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七化"特色疼痛管理模式对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8月于我院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62例,将其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七化"特色疼痛管理模式。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膝关节周径变化、VAS评分、HSS评分、GQOLI-74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膝关节周径变化均呈下降趋势,但对照组下降的幅度小于观察组,两组患者的组间、不同时间点以及组间和不同时间点的交互作用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均呈下降趋势,但对照组下降的幅度小于观察组,两组患者的组间、不同时间点以及组间和不同时间点的交互作用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患者术后HSS评分均呈上升趋势,但对照组上升的幅度小于观察组,两组患者的组间、不同时间点以及组间和不同时间点的交互作用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护理后两组患者各维度GQOLI-74评分均明显升高,但观察组患者各维度GQOLI-74评分均升高更为显著(P 0. 05)。结论对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给予"七化"特色疼痛管理模式可明显缓解肿胀、疼痛,有助于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改善,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观察组选择120例接受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在围手术期采用疼痛控制、早期康复训练、营养支持、出院延续护理等综合护理。调阅120例接受相同术式及常规护理的患者作为对照组,统计并比较2组患者术后2周、1、3及6个月时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膝关节活动度(ROM)及术后6个月并发症发生率。结果:2组患者术后2周、1、3及6个月HSS评分及ROM均呈不同程度提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术后6个月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护理能有效促进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膝关节镜下关节清理术联合去神经化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0例KOA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单纯膝关节镜下关节清理术,观察组采用膝关节镜下关节清理术联合去神经化。比较2组术前及术后3、6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膝关节HSS评分(HSS)、膝关节活动度(ROM)。术后6个月进行膝关节综合评分表评定。结果术后3、6个月,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HSS评分及ROM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6个月,观察组膝关节综合评定结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在膝关节镜下关节清理术的基础上进行去神经化的治疗能够有效减轻KOA患者的疼痛症状,改善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手法推拿结合生物冰袋冰敷对全膝置换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本科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5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术后采取常规护理外加手法推拿和生物冰袋冰敷护理,对照组术后采取常规护理。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疼痛(VAS评分)、肢体肿胀情况、关节活动度和HSS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疼痛程度较对照组更轻、消肿较对照组更快,膝关节活动度较对照组更好、HSS评分较对照组更高,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早期手法推拿结合生物冰袋冰敷可有效减轻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疼痛、减轻患肢肿胀,能有效调动患者主动功能锻炼的积极性,在患者术后康复中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干预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0例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30例与干预组3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早期康复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膝关节功能评分(HSS)、膝关节活动度(ROM)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干预组患者HSS评分、ROM均优于常规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早期实施康复干预能有效增加膝关节活动度,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并防止下肢深静脉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易罐联合四子散热敷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62例,将患者随机等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康复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易罐联合四子散热敷,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及膝关节功能(HSS)评分。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 <0. 05),HSS评分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易罐联合四子散热敷可减轻人工膝关节术后患者疼痛程度,改善膝关节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连续股神经阻滞复合氟比洛芬酯应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72例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均给予连续股神经阻滞,实验组在此基础上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镇痛,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静态视觉模拟评分(RVAS)、动态视觉模拟评分(DVAS)、膝关节 HSS 功能评分、患者满意度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验组 RVAS 、DVAS 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 d HSS 评分、术后3 d 膝关节 HSS 评分、患者满意度、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 d 两组 HSS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续股神经阻滞复合氟比洛芬酯应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效果显著,患者满意度高,且较为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无痛康复护理干预对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中肿胀、疼痛及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7年7月我院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7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等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无痛康复护理。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膝关节周径变化、疼痛(VAS)评分及膝关节功能(HS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3,7 d膝关节周径变化均依次明显减小;干预组患者术后3,7 d膝关节周径变化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术后1,3,7 d VAS评分依次明显降低;干预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HSS评分均依次明显上升,组内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干预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HS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对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中给予无痛康复护理干预,可明显缓解膝关节肿胀、疼痛,有助于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护理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康复锻炼中的应用方法和效果。方法:将100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骨科护理措施,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术后快速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膝关节HSS量表评分、疼痛数字评分量表(NRS)评分、术后指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术后不同时期HSS评分均明高于对照组,NRS评分低于对照组(P 0. 05);研究组进食时间、下床活动时间、首次排尿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 0. 01)。结论:快速康复护理能促进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康复进程,减轻疼痛程度,有利于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将18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关节清理术治疗,观察组行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比较术后两组间膝关节功能优良率。结果术后观察组患者H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优良率(90.20%)高于对照组(67.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能有效矫正膝关节畸形,恢复膝关节功能,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护理模式对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64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2例。试验组采用快速康复护理模式,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干预。对比两组入院时和手术后20d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膝关节活动范围(ROM)、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结果两组入院时VAS、ROM和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20d,试验组ROM和HSS评分高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快速康复护理模式能促进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并减轻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静态进展性牵伸(SPS)结合关节松动术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系统(HSS)评分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75例TK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摸球法分为2组,对照组37例采用关节松动术,研究组38例采用SPS结合关节松动术,比较2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后4、8周时,研究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膝关节活动度、HS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7. 37%,高于对照组的78. 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TKA患者采用SPS结合关节松动术治疗,可减轻疼痛,改善膝关节活动度及关节功能,提升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围术期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35例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为对照组,实施传统的围术期管理和康复治疗。选取51例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为实验组,应用快速康复外科的措施进行术前教育、术中管理、围术期镇痛和术后康复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膝关节疼痛情况、功能评分、平均住院日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均降低,膝关节评分(HSS)均持续增高(P0.05),但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VAS评分更低,HSS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平均住院日比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结论将快速康复外科应用于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围术期管理,可以更好地减轻术后疼痛,更快地恢复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与疼痛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78例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膝关节最大屈曲度、活动度、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法(HSS)及美国西部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WOMAC)骨关节炎评估量表,评价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程度;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术后膝关节疼痛程度;相关性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采取Pearson相关性分析,术后24 h、48 h的膝关节各功能恢复评分与VAS评分,结果显示:膝关节最大屈曲度(r=-0. 730,r=-0. 653)、活动度(r=-0. 694,r=-0. 587)、HSS评分(r=-0. 736,r=-0. 679)均与VAS评分结果存在负相关关系(P 0. 05);WOMAC评分(r=0. 383,r=0. 369)与VAS评分结果存在正相关关系(P 0. 05)。结论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疼痛感越高,膝关节功能恢复程度越低,因此,术后应降低患者疼痛感,尽早对其进行术后膝关节功能训练,抓住关键期,尽快完成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肌力训练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96例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治疗基础上,重点进行股四头肌及胭绳肌肌力训练。治疗2周后分别对2组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疼痛、股四头肌和胭绳肌肌力进行评定,并采用美国膝关节外科学会膝关节评分法(KSS)、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百分评分系统对患膝功能进行评定。结果2组患者经治疗后,其膝关节活动度及疼痛方面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股四头肌、胭绳肌肌力及KSS、HSS总分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肌力训练对全膝关节置换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恢复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可有效增强患膝关节的稳定性,改善患肢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关节镜术后行系统性康复锻炼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行关节镜手术治疗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9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康复锻炼,观察组患者应用系统性康复锻炼。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6个月后的疼痛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膝关节功能变化[采用膝关节功能评分(HSS)]及膝关节主动活动度[膝关节活动度评分(ROM)],并观察两组患者术后6周的近期疗效及术后6个月的远期疗效。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VAS、HSS及RO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患者HSS及ROM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6周,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79.2%,对照组为62.5%(P=0.072);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 8%远高于对照组的72.9%(P 0.05)。结论系统性康复锻炼可有效提高膝关节股性关节炎患者行关节镜术后的膝关节功能及主动活动度,有效降低患者疼痛,对患者远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止血带联合鸡尾酒在全膝关节置换的术后快速康复过程中的影响.方法 选择全膝关节置换术手术200例患者,按照是否半程使用止血带联合鸡尾酒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以及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膝关节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和下肢活动度(ROM)测量值,以及股四头肌肌...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老年骨关节炎患者经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功能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在唐山市第二医院受治疗并符合入组标准的老年骨关节炎患者共42例。在患者进行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前与术后分别进行HSS评分,采用Logistic分析与Pearson相关分析分别对患者的年龄、BMI、疼痛评分、膝关节内翻畸形程度、术前术后股骨前髁偏距(ACO)改善、术后胫骨平台后倾角(PSA)与手术后膝关节活动度(ROM)关系进行分析。结果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在术后HSS评分上,患者术前疼痛评分、术前膝关节活动度、术后胫骨平台后倾角、术前术后股骨前髁偏距变化和全膝关节置换与其存在正相关性;身体质量指数、手术部位变化情况与其存在负相关性。分析确定BMI(P0.05)、疼痛评分(P0.01)与术后PSA(P0.01)为变量。研究显示,术前ACO大于术后的患者在术后的ROM评分明显比术前ACO小于术后的患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ROM在术后PSA为7°~9°时最好。结论患者术前疼痛情况、术前膝关节活动度、术后胫骨平台后倾角、术前和术后股骨前髁偏距的变化)、BMI、膝关节内翻畸形程度均为TKA术后膝关节功能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指导下的整体护理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肿胀程度,疼痛程度对膝关节屈曲度数的影响。方法将40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观察组采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指导下的整体护理进行围手术期的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围手术期护理方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1 d、第3 d、第7 d的肿胀、疼痛程度、膝关节屈曲度数、HSS评分。结果观察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的肿胀、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膝关节屈曲度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HS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膝明显肿胀和疼痛患者的康复速度明显慢于患膝轻度肿胀和疼痛的患者,加速康复外科护理理念指导下的整体护理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的应用,能有效减轻术后患肢肿胀程度,疼痛程度,有效促进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患者的功能恢复,加速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不同镇痛方法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早期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84例行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采用多模式镇痛方法,对照组术后应用硬膜外自控镇痛泵。两组术后均进行康复锻炼。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的疼痛程度、康复计划的完成情况、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患者对于康复情况的满意度。结果两组比较,观察组术后各时间点静息状态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及术后24h、48h、72h膝关节活动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术后24h、48h、72h、1周、2周、4周膝关节的活动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术后4周康复方案的完成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患者对于康复效果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模式镇痛方法应用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围术期疼痛的镇痛效果满意,能够促进术后康复计划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