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皮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介入术中的护理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经皮穿刺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在欧美和日本等国的开展逐渐增多,已成为冠状动脉造影的主要路径之一[1].因该项技术具有并发症少,无需卧床制动,能大大缩短住院日,节省住院费用等优点而被病人广泛接受.  相似文献   

2.
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复杂病变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经桡动脉穿刺途径行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和并发症。方法  184例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 ,经桡动脉穿刺组 4 6例 ,对照组为经股动脉穿刺者 138例 ,观察两组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经桡动脉组手术成功率为 92 .2 % ,与经股动脉组 (94 .9% )相比无明显差异 (P>0 .0 5 )。但术后与穿刺有关的并发症发生率 ,经桡动脉组明显少于经股动脉组 (10 .8% vs 2 8.3% ,P<0 .0 5 ) ;术后卧床时间也明显短于经股动脉穿刺组 (P<0 .0 1)。而经桡动脉组从穿刺开始至指引导管放置成功所需的时间长于经股动脉组(P<0 .0 5 )。结论 经选择的冠状动脉复杂病变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具有较高的成功率。经桡动脉途径术后与穿刺有关的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3.
经皮穿刺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304例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方法学.方法304例患者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结果291例获得成功,13例失败,6例桡动脉穿刺和插管未成功,4例导丝或导管在上肢动脉中前进受阻,3例因锁骨下动脉硬化和迂曲而不能插管至冠状动脉开口处.结论经皮穿刺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是一种安全、可行的冠状动脉介入诊断新途径,具有止血容易、术后无须卧床休息、病人痛苦小和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已成为目前诊断与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方法,随着技术的推广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此项检查和治疗。但术中术后的相关并发症仍时有发生。经桡动脉穿刺途径与经股动脉途径比较,病人卧床时间减少、并发症明显减少,已逐渐成为介入医生首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在基层医院进行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CAG)的可行性。方法32例Allen’s试验阴性病例作为A组行经桡动脉CAG,与同期B组38例经股动脉CAG在手术及并发症方面进行对照。结果两组穿刺插管成功率无差异,但在住院时间、术后卧床时间及并发症方面对比,A组明显优于B组。结论经桡动脉CAG是一种冠脉介入检查的新途径,具有患者痛苦小、出血及并发症少等优点,在基层医院开展是安全的、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经右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治疗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脏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安全、成功率高、恢复快等优点 ,是目前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方法。经典手术方式常选用经股动脉穿刺 ,我科从 2 0 0 1年开展经桡动脉穿刺行介入治疗取得成功 ,与经股动脉相比较 ,桡动脉径路有穿刺血管并发症较低 ,避免病人术后卧床 ,缩短住院时间 ,减轻生理上和生活上不便等优点。现将我们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 :选择 2 0 0 1年 2月~ 2 0 0 2年 12月我科行冠脉介入治疗 75例 ,其中经桡动脉 2 0例 ,男 13例 ,女 7例 ,年龄 45~ 5 9岁 ,平均年龄 5 5± 6岁。1.2 方法 :所有接受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  相似文献   

7.
经皮穿刺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为冠心病治疗的一项重要进展,目前已经成为冠心病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以往经股动脉穿刺行PTCA术患者需要卧床12~24 h,部分患者因提早翻身导致伤口出血,近几年来经桡动脉穿刺行PTCA术的技术不断成熟,此操作技术已普遍替代经股动脉穿刺行PTCA术,其不受卧位的限制,患者易接受,因此运用该方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同时其术后护理工作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8.
2001年5月-2004年4月,我院对543例病人经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PCI),术后卧床期间引起尿潴留者并非少见,现将术后病人尿潴留的预防和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高龄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380例70岁以上的老年冠心病行介入治疗患者按动脉穿刺途径随机分成桡动脉组(n=190)和股动脉组(n=190),观察两组间动脉穿刺成功率、手术操作时间、造影剂用量、局部及全身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经桡动脉穿刺途径成功共182例,经股动脉穿刺途径成功共188例。两组间动脉穿刺成功率、介入手术时间、造影剂用量差异无显著性。局部出血并发症迷走反射桡动脉组明显少于股动脉组(P0.05)。结论:高龄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途径穿刺行介入治疗方法可行、治疗有效,较股动脉并发症发生少,是高龄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可选择的穿刺途径。  相似文献   

10.
5F共用型造影管经右侧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心导管器械的小型化,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已逐渐增多,成为一种有益的替代途径。通过对我院2 0例采用较小直径5F共用管经右侧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总结,观察其效果及并发症。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全部病例为2 0 0 3年4月—2 0 0 3年12月在我院择期经右侧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且临床诊断为冠心病2 0例病人,男8例,女12例,年龄40岁~77岁。全部病例为Allen’s试验正常,穿刺均成功。1.2 桡动脉穿刺方法 病人平卧,右手臂自然平伸、外展约2 0度,常规消毒铺无菌巾,选择桡骨茎突上方2ml~4…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80岁以上老年患者经桡动脉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2003-05至2007-05进行PCI 80岁以上的高龄患者268例,男性176例,年龄80~97岁;经股动脉途径PCI组156例(股动脉组),经桡动脉途径PCI组112例(桡动脉组).对比两组的临床特点、PCI特点、住院期间主要的不良心脏事件(MACE,包括心脏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靶病变再次重建率).结果:桡动脉组与股动脉组相比,PCI的成功率相似,均在95%以上;桡动脉组需要更改途径的比率显著增高(P<0.05);冠状动脉导管插入时间(P<0.01)、X线曝光时间(P<0.05)均显著延长;造影剂用量有增多趋势(P>0.05),但两组差异未达统计学意义;术后卧床时间显著缩短(P<0.01),所有原因的穿刺部位血管并发症显著降低(P<0.01),其中,局部出血发生率(P<0.01)和局部血肿发生率(P<0.01)均显著减低.经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桡动脉途径(OR=0.25,CI=0.09~0.75)是穿刺部位血管并发症独立的阴性预测因素.结论:80岁以上高龄患者的PCI,桡动脉途径可以降低穿刺血管局部并发症,与股动脉途径相比具有同样的临床效果和成功率,但是,穿刺失败率高,穿刺时间和曝光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常规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方法学。方法1200例患者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结果1174例获得成功,成功率97.8%,26例失败,8例桡动脉穿刺和插管未成功,3例导丝或导管在上肢动脉中前进受阻,11例因锁骨下动脉硬化和迂曲而不能插管至冠状动脉开口处,4例严重桡动脉痉挛;1200例患者中无一例造影相关的死亡,1174例中3例桡动脉搏动消失,无1例手部缺血的事件发生,21例(1.7%)出现前壁肿胀、瘀斑,无1例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结论经皮穿刺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是一种安全、可行的冠状动脉介入诊断新途径,具有止血容易、术后无须卧床休息、病人痛苦小和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13.
疑诊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冠脉造影术510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径路行冠脉造影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5 10例临床疑诊为冠心病的患者接受了经桡动脉径路冠脉造影术。结果  5 0 3例获得成功 ,7例失败 ,其中 3例为穿刺失败 ,1例为桡动脉走行畸形 ,2例是由于无名动脉过于迂曲致导管操作极度困难而失败 ,1例为左锁骨下动脉闭塞。所有病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只有 1例于术后发生桡动脉闭塞。结论 桡动脉径路行冠脉造影具有止血容易、病人术后无须长时间卧床和并发症少的优点 ,操作成功率高 ,临床应用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径路用传统单导丝进指引导管失败患者的适宜穿刺路径与方法。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来宾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经桡动脉径路用传统单导丝进指引导管失败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继续经桡动脉用双导丝进指引导手术、对照组改用经股动脉径路穿刺手术;对比两组的导管插入时间、X线曝光时间、手术时间、止血包扎时间、手术成功率、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及相关并发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钙化病变、成角病变及靶血管病变狭窄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导管插入时间、X线曝光时间、手术时间、止血包扎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χ~2=-2.384~-32.555,P <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的相关并发症4例(10.00%)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4例(3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168,P <0.05)。结论经桡动脉径路用传统单导丝进指引导管失败患者采用经桡动脉用双导丝进指引导手术具有效果可靠、操作简便易行、术后并发症率低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高龄患者中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和支架植入术的安全性、可行性及疗效。方法216例接受介入诊疗的75岁以上冠心病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桡动脉组及股动脉组,各108例。比较两组在冠脉造影及支架植入术中的动脉穿刺及手术操作时间、X线曝光时间、造影剂用量、支架植入数量、支架植入成功率、外周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支架植入术中两组特殊导管使用率,双钢丝及PTCA球囊使用率等的差异。结果桡动脉组及股动脉组的血管穿刺时间、穿刺成功率、造影成功率、支架成功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不适反应发生率桡动脉组显著低于股动脉组;单个支架操作时间、特殊导管使用率、双钢丝及PTCA球囊使用率,桡动脉组均较股动脉组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局部血管并发症率及术后患者舒适度、缩短住院时间,桡动脉组明显优于股动脉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高龄患者经桡动脉与股动脉途径介入诊疗具同样的安全性,可行性及疗效。  相似文献   

16.
叶少武  覃远文  陆兆华  宋仁义 《内科》2008,3(6):864-865
冠状动脉造影术是目前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常规入路为股动脉途径。白1989年Campeau成功报道经桡动脉的冠状动脉造影技术以来,此方法目前已得到广泛应用。与股动脉途径比较,桡动脉途径有穿刺血管并发症发生率较低、避免患者术后卧床、止血容易、缩短住院时问等优点,因而易被患者所接受。现将我们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250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TCA)已成为当今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方法之一,其穿刺途径常经股动脉穿刺,但临床上出现并发症较多.近年来,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桡动脉穿刺技术在临床上已逐步应用,避免了经股动脉穿刺引起的多种并发症.对2003年1月-2005年12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经桡动脉穿刺行PTCA的病人进行临床观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的临床护理特点.方法 通过对山西省汾阳医院2007年1月-2008年2月30例病人实施经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与同期住院的30例病人经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相比较,总结护理体会.结果 30例经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的患者比同期住院的30例经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的患者卧床时间短,伤口加压包扎时间短,并发症少,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手术费用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术后病人卧床时间短,舒适度提高,简便省时,更符合患者的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19.
杨波  田橙  林琍  李昌  何静  张明  宗文霞 《临床内科杂志》2009,26(11):784-785
目的探讨经皮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156例冠心病或拟诊冠心病患者术前均接受Allen’s试验检查,选择右侧桡动脉为穿刺径路,使用6F桡动脉专用鞘管,5F桡动脉造影导管和6F指引导管。结果桡动脉造影成功152例,成功率为97.43%;85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成功率为98.82%。局部血肿,前臂张力性血肿及桡动脉闭塞各1例,无其他并发症。结论经皮桡动脉冠脉造影术和介入治疗安全、可行,经桡动脉穿刺局部并发症少,病人更乐意接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张军  李川  胡青 《山东医药》2005,45(29):27-28
对86例患者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结果82例成功(95.4%),痉挛及闭塞发生率为2.4%。认为经桡动脉穿刺行PCI诊治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