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明确颈动脉闭塞(包括95%以上严重狭窄)后颅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应用透颅多普勒,结合指压及CO2反应性试验,观察研究了60名颈动脉闭塞患者。结果表明:同侧大脑半球对非闭塞颈内动脉的依赖性显示双峰型分布:85%以下狭窄的31名病人中,26名呈现完全依赖;85%以上颈动脉狭窄的14名病人中,10名呈现完全不依赖。在依赖半球的脑血流速度的CO2反应性,与同侧颈动脉的狭窄程度呈负相关。结论:在一侧颈动脉闭塞的病人,非闭塞侧大脑半球对同侧颈动脉依莉程度的评价可预测中风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旨在评价种族、性别及其他危险因素对脑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部位的影响。全组包括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病人274例,平均年龄66.7岁。种族与性别分布为:黑人女性32%,黑人男性28%;白人男性22%,白人女性17%(同期该地区种族构成黑人59%,白人40%,其他人种1%)。血管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70%)、冠心病(33%)、糖尿病(30%)、吸烟(27%)、脂质异常(12%)、近期吸毒(4%)。全组均作了影像检查:CT(91%)和(或)MRI(58%)。神经血管检查包括:颈动脉双功超声(60%)、磁共振血管造影(49%)、常规血管造影(14%)、经颅多普勒(14%)。83%的病人做了颅外颈动脉(EC)检查,57%的病人做了颅内颈动脉(IC)检查。  相似文献   

3.
颈动脉超声与DSA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与DSA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50例,于住院的7~10天行颈动脉超声和DSA。比较两种方法对颈动脉狭窄及斑块的检测结果。结果对颅外颈动脉<70%的狭窄及闭塞的诊断,两种方法检出率间无显著差异。对70%~99%的狭窄,两种方法检出率间有显著差别。对颅外段颈动脉斑块的检出,两种方法检出率间有显著差异。结论颈动脉超声对颅外颈动脉<70%的狭窄及闭塞的诊断与DSA相比,无显著差异。但对≥70%的颈动脉狭窄诊断的准确率低于DSA,颈动脉超声对颅外段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高于DSA(%)。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彩色多普勒超声和经颅多普勒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断价值。方法9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分别行磁共振血管成像、彩色多普勒超声及经颅多普勒检查,并进行分析。结果磁共振血管成像示7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单纯颅外动脉、单纯颅内动脉、颅内—颅外动脉多发狭窄或闭塞分别为27.8%(25/90)、24.4%(22/90)和32.2%(29/90);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明显高于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P<0.01),而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颅内—颅外动脉多发狭窄或闭塞高于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P<0.05),两组单纯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相近。所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54.1%)高于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45.9%),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53.3%)高于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46.7%),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64.1%)明显高于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35.9%;P<0.05)。彩色多普勒超声示45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有颈动脉或椎动脉狭窄或闭塞,73例有颈动脉或椎动脉斑块。72例经颅多普勒异常。结论磁共振血管成像、彩色多普勒超声及经颅多普勒联合应用可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因作出客观评价,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5.
磁共振血管适影与常规磁共振成像检查相结合,可提高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准确率,而总的检查时间仅稍有延长,它可用于颅内动脉瘤、动脉闭塞性疾病、血管畸形与硬膜窦闭塞的诊断,也可用于颅外颈动脉(特别是颈动脉分叉处)病变的检查。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15例CT扫描显示脑白质疏松症的病人进行血流动力学研究,并与9例正常对照组行对比性研究,旨在搞清慢性脑缺血或代谢低下与白质疏松症的关系。结果发现,脑白质疏松患者白质局部脑血流量(rCBF)与正常人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脑血容量(CBV)及CBF对乙酰唑胺的反应性却无显著性差异。大脑皮层rCBF、rCBV及rCBF对乙酰唑胺的反应性在病人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无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颈动脉闭塞后不合并脑梗死患者的脑血液动力学变化与大脑半球组织代谢变化的相关性 ,作者观察了 10例颈动脉闭塞但不合并脑梗死的患者 ,年龄 50~ 79(平均 6 6 )岁。所有患者均有闭塞远端大脑中动脉 (MCA)供血区脑组织的氧摄取分数(OEF)升高 ,无继续脑缺血发作。颈动脉闭塞经脑血管造影确诊。所有病例均在入选前和观察 12~ 59个月后各行一次脑PET检查 ,计算双侧脑组织的局部脑血流量 (CBF)、脑血容量 (CBV)、OEF、脑氧代谢率 (CMRO2 )和脑葡萄糖代谢率 (CMRGlc)。同时选择2组正常人为对照组 ;一组 18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管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78例TIA患者,发病12周内行TCD、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及DSA检查,以DSA为金标准,分析3种检查结果的符合率。结果 DSA显示65例TIA患者存在颅内外动脉狭窄,占83.3%;159支动脉狭窄或闭塞中,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高于颅外动脉(52.2%vs 47.8%)。颅内动脉狭窄以大脑中动脉狭窄最多,占38.6%;颅外动脉狭窄以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多,占43.4%。频发TIA患者重度狭窄及闭塞发生率高于非频发TIA(69.6%vs 38.2%,P=0.011);TCD检查61例异常,占78.2%,发现98支血管病变,诊断为DSA的86.2%;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54例异常,占69.2%,发现137支动脉狭窄或闭塞,诊断为DSA的61.6%,其对椎动脉的狭窄或闭塞检出率低于DSA。结论颅内外脑动脉狭窄或闭塞是TIA的主要发病原因,TCD、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及DSA联合检查可对TIA病因作出客观评价及提供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9.
影像学是诊断脑梗死和脑内血肿主要方法。以下谈谈有关老年脑血管病影像学诊断的几个问题。1 颅外颈内动脉狭窄和闭塞的影像学诊断  颈动脉分叉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好发部位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继发溃疡、出血、血栓形成 ,最终导致颈内动脉狭窄和闭塞。血栓脱落则引起远端脑血管血栓栓塞 ,此外病变血管纤维化、机化 ,颈动脉夹层动脉瘤形成 ,也能导致颈内动脉狭窄和闭塞。195 4年 ,颅外段颈内动脉粥样硬化首次被认识到是缺血性脑梗死的主要原因。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 ,不但改善病变侧脑组织的血流灌注 ,而且显著…  相似文献   

10.
脑循环储备(cerebral circulation reserve capacity,CCR)功能变化对评价脑梗死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1].脑血管反应性( cerebrovascular reactivity,CVR)是CCR的一种常用的临床评价指标.CVR是脑血管在血压、脑灌注压、PCO2水平等变化时可通过血管舒缩来调节脑血流量稳定,这种脑血管的舒缩反应能力称为脑血管反应性.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 ultrasonography,TCD)评价脑血管反应性可以预测颈动脉闭塞的发生[2],脑梗死患者中颈动脉狭窄者占81.8%[3],因此,对脑血管反应性的评价对脑梗死患者的早期干预及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lymphocyte ratio,NLR)与颅外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15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进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显示为正常和单纯颅外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共129例,按颈动脉狭窄的程度分为5组,无狭窄组27例,轻度狭窄组30例(1%~49%),中度狭窄组19例(50%~69%),重度狭窄组34例(70%~99%)和闭塞组19例(100%),计算NLR,并进行比较。使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颅外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无狭窄组、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重度狭窄组和闭塞组的高血压比例分别为37.04%、66.67%、73.68%、70.59%、63.16%,糖尿病比例分别为14.81%、33.33%、57.89%、41.18%、42.11%,脑梗死比例分别为7.41%、30.00%、36.84%、55.88%、57.89%,NLR分别为1.46±0.42、1.73±0.45、2.37±0.82、2.41±0.82和2.75±1.31,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P=0.041,P=0.001,P=0.000)。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显示NLR(OR=3.146,95%CI:1.919~5.340,P=0.000)和年龄(OR=1.682,95%CI:1.197~2.340,P=0.002)为颅外颈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NLR与颅外颈动脉狭窄的风险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血液动力学异常是导致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在颈动脉(CA)闭塞性疾病中尤其如此。新近研究表明由CA狭窄或闭塞所致脑血管反应性损害患者同侧卒中或TLA发生的危险度明显增高。CA内膜剥脱术有益于防止有症状CA狭窄患者发生缺血性脑损害,已被广泛接受。但就无症状患者来说,手术是否有益尚有争论。据此,作者对无症状CA狭窄患者血液动力学改变进行了经颅多普勒(TCD)监测研究。  相似文献   

13.
在颈内动脉动脉瘤、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和颈部肿瘤累及到颈动脉时,若手术或血管内介入治疗都无法取得满意效果时,常常须结扎或闭塞颈动脉。然而,如对病人不加选择,这项操作引起的死亡率和致残率都很高。目前已有一些评估病人能否耐受永久性颈动脉闭塞或结扎的方法,其中,血管造影时暂时用球囊阻断颈内动脉,同时进行临床和脑循环监测的方法已被人们所认可。此外,术后为保证足够的脑灌注还须进行适当的监测和治疗。作者探讨了TCD在颈内动脉闭塞术病人处置中的综合应用。对33例打算行颈内动脉闭塞术的病人进行了TCD测量、血管收缩储…  相似文献   

14.
经DSA分析10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华人患者的病因特点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华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因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TCD、B超筛选过的1000例华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DSA资料,诊断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狭窄和闭塞的患者737例,将其分为脑梗死组471例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266例,分别对患者脑动脉狭窄及闭塞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000例患者中,871例有与症状相关的颅内外脑血管病变。其中明确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狭窄和闭塞的737例中,颅内病变367例,占49.8%;颅外病变245例,占33.2%;颅内外联合病变125例,占17.0%。脑梗死患者中颅内病变多于颅外病变(P=0.02),在椎基底动脉系统中表现尤为明显(P=0.002);而TIA患者颅内外病变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但颈动脉系统仍以颅内病变为主(P=0.04),而椎基底动脉系统则主要以颅外动脉病变为主(P=0.02),狭窄部位依次为颈内动脉起始部(25.7%)、大脑中动脉(18.7%)、椎动脉起始部(15.9%)。结论在华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颅内动脉病变发生率高于颅外动脉,但在TIA患者中,椎基底动脉病变仍以颅外病变为主。  相似文献   

15.
动脉内溶栓已发展为导管介入颅内循环,顶端抵达血凝块,并在释放药物前使血栓裂解。作者报道用此方法治疗的12例病人。 1991年1月~1995年2月,确诊为严重缺血性卒中病人的标准:(1)临床检查提示为大血管闭塞所致的卒中,年龄18岁~75岁;(2)入院时CT无实质性大片缺血的表现;(3)血管造影示大脑中动脉(MCA)或基底动脉(BA)闭塞,而无同侧颈内动脉或椎动脉颅外段闭塞;(4)病程不超过6h。重度高血压或有严重合并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检测脑梗死病人颅外颈动脉的临床价值,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一致性。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6月在我院诊治的临床疑似颈部血管性病变的脑梗死病人80例,所有病人给予超声和CTA检测,比较斑块性质、部位及狭窄情况。结果 80例病人超声和CTA检查发现斑块分别为112处和117处。超声与CTA对颅外颈动脉斑块发生部位、斑块性质与狭窄程度的检出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appa值分别为0.698、0.713、0.745。结论颅外颈动脉斑块和脑梗死关系密切,超声和CTA在检测颅外颈动脉斑块发生部位、斑块;性质与狭窄程度判定表现出良好的一致性,对颅外颈动脉检查具有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表现为缺血性脑卒中的脑动脉夹层(CAD)病人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及梗死机制。方法筛选入院治疗的20例CAD致缺血性卒中病人,根据夹层位置将病人分为颅外组(12例)和颅内组(8例),回顾性分析各组病人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结果,总结CAD致缺血性卒中病灶的形态和分布特征,确定其发病机制,并进行比较。结果 CAD部位:前循环夹层6例,其中左颈内动脉C1段夹层4例;大脑中动脉M1段夹层2例。后循环夹层14例,其中基底动脉夹层5例,椎动脉V4段夹层5例,椎动脉V3段夹层3例,基底动脉下段、椎动脉上段夹层1例。梗死机制比较:单纯栓塞性缺血性脑卒中,颅外组(5例)和颅内组(0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夹层闭塞穿支、栓塞合并血流动力学机制、夹层闭塞穿支合并栓塞所致缺血性脑卒中,颅外组和颅内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脑动脉夹层以颅外段多见,在诊断后循环夹层时需注意非常见部位夹层。颅外段多见CAD致栓塞性缺血性脑卒中;颅外、颅内段的其他CAD致梗死机制比较,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闭塞性病变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和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研究显示中国人与白种人在闭塞性脑血管病的分布上存在差异,这种差异被归因于种族的不同或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不同.印度的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患病率介于白人和东方人之间[1].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特征为脑梗死患者和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均是颅内病变多于颅外病变,但椎基底动脉短暂脑缺血发作则以颅外病变为主[2].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分布特征为颈动脉狭窄、颅外动脉狭窄高于中青年患者,颅外动脉狭窄高于颅内动脉狭窄,而青年患者颅内动脉狭窄高于颅外动脉狭窄,老年患者前循环及后循环动脉狭窄明显高于中青年患者[3].本文回顾性分析老年与中青年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和颅外颈动脉狭窄的患病率以及相关的血管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颈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会发生脑血流动力学和代谢改变以代偿脑血流量下降。目前,只有PET才有可能对脑的适应性状态进行完整的评估。近红外线波谱(NIRS)是一种无创技术,可对脑血红蛋白的波动进行实时评估,已用于脑血容量和脑血管舒缩反应性(VMR)的检测。另外,通过对脑吸收和散射系数的绝对测定,NIRS技术可在血流处原位测定氧合血红蛋白和去氧血红蛋白的浓度。 为了评估脑血流动力学状态的各个方面,Vernieri等对27例有症状和无症状颈动脉闭塞患者和30位健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测分析颅外段颈内动脉(ICA)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与颅内段狭窄或闭塞性病变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外科因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住院的患者。入院后常规行颈动脉CDFI检查,经DSA证实为单侧颅内段ICA狭窄或闭塞患者共288例,并根据病变程度将患者分为<70%狭窄组(136例)、70%~99%狭窄组(86例)、闭塞组(66例)3组;选择同期DSA证实无颅内段ICA病变的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者为对照组(122例)。比较4组间颅外段ICA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末流速(EDV)、血管阻力指数(RI)的差异性,分析4组间颅外段ICA CDFI频谱特征。结果410例患者检测结果分析显示:(1)ICA颅内段70%~99%狭窄组、闭塞组患者的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70%狭窄组、对照组[分别为73.3%(63/86)、95.5%(63/66)、31.6%(43/136)、26.2%(32/122);均P<0.01]。(2)ICA颅内段70%~99%狭窄组和闭塞组患者的患侧ICA颅外段PSV、EDV明显低于<70%狭窄组[PSV:(41±14)、(40±13)cm/s比(86±15)cm/s;EDV(13±7)、(10±4)cm/s比(33±8)cm/s],而RI值明显升高[(0.69±0.12)、(0.77±0.05)比(0.62±0.06)],闭塞组患者ICA颅外段EDV明显低于70%~99%狭窄组,RI明显高于70%~99%狭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70%~99%狭窄组和闭塞组颅外段ICA CDFI血流频谱呈现低速高阻力性血流改变特征,闭塞组患侧ICA颅外段表现为舒张期血流消失者占1.5%(1/66例),舒张期血流方向逆转者占48.5%(32/66)。结论ICA颅内段70%~99%狭窄或闭塞时,颅外段ICA CDFI频谱特征呈现低速高阻力性血流动力学改变。ICA颅外段出现“振荡”频谱时,高度提示ICA颅内段闭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