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月经量多是妇科常见病。本病的病机多系血热迫血妄行或气虚不能固摄所致。治疗原则常采用清热凉血止血或益气止血法。至于清热止血和益气止血的具体方法如清热凉血止血,疏肝清热止血,养阴清热止血,益气固脱止血,益气补中止血等等,这里不多赘述。下面拟就血热月经量多的变证——气虚血热或气阴两虚血热谈谈个人的治疗体会:  相似文献   

2.
甘苦合化法是指苦寒药和甘寒药相配,以苦寒清热、甘寒养阴,且养阴药常数倍于清热药,使清热而不伤阴的治疗方法。甘苦合化法在《温病条辨》中被广泛运用,涉及卫、气、营、血各个阶段,其适宜病证包括小便不利、下痢、大便不通以及热伤营血诸证,病机均包含热盛阴伤,治当清热养阴。具体运用时,可加入咸寒、酸寒之品,配合苦寒药增强清热凉血的效果;亦可加入酸味药配合甘寒药以酸甘化阴,增强养阴的作用。并应根据临床实际情况适当加强清热力度,火热毒盛者当以清热解毒为先;伤及阴血之时,又当注意凉血养血,尚可配合益气之品以益气生津、益气生血。  相似文献   

3.
治血之法,笔者书其归纳为清热凉血、滋阴凉血、祛瘀止血、收敛止血、清热泻火、滋阴降火、健脾益气、益气固脱、清气降气、温补益气等十法.并对各法之治则、用药做了介绍。  相似文献   

4.
杨家林教授认为月经先期的治疗宜清热、益气、养阴为主,兼顾经量的异常.泻其有余.补其不足,注意顾护阴液,协调气、阴、血之平衡.  相似文献   

5.
介绍邹燕勤教授应用补益肾元、益气健脾、补气养阴、疏风清热、清热凉血、化瘀止血等法辨证治疗单纯性血尿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清热益气方治疗衣原体感染性宫颈炎的临床疗效及对人β防御素-2(hBD-2)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衣原体感染性宫颈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与西药对照组各30例,中药组采用清热益气方,西药组用强力霉素胶囊,共治疗14d观察疗效。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检测两组患者的宫颈中hBD-2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清热益气方与强力霉素对衣原体感染性宫颈炎疗效相当,总有效率为73.3%。但对hBD-2基因表达的影响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清热益气方能调节其表达增强,强力霉素对其影响较弱。结论清热益气方治疗衣原体感染性宫颈炎疗效较好,能增强宫颈粘膜hBD-2 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内伤发热是因脏腑气血虚损失调引起,有虚实之分。本证以低热为多见,偶可表现为高热,也有患者仅自觉发热且触其机肤有热感等。发热可兼恶寒、伴头晕、神倦、自汗、盗汗、脉弱等。一般病程缓慢。中医辨证分阴虚内热型,气虚血亏型,肝经郁热型和淤血内结型等。治疗分别以滋阴清热法,益气生血甘温除热法,疏肝解郁清热法和活血祛淤法等。  相似文献   

8.
蔡慎初教授认为气虚气滞,邪热瘀结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之中医病机,故临床以益气理气,清热活血为治法,强调补中求通、疏肝和胃、寒热平调、调气和血,自创“治萎化异汤”治疗本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单兆伟教授运用益气清热护膜法治疗消化性溃疡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单兆伟教授对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有很深的造诣,他认为脾气亏虚是消化性溃疡最基本的病机。同时结合现代人体质形盛体实、湿热蕴积的特点,确立以益气健脾清热护膜为治疗大法,筛选出益气清热护膜方,临床运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益气清热针药并用法治疗急性期风热中络型面瘫伴耳后疼痛临床研究。方法将90例急性面瘫伴有耳后疼痛患者随机分为普通针刺组、益气清热针刺组及益气清热针药并用组即治疗组3组,每组各30例。普通针刺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针刺选患侧阳白、太阳、丝竹空、四白、颧髎、地仓、颊车、牵正、承浆、双侧合谷及风池;益气清热针刺组在普通针刺组基础上加取双侧足三里、百会、外关、大椎等穴位;治疗组在益气清热针刺组基础上配伍玉屏风散加减(黄芪、白术、防风、炒山栀、金银花、僵蚕、地龙)。3组治疗均以3周为1个疗程。观察3组治疗前后耳后疼痛评分、急性期耳后疼痛持续时间、多伦多面神经功能评分及总体疗效。结果3组患者在治疗后耳后疼痛持续天数组间比较皆具有统计学差异,而治疗组明显少于其他两组(P<0.01)。3组患者面神经评分比较,治疗前3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组间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而治疗组明显高于其他2组;3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皆具有显著差异(P<0.01);3组面瘫患者疗效比较皆具有显著差异(P<0.01),但治疗组优于其他2组。结论益气清热针药并用法对于改善急性期风热中络型面瘫伴耳后疼痛具有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11.
单兆伟教授对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有很深的造诣,他认为脾气亏虚是消化性溃疡最基本的病机。同时结合现代人体质形盛体实、湿热蕴积的特点,确立以益气健脾清热护膜为治疗大法,筛选出益气清热护膜方,临床运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丁济南医师在治疗内科杂病中,善于通察整体,细审阴阳,对血证的治疗积验颇丰。他认为血证以火热、气虚与血淤为主。对于血暴出者,须益气摄血,以救燃眉之急,对于慢性出血,多因阴阳之偏,气血不相守,须随证之虚实寒热,审因治本,运用祛风清热,健脾疏肝,滋阴配阳,止血行淤等治则,收到较好的效果。试分述之:  相似文献   

13.
介绍熊磊教授治疗小儿咳嗽的经验 ,其治咳 8法为 :宣肺散寒、疏风清热、涤痰清肺、涤痰通腑、清燥利咽、清热泻肺、养阴清燥、益气健脾等法。  相似文献   

14.
红皮病型银屑病为皮肤科疑难重症,皮损泛发全身,累及表皮较大面积,燕京赵氏皮科流派创始人赵炳南教授认为本病病位在血,血分热邪、血分毒邪、血分阴虚为3大关键因素。本病主因血分蕴热化火,进而内生或外受毒邪引动血分火邪,火毒炽盛,郁于营血,外发肌肤而来,后期迁延则以血分阴伤为主,正虚邪恋;治疗上赵炳南教授从血分出发,总以“清热、解毒、养阴”为纲,随病情发展,分期治以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清营护心,养阴益气、清解余邪。  相似文献   

15.
高允珊 《疑难病杂志》2009,8(2):101-102
目的观察健脾益气、养阴清热法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将106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8例和对照组48例。2组患者均保持原有糖尿病饮食、运动、生活规律及降糖药物。治疗组在以上基础上加服健脾益气、养阴清热中药,观察2组治疗前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G)、胰岛素(FINS)及胰岛素敏感指数(ISI)等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健脾益气、养阴清热法,能降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是治疗糖尿病有效方剂。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宋艳丽教授从“治风先治血”角度辨治特应性皮炎经验。宋教授认为特应性皮炎的中医发病机制包括血虚、血燥、血瘀、血热生风等,临床采用益气生血、养阴润燥、活血化瘀、清热凉血治法,并应用经验方芪归润燥方治疗,效果明显。因此,本文简要阐述“治风先治血”的理论内涵,并基于此探讨特应性皮炎相关病因病机,归纳本病“血”的虚实变化,进而引出宋教授应用芪归润燥方治疗本病的临床见解,侧重探讨组方思路和用药特色,并举验案,以资临床。  相似文献   

17.
现如今随着社会经济水平和消费能力的提升,生活压力的增加及其节奏的加快,可导致妇女饮食失节或缺乏体育锻炼,复有因情绪调节失利者,现治疗产后恶露不绝显得尤为重要.通过阅读并研究大量的古籍,梳理历史脉络,总结产后恶露不绝病因病机为瘀血阻滞、气血亏虚、热搏血分,治法为益气摄血法、清热滋阴法、活血化瘀法等,以求对现代治疗产后恶露不绝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中医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笔者根据消渴症“津涸热淫”的病理特点,采用养阴清热、凉血活血等法治疗本病,每多获效,介绍如下。一、养阴清热益气生津法消渴病阳明热盛,损伤胃阴,阴虚火浮,肺胃阴伤,治节失职,运化失司,水谷精微不能充养五脏六腑,故不惟阴伤,气亦暗耗,虚火上僭目络,迫血妄行。症见视网膜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益气清热活血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组织增殖相关抗原Ki-67和环氧合酶(COX)表达的影响。方法5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有中、重度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患者,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22例,服用益气清热活血方为治疗组,胃复春为对照组,疗程12月,观察治疗前后症状及胃镜病理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及病理改善优于对照组,益气清热活血方能减轻Ki-67、COX-2表达,治疗组还能增加COX-1表达的作用。结论益气活血清热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机制可能与减少COX-2表达,减轻病变组织增殖活性,增加前列腺素合成,促进黏膜修复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益气清热膏联合厄贝沙坦治疗慢性肾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益气清热膏联合厄贝沙坦治疗慢性肾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慢性肾炎患者80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仅用厄贝沙坦单独治疗,治疗组使用益气清热膏联合厄贝沙坦进行治疗。12周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者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尿蛋白水平下降也更明显(P0.01)。结论使用益气清热膏联合厄贝沙坦来治疗慢性肾炎具有良好的疗效,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尿蛋白水平,达到治愈慢性肾炎或者延缓肾功能不全进展的目的,并不影响肝功能,没有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