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病原体感染或抗原刺激可诱导树突状细胞(DC)分化为DC1和DC2并迁移进入淋巴组织,在淋巴组织中,DC1和DC2通过抗原特异性信号(递呈抗原)、协同刺激信号(诱导Th充分活化)和分化或极化信号(主要是IL-12,也包括DC的表面分子)分别诱导Th分化为Th1和Th2,各种抗原相关的、感染组织相关的和免疫相关的因素通过调节IL-12的分泌水平和协同刺激分子的表达水平,或调节Th对DC的敏感性而调控Th的分化.这些相互作用使机体能快速选择合适的免疫应答方式清除相应的抗原.本文介绍了DC诱导Th分化机理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2.
树突状细胞与T辅助细胞分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病原体感染或抗原刺激可诱导要对突状细胞(DC)分化为DC1和DC2并迁移进入淋巴细胞,在淋巴组织中,CD1和CD2通过抗原特异性信号(递呈抗原)、协同刺激信号(诱导Th充分活化)和分化或极化信号(主要是IL-12,也包括DC的表面分子)分别诱导Th分化为Th1和Th2,各种抗原相关的感染组织相关的和免疫相关的因素通过调节IL-12的分泌水平和协同刺激分子的表达水平,或调节Th对DC的敏感性而调控Th的分化,这些相互作用使机体能快速选择合适的免疫应答方式清除相应的抗原。本文介绍了DC诱导Th分化机理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3.
树突状细胞的发育、亚群及其对T细胞应答类型的调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丁传林  姚堃 《现代免疫学》2002,22(5):347-349
树突状细胞 (DC )的发育可分为未成熟和成熟两个阶段 ,未成熟DC在捕捉抗原后向外周淋巴组织的T细胞区迁移并成熟 ,成熟DC能表达丰富的MHC分子和协同刺激分子。未成熟DC通过诱导无能的和调节性T细胞导致免疫耐受 ,而成熟DC具有超强的激活初始T细胞能力。DC至少可分为三个亚群 ,不同亚群的DC在激活Th1/Th2、CTL应答方面存在差异 ,但最近的研究显示DC对T细胞应答类型的调控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包括微生物的产物或佐剂、DC表面的信号受体、DC亚群、局部的微环境和附近T细胞及其他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因此 ,目前认为DC的功能具有可塑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慢性乙肝患者树突状细胞(DC)抗原递呈功能的改变。方法:从慢乙肝患者和健康人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诱导培养出DC,显微镜下观察DC形态并计数,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协同刺激分子(CD80,CD86),MTT法检测DC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ELISA法测定培养上清液中IL-12、r-IFN水平。结果:慢乙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培养所获得的DC数量及表面协同刺激分子(CD80,CD86)表达水平、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和细胞因子产生水平均明显低于健康者(P<0.05)。结论:慢乙肝患者DC的数量及抗原递呈、免疫刺激功能状态均处于低下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HBsAg冲击的慢性乙肝患者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 (DCs)的功能状况及体外对HBV特异性CTL的诱导作用 ,初步探讨诱导特异性抗HBV细胞免疫的途径。方法 :分离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 ,以GM CSF +IL 4 +TNF α培养诱导DCs,加入HBsAg冲击以诱导HBV特异性DCs。采用FCM测定细胞表面免疫分子CD1a、CD83、CD86、CD80、CD4 0以及HLA DR的表达水平 ,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IL 6、IL 12的分泌含量 ,MTT法测定DC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 ,LDH法检测DC诱导的患者外周血T细胞对HepG2 2 2 15 (转染HBVDNA)、HepG2肝癌细胞株及K5 6 2白血病细胞株的细胞毒作用。结果 :HBsAg冲击的DC其表达CD1a、CD83、CD86、CD80、CD4 0、HLA DR表面分子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P <0 0 5 ) ,分泌IL 12的水平也高于对照组 (P <0 0 1) ,而分泌IL 6的水平则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 <0 0 1) ;HBsAg冲击的DC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明显增强 (P <0 0 5 ) ,并可有效地诱导自体CTL对转HBV基因的HepG2 2 2 15细胞高效特异性杀伤作用 (P <0 0 1)。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单核细胞来源的DCs经HBsAg抗原冲击后 ,生物学活性增强 ,并且能有效地诱导对HBV特异性反应的CTL。  相似文献   

6.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来源树突状细胞的功能状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汪晓莺  朱俊  汤伟  张学光  刘玲 《现代免疫学》2002,22(5):329-331,336
通过比较细胞因子诱导的外周血来源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树突状细胞 (DC )和正常人DC在免疫分子表达和免疫功能等方面的差别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DC所处的功能状态。以细胞计数、间接荧光表型分析、MTT法测定DC对同种异体淋巴细胞的刺激作用、ELISA法测定DC分泌IL 1 2、IL 6等方法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相同数量的前体细胞经诱导分化形成的DC数量明显减少 ;在培养的 3、 6、 9d,与同期正常人相比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DC表达CD1、CD83、CD80和HLA DR分子水平均较低 ,而CD1 4分子表达水平较高 ;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能力也低于同期正常人 ;在培养的第 6天DC分泌的上清液中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DC分泌的IL 1 2水平低于正常人 ,而分泌的IL 6水平高于正常人。结果提示 ,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来源的DC免疫功能处于抑制状态 ,细胞因子表达异常。  相似文献   

7.
树突状细胞 ( DC)对机体的获得性免疫应答的产生和调节具有重要作用。不成熟树突状细胞 ( i DC)在体内广泛分布 ,特别是病原体容易侵入的部位。i DC通过胞饮及吞噬的机制摄取周围的抗原 ,并在适当的炎症信号刺激下 ,逐渐成熟 ,细胞表面上调表达 MHC分子及淋巴细胞辅助刺激分子 ,并向淋巴组织迁移。i DC在严格的控制和调节下完成抗原的摄取、加工、呈递及成熟、迁移及辅助刺激分子的表达 ,最终有效的将抗原呈递给 T细胞 ,使机体快速产生并维持特异性免疫应答 ,最终消灭病原体。而最近的研究却发现 DC能够被 HIV-1利用并协助其进行感染…  相似文献   

8.
机体免疫应答过程是由多种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共同参与完成的,而免疫应答的核心是T淋巴细胞的活化。近年来的研究表明,T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及分化为效应细胞需要双重刺激信号:第一信号由T细胞受体(TCR)转导并由黏附分子增强;第二信号即协同刺激信号,由抗原提呈细胞(APCs)表面的协同刺激分子和T细胞的相应受体作用产生[1]。CD28/B7提供调节细胞迁移和Th1/Th2分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卵巢癌冻融抗原负载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诱导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体外杀伤卵巢癌细胞的细胞毒性效应。方法利用免疫磁珠分离法(MACS)分离纯化脐血CD34 细胞并在体外诱导分化为DC,用反复冻融法从卵巢癌细胞系SKOV3中提取的可溶性相关抗原负载DC。流式细胞学检测负载抗原后DC表面各种分化相关抗原的表达,ELISA法检测DC上清中IL12的表达,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测定DC体外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MTT法检测抗原负载DC激活的抗原特异性CTL对卵巢癌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与未经抗原负载的DC相比,经卵巢癌抗原负载的DC不仅能更高地表达各种DC分化相关抗原CD1α(73.35%±2.94%vs34.1%±2.35%)、CD83(73.9%±8.46%vs54.68%±3.26%)、CD80(91.95%±2.48%vs52.53%±3.18%)、HLADR(70.05%±2.35%vs48.7%±2.07%)以及CD54(88.9%±5.52%vs71.45%±2.29%),同时具有更强的刺激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和IL12分泌的能力(P均<0.05)。此外,卵巢癌细胞SKOV3冻融抗原负载DC激活的CTL在体外对SKOV3的杀伤率为77.35%,显著高于未经抗原负载的DC(P=0.0001)。结论经卵巢癌细胞冻融抗原负载DC激活的CTL在体外具有更强的增殖能力和杀伤卵巢癌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探讨慢性乙肝患者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对CD4+Th细胞亚群分化的影响。分离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以rhIL-4(50 ng/ml)、rhGM-CSF(10 ng/ml)和rhTNF-α(100 u/ml)诱导培养DC。以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CD1a、CD83、CD80、CD86、HLA-DR分子表达情况。MTT法检测DC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免疫磁珠分离外周血CD4+T细胞亚群,PMA+Ionomycin刺激后胞内荧光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辅助性T细胞(helper T cell,Th)内特征性细胞因子IFN-γ/IL-4以判断Th1/Th2分化。ELISA法检测DC或Th细胞培养上清中IL-6、IL-12、IFN-γ和IL-4的含量。结果:慢性乙肝患者的DC表达CD1a、CD83、CD80、CD86、HLA-DR分子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P<0.01);培养至第7天,慢性乙肝患者DC分泌的IL-12水平低于正常人(P<0.01),而分泌的IL-6水平增高(P<0.05)。与正常人相比,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中Th1细胞占CD4+T细胞的百分比较低(P<0.01),其Th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的量也较低(P<0.01)。患者DC与同种异体的健康人Th细胞共培养,刺激Th1型细胞因子IFN-γ产生的能力低于正常人(P<0.01)。慢性乙肝患者体内DC功能的异常可能导致了外周血Th1细胞分化不足。  相似文献   

11.
随着对树突状细胞 (DC ) ,新生鼠保护性CTL的诱导 ,新生鼠Th1和Th2免疫应答诱导等的深入研究 ,引发了对新生儿免疫的重新认识。本文综述了对新生儿免疫耐受的研究以及树突状细胞、抗原剂量、免疫方式、细胞因子和协同刺激分子等对新生儿免疫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负载滋养层细胞抗原对小鼠髓源性树突状细胞(DC)分化成熟过程的影响,获得致耐受性DC.方法 体外使用粒细胞巨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诱导小鼠骨髓细胞定向分化、经LPS刺激获得成熟DC;通过外胎盘锥组织块培养法获得滋养层细胞,制备可溶性抗原,加入DC培养体系.流式细胞术检测DC表面共刺激分子及MHC-Ⅱ的表达,ELISA法检测DC分泌IL-10和IL-12的浓度,混合淋巴细胞培养评估 DC刺激同种T细胞增殖、活化的功能.结果 成熟DC表型为CD40high CD80highCD86highMHC-Ⅱhigh,分泌大量的IL-12和极少量的IL-10 ,体外能有效刺激T细胞的增殖;负载滋养层细胞抗原的DC表型为CD40midCD80lo wCD86lowMHC-Ⅱlow,在分泌大量IL-12的同时IL-10也明显升高,不能有效刺激T细胞增殖,并使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呈现明显Th2偏倚.结论 负载滋养层细胞抗原后的DC表面共刺激分子及MHC-Ⅱ表达降低,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下降;其自分泌和促使T细胞旁分泌的细胞因子呈现Th2偏倚,是一种耐受性DC.  相似文献   

13.
树突状细胞和Th细胞分化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明军  谭锦泉 《现代免疫学》2001,21(5):320-320,F003,319
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cells ,DC )根据其来源、表型及分泌的细胞因子不同可分为髓系DC (DC1)和淋巴系DC (DC2 )。DC1诱导Th1细胞应答 ,DC2诱导Th2细胞应答。本文就DC和Th细胞分化的关系作一简要综述 ,包括DC分类及其对Th细胞分化的诱导以及Th细胞亚类对DC的反馈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在单个细胞水平上 ,观察抗原特异性Th1和Th2细胞因子产生的关联性 ,为进一步阐明CD4 T细胞的分化 ,细胞因子产生的相互关系及其特征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从OVA TCR转基因小鼠的脾和淋巴结中分离CD4 T细胞 ,在体外在抗原提呈细胞存在下 ,用卵白蛋白 (OVA)抗原多肽刺激 3d后 ,再以同样的培养条件刺激 5~ 6h ,固定细胞 ,然后进行细胞表面和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 ,最后利用流式细胞仪在单个细胞水平上分析Th1和Th2细胞因子产生的关联性。结果 抗原特异性CD4 T细胞经抗原再一次刺激后 ,分泌Th1(IFN γ和IL 2 )和Th2 (IL 4、IL 5和IL 10 )细胞因子。IL 12促进IFN γ的表达 ,控制Th2细胞的分化。此外 ,大多数抗原特异性CD4 T细胞只产生 1种细胞因子 ,1个细胞同时产生 2种细胞因子极少见。结论 在单个细胞水平上的研究结果表明 ,经抗原短暂刺激后 (3d) ,不同的CD4 T细胞亚群只产生 1种Th1和 或Th2细胞因子 ,同时产生两种以上者占有很低的比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激发型抗gp130分子单抗B S12对树突状细胞 (DC)分化成熟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在GM CSF和IL 4作用下分化为未成熟DC后 ,加入B S12单抗 ,观察它对DC表型、摄取抗原的能力以及DC分泌IL 12、进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及趋化T细胞能力的影响 ;同时比较B S12和激发型抗CD4 0单抗 5C11对DC的作用。结果 :激发型抗gp130分子单抗B S12作用于未成熟DC ,可以上调DC上CD1a和共刺激分子CD80、CD86以及成熟DC的标志CD83分子的表达 ,下调CD14的表达 ,降低DC摄取抗原的能力 ,增强DC分泌IL 12、进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及趋化T细胞的能力 ,但这些作用都稍弱于 5C11对DC的作用。结论 :未成熟DC上gp130分子的直接活化可以诱导DC的分化和功能成熟。  相似文献   

16.
树突状细胞(DC)作为最主要的抗原提呈细胞(APC),是连接先天免疫和继发免疫的桥梁。在病原微生物的刺激下,APC会将抗原提呈给T细胞,进而引起初始T细胞的活化并分化成为不同的效应细胞。Th17是CD4辅助性T细胞的一个亚群,在机体抗感染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Th17细胞的分化过程主要受来自APC(外源信号)和T细胞自身内源信号的调控,其中外源信号主要包括DC上的各类受体以及胞内的节点分子所介导的信号。本文主要概述了树突状细胞所介导的信号是如何影响Th17细胞的分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雌激素是否可通过影响树突状细胞 (DC)而调控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膜炎 (EAE)大鼠的免疫应答。方法 :在细胞因子和不同浓度的 17β 雌二醇存在下 ,从大鼠脾脏单核细胞培养DC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分子 ,通过抗原提呈实验观察雌二醇处理的DC(E2 DC)抗原提呈能力是否改变。用含髓鞘碱性蛋白 (myelinbasicprotein ,MBP6 8- 86)的佐剂免疫大鼠 ,观察皮下或静脉注射E2 DC对EAE大鼠免疫应答是否有影响。结果 :17β 雌二醇可加速DC分化 ,特征性表现为CD11c、共刺激分子B7 2和CD40的上调 ,而抗原提呈能力未有改变。在DC和T细胞共培养的上清液中 ,IFN γ分泌下降而IL 10水平升高。给免疫 5d的EAE大鼠静脉注射E2 DC ,可激活淋巴结细胞的免疫应答 ,如提高细胞增殖能力和细胞因子产生 ,而脾脏产生MBP特异性抗体的细胞数量减少。结论 :雌激素能影响DC的分化和功能 ,导致Th2细胞因子产生 ,这可能与其对EAE的保护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8.
旨在探讨氢化可的松对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 (DC )的凋亡诱导作用及其表型、功能的变化 ;采用细胞因子体外诱导人外周血来源DC ,加入不同浓度的氢化可的松进行培养 ;以细胞计数、PI染色测定细胞周期、间接荧光表型分析、ELISA法测定DC分泌的IL 12和3H TdR掺入测定DC对T细胞的激发作用 ;实验结果表明 ,外周血贴壁的单核细胞在细胞因子的诱导下可以分化为成熟的DC ,不同浓度 (2 μg/ml~ 5 0 μg/ml)的氢化可的松可下调DC表达的CD80和HLA DR分子 (分别下降 41 1%和 10 9% ) ,并使其分泌IL 12的能力明显下降 (由 38 1pg下降为 0 ) ,DC对自体T细胞的激发功能明显降低 ,而且一定浓度的氢化可的松还可以使DC发生凋亡 (凋亡率可达 5 6 6 % )。糖皮质激素不仅通过下调DC表达的协同刺激分子及其分泌的IL 12从而影响DC对T细胞的激发作用 ,而且可以直接诱导DC发生凋亡 ,从而下调免疫应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载脂蛋白A-I(ApoA-I)对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PBDC)及体外培养的单个核诱导的树突状细胞(MD-DC)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磁珠法,直接分离PB-DC或通过GM-CSF,IL-4诱导生成MDDC,DC经ApoA-I,LPS或TNF-α刺激后,用流式细胞技术(FCM)检测树突状细胞表面协同刺激分子表达的变化及细胞的吞噬能力;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DC分泌的细胞因子;CFSE法检测经刺激后DC对T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分离高纯度PBDC,并成功诱导生成未成熟MDDC;经FCM检测,ApoA-I刺激后的PBDC和MDDC膜表面CD83分子表达上调,同时MDDC表面的CD40、CD86及MHC-Ⅱ分子的表达均增强;吞噬能力减弱;IL-12和TNF-α的分泌增加;并且可以诱导Th细胞的增殖。结论:在体外ApoA-I可以诱导PBDC和MDDC的成熟、活化,刺激其分泌细胞因子,发挥其免疫应答中抗原呈递,促进Th分化的作用;通过该作用ApoA-I可能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的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20.
探讨天花粉蛋白(Tk)联合CD40信号诱导人单核细胞来源DC(MoDC)的成熟活化及其介导Th2细胞分化的作用和机制。采用GM-CSF和IL-4联合方案体外诱导人MoDC,并利用鼠抗人CD40激发型单抗(5C11)刺激负载了Tk的DC制备成熟DC。采用免疫荧光标记和流式细胞术分析DC表型(CD80、CD83、CD86、CD14、PDL1)及其摄取FITC-Dextran的能力;ELISA法测定DC上清中IL-12p70的含量;胞内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经成熟DC活化的T细胞中CD4~+IFN-γ~+T和CD4~+IL-4~+T的比例。实验结果显示单独Tk不能刺激DC完全成熟,用Tk负载DC后必须联合外源性成熟刺激信号(如5C11),才能有效促进DC成熟,表现在CD80、CD83、CD86的上调表达,CD14下调表达,DC摄取FITC-Dextran的能力降低。与CD40信号单独诱导组相比,Tk联合CD40信号诱导的成熟DC表面PDL1分子呈下调表达,分泌IL-12的能力显著降低,明显提高T细胞中CD4~+IL-4~+T的比例。由此表明负载了Tk的成熟MoDC体外能有效介导Th2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