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其临床特征为蛋白尿,渐进性肾功能损害,高血压,水肿,晚期出现严重肾衰竭.随着糖尿病发病人数的逐年增多,DN的发病率也逐渐增高.在美国,DN已成为终末期肾脏疾病的首位原因.在国内,DN所导致的肾衰竭亦日益增多,因此,DN作为糖尿病患者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逐渐被人们所重视.但是,DN的确切发病机制在很大程度上还不明确,诸多因素在DN的发生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多项研究显示,IL-18参与DN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DM)的微血管并发症,是造成终末期肾脏疾病的主要原因。近年来,DM发病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因此加强对DN的防治研究显得尤为迫切。DN的发病机制涉及糖脂代谢紊乱、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细胞因子作用、氧化应激反应等多个方面。中医药防治DN的机制研究基本都是围绕这些机制展开的,且在近几年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且发病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而AP的病程进展被证明与病人肠道菌群失衡密切相关.临床上也常运用抗生素、益生菌等疗法,以调节AP病人肠道菌群.更加深入与系统地了解肠道菌群失衡在AP进展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可能为未来AP的治疗带来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慢性全身性代谢性骨病,由于骨吸收与骨形成的失衡造成骨量减少及骨密度的降低,与此同时骨组织微结构的破坏导致骨折风险升高,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威胁生命安全。对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目前认为与激素、内分泌、免疫、肠道菌群等因素有关。近年来微生物-肠-骨轴成为了骨代谢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将从肠道粘膜屏障、骨免疫学、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等方面对肠道菌群在骨质疏松症中的发病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重要的微血管并发症,现已成为终末期肾衰竭和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糖尿病肾病的炎症发病机制备受关注,而中医认为热邪是DN的重要病因,热邪与DN的炎症发病机制关系密切,因此,探讨热邪在DN的致病作用及治疗方法极具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重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已成为我国导致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DN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明确。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足细胞损伤直接参与DN的发病过程,而DN进程中足细胞损伤的机制亦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我国肝癌发病率高,新发病例占全球46.7%,死亡病例占47.1%。肝癌发病与肝炎病毒、黄曲霉素、饮酒等危险因素相关。近年对肠道菌群研究日渐深入,显示肠道菌群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本文从菌群移位、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和细菌代谢产物变化探讨肝癌与肠道菌群的关系,并从益生菌、粪便菌群移植、抗生素以及Toll样受体4拮抗剂途径探索经肠道菌群治疗肝癌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类风湿关节炎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是我国最为常见的风湿病。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与感染、遗传、免疫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对肠道菌群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肠道菌群参与机体的免疫应答,调控着机体免疫系统的稳定,对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有着重要影响。综述肠道菌群通过免疫调节对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机制,以期为病理机制的完善、临床诊治思路的拓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患者最主要的微血管病变之一,据美国、日本及许多国家统计资料表明,DN已经升为终末期肾脏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首位病因.Wild等[1,2]研究称,至2030年全世界将有37亿DM患者,其中30% ~50%的DM患者将发生DN.DN不仅在临床表现和疾病进程方面有别于其他方面的肾脏疾病,而且一旦出现终末期肾衰竭时,无论是给予透析还是肾移植,患者的远期预后均比其他肾脏疾病患者差.当今,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尤其是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DN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一个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病率近年来一直呈上升趋势,在发展中国家尤为突出。根据WHO的统计,至2006年全世界DM患者已经达到1.8亿,预计2030年将达到3.5亿[1]。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DM常见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DM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结直肠癌是消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约占全世界每年新发恶性肿瘤的10%。近年来,大量研究结果显示: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在结直肠癌的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不同的致病模型可解释不同肠道菌群致病方式。笔者就肠道菌群在结直肠癌发生中的作用及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巨噬细胞在大鼠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巨噬细胞在糖尿病大鼠肾脏的浸润情况并与肾损害程度作相关性分析,以探讨巨噬细胞在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健康雄性Wistar系大鼠分为单肾切除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于糖尿病成模后2周、4周、8周处死各组1/3数量大鼠,检测肾重、内生肌酐清除率、24 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量等指标,光镜、电镜观察肾脏病理组织学改变,免疫组化分别检测肾脏CD68、CD3标记的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浸润情况并与肾损害程度作相关性分析.结果:实验组大鼠随着病程的延长,肾重增加,内生肌酐清除率增高,并出现进行性微量白蛋白尿,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8周时实验组大鼠肾脏肾小球体积增大,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平均约890nm,系膜细胞增生,系膜外基质增多,肾小球系膜区面积占肾小球面积的比值较对照组明显增多.免疫组化显示,8周时糖尿病组大鼠肾小球区域可见多量的CD68阳性的巨噬细胞浸润,约为(7.29±2.14)cells/gcs,而对照组几乎未检测到,约为(0.4±0.55)cells/gcs,二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均未检测到CD3阳性的淋巴细胞.肾脏浸润的巨噬细胞与肾损害程度(用24 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量表示)存在明显的正相关(P<0.05).结论: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肾脏有巨噬细胞积聚,并与肾损害程度呈正相关,提示巨噬细胞有可能在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中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在我国,50岁以上人群中骨质疏松症总患病率达15.7%,预计到2020年,我国骨质疏松和低骨量患者将增加至2.8亿,骨质疏松症已经成为影响我国老年人口生活质量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消化系统疾病并发骨质疏松症,其发生机制较复杂,目前仍未彻底阐明,常常并发骨质疏松症的消化系统疾病有胃切除术后、慢性肝脏疾病、炎症性肠病等。研究发现,消化系统疾病伴随着肠道菌群的失调,而肠道菌群与骨质疏松症从发病、发展及治疗等方面关系密切,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衡与多种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紧密相关,因此,骨质疏松症作为一种全身性骨代谢疾病,其与肠道菌群失衡之间的关系近年来逐渐受到关注。从肠道菌群的视角探讨消化系统疾病并发骨质疏松症的机制,对于开拓该类合并症的防治思路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肠道菌群在维持人体健康中起主要作用.肠道菌群与骨代谢联系密切,其对骨骼形成或破坏的作用机制可由免疫系统介导,可通过调节破骨细胞诱导因子、调节性T细胞表达以及辅助性T细胞17 分化等途径增强或抑制破骨细胞活性.肠道菌群也可以影响雌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5-羟色胺等内分泌激素,从而影响骨骼健康.肠道菌群还可通过自身...  相似文献   

15.
IgA肾病是肾小球疾病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之一,病程进展缓慢,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重要原因。既往研究者们较多关注的主要是呼吸道黏膜对IgA肾病的影响,而肠道菌群在介导肠-IgA肾病中的作用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近年来全基因组关联研究鉴定出IgA肾病的易感基因具有参与维持肠上皮屏障、肠道炎症、肠黏膜病原体反应的作用[1]。  相似文献   

16.
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是目前临床住院患者中一种常见的并发症,不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其发病率居高不下,且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已成为医疗行业的一项巨大挑战.在过去十年中,美国等国家的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中AKI的发病率很高且每年以11%的速率持续增长[1].AKI可发生于临床多个学科,Thakar[2]的研究指出AKI的发病率占所有住院患者的5%~8%,在ICU中发病率高达20%,其中大约30%~40%的AKI患者是由于手术造成[2].此外,近期数据强调在发生AKI后幸存的患者中,肾脏功能的恢复往往是不完全的,可持续发展成慢性肾脏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甚至可能发展至终末期肾脏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并引起多器官衰竭[3].  相似文献   

17.
结直肠癌是常见消化道恶性疾病,在我国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人类肠道中共生的肠道菌群不仅在营养和能量代谢、免疫功能等方面扮演重要作用,而且在结直肠癌发病过程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就肠道菌群在结直肠癌发病过程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引起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DM患者预期寿命减少的主要原因.现已明确DKD发病机制与细胞外基质积累、氧化应激、炎症反应、自噬等有关.微小RNA(microRNA,miRNA)很稳定,可以在人的体液中检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中国广东地区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患者与健康人群肠道菌群的宏基因组,初步分析其差异性及差异特征。方法选取我院从2017年6~12月收集的29名健康人群,66例膝OA患者粪便样本,其中膝OA患者根据K-L分型分为轻度OA组17例,重度OA组49例。检测前进行对基线比较。样本提取DNA后,使用Simpson多样性指数分析群落多样性,使用LEf Se分析对群落关键物种进行筛选;差异物种GO分析及Pathway分析进行差异性菌群代谢功能预测。结果 3组在身高、年龄及体重上没明显差异(P0.05); Simpson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轻度OA患者与健康人群肠道菌群多样性无显著差异,重度OA患者肠道微生物多样性显著低于健康人群。LEf Se分析发现,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phomonas)、黄单胞菌属(Xanthomonadacease)等18种菌群在膝骨关节炎患者人群中显著高丰度,毛螺旋菌属(Lachnospiraceae)、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等6种菌群在膝骨关节炎患者人群中显著低丰度。寡养单胞菌属、黄单胞菌属两类菌群可以显著区分轻重型膝骨关节炎。差异物种GO分析提示寡养单胞菌属、黄单胞菌属等菌群的显著升高,对代谢类疾病、感染性疾病、心血管类疾病、免疫性疾病的发病具有增加的趋势。结论广东地区膝骨关节炎患者肠道菌群丰度和某些菌群与健康人群有显著差异,寡养单胞菌属、黄单胞菌属两类菌群可以显著区分轻重型膝骨关节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综述目前肠道菌群在减重手术后的变化及改善代谢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方法 对近10年来国内外关于肠道菌群在减重手术后的变化及改善代谢的机制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和归纳。结果 目前常用的减重手术方式有垂直袖状胃切除术(vertical sleeve gastrectomy,VSG)和Roux-en-Y胃旁路术(Roux-en-Y gastric bypass,RYGB),不同手术方式术后菌群变化不尽相同。肠道菌群的改变与术后饮食习惯改变、胃肠道解剖结构改变及胃肠激素水平改变、代谢并发症等有关。肠道菌群可能通过调节肠腔中的短链脂肪酸、支链氨基酸和细菌内毒素水平,改善机体代谢。结论 肠道菌群在减重手术后发现显著变化,可能通过调节细菌内毒素和菌群代谢产物水平,参与减重手术后机体代谢的改善,更深入的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