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2011与2017年江苏省南京市≥25岁居民归因于高血糖的疾病负担和期望寿命损失情况。方法利用南京市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南京市死因监测和2016全球疾病负担(GBD)资料,采用人群归因分值(PAF)估算高血糖(FPG)导致相关慢性病(包括糖尿病、缺血性心脏病、脑血管疾病、慢性肾病)死亡和寿命损失的变化。结果 2017年南京市因高血糖导致的死亡占全部死亡的9.22%,相比于2011年(5.85%),南京市高血糖导致死亡的PAF增长42.77%;2017年归因于高血糖的死亡例数由2011年2 024例上升为3 778例,标化死亡率由2011年45.06/10万上升为50.16/10万,过早死亡损失寿命年(YLL)由2011年35 346人年上升为57 556人年,标化YLL率由800.69/10万上升为845.34/10万;2017年高血糖对南京人群造成的疾病负担主要是糖尿病,造成的主要死亡是脑血管疾病;去除高血糖暴露对期望寿命的影响后,2017年南京市≥25岁居民期望寿命为59.19岁,较全死因期望寿命提高1.03岁,其中男性提高0.91岁,女性提高1.15岁。结论高血糖是影响南京市居民死亡和期望寿命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应加强高血糖及相关疾病的预防控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2011-2019年重庆市长寿区居民食管癌死亡率及早死疾病负担趋势,为制订食管癌综合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全国疾病死因监测系统收集2011-2019年长寿区居民食管癌死亡资料,计算食管癌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早死寿命损失年(YLL)、每千人YLL(YLL率)和人均寿命损失年(AYLL),采用年度变化百分...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分析2011与2017年南京25岁及以上人群身体活动不足导致的死亡、早死寿命损失年(years of life lost, YLLs)和期望寿命损失及其变化趋势。方法本研究资料来源于2011和2017年南京市死因监测、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和2017年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GBD)资料。采用GBD团队提供的excel插件程序计算人群归因分值(population attributable fraction, PAF),估算身体活动不足归因死亡率、YLL率和期望寿命损失及其变化幅度。结果 2017年南京市25岁及以上人群归因于身体活动不足死亡数、YLLs分别为1977人、28548人年,标化死亡率和标化YLL率分别为25.99/10万、417.72/10万。与2011年相比,2017年归因死亡数和YLL的增长幅度分别为43.02%和28.39%,标化死亡率和标化YLL率的下降幅度分别为14.45%和16.45%。2017年身体活动不足导致的相关疾病死亡使南京市25岁及以上人群的期望寿命损失0.53岁,与2011年相比增长0.15岁。结论南京市归因于身体活动不足的疾病负担较为沉重,需采取针对全人群干预措施,增加居民身体活动水平,提高期望寿命。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2017—2019年广州市糖尿病死亡特征、早死概率及疾病负担情况,为制定糖尿病防治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以2017—2019年广州市死亡登记数据和人口监测数据为基础,计算糖尿病的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早死概率、早死损失寿命年(Years of Life Lost,YLL)、伤残损失寿命年(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YLD)和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DALY)。结果 2017—2019年广州市居民的糖尿病粗死亡率为13.78/10万,标化死亡率为8.16/10万。糖尿病早死概率为0.47%,年均增长速度为-3.18%。糖尿病DALY率、YLL率、YLD率分别为3.52、1.50、2.02人年/千人。男性、女性居民每千人口因糖尿病分别损失3.92、3.12个DALY。居民糖尿病死亡率及DALY率均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升高,60岁以上居民是糖尿病死亡高发人群。结论 糖尿病给广州市居民带来较重的疾病负担,应加强糖尿病的防控工作,针对重点人群的主要死因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2015年重庆市≥25岁居民高血糖的归因死亡情况以及对期望寿命的影响,为政府制定相关卫生政策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2015年重庆市死因监测数据和慢性病危险因素调查数据,通过计算高血糖相关疾病的归因分值估计出高血糖对重庆市≥25岁居民的归因死亡数和对期望寿命的影响。结果 高血糖导致2015年重庆市≥25岁居民的死亡人数为12 228人,占全死因的5.74%;其中男性6 503人(5.11%),女性5 725人(6.66%)。随着年龄的增长,高血糖导致的归因死亡数也呈现上升的趋势,在8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到最高。高血糖造成归因死亡数最大为缺血性心脏病(占28.28%),其次为糖尿病(24.38%)、出血性脑卒中(22.24%)等。去除高血糖的影响后,2015年重庆市全死因期望寿命可提高0.48岁,达到78.23岁。结论 高血糖是导致重庆市居民死亡和期望寿命损失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积极有效的控制血糖水平可降低相关疾病的死亡率,提高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1990—2019年江苏省居民自杀死亡率和疾病负担,为自杀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9,GBD 2019)中江苏省居民的自杀死亡和疾病负担数据,采用R 4.1.1和Excel2010计算1990—2019年江苏省居民自杀的死亡率、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早死损失寿命年(YLL)、伤残损失寿命年(YLD)等指标,并采用年度变化百分比(APC)评估江苏省居民自杀疾病负担的长期趋势。结果 2019年江苏省居民自杀死亡率为6.9/10万,80岁及以上人群自杀死亡率达37.1/10万。2019年江苏省居民DALY率为232.8/10万,DALY率分别在20~29岁、70岁及以上人群出现两个高峰。1990—2019年江苏省居民自杀标化死亡率和标化DALY率均呈下降趋势(APC分别为-4.42%、-4.41%,P<0.01),且女性下降速度均快于男性。结论 江苏省自杀疾病负担不断下降,但老年、青年、男性人群的自杀预防和干预仍需加强。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江苏省1990—2019年归因于全谷物摄入量不足的疾病负担及变化趋势,为合理膳食预防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江苏省数据,通过死亡人数、死亡率、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早死损失寿命年(YLL)和伤残损失寿命年(YLD)等指标分析1990年与2019年15岁及以上人群归因于全谷物摄入量不足的疾病负担,并根据世界人口的年龄结构进行率的标化。数据整理和分析采用Excel 2021,采用Joinpoint 4.9.1.0计算各指标的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结果 1990—2019年江苏省全谷物摄入量不足所致的死亡人数从6 024例增加至15 280例,标化死亡率从13.82/10万下降至12.35/10万(AAPC=-0.43%,P<0.05);2019年标化DALY率、标化YLD率和标化YLL率分别为252.90/10万、44.13/10万和208.76/10万,与1990年相比,标化DALY率和标化YLL率均呈下降趋势(AAPC分别为-0.56%、-0.73%,P<0.01),标化YLD率呈上升趋势(AAPC=0.65%,P&l...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2011年与2017年南京25岁及以上人群归因于豆类摄入不足的缺血性心脏病(IHD)疾病负担和期望寿命损失情况,为IHD的饮食防控策略提供数据支撑。方法本研究资料来源于2011年和2017年南京市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南京市死因监测和2017全球疾病负担(GBD)资料,采用GBD团队提供的Excel插件程序计算人群归因分值(PAF),估算豆类摄入不足导致的IHD死亡和寿命损失。使用SPSS 20.0软件进行t检验。结果2017年,南京市因豆类摄入不足导致IHD的死亡例数占IHD总死亡例数的13.73%,较2011年(12.44%)增长了10.37%。2017年南京市归因于豆类摄入不足的IHD死亡例数和过早死亡损失寿命年(YLL)分别为645例、8116人年,较2011年(449例、6610人年)分别上升43.65%、22.78%;而标化归因死亡率和标化YLL率分别由2011年的11.05/10万、155.72/10万下降至2017年的8.86/10万、118.66/10万,下降率分别为19.82%、23.80%。2017年,豆类摄入不足导致的IHD死亡使期望寿命损失0.17岁,男性、女性分别损失0.13、0.21岁;与2011年相比,2017年男性、女性及总人群归因于豆类摄入不足的期望寿命损失均上升。结论豆类摄入不足已成为影响南京市居民死亡和期望寿命的饮食危险因素之一,应积极倡导合理膳食,增加居民豆类摄入水平,从而减少心血管疾病负担。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江苏省无锡市2008—2019年跌倒死亡导致的疾病负担及对期望寿命的影响,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2008—2019年无锡市全人群死因监测数据,计算跌倒死亡率和早死所致寿命损失年(years of life lost,YLL),以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 change, AAPC)分析变化趋势及对期望寿命增量的贡献。结果 2008—2019年无锡市居民跌倒粗死亡率AAPC为7.0%(95%CI:4.8~9.4)(P<0.05)和标化死亡率AAPC为3.7%(95%CI:1.4~6.0)均呈上升趋势(P<0.05)。2008—2019年因跌倒死亡中,女性占比达到57.62%,略高于男性,且60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比达到89.98%。2008—2019年因跌倒死亡导致的期望寿命平均下降了0.11岁(6.43%),且对女性影响大于男性。2008—2019年全人群和60岁及以上老年人因跌倒死亡导致的YLL率均呈上升趋势,AAPC分别为3.3%(95%CI:1.2~5.5)(P<0.05)和4.5%(95%CI:2.0~7...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我国1990—2019年老年人群跌倒疾病负担的时间趋势,为制定老年人群跌倒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利用全球疾病负担(GBD)2019数据库的研究结果,选取老年人群因跌倒死亡例数、死亡率、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DALY率、伤残损失寿命年(YLD)、YLD率、损失寿命年(YLL)、YLL率等指标,对跌倒造成的疾病负担进行分析,并描述1990—2019年疾病负担变化趋势。 结果 2019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因跌倒造成的死亡人数、DALY、YLD、YLL分别是10.07万人、318.29万人年、181.00万人年、137.29万人年;死亡率、DALY率、YLD率、YLL率分别是39.19/10万、1238.95/10万、704.35/10万、534.42/10万。1990—2019年,跌倒造成的老年人死亡人数、DALY、YLD、YLL增长率分别为294.90%、220.70%、213.80%和230.26%,死亡率、DALY率、YLD率、YLL率上升趋势显著。 结论 跌倒给我国老年人造成了沉重的疾病负担,死亡率和疾病负担仍在增长,应当以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为重点人群,通过多种途径加强老年人跌倒的预防,降低其疾病负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2011年与2017年南京市年龄≥ 25岁人群归因于代谢危险因素的脑血管病疾病负担变化。  方法  利用南京市慢性病监测和全球疾病负担资料,根据人群归因分值,分析2011年和2017年高收缩压、高血糖、高总胆固醇、高体重指数和4种代谢因素合并导致脑血管病患者死亡和寿命损失的变化。  结果  2017年,南京市归因于代谢因素合并的脑血管病死亡数为4 978例,导致期望寿命损失1.43岁。高收缩压是导致南京市脑血管病死亡(35.51%)和过早死亡损失寿命年(years of life lost due to premature mortality,YLL)(38.89%)上升的首位代谢因素。与2011年相比,2017年人群归因于高收缩压、高体重指数的脑血管病标化死亡率和标化YLL率均下降,高血糖则相反。男性各代谢因素导致的脑血管病标化YLL率均高于女性。  结论  代谢危险因素尤其高收缩压是导致南京市脑血管病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有效控制人群体重、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可降低南京市脑血管病疾病负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1990年与2013年中国≥ 70岁人群跌倒的疾病负担,为制定老年人跌倒预防控制策略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2013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结果,采用因跌倒死亡数/标化死亡率、过早死亡损失寿命年(YLL)/标化YLL率、伤残损失寿命年(YLD)/标化YLD率、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标化DALY率等指标,对中国≥ 70岁老年人跌倒疾病负担进行描述,通过比较1990年与2013年相应指标的变化,描述疾病负担变化情况。结果 2013年中国≥ 70岁人群因跌倒造成的死亡人数、YLL、YLD和DALY分别为4.88万人年、43.96万人年、29.58万人年和73.54万人年;标化死亡率、YLL率、YLD率和DALY率分别为561.71/10万、55.87/10万、373.98/10万和929.85/10万。随着年龄增加,因跌倒造成的疾病负担加重。与1990年相比,2013年跌倒造成的死亡数量、YLL、YLD和DALY分别增加308.80%、161.01%、54.67%和104.47%;男性增幅高于女性。与1990年相比,2013年≥ 70岁人群因跌倒标化死亡率、标化YLL率和DALY率分上升为63.67%、38.54%和73.08%;而标化YLD率下降17.90%。结论 跌倒给中国≥ 70岁人群造成沉重的疾病负担,与1990年相比,2013年跌倒对中国≥ 70岁人群造成疾病负担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2019年云浮市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特征,为云浮市慢性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9年云浮市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资料,分析心脑血管疾病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期望寿命、潜在减寿年数(PYLL)等指标。结果 2019年云浮市居民心脑血管疾病粗死亡率为253.14/10万(标化死亡率为190.42/10万),占全死因的46.42%。男性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均高于女性。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顺位前3位依次为脑血管疾病、缺血性心脏病、其他心脏病。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随着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去心脑血管疾病后期望寿命为96.36岁,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而损失的期望寿命为14.43岁。心脑血管疾病中,男性的PYLL、潜在减寿率、平均减寿年数均高于女性。结论 心脑血管疾病是危害云浮市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男性、高龄女性和45岁以上人群是云浮市慢性病防治的重点,应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预防。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江苏省1990—2019年交通伤害的疾病负担及不同危险因素的归因疾病负担情况。方法利用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BurdenofDiseaseStudy2019, GBD2019)中江苏省1990—2019年交通伤害的死亡率、早死所致寿命损失年(years of life lost, YLL)、伤残所致寿命损失年(yearslivedwithdisability, YLD)、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adjustedlifeyears, DALY),采用Joinpoint回归分析变化趋势,并评估不同危险因素的归因疾病负担。结果1990—2019年江苏省交通事故的标化死亡率和YLL率呈下降趋势(P<0.05);标化YLD率呈上升趋势(P<0.05);标化DALY率由1 023.40/10万下降至791.70/10万[AAPC=-0.70%(-1.10%~-0.40%)],在2004年前后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男性的交通事故疾病负担均高于女性,其中0~<14岁的标化死亡率(-70.87%)和标化YLL率(-71.53%)下降幅度最高;≥70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广州市2008—2019年心血管疾病死亡和疾病负担现状及变化趋势,为广州市制定心血管疾病预防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广州市居民死因系统获取2008—2019年心血管疾病死亡病例资料,测算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早死寿命损失年(YLL)、伤残寿命损失年(YLD)和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采用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分析疾病负担变化趋势。结果 2008—2019年广州市心血管疾病标化死亡率从67.64/10万上升至147.25/10万,DALY率从8.43人年/千人上升至21.85人年/千人,YLL率从7.5人年/千人上升至19.5人年/千人,YLD率从0.93人年/千人上升至2.35人年/千人,以上指标均在2012年有一个变化趋势连接点(AAPC=7.74%、7.68%、7.69%、6.75%,均P<0.05),总体上均呈上升趋势。分性别看,男性标化死亡率、YLL率和DALY率均高于女性,且增长速度均快于女性;心血管疾病负担随年龄的增加呈明显上升趋势。从病种看,中风和缺血性心脏病导致的疾病负担较重。结论 广州市心血管疾病防治形势严峻,应加强对...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中国居民2000—2019年因饮酒导致的死亡及寿命年损失情况,为我国控酒工作的开展提供数据支持和政策依据。方法收集2019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 2019)中2000—2019年中国不同性别和年龄居民归因于饮酒的疾病别死亡及过早死亡损失寿命年(YLL)情况,采用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和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分析我国居民2000—2019年因饮酒导致的死亡及YLL变化趋势。结果中国居民因饮酒导致的死亡标化率和YLL标化率分别从2000年的35.30/10万和955.84/10万下降到2019年的26.98/10万和715.84/10万,我国居民2000—2019年因饮酒导致的死亡标化率和YLL标化率总体均呈下降趋势(均P 0.001);其中男性和女性居民因饮酒导致的死亡标化率分别从2000年的67.62/10万和7.52/10万下降到2019年的54.72/10万和4.44/10万,YLL标化率分别从2000年的1 759.04/10万和166.69/10万下降到2019年的1 370.77/10万和95.07/10万,我国男性和女性居民2000—2019年因饮酒导致的死亡标化率和YLL标化率总体均呈下降趋势(均P 0.001)。15~49岁居民因饮酒导致的传染性疾病和非传染性疾病死亡率分别从2000年的1.06/10万和9.17/10万下降到2019年的0.35/10万和8.38/10万,YLL率分别从2000年的53.15/10万和438.82/10万下降到2019年的17.02/10万和395.73/10万,我国15~49岁居民2000—2019年因饮酒导致的传染性疾病和非传染性疾病死亡率和YLL率总体均呈下降趋势(均P 0.001);50~69岁居民因饮酒导致的传染性疾病、非传染性疾病和伤害死亡率分别从2000年的6.10/10万、73.75/10万和5.49/10万下降到2019年的1.80/10万、52.61/10万和3.96/10万,YLL率分别从2000年的176.83/10万、2 190.40/10万和171.03/10万下降到2019年的52.12/10万、1 545.58/10万和122.00/10万,我国50~69岁居民2000—2019年因饮酒导致的传染性疾病、非传染性疾病和伤害死亡率和YLL率总体均呈下降趋势(均P 0.001);≥70岁居民因饮酒导致的传染性疾病和非传染性疾病死亡率分别从2000年的23.03/10万和195.45/10万下降到2019年的10.48/10万和174.27/10万,YLL率分别从2000年的346.01/10万和3 004.96/10万下降到2019年的139.03/10万和2 514.83/10万,我国≥70岁居民2000—2019年因饮酒导致的传染性疾病和非传染性疾病死亡率和YLL率总体均呈下降趋势(均P 0.001)。结论中国居民2000—2019年因饮酒导致的死亡标化率和YLL标化率总体均呈下降趋势,但15~49岁和≥70岁居民因饮酒导致的伤害死亡率和YLL率未见显著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2015—2019年赤水市居民死亡率和早死损失寿命年变化趋势,为制定疾病预防控制措施和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5—2019年赤水市死因监测资料,计算赤水市居民期望寿命、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过早死亡损失寿命(YLL)率和标化YLL率,并进行趋势分析。结果 2015—2019年赤水市居民期望寿命从74.86岁增至75.81岁,粗死亡率呈稳态趋势(AAPC=-0.98%,t=1.996,P=0.067);标化死亡率从739.62/10万下降到680.81/10万(AAPC=-1.79%, t=-4.153,P=0.025),YLL率从185.65‰下降到174.14‰(AAPC=-2.07%, t=-3.344,P=0.044),标化YLL率从159.92‰下降到145.67‰(AAPC=-2.72%, t=-3.839,P=0.031),男性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YLL率和标化YLL率均高于女性。各年龄组中,5~14岁、30~44岁和60~74岁组粗死亡率和YLL率下降趋势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五年间,前五位死因均是:脑血管病、缺血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癌和意外跌落,其变化趋势呈稳定状态。结论 赤水市期望寿命呈上升趋势,标化死亡率、YLL率和标化YLL率均呈下降趋势,应重点加强慢性非传性疾病特别是心脑血管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及意外跌落的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2010-2014年厦门市居民食管癌的疾病负担,为厦门市食管癌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厦门市死因监测系统收集2010-2014年厦门市居民食管癌死亡数据,运用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对食管癌疾病负担进行测算,用SAS 9.2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2014年厦门市居民食管癌共死亡2 045例,死亡率为21.35/10万,标化死亡率为21.83/10万。男性食管癌死亡率为32.79/10万,标化死亡率为34.05/10万;女性食管癌死亡率为9.99/10万,标化死亡率为9.96/10万。居民每千人口食管癌早死所致的健康生命损失年(YLL)、残疾所致的健康生命损失年(YLD)和DALY分别为1.607、0.011和1.618年。30岁以上人群YLL、YLD和DALY男性均高于女性,50~69岁人群负担最重。结论 YLL是厦门市居民食管癌疾病负担的主要来源;30岁以上男性以及50~69岁老年群体是食管癌防治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估计2015年江苏省≥ 25岁人群归因于代谢异常的主要心血管病(CVD)的疾病负担情况。方法 利用江苏省居民慢性病与营养监测调查、死因监测和2016年全球疾病负担资料,计算江苏省人群归因分值,估算江苏省人群归因于4种代谢异常的缺血性心脏病(IHD)、缺血性卒中(IS)和出血性卒中(HS)的死亡率、过早死亡损失寿命年(YLL)、期望寿命损失和早死概率。结果 3种CVD中,IS死亡率最高,标化死亡率为87.48/10万。高SBP是致CVD死亡的最主要的代谢原因。随着年龄增加,3种CVD的死亡归因于高TC和高BMI的比例下降,归因于高FPG的比例略有上升。代谢异常导致的IHD、IS、HS死亡使期望寿命分别下降1.08、1.07、0.55岁。男性YLL高于女性,且更易因各项代谢异常引起的CVD而发生过早死亡。结论 应将控制血压作为减少CVD疾病负担的重要手段,同时考虑不同代谢因素对不同年龄阶段影响的差异,关注重点人群,制定适宜江苏省CVD综合防治的分层策略。  相似文献   

20.
目的估算十堰市城区糖尿病流行病学疾病负担,为优先配置卫生资源提供依据。方法采用2007-2009年十堰市城区居民死因监测资料,以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为疾病负担测量单位分析糖尿病流行病学疾病负担。结果 2007-2009年,十堰市城区居民糖尿病死亡率和DALY损失随着时间增长而升高。2009年,由糖尿病导致的早死引起的生命损失(YLL)是2007年的2.06倍;总人群DALY为每千人2.90个寿命年,男性为每千人2.64个寿命年,女性为每千人3.11个寿命年,女性DALY损失高于男性,60岁以上人群为较大疾病负担人群,30~59岁年龄段DALY同样较高;70岁以上人群YLL率较高。结论十堰市城区糖尿病患者死亡导致的寿命损失逐年增加,应加强60岁以上人群糖尿病筛查和治疗,同时关注中青年人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