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严重狭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CC)形成与功能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的方法,按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为3组:A组:狭窄90%~94%;B组:狭窄95%~99%;C组:狭窄100%。采用Rentrop标准评价CCC形成,将266例患者分为CCC形成组与无CCC形成组;对CCC形成组者,按Werner冠状动脉侧支连接(CC)标准评价CCC功能,分为CC 0级、CC 1级、CC 2级3组,比较分析266例冠状动脉严重狭窄CAD患者、401支冠状动脉CCC形成和功能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C组CCC形成比例高于A与B组(P<0.05 ), B组CCC形成比例高于A组(P<0.05); CCC形成组与无CCC形成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比例、MI、血清HDL-C及L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CCC形成患者中,CC 2级组血清HDL-C最高、LDL-C最低,CC 0级组血清HDL-C水平最低、LDL-C最高(P<0.05)。结论:在严重狭窄冠状动脉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是CCC形成与功能的主要影响因素,CCC形成比例随着狭窄程度加重而升高;在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的CAD患者,血清HDL-C及LDL-C水平与CCC的形成无关;但与CCC功能有关,HDL-C水平高者CCC功能好,而LDL-C水平高者则CCC功能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的冠心病患者(CAD)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CC)形成与临床意义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的方法,按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为3组:A组狭窄90%~94%,B组狭窄95%~99%,C组狭窄100%。采用Rentrop标准评价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并对照分析侧支循环形成的良好率,将106例患者分为CCC形成组与无CCC形成组;CCC按Werner冠状动脉侧支连接(CC)标准评价CCC功能,分为CC 0级、CC 1级、CC 2级3组,比较分析106例冠状动脉严重狭窄CAD患者、160支冠状动脉CCC形成和功能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C组侧支循环良好率高于A与B组(P<0.05),B组侧支循环良好率高于A组(P<0.05);CCC形成组与无CCC形成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比例、心肌梗死(MI)、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CCC形成患者中,CC 2级组血清HDL-C最高、LDL-C最低,CC 0级组血清HDL-C水平最低、LDL-C最高(P<0.05)。结论在严重狭窄冠状动脉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是CCC形成与功能的主要影响因素,良好CCC形成比例随着狭窄程度加重而升高;在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的CAD患者,血清HDL-C及LDL-C水平与CCC的形成无关;但与CCC功能有关,HDL-C水平高者CCC功能好,而LDL-C水平高者则CCC功能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影响冠心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相关因素进行评估。方法 回顾性分析 142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管腔狭窄≥ 75 %的冠心病人的侧支循环开放情况 ,以及与高血压、冠状动脉病变部位及左室后壁厚度的关系。结果 在高血压组侧支循环为Ⅱ~Ⅲ级形式的占 70 .3% ,而在非高血压组占44 .35 % ,差异有显著性 ( R =0 .36 2 ,P <0 .0 1) ;右冠状动脉病变的Ⅱ~Ⅲ级形式占 6 1.91% ,而在左冠脉病变中仅占 40 .5 1% ,差异有显著性 ( R =0 .40 0 ,P <0 .0 1) ;侧支循环开放程度与左室后壁厚度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开放数量在高血压和右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中明显增加 ,左心室后壁厚度与侧支循环开放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沈文均  周建庆 《宁波医学》2000,12(4):166-167
目的 对影响冠心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相关因素进行评估。方法 回顾性分析142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管腔狭窄≥75%的冠心病人的侧支循环开放情况,以及与高血压、冠状动脉病变部位及左这一壁厚度的关系。结果 在高血压组侧支循环为Ⅱ ̄Ⅲ级形式占70.3%,而在 高血压 占44.355,差异有显著性;右冠状动脉病变的Ⅱ ̄Ⅲ级形式占61.91%,而在左冠脉病以占40.515,差异有显著性;侧支循环开放程度与  相似文献   

5.
邹文淑  陈练 《西部医学》2006,18(4):404-405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与冠心病(CHD)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将197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结果的SCA患者分为正常对照组(非CHD组)31例、CHD无侧支循环组136例、CHD有侧支循环组30例,分析各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与非CHD组相比,CHD组男性发病明显多于女性,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者明显增高(P<0.05);与CHD无侧支组相比,CHD有侧支组病变以3支、多支及次全闭塞为主(P<0.05),右冠脉病变最多;无侧支组以单支、前降支病变为主。糖尿病、吸烟、血脂异常、不稳定心绞痛、心功能不全、室壁瘤、心肌梗死、左主干病变的发生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与CHD合并3支、多支病变及次全闭塞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冠心病患者侧支循环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90例临床诊断为冠心病患者进行冠状动脉赞赏影,62例有冠状动脉狭窄,其中20例存在侧支循环,占32.3%。经分析发现侧支循环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有关,病变越严重,侧支循环发生率越高,多支病变单支病变更易形成侧支循环。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在完全闭塞病变的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CC)建立的影响因素和临床意义,为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有1支以上冠状动脉闭塞的冠心病患者96例,按有无CCC分为两组:CCC组(n=56)和无CCC组(n=40).CCC积分采用Cohen和Rentrop法.造影采用右前斜30°摄影并计算左室射血分数(EF).室壁运动记分按Cortina方法.所有随访均采用门诊和电话相结合,约半年一次,内容包括心脏事件、心功能情况和死亡.结果 ①CCC的建立与心绞痛病程有明显的正相关性(P<0.01);与每日吸烟量可能有负相关性(r=-1.721,P=0.093).②CCC组与无CCC组相比,左室EF高(66.21±11.64)%和(42.78±11.02)%,心功能好(P<0.01);室壁运动积分低(8.18±1.68)分和(11.55±1.26)分,室壁运动障碍轻(P<0.01);室壁瘤的发生率低(3.6%和20.0%,χ2=5.10,P<0.05).③随访84例(87.5%),平均15.6个月,无CCC组有2例因充血性心力衰竭死亡,CCC组无死亡.心功能CCC组明显好于无CCC组(P<0.01).结论 心绞痛病程与CCC有明显的正相关.CCC对左心室功能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并可以改善冠状动脉闭塞患者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8.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对冠心病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对冠心病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主要分支狭窄≥75 %的 42例冠心病患者 ,依据冠状动脉造影影像将研究对象分为冠心病伴或不伴侧支循环两组。统计分析两组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室壁瘤的发生率 ;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测左室射血分数 ,1 2导同步心电图测定QTc离散度。结果 :伴与不伴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两组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差异不显著 (P >0 .0 5) ;但无侧支循环患者乳头肌功能失调、室壁瘤的发生率较高 (P <0 .0 1 ) ,左室射血分数低 ,QTc离散度增加。结论 :侧支循环的建立可改善冠心病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李文华 《海南医学》2002,13(12):145-146
目的:为了探讨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临床价值。方法:本文对68例心肌梗塞(MI)患者冠脉造影及三年随访资料研究。结果:16例侧支积分>1(CC组),和12例侧支积分<1(NCC组)。与NCC组比较,CC组的多支病变及冠脉次全闭塞率较高(P<0.01);侧支循环及心功能较好(P<0.01-0.05)。两组的冠脉狭窄,迂曲,钙化程度相似(P<0.05)。随访发现,CC组的近两年内心功能优于NCC组(P<0.01),心绞痛及再MI率高于,而死亡率低于NCC组(P<0.01)。但两组的MI后第三年预后相似(P>0.05)。提示,侧支循环存在是MI后心绞痛及再MI的原因;侧支循环对MI急性期及MI后两年内有重要保护作用,而对三年预后无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意义及影响侧支循环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冠状动脉闭塞病变的患者298例,根据冠状动脉影结果分为两组:有侧支循环组(n=148)和无侧支循环组(n=150)。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吸烟史、饮酒史、血脂、以及冠状动脉管炎病变特点、闭塞程度与侧支循环的关系。结果:与无侧支循环组相比,有侧支循环组患者中多支冠状动脉闭塞率及完全闭塞率明显增高(分别为39.2%比10.7%,P<0.01;85.8%比28.0%,P<0.01)。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也证实:闭塞血管数及闭塞程度与侧支循环形成间存在有意义的回归关系。结论:侧支循环多出现在病变严重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是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冠心病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侧枝循环形成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冠心病患者(148例)的危险因素资料,并作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积分和侧枝循环Rentrop分级,分析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侧枝循环形成的关系。结果:Gensini积分与侧枝循环的形成独立正相关;简单相关显示:Rentrop分级与高血压病史、收缩压、Gensini积分显著正相关;多元逐步回归显示:Rentrop分级与吸烟年数和高血压病史独立正相关。结论: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是侧枝循环的独立影响因素,也是侧枝循环形成程度的相关因素,此外吸烟年数,高血压病促进了侧枝循环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对冠脉侧支循环的影响及与血清ADMA浓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糖尿病对严重冠脉狭窄患者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以及与血清ADMA浓度的关系. 方法 收集主要冠脉至少有一支狭窄程度在95%以上的112例冠心病患者,分为糖尿病与非糖尿病组,测定其血清ADMA浓度.采用Rentrop法对冠脉侧支循环进行分级.同时测定两组血清ADMA浓度. 结果 糖尿病组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的比例高于非糖尿病组(P=0.043,P<0.05),其血清ADMA浓度也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P=0.000,P<0.01);合并糖尿病的侧支循环不良患者血清ADMA浓度显著高于无糖尿病患者(P=0.001,P<0.01).结论 糖尿病抑制严重冠脉狭窄的冠心病患者侧支循环的形成,且与患者血清ADMA浓度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非糖尿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浓度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非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63例,3支主要冠状动脉中至少有1支狭窄达90%以上,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浓度,按照Rentrop方法对冠状动脉侧支循环进行分级。结果CCC0级组和CCCl级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13.28±2.85μmol/L,12.19±2.61μmol/L)明显高于CCC2级组和CCC3级组(11.10±2.25μmol/L,8.92±1.23μmol/L,P=0.000)。按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将患者分为正常浓度组和高浓度组2个亚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在侧支形成不良组的分布高于侧支形成良好组(P=0.029)。结论在严重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非糖尿病患者中,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能是冠状动脉侧支形成的一个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王爱华  王营 《海南医学》2002,13(12):144-145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在缺血预适应(IPC)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本研究对160例心肌梗塞(MI)前有心肌缺血发作(IPC组)和122例MI前无心肌缺血发作(NIPC组)的动态ECG、CK-MB、冠状动脉造影进行研究。结果:与NIPC组相比,IPC组MI范围较少(P<0.01)、心功能较好(P<0.05)、侧支循环较丰富(P<0.01)。结论:提示侧支循环形成在缺血预适应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女性冠心病患者侧支循环的建立及影响因素进行探讨。方法:入选病例为1999—2004年在我心脏中心住院的240例女性冠心病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对侧支循环的建立及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有无侧支循环的患者比较:CABG史、血管闭塞、病变支数、病变处数、最大狭窄程度、回旋支病变、右冠病变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血管闭塞是形成侧支循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OR=31.6)。结论:与男性冠心病患者侧支循环影响因素一致,血管闭塞是女性冠心病患者形成侧支循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建立慢性心肌缺血及侧支循环动物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一种建立慢性心肌缺血及侧支循环动物模型的简易方法,方法:健康小型猪10只,开胸游离冠状动脉左回旋支(LCX)主干,采用改良Ameroid方法,制作左回旋支慢性狭窄及心肌缺血后侧支循环生成模型,术前及术后3周分别进行冠脉影及超声心功能检查,结果:4只LCX完全闭塞,5只狭窄大于75%,心肌收缩及舒张功能明显下降,左前降支血管增粗,迂回,多支分支伸向缺血区形成血管网,无心肌梗死表现,结论:采用Ameroid细窄器可以成功地制作慢性心肌缺血及侧支循环形成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和非糖尿病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比观察了糖尿病和非糖尿病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开放的情况,探讨糖尿病对冠脉倒支循环形成的影响。方法将经冠脉造影证实至少有一支冠脉血管直径狭窄≥75%的385例冠心病患者按有无糖尿病分成两组,在以55岁为界分为4个亚组,进行侧支循环情况比较。结果 冠脉开放率糖尿病组(44.5%)低于非糖尿病组(69.5%),P<0.05;其中<55岁糖尿病组(68.0%)高于非糖尿病组(37.7%),P<0.05;≥55岁糖尿病组(42.2%)低于非糖尿病组(67.4%),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冠脉侧支循环发展程度与糖尿病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糖尿病前期冠心病患者血糖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冠心病(CHD)3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冠状动脉造影病变程度以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是否弥漫性病变和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总积分三方面表示;根据空腹血糖(FPG)及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h血浆葡萄糖(2hPG)水平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4组:血糖正常组(FPG〈5.6mmol/L且2hPG〈7.8mmol/L,97例)、单纯血糖受损组(5.6≤FPG〈7.0mmol/L且2hPG〈7.8mmol/L,99例)、单纯糖耐量受损组(FPG〈5.6mmol/L且7.8≤2hPG〈11.1mmol/L,111例)以及复合糖耐量受损组(5.6≤FPG〈7.0mmol/L且7.8≤2hPG〈11.1mmol/L,79例)。进行组间冠心病危险因素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比较,对FPG、2hPG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空腹血糖受损组、糖耐量受损组、复合糖耐量受损组的冠状动脉弥漫性病变、冠状动脉病变总积分、多支病变发生率均高于血糖正常组(P均〈0.05);尤以复合糖耐量受损组更严重;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受损两组间冠状动脉弥漫性病变、冠状动脉病变总积分、多支病变发生率无差异(P均〉0.05)。2hPG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r=0.437;P〈0.05)、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积分(r=0.516;P〈0.05)呈正相关。FPG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r=0.397;P〈0.05)、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积分(r=0.435;P〈0.05)呈正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2hPG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B=0.357,P〈0.05)、冠状动脉病变总积分(β=0.367,P〈0.05)独立相关。FPG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β=0.308,P〈0.05)、冠状动脉病变总积分(β=0.293,P〈0.05)独立相关。结论IGT、IFG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加重冠状动脉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9.
陆四  孟照辉 《医学综述》2014,(12):2113-2115
心脏侧支循环的功能主要是在冠状动脉血流供运不足或血流中断时为缺血区域提供血流供运,以防止或减少心肌梗死面积。侧支循环主要存在于慢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也存在于部分造影正常的人。其形成的影响因素目前认为与冠状动脉狭窄时间及程度、缺血缺氧、剪切力、血管生长因子、趋化因子及蛋白酶等有关;其意义主要认为既有改善临床症状、保护缺血心肌、防止或减少心肌梗死面积,降低临床病死率以及评估病情严重程度等作用。冠心病患者侧支循环的影响因素以及临床意义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