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周围神经损伤的主要外科处理方法是恢复断裂神经的连续性。目前,周围神经损伤后的手术方式较多,如神经外膜缝合、神经束膜缝合、骨骼肌桥接、自体神经移植及非神经移植材料桥接等。根据临床观察,修复后的神经感觉和运动功能恢复程度具有较大差别。虽然人们已经注意到了神经损伤的部位、损伤后的时间等因素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但在周围神经不同部位的损伤和损  相似文献   

2.
背景:人坐骨神经损伤后神经束的精准缝接是神经恢复的先决条件,目前外科治疗的难点是不了解断裂远近端神经束不同功能区走行规律,从而无法精准修复,导致不同的功能束对接后错向生长,对神经的术后恢复有着极大的影响.目的:研究并构建出一套可以用于重建周围神经中不同神经纤维走行及形态的方法,为后期寻找坐骨神经中运动神经纤维和其他神经...  相似文献   

3.
宋大革 《解剖学研究》2001,23(2):100-100
周围神经干内神经功能束有三种基本类型 :以肌支为代表的运动束 ,以皮支为代表的感觉束和肌支、皮支混杂形成的混合束。由于这三类神经功能束在形态学上无差异 ,当神经干因创伤横断后 ,神经束的连续中断 ,使得神经束功能性质的判别完全失去依据。然而 ,相应神经束的对接 ,使再生神经纤维到达相应终器 ,是神经外科修复后功能恢复的重要条件。而要对接相同功能性质的神经束 ,开展神经束膜缝合术 ,就必须先对神经干内的神经功能束进行快速、准确地鉴别。几十年来 ,不少基础和临床学者们一直在努力寻找神经功能束准确鉴别的方法。但由于神经干内…  相似文献   

4.
周围神经断裂性损伤后,神经再生纤维能否定向与远端功能相同的神经连接,对于功能恢复极为重要,是迄今未曾解决的问题。本实验以大鼠运动(M)、感觉(S)神经为损伤后的引导神经,用骨骼肌作为神经缺损部位的桥接体,将神经断端埋入肌桥内,做成和两组修复模型。定期取材后,用AchE组化法、神经干传导功能测试及电镜技术评价神经的定向再生。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运动性神经再生纤维对两感觉神经远端的亲和性没有明显差异;而对  相似文献   

5.
骨骼肌桥接神经缺损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战伤或创伤引起的周围神经断裂性损伤,当缺损的长度过大时,一般不宜采用直接拉拢缝合的方法进行修复。因为过份勉强的拉拢缝合,对神经牵拉的张力增大,容易出现神经干内的血循环障碍,再生神经在血供不良的环境中通过不顺利。超长段的神经缺损,两个断端无法接触,如果不用移植体进行桥接,近端神经发出的再生神经纤维到达缺损部位时,受阻于疤痕结缔组织,形成断端神经瘤,不能到达神经的远端,不能恢复神经通路的连续性,神  相似文献   

6.
周围神经侧侧缝合法的实验研究与初步临床应用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围神经侧侧缝合法是指将在解剖关系上临近的两条神经干适当松解后并拢,切开相邻面的神经外、束膜及部分神经纤维后,进行侧侧缝合。我们自1998年以来,进行了神经干侧侧缝合法的初步动物实验研究:将两条相邻的神经侧侧缝合后,切断其中一条神经的近心端。动物饲养一段时间后,发现被切断神经缝合部的远侧段内有再生的神经纤维,新生的神经纤维可使该神经的部分功能得到恢复。在此基础上,作者将此方法应用于临床实践,治疗9例局限性脑瘫患者,手术方法是将支配痉挛肌群的主要神经与支配其桔抗肌群的正常神经侧侧缝合,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周围神经修复后脊髓运动神经元树突的形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家军  黄瀛 《解剖学杂志》1996,19(2):129-132
用竦根过氧化物酶逆行标记技术研究了大鼠坐骨神经外膜缝合,束膜缝合,神经移植后9周脊髓运动神经元树突的形态。结果表明:周围神经修复合树突形态得到恢复,但未达到正常水平。与躯体定位关系异常神经元相比,躯体定位关系恢复神经元树突更早地接近于正常树突形态。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面神经及其纤维束的形态学研究和面神经损伤修复术的进展。方法:对面神经干的损伤修复方法和形态学变化方面的文献进行综述。结果:面神经干不同段的神经纤束数目不同。面神经干损伤断裂后,损伤远侧段的轴突和髓鞘发生华勒氏变性,近端发生逆行性蜕变。通过不同的方法修复神经后,神经元轴突再生延长并最终与其相应的靶组织形成突触。结论:面神经损伤修复后的形态学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  相似文献   

9.
长久以来,提高周围神经损伤后的功能恢复,一直是临床医生梦寐以求的愿望。用外科手术的方法缝接神经,已从外膜缝合发展到显微镜下的束膜缝合。如果能使远近端相应的功能束对接,则可大大提高功能恢复。因此,不少神经学工作者为鉴别神经干内感觉束、运动束的功能性质做了多方面的尝试,但到目前为止,尚无一套既简便实用、又灵敏准确的鉴  相似文献   

10.
<正>周围神经损伤是临床上的常见损伤,其再生的效果取决于两个重要的方面:一方面是再生神经的"数量";另一方面是再生神经的"质量"或者效率。周围神经系统损伤后再生神经纤维是否能够对恰当的靶器官形成有效的再支配,即神经靶向投射的准确率是功能恢复的关键之一。然而,临床上再生的神经元轴突经常发生错配。这种不准确的再生,即使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神经生长因子(NGF)和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GM1)联合应用对去细胞异种神经支架修复大鼠坐骨神经陈旧性缺损后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制作大鼠坐骨神经陈旧性缺损模型,用去细胞异种神经支架进行桥接修复。大鼠术侧小腿三头肌内分别注射NGF+GM1液或NS液,每日1次连续2周。于修复术后8或14周,检测计算大鼠坐骨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NCV)恢复率和小腿腓肠肌复合动作电位(CMAP)波幅恢复率;辣根过氧化物酶(HRP)作为逆行神经轴突示踪剂注射于损伤神经,观察脊神经节内神经元HRP标记情况;检测小腿三头肌湿重及腓肠肌纤维平均截面积恢复率;免疫荧光染色等方法观察移植的神经支架内及其近、远端吻合口的神经纤维组织学特点。结果:在修复术后8周和12周的动物中都观察到:NGF+GM1组动物的MNCV恢复率、CMAP波幅恢复率、L3~L5脊神经节HRP标记细胞数、小腿三头肌湿重恢复率及腓肠肌纤维平均截面积恢复率均优于NS对照组(P﹤0.05);NGF+GM1组动物移植神经支架内再生神经纤维更加密集、排列规则整齐,神经支架内Schwann细胞(SC)大量增殖。结论:结果表明NGF及GM1联合去细胞异种神经支架可成功地修复周围神经陈旧性缺损,促进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神经生长液对兔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神经生长液(nerve growth decoction,NGD)促进兔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大耳白兔40只,雌雄各半,行腓总神经夹伤术。实验分为五组:NGD低、中、高剂量组,弥可保组(阳性对照),空白对照组。口服给药四周后行电生理、组织学检测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NGD高、中剂量组和弥可保组在腓总神经传导速度恢复率,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存活率及再生髓鞘计数均明显好于空白对照组(P<0.01)。超微结构观察给药组有髓神经纤维的髓鞘形态、厚度、成熟度均优于对照组,变性纤维的数目少于对照组。结论:神经生长液能促进损伤周围神经的再生和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显微外科技术应用于周围神经外科以来,手术日益朝精细灵巧方面发展,相应的周围神经应用解剖学及实验形态学也发展很快。现将国内有关的研究进展作一介绍。一、神经功能束鉴别的研究外科手术发展到显微镜下能进行神经束膜精细缝合的新阶段,提出了术中如何解决神经束功能准确对位的新问题。神经束的功能鉴别和定位也被提到形态学研究的日程上来。在一般染色切片上,只能观察神经束的排列、神经纤维的粗细和髓鞘的多寡,无法区分其功能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利用自体周围神经组织移植修复大鼠陈旧性脊髓损伤病理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利用改良Allens撞击方法建立脊髓打击损伤模型,12周后,将大鼠分为2组,实验组切取后肢腓肠神经,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去除神经外膜,将其修剪成小段,游离移植于脊髓损伤处,对照组不作处理。分别于术后2、4、12周,在光镜及电镜下观察脊髓损伤段及移植周围神经再生情况。术后4、8及12周分别对两组动物进行脊髓诱发电位检查。结果:对照组脊髓变性,可见瘢痕和空洞,实验组术后12周,损伤区脊髓与周围神经融合良好。脊髓诱发电位检查神经移植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周围神经组织游离移植修复大鼠陈旧性脊髓损伤后,存活良好,为再生轴突跨越损伤段脊髓提供通道。  相似文献   

15.
纤维蛋白胶在几丁质管修复面神经缺损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纤维蛋白胶在神经缺损修复中的作用,寻求理想的外科修复方法。15只大耳白兔行单侧颞骨内面神经横断后,缺损为5mm,以几丁质管桥接,并用纤维蛋白胶粘合;神经束膜缝合组用0-0号线缝合,左侧作为正常对照。分别于术后3、5月行神经电生理测试。电生理结果显示随着修复时间的延长,再生面神经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IP)逐渐缩短,动作电位波幅(Amplitude,AMP)逐渐增高,神经-肌肉传导速度(Nerve-muscleconduction velocity,NMCV)逐渐增快。几丁质管组和神经束膜缝合组再生神经与正常组比较,术后3月,其神经诱发电位潜伏期较长、动作电位波幅较低、神经-肌肉传导速度较慢,均为显著差异(P<0.01)。至术后5月,差异缩小,但仍有显著性(P<0.05)。同期内,几丁质管组和神经束膜缝合组再生神经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实验结果提示:纤维蛋白胶联合几丁质管应用于面神经的修复具有简单、迅速、可靠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周围神经损伤后的再生和功能恢复是抻经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由于自体神经和异体神经移植存在的较大缺陷,组织工程化周围神经应用于周围神经再生已逐渐成为研究的焦点。组织工程化周围神经就是将“细胞-生物材料”复合物植入神经损伤处,细胞在生物材料逐渐被机体吸收降解过程中促进、引导轴突再生形成新的具行形态和功能的周围神经组织,达到修复创伤和重建功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雪旺氏细胞与神经再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对周围神经损伤后的修复起了重要作用,也曾使很多病人受损肢体的功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恢复,有的甚至达到十分满意的程度。然而,由于对周围神经损伤后的修复机理了解甚少,所以精确度达到束膜缝合的显微外科技术也只能使术后优良率提高到80%左右~7。于是一些学者主张从基础研究着手,探讨影响神经再生的各种因素,并提出了再生微环境(Microenvironment)的概念~4。认为微环境的成分是决定受损神经形态和功能  相似文献   

18.
<正> 神经损伤后,显微神经缝合术能否取得成功,与显露神经时是否损伤了神经的营养血管有着十分重要关系。因此熟悉有关周围神经的血液供应,在临床应用上颇有意义。但有关资料不多,为此对迷走神经的血液供应,做了一些观察,期为临床应用提供有关资料。  相似文献   

19.
周围神经损伤是一种常见临床疾病,损伤后的有效修复是减少损伤并发症、改善预后的重要措施。临床上治疗单纯横断伤或微小缺损的神经损伤多采用显微外科对位缝合方式吻合神经断端,但临床修复效果难达到预期。基于周围神经选择性再生学说,研究者发现小间隙套接缝合的修复效果明显好于传统的神经外膜缝合方法。因此,研发一种用来桥接周围神经断端的周围神经套接管具有重要的科学和临床意义。为达到更好的周围神经损伤临床修复效果,专家组研发并制作了具有良好的可降解性、生物相容性、无免疫毒性的周围神经套接管。该套接管的应用可以减少操作难度及手术时间,有效促进周围神经的选择性再生。然而关于可降解神经套接管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科研应用流程还缺乏统一的定论和共识,为了规范周围神经套接管的制备和临床试验流程,本共识专家组结合周围神经损伤特点并经过反复讨论,达成了此共识。本共识为临床医师研发和使用周围神经套接管提供建议和指导。  相似文献   

20.
HRP法对再生周围神经运动功能康复机制的形态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臂丛前索运动功能指数(BPFI)与HRP神经元逆行标记、电镜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发现,豚鼠臂丛前束神经切断并行修复术后,前肢综合运动能力的变化与脊髓腹角运动神经元突触的数量与型式密切相关,电针对此具有显著的良性影响;再生神经支内有原非本神经支的轴突触重建水平是影响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重要环节,再生神经的“误向长入”不成为肢体运动功能恢复障碍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