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家兔感染EHFV-J10株后,用PAP方法、单克隆荧光抗体法及间接IFA检测了外周血淋巴细胞内病毒抗原反应,发现:感染后第5天,病毒抗原开始在淋巴细胞胞浆内出现,第6~8天抗原反应性较强,第10天后阳性抗原逐渐消失。结果还表明,用PAP法对淋巴细胞内EHFV抗原检出的阳性动物数明显高于单克隆荧光抗体法和IFA法,且抗原检出时间早于后2种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间接免疫荧光法(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IEA)检测麻疹病毒抗原对儿童麻疹病毒(measles virus,MV)感染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观察86例临床诊断麻疹的患儿,在发病的不同阶段IFA检测痰液MV抗原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gymelinked img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中MV特异性LgM抗体,采集30份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痰液进行IFA麻疹病毒抗原检测,比较分析检测结果.结果:86例中发病7 d内IFA测抗原ELISA测抗体两种方法的阳性率为分别为97.1%和16.2%;7 d后为33.3%和88.9%,P均<0.01.IFA测抗原阳性率与检测时间的相关系数为-0.91,P=0.02;ELISA测抗体阳性率与检测时间的相关系数为0.97,P=0.04.30份对照组的标本MV抗原检测均为阴性,IFA测抗原的特异性与敏感性分别是100%和97.1%.结论:IFA测抗原在疾病早期检出阳性率高,阳性检出率与检测时间成负相关,IFA测抗原痰液麻疹病毒抗原是一种早期快速、特异敏感的实验室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HHV-8组合抗原ELISA检测法与潜伏态病毒IFA法的检测灵敏性与特异性,并验证组合抗原ELISA法作为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的可行性。方法组合抗原ELISA检测法与潜伏态病毒IFA法对32例法国AIDS相关KS患者血清和23例法国肝移植后皮肤癌患者血清检测对比;组合抗原法对12例新疆地区KS患者血清和不同地区儿童血清进行HHV-8检测,结果32例KS患者血清组合抗原ELISA与潜伏态IFA的检出效率分别为75.0%和40.6%,其中潜伏态IFA检出的13例阳性血清,12例被组合抗原ELISA成功检出。潜伏态IFA检测阴性的19例KS血清中,组合抗原检出12例阳性血清;23例肝移植后皮肤癌患者血清潜伏态IFA检测全部阴性,而组合抗原ELISA检出1例弱阳性,2方法符合率达95.6%。组合抗原对不同地区小样本血清HHV-8检测显示出不同的结果:新疆地区12例KS血清阳性率100%;儿童血清HHV-8检测结果:新疆地区儿童感染率17.8%,四川儿童1.4%,法国儿童0。结论该实验室建立的HHV-8组合抗原ELISA法在灵敏性方面较传统方法有明显提高,特异性方面差异较小,HHV-8组合抗原ELISA初步具备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的灵敏性、特异性要求。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ELISA(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IFA(immuno-fluorescence assay)和WB(Western blot)三种方法在大鼠仙台病毒血清学检测中的差异。方法仙台病毒蛋白抗原经凝胶电泳分离转移后用于血清学检测的WB方法;使用IFA、ELISA方法对20份无菌大鼠、227份SPF大鼠以及63份清洁级大鼠送检血清样品进行检测,阳性及可疑样品用WB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 20份无菌大鼠血清样品被3种方法检测为仙台病毒抗体阴性;SPF级大鼠样品被IFA方法判定为阴性,1.32%(3/227)被ELISA方法判定为阳性,其中有2/3被WB确认为阳性;ELISA、IFA和WB在清洁级大鼠样品中检出仙台病毒的阳性率分别为为18.12%、11.34%和15.87%。结论三种检测方法灵敏度从高到低依次为ELISA、WB和IFA。WB方法可作为IFA和ELISA难以确定结果的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5.
<正>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在某些原代及传代细胞上能适应增殖,国内外已有过报道。但用对轮状病毒十分敏感的恒河猴胚肾MA-104细胞培养和增殖EHFV并与通常使用分离该病毒的Vero-E_θ细胞进行繁殖动态观察,尚未有过报道。本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比较观察EHF病毒在两种细胞上的增殖动态,为MA-104细胞代替常规Vero—E_θ细胞用于该病毒的分离、传代等研究以及抗原片的制备提供依据。材料与方法一、EHFV:陈株,采用A549人肺癌细胞系  相似文献   

6.
猴疱疹病毒(B病毒)抗体检测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HSV-1作抗原的玻片酶免疫法(EIA)用于B病毒抗体检测的可靠性进行研究。方法 用HSV-1为抗原的玻片酶免疫法(EIA)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与B病毒为抗原的斑点酶免疫法(DIA)、免疫荧光法(IFA)及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猕猴血清进行B病毒抗体检测的比较分析。结果 HSV-1为抗原的EIA与B病毒为抗原的DIA、IFA和ELISA检测结果的符合率分别为100%、95.6%和97.4%;HSV-1为抗原的EIA检测确定的阴性血清样本,经B病毒抗原的IFA检测均为阴性;在HSV-1为抗原的EIA确定的779份阴性血清中,经B病毒抗原的ELISA检测,有2.6%(20份)为阳性;HSV-1抗原的EIA和HSV-1为抗原的ELISA检测均为阴性的20份血清样本,经B病毒抗原的ELISA检测,18份仍为检出阴性,2份为阳性。结论 HSV-1为抗原的EIA的检测结果与B病毒抗原的DIA、IFA和ELISA的检测结果一致性较好。同时,用HSV-1抗原进行B病毒抗体检测,存在极少数阳性动物漏检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以SRV-1蔗糖梯度离心纯化抗原免疫SPF级的BALB/c小鼠,用SP2/0骨髓瘤细胞与免疫小鼠脾细胞融合。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抗体,抗原为感染SRV-110d的Raji细胞。筛选出两株SRV-1小鼠杂交瘤细胞株及单克隆抗体(McAb)C_4和C_(15)。两株杂交瘤细胞经3次克隆后分别注入同品系的小鼠腹腔,所产生的腹水经IFA和ELISA法测定其滴度为1:800~1:1600。经琼脂免疫双扩散法鉴定,C_4McAb  相似文献   

8.
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65份不同来源临床标本中HSV抗原,其结果分别与病毒分离和间接免疫荧光法(IFA)进行比较。病毒分离的阳性率为40%(26/65),接种后72h内出现典型细胞病变的占53.85%(14/26)。34份临床标本同时做IFA检测,阳性率为38.2%(13/34)。ELISA检测的阳性率为35.4%(23/65),与病毒分离和IFA结果的符合率分  相似文献   

9.
本次试验研究表明:实验大白鼠吸入EHFV气溶胶后第5天部份实验鼠血中即可检测到EHFV抗原,14天后EHF抗原全部消失,病毒血症可持续7天左右;第7天肺组织中可检测到EHF抗原其IF强度和病毒感染滴度亦随感染时间而增高。EHF抗原阳性的肺组织中IgA水平显著高于EHF抗原阴性的肺。肺组织中IgA的增高可能有促进EHFV的感染,这对研究EHFV气溶胶感染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从湖北省不同疫区 EHF 病人中分离的40株 EHFV,用12个单克隆抗体以直接或间接 IFA 对其抗原性进行比较。证明它们的抗原性有差异。抗原性的差异不但存在于不同地区的毒株,而且存在于同一地区的不同毒株。且大多数的毒株能同抗汉坦病毒单克隆抗体反应,说明 EHFV 抗原结构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1.
用 Vero-E。细胞从164份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血浆或尿液中分离到126株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经 IFA 和 ELISA 法检查,病毒在细胞培养中稳定地增殖,病毒效价随传代次数增加而升高,随意对其中两株病毒(来源于血浆的 EHFV_(435)株和尿液的 EHFV_(114)株)进行了初步血清学鉴定和单克隆抗体分析发现:①对恢复期血清抗体效价较急性期有4倍以上升高;②抗原性与EHFVA_9株和汉坦病毒76-118株关系密切;与来自湖北疫区黑线姬鼠的病毒有抗原性差异;③病毒的感染性能被兔抗 EHFVN 清所中和。④当病毒传至第7代时,电镜下可见圆形和椭圆形颗粒。以上结果表明早期患者约80%存在病毒血症。还提示肾损害与病毒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2.
将EFIFV_(114)株感染MA_(104)、BSC细胞获得成功,病毒抗原检出时间分别在病毒感染细胞后第一代的第4天和第6天,病毒抗原在 MA_(104)细胞上的检出时间较 Vero-E。细胞早两天,并且具有与 Vero-E_6细胞相同的生长特性。病毒释放商峰在其感染细胞后第9~13天,病毒在两株细胞中的效价均可达到 TCID_(50)10~(-6)/0.1ml,这一研究为 EHFV 提供了新的细胞系统。  相似文献   

13.
采用3种不同的固定液(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乙醇、B-5固定液)及固定时间,分别对3种含有不同抗原的组织进行固定,应用石蜡切片免疫组化染色比较他们的结果,发现:固定时间以6~12h最佳;而检测不同抗原应选择不同的固定液,检测B淋巴细胞L26抗原,应首选B-5固定液,检测Vimentin及EHFV抗原以10%NBF最佳。  相似文献   

14.
采用病毒盲传的方法,检测流行性出血热(EHF)早期患者血液标本中的 EHF 病毒,阳性率为79.7%(145/182).病毒抗原量随盲传时间延长而增加,病毒增殖高峰期在其感染细胞后的9~13d.细胞感染病毒后出现空泡样变,粗面内质网扩张,并在感染细胞内找到病毒颗粒和病毒包涵体.以上结果为研究 EHF 病毒的增殖特征提供了新的依据,并指出病毒盲传的方法是提高临床标本中病毒检出率的有益方法.  相似文献   

15.
鼠痘病毒潜伏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经实验前后的普通级和清洁级K M,BALB/c,C57BL小鼠,分别用IFA,ELISA、PAP和ABC法方法检测小鼠血清中的LCMV、EHFV、MPV、MHV,仙台病毒抗体和抗原,电镜检查组织中的病毒颗粒。结果显示:未经实验及经实验15d和30d后的抗体和抗原。电镜检查组织中的病毒颗粒。经实验60天后检测普通级KM和BALB/c小鼠鼠痘各品系小鼠血清病毒抗体均为阴性,经实验60于后检测普通级K  相似文献   

16.
Using the Z-10 strain of 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virus (EHFV) as seed, and the primary cell of Meriones unguiculatus kidney tissue as incubation cell, a propiolactone inactivated 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EHF) vaccine was prepared, according to a similar procedure required for the production of biological products such as the Japanese B encephalitis vaccine. Besides the EHFV antigen detected by ELISA or reversed passive hemagglutination test (RPHA) as were used for the formalin inactivated vaccine, higher titres (1:128-1:1024) of EHFV hemagglutinin antigen was also detected in this EHFV vaccine. Immunization with twice intramuscular injection of this vaccine produced high titred (1:20-1:160) neutralizing antibody and low titred (1:10-1:20) hemagglutination antibody, in addition to the immunofluorescence (IF) and reversed passive hemagglutination inhibition (RPHI) antibodies. These results indicated an apparent difference in the immunogenicity between the beta-propiolactone and formalin inactivated EHF vaccines. With the approval of the Ministry of Health, human test is now underway in this laboratory.  相似文献   

17.
从湖北咸宁黑线姬鼠中分离到一株 EHF 抗原因子,经系统的血清学鉴定,与多个单克隆抗体和抗血清起反应,排除了呼肠病毒Ⅰ、Ⅱ、Ⅲ型的污染,证实为 EHFV,并命名为 A_(24)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