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外周血Th17细胞的表达及其与临床转归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外周血中Th17细胞比例,flowcytomix技术检测血清中IL-17的水平,荧光PCR检测HBV-DNA载量,ELISA检测HBeAg的状态,分析Th17细胞及IL-17的表达与HBV病毒及预后的关系。结果与健康对照组及慢乙肝组相比,HBV-ACLF患者Th17细胞及IL-17水平明显升高(P〈0.01),且Th17细胞与IL-17水平成正相关;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病毒复制水平及HBeAg状态的HBV-ACLF患者Th17细胞及IL-17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预后好转患者相比,预后不佳HBV-ACLF患者Th17细胞及IL-17水平明显增高(P〈0.05),且IL-17的水平与终末期肝病评分成正相关。结论 Th17细胞可能参与了HBV-ACLF的发病机制,且IL-17的表达越高可能提示患者的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2.
3.
4.
目的 探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血清簇集蛋白(Clusterin)、1-磷酸鞘氨醇(S1P)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我科收治的HBV-ACLF患者115例(观察组).同期,另选取我院体检健康志愿者100例(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血清Clusterin、S1P水平.根据HBV-ACLF患者入院后30 d的临床结局,将其分为死亡组(n=36)和生存组(n=79),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慢性基础疾病、ALT、AST、MELD评分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HBV-ACLF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绘制ROC曲线分析血清Clusterin、S1P对HBV-ACLF患者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观察组血清Clusterin、S1P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血清Clusterin、S1P水平明显低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Clusterin、S1P分别与MELD评分呈负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Clusterin、S1P降低是HBV-ACLF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危险因素(P<0.05).血清Clusterin、S1P及二者联合检测预测HBV-ACLF患者不良预后的AUC分别为0.812、0.830、0.900.结论 HBV-ACLF患者血清Clusterin、S1P水平明显降低,其水平降低与患者死亡率增加密切相关,联合检测血清Clusterin、S1P在预测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方面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银杏酮酯滴丸联合替米沙坦治疗老年冠心病心绞痛疗效及对血清IL-33、sST2轴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2月至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0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53例)和对照组(53例).两组入院后均给予常规低盐低脂饮食和对症治疗.对照组口服替米沙坦.在此基础上研究组口服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IL-33及其可溶型受体ST2(sST2)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的关系.方法:pSS患者110例,其中54例合并间质性肺病(ILD),17例合并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AITD),28例合并自身免疫性肝病(AIHD),41例合并肾小管酸中毒(RTA).通过ELISA方法测定110例pSS患者及45例健康对照组中IL-33和sST2的血清浓度水平.同时记录pSS患者血清学的各项指标及脏器受累情况.并对IL-33及sST2的血清水平与患者各项血清学指标和脏器受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血清IL-33的水平在pSS患者明显增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并且,血清IL-33的水平在pSS合并有ILD组及AITD组明显升高(P<0.05).血清IL-33水平与类风湿因子水平成正相关(P<0.01),血清sST2水平与IgA成正相关(P<0.05),而血清sST2水平和血红蛋白则成负相关(P<0.01).结论:血清IL-33的水平在pSS患者中明显升高,可能参与了pSS的脏器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恩替卡韦和拉米夫定治疗乙肝病毒(HBV)所致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subacute—on.chronicliverfailure.SCLF)的疗效。方法93例HBV所致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恩替卡韦组(46例)和拉米夫定组(47例)两组。两组患者均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加用恩替卡韦或拉米夫定,疗程48周。观察用药后两组患者血清生化指标、HBVDNA转阴率、存活率及病毒反跳情况。结果治疗4周和12周时恩替卡韦组的A¨值分别为(49.9±31.4)U/L和(33.2±20.5)U/L,明显低于拉米夫定组的(88.6±58.2)U/L和(55.4±31.7)U/L,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生化指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恩替卡韦治疗后4周及48周时HBVDNA转阴率分别为71.7%及97.8%,显著高于拉米夫定组的51.1%和7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周内恩替卡韦组的存活率为80.4%,高于拉米夫定组的61.7%。恩替卡韦组46例患者无1例发生病毒反跳,而拉米夫定组47例患者中有5例发生病毒反跳。结论恩替卡韦治疗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抗病毒效果及患者存活率均高于拉米夫定.且不容易发生病毒反跳,因此适合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长期治疗。 相似文献
8.
9.
《现代免疫学》2016,(1)
为研究IL-33在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我们采用ELISA法检测了62例变应性鼻炎和49例健康者血清IL-33以及sST2水平,并分析了血清IL-33与变应性鼻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发现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IL-33水平较健康者显著增高(P0.01),sST2水平则较健康者显著降低(P0.01)。持续性和间歇性变应性鼻炎患者IL-33和sST2水平相当。IL-33与变应性鼻炎患者TNSS评分、嗜酸粒细胞计数和血清总IgE呈正相关(P均小于0.01)。研究结果表明IL-33反应增强是变应性鼻炎的特征之一。IL-33可能通过调节Th2细胞而参与了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CXCL12 和IL-33 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 年12 月至2016年6 月到本院就诊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病例组(122 例),同时选取本院同期健康体检人群作为正常组(59 名),采用ELISA 法检测研究对象入组时血清CXCL12 和IL-33 的水平。参照mRS 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86 例)和预后不良组(36 例),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和曲线下面积(AUC)评价血清CXCL12 和IL-33 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作用。结果: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CXCL12 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8.0 ng/ ml(IQR,6.7-8.9) VS 3.0 ng/ ml(IQR,2.3-3.8),P<0.001],IL-33 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65.25 ng/ L(IQR,56.05-71.08)VS 35.30 ng/ L(IQR,26.73-42.55),P<0.001];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良好组患者血清CXCL12 水平明显低于预后不良组[7.4 ng/ ml(IQR,6.3-8.3) VS 9.3 ng/mL(IQR,8.3-11.1),P<0.001],预后良好组患者IL-33 水平明显高于预后不良组[66.81 ng/ L(IQR,61.12-73.29)VS.55.38ng/ L(IQR,46.75-64.71),P<0.001]经Pearson 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CXCL12 和IL-33 水平与mRS 评分分别呈正相关和负相关(r =0.524,P<0.001;r =-0.443,P<0.001)。血清CXCL12、IL-33 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5、0.784,灵敏度分别为77.8%、83.4%,特异度分别为73.3%、66.7%。结论:血清CXCL12 和IL-33 可能作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评估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麻疹并急性肝损害患者血清IL-33 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成人麻疹并肝损害60 例为研究对象,无肝损害28 例为对照,同时纳入查体中心20 例健康人为健康对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 ELISA 法) 测定血清IL-33 的水平,于第0、7、14 天动态观察肝损害组血清IL-33 变化,并分析血清IL-33 水平与临床生化及炎症指标的相关性。将60 例肝损害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保肝组和无保肝组,各30 例,对比第7 和14 天两组患者间血清IL-33 变化。结果:麻疹并肝损害、麻疹无肝损害患者血清IL-33 水平分别为(205.20±25.74) pg/ ml、(168.70±18.14) pg/ ml,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132.17±12.41) pg/ ml,P<0.05],以肝损害组显著;第7 天,无保肝组血清IL-33 表达显著高于保肝组。第14 天,保肝和无保肝两组间血清IL-33 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延长,肝损害组患者血清IL-33 呈下降趋势,于治疗第14天与健康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L-33 水平与肝损害的程度一致。相关分析提示IL-33 与ALT、GGT、IL-6 呈正相关(r =0.392 1、0.503 9、0.724 9,P<0.001)。结论:血清IL-33 在麻疹肝损害中呈高水平表达,IL-33 可能参与麻疹病毒诱发的急性肝损害的发生、发展及转归。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的影响因素,并探讨白细胞介素33(Interleukin 33,IL-33)和可溶型ST2(Soluble ST2,sST2)预测BPD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246例早产儿(胎龄28~32... 相似文献
13.
血清Ⅳ-C、TNF和IL-6检测对慢乙肝与肝硬化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血清Ⅳ-C、TNF和IL-6检测对慢乙肝与肝硬化的临床价值. 应用RIA测定44例慢乙肝、31例肝硬化患者和32名正常人血清Ⅳ-C、TNF和IL-6.44例慢乙肝和31例肝硬化患者血清Ⅳ-C、TNF、IL-6含量均明显增高, 与正常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肝硬化患者血清TNF含量明显高于慢乙肝患者, 慢乙肝患者血清IL-6含量明显高于肝硬化患者, 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慢乙肝与肝硬化患者分别测定Ⅳ-C、TNF和IL-6, 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其肝细胞炎症、坏死与肝纤维化程度.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放射免疫分析(RIA)对32例银屑病患者血清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及白介素-2(IL-2)水平进行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胃癌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和Fas配体(FasL)的表达,探讨其与胃癌临床及病理指标的关系。方法42例胃癌患者血清标本,其中男性26例,女性16例;年龄35~80岁,平均年龄60.0岁。同期正常对照者血清标本40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36~78岁,平均年龄58.8岁。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检测胃癌患者和正常对照者血清标本中IL-2和FasL的表达,作对比分析。同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Spearman相关分析探寻血清IL-2和FasL的表达与胃癌病理类型、病理分期及TNM分期的关系。统计分析采用SPSS16.0软件,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胃癌患者血清IL-2的表达显著低于正常对照者[(211.3±119.0)ng/mL vs(287.9±79.9)ng/mL;P=0.001];胃癌患者血清FasL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者[(2.7±1.0)ng/mL vs(1.9±1.2)ng/mL;P=0.0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胃癌患者血清IL-2与FasL之间无显著相关关系。结论血清IL-2和FasL表达与胃癌的发病密切相关,可作为协同判断胃癌发病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血清胱抑素C以及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NGAL)、MMP-9/NGAL-1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并发AKI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以31例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作对照,观察了102例HBV相关ACLF入院时以及AKI发生时血清胱抑素C以及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NGAL)、MMP-9/NGAL-1的变化及其与AKI发生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102例HBV相关ACLF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明显高于CHB对照组(t=3.609,P=0.000),而NGAL、MMP-9/NGAL-1水平ACLF组明显低于对照组(t=3.016,P=0.003;t=7.514,P =0.000).102例ACLF患者中33例(32.4%)发生AKI.发生AKI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明显高于非AKI组(t=4.543,P=0.000),而MMP-9/NGAL-1和NGAL水平AKI与非AKI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05,P=0.368;t=0.061,P=0.952).在AKI患者中血清肌酐〈1.5 mg/dl和SCr〉1.5mg/dl患者间血清胱抑素C水平均显著高于非AKI患者(P=0.022,0.000).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血清胱抑素C、TBIL、血钠以及肝性脑病、年龄是HBV相关ACLF患者AK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血清胱抑素C水平对HBV相关ACLF并发AKI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而NGAL、MMP-9/NGAL-1的变化可能与ACLF病情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冠心病(CHD)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血清白介素-33(IL-33)、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蛋白2(sST2)、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128例行PCI治疗的CHD患者为研究对象,作为观察组,根据冠状造影结果 ... 相似文献
18.
不育症患者精浆细胞因子IL-1β、IL-2R、IL-10的检测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育症是指婚后一年以上进行有规律的性生活,未采取任何避孕措施而未能生育的这种状态。其中,男性因素导致的不育症占有非常高的比例。为了观察精浆中细胞因子对男性生殖的影响,作者应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CLIA),对106例不育男性精浆中的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B、白细胞介素-2受体(IL-2R)、白细胞介素-10(IL-10)进行了检测,以探讨细胞因子水平对男性不育症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醒脑灌肠液对心肺复苏后大鼠脑损伤及IL-33/ST2信号通路的影响,以探讨醒脑灌肠液对心肺复苏后大鼠的脑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醒脑灌肠液低剂量(5 mL/kg)组、醒脑灌肠液中剂量(10 mL/kg)组、醒脑灌肠液高剂量(20 mL/kg)组和乌司他丁组,每组12只,除假手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IL-33及其受体ST2L在银屑病患者外周血T细胞和皮损组织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寻常型银屑病(PV组)、脓疱型银屑病(PP组)和色素痣切除者[为对照组(CON组)]皮损中IL-33、ST2L的表达和分布。分别采用免疫印迹法和RT-PCR法检测经IL-17A诱导后Jurkat T细胞、HaCat角质形成细胞中IL-33及IL-33 mRNA的表达情况;用同样的方法检测经IL-33诱导后Jurkat T细胞、PV组T细胞、PP组T细胞、CON组T细胞中ST2L及ST2L mRNA表达情况。结果:PV组和PP组患者的皮损中,观察到IL-33及其受体ST2L蛋白在表皮和真皮细胞中均有不同密度的阳性染色。CON组T细胞中表达微量IL-33蛋白,但在银屑病组中,包括PV组和PP组中T细胞有IL-33蛋白明显表达,PP组表达量大于P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33诱导Jurkat T细胞、PV组和PP组患者T细胞表达一定量ST2L蛋白和mRNA,呈剂量依赖性;PV组和PP组中ST2L蛋白表达高于在同一浓度CON组IL-33诱导产生的ST2L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L-17A诱导Jurkat T细胞产生IL-33蛋白和mRNA呈一定量效和时效关系;IL-17A诱导HaCat角质形成细胞表达IL-33蛋白和mRNA,呈剂量依赖性,IL-33蛋白主要在HaCat角质形成细胞的细胞核中表达,部分胞质有一定表达,且IL-17A高浓度刺激后,其表达量明显增加。结论:银屑病患者的外周血T细胞和皮损中IL-33及其受体ST2L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表明IL-33在银屑病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