率明显减低(P<0.004);Cox风险分析显示,fQRS是急性STEMI患者PCI术后再发MACE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HR 2.19,95%CI 1.38-3.50,P=0.023)。结论 fQRS波可能是判别急性STEMI患者直接PCI术后再发MACE的一种独立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糖尿病(DM)患者经皮冠脉支架置入术(PCI)后联合麝香保心丸对心血管剩余风险的影响。方法纳入2009年1月至2011年8月在我院确诊AMI合并DM并接受PCI治疗的患者10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51)和治疗组(n=51),对照组行常规术后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麝香保心丸(2粒,tid),观察两组1年后心血管剩余风险(包括心绞痛、心功能不全、再发心肌梗死和心源性猝死)的发生情况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无论是住院期间还是随访期间,治疗组较对照组心功能不全与心绞痛发生率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获得明显改善;两组均无再发心肌梗死或心源性猝死。结论麝香保心丸联合治疗可降低AMI合并DM患者PCI术后的心血管剩余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碎裂QRS波(fQRS)与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危险分层及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NSTE-ACS 患者160例,其中高危者72例,非高危(中、低危)者88例。比较fQRS在高危及非高危NSTE-ACS 患者中的发生率,并比较fQRS组与无fQRS组NSTE-ACS患者住院期间心脏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NSTE-ACS 高危患者中有fQRS者20例(27.78%),非高危患者中有fQRS者12例(13.6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QRS组室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LVEF≤40%)、心源性休克、心源性死亡的发生率分别为68.75%、43.75%、18.75%和12.5%;而无 fQRS 组分别为45.31%、21.88%、5.47%和1.56%,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STE-ACS高危患者fQRS发生率高。出现fQRS的NSTE-ACS患者,住院期间心脏事件发生率高,故fQRS可作为预测NSTE-ACS近期预后及筛查高危患者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后冠脉血管再通率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86例AMI并进行尿激酶溶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按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分为心绞痛组(IP)与非心绞痛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对心肌酶浓度、冠脉再通率、左室功能及心脏事件发生率的影响。结果(1)IP组尿激酶溶栓血管再通率及再通速率高于对照组(P〈0.05);(2)IP组AMI后血清心肌酶峰值、梗死面积及心脏主要并发症及住院病死率明显降低对照组(P〈0.05);(3)IP组AMI后EF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梗死前心绞痛对缺血心肌起明显的保护作用;对提高AMI溶栓后血管再通率、从而减少梗死面积和心肌的损害程度,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