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与DSA诊断脑动脉瘤临床价值。方法收集68例疑似脑动脉瘤患者,行256层CTA和DSA检查,以手术诊断结果为参考标准,对比CTA和DSA检查诊断准确率、特异度、灵敏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以及诊断时间。结果 68例患者均经外科手术检查,其中22例前交通动脉瘤,占32.35%;21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占30.88%;25例双侧交通动脉瘤,占36.76%。256层CTA检出率(97.06%)与DSA检出率(98.53%)比较,P0.05。256层CTA诊断特异度(96.97%)、灵敏度(100.00%)、阳性预测值(100.00%)、阴性预测值(50.00%)与DSA(98.51%、100.00%、100.00%、50.00%)比较P0.05。256层CTA诊断时间明显比DSA短,P0.05。结论 CTA检查在脑动脉瘤准确性、特异度、敏感性均较高,安全无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进行检查,并与DSA和手术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64例患者经手术及DSA均确诊为颅内动脉瘤,DSA诊断符合率为100.00%。64排CTA检查出颅内动脉瘤62例,误诊2例,符合率为96.88%(62/64)。与DSA相比,64排CTA与之比较无明显差异(x~2=1.12,P0.05)。64排CTA检出颅内动脉瘤平均直径为(6.42±2.69)mm,DSA检出颅内动脉瘤平均直径为(6.65±3.16)mm,经统计学比较,64排CTA与DSA检出颅内动脉瘤直径比较无明显差异(t=2.02,P0.05)。结论 64排螺旋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能够全面地观察颅内动脉瘤的位置、形状、大小,对治疗方案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崔喜民  宋忠海  喻骏  孟涛疆 《武警医学》2016,27(12):1214-1217
 目的 比较CT血管造影术(CT angiography,CTA)与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诊断动脉瘤与动脉瘤破裂的风险评估价值。方法 48例高度怀疑为颅内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4例,记为Ⅰ组和Ⅱ组,其中Ⅰ组行CTA+DSA检查,Ⅱ组行MRA+DSA检查。比较CTA及MR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灵敏度、诊断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比较CTA及MRA对5 mm以上动脉瘤的诊断价值。结果 MR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诊断灵敏度、诊断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较CTA稍低,但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TA与三维增强MR血管成像(3D CE-MRA)对5 mm以上动脉瘤的诊断能力相当,但与三维时间飞跃法MR血管成像(3D TOF MRA)相比,CTA与CE-MRA的诊断灵敏度、诊断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A能更清楚地显示瘤颈。结论 CTA和MRA可作为诊断动脉瘤与动脉瘤破裂的风险评估的首要手段,CTA诊断的准确率及三维形态高于MRA。  相似文献   

4.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动脉瘤疑似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将两种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比较优缺点,CTA后处理采用容积再现(VRT)、最大密度投影(MIP)和表面覆盖法(SSD)。CTA重建采用0.75mm层厚、0.7mm层间隔,延迟扫描时间采用提前监控、静脉团注法。两位放射专家用盲法分析CTA、DSA资料,对颅内动脉瘤作出诊断。结果:36例SAH病例中,CTA发现32例37个动脉瘤,包括前交通动脉瘤15个、大脑前动脉瘤2个、后交通支9个、颈内动脉4个、大脑中动脉主干5个、基底动脉2个,其中1例CTA检查为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直径<3mm,DSA检查为阴性,其余均经DSA证实。4例SAH病例CTA、DSA检查均为阴性。CTA能够清晰显示瘤体、瘤颈、载瘤动脉及毗邻关系,其敏感性为94.5%。动脉瘤直径大于3.0mm者,CTA、DSA检查结果基本一致。CTA以VRT重建效果最佳。结论:CTA对于动脉瘤疑似患者是一种安全、无创伤的检查技术,能够精确显示动脉瘤的空间关系,可作为颅内动脉瘤首选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64层螺旋CT的CT血管造影(CTA)及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TDSA)技术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比较研究,评价64层螺旋CT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6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实施64层CT和DSA检查,对64层CT图像进行了CTA和DSCTA两种方式的后处理。CTA后处理技术包括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多平面重建(MPR),在CTA图像基础上用增强数据逐层减去平扫数据,自动去除骨与脑组织,获得CTDSA影像。比较3种技术(DSA、CTA和CTDSA)的特征。结果 26例可疑患者中,DSA和CTDSA发现31个动脉瘤,CTA发现29个动脉瘤。CTA漏掉的2个动脉瘤,直径小于3mm。结论 CTDSA是检查颅内动脉瘤的高度敏感的影像学方法,具有与DSA相当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128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应用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并手术确诊的125例(134个)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行颅脑CT三维重建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差异,并分析其对最大瘤体直径、诊断相关指标情况。结果 CT三维重建法对颅内动脉瘤检出率为94.8%稍低于DSA法97.0%,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CT三维重建法测得最大瘤体直径(5.72±2.13)mm稍高于DSA法(5.68±2.08)mm,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CT三维重建法对比剂剂量、检查耗时、检查费用均低于DSA法,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128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对颅内动脉瘤检出率较高,其具有无创、直观、费用低、快捷的特点,可作为术前筛查和评估首选的方法,值得临床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成像(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以数字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回顾性分析47例经DSA诊断为颅内动脉瘤患者的MRA、CTA影像资料,对比两者对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及瘤体大小的差异。结果47例DSA诊断颅内动脉瘤52个;MRA诊断42例共检出46个动脉瘤,阳性率为88.5%(46/52);CTA诊断44例共检出49个动脉瘤,阳性率为94.2%(49/52)。二者检出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MRA显示瘤体直径为5~23mm,平均(9.72土5.68)mm,而CTA显示瘤体直径为3-25mm,平均(9.85土5.81)mm,瘤体直径的差值无统计学意义(P=0.17)。结论MRA与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无明显差别,临床可根据实际条件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从而达到最佳诊断和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28例疑有颅内动脉瘤患者均行16层CTA和DSA检查,对CTA的表现结合DSA和手术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28例经CTA共检出动脉瘤27个,其中25个经手术和DSA证实。1例CTA显示动脉瘤2个,DSA只显示1个,另1例CTA显示可疑动脉瘤2个,DSA显示正常。16层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为89.2%,特异性为100%,准确性为96.4%。结论16层CTA在显示颅内动脉瘤方面可与DSA媲美,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对比分析磁共振非对比增强血管成像(3 D-NC-MRA)诊断颅脑动脉瘤及其判断瘤体长度的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9月~2014年8月临床怀疑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65例并进行3 D-NC-MRA及DSA检查,将两种方法所检查出的动脉瘤图像进行后处理并结合原始图像进行综合分析;以DSA为金标准对比分析3 D-NC-MRA所显示颅内动脉瘤结果及二者对动脉瘤瘤体长度检测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者DSA检出43例患者有动脉瘤共53个,其中3 mm共15个,≥3 mm共38个;3 D-NC-MRA检查发现50个动脉瘤,其中3 mm共10个,≥3 mm共40个;所有动脉瘤分布于后交通动脉、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前交通动脉、基底动脉区域;3 D-NC-MRA对3 mm颅内动脉瘤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66.7%,100%,对≥3 mm的颅内动脉瘤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100%,100%;对所有动脉瘤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0.6%、100%。3 D-NC-MRA与DSA比较,所有颅内动脉瘤瘤体长度测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 D-NC-MRA对颅内≥3 mm动脉瘤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和准确性,可以作为临床对颅内动脉瘤的常规诊断方法。而3 mm动脉瘤存在一定漏诊,对于阴性发现者必要时应行DSA进一步检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双源CT血管造影(DSCTA)在颅内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行双源CTA检查,分别对双能量去骨法与常规法获得的重建图像按0~5级进行质量评分并记录后处理时间,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以DSA为标准,,评估DSCTA的敏感性、特异性.结果:共检出动脉瘤30个.双能量法平均后处理时间明显少于常规法(6.85±1.38min vs 13.20±2.02min,P<0.01).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4.35±0.50和3.23±0,36,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与DSA对照,双能量法和常规法检出率分别为100%和85.7%.按动脉瘤个数计算,DSCTA的敏感性为93.4%,特异性为100%.结论:双源CT的双能量CTA与DSA有高度一致性,可替代DSA而成为颅内动脉瘤筛选及术后随访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临床疑诊为颅内动脉瘤16例患者行CTA检查,其中8例同期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原始图像重建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技术(VR).结果:16例患者经CTA检出动脉瘤17个.1例患者为多发动脉瘤(2个),15例为单发动脉瘤.瘤体以圆形或卵圆形居多(13个),也可以显示为肾形(2个)、葫芦形(1个)和串蛛状(1个).瘤体最大直径18 mm,最小直径1.5 mm.8例行DSA检查的患者中,7例DSA所见与CTA结果一致,1例DSA漏诊1个动脉瘤.结论:16层CTA检出动脉瘤准确率高,快速、无创,可以作为诊断动脉瘤首选影像学方法,尤其适合于急诊情况下,并能补充DSA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的准确性和确定其能否提供足够的诊断信息来指导血管内治疗.方法 329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纳入本研究,全部行CTA和DSA检查.运用最大密度投影和容积再现技术评价动脉瘤的形态、大小、位置和动脉瘤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并根据16层螺旋CTA结果选择血管内治疗或外科治疗.结果 329例中的181例患者发现202个颅内动脉瘤.4个动脉瘤CTA漏诊,而DSA检查过程中7个动脉瘤未能清楚显示.16层螺旋CTA诊断所有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是98%、98%和98%.16层螺旋CTA对于动脉瘤诊断的准确性与DSA的结果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通过CTA评价认为115个动脉瘤适合行血管内治疗,结果112个动脉瘤成功栓塞.结论 16层螺旋CT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方面有很高的准确性,能够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指导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相似文献   

13.
CTA与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2  
目的通过与DSA对比,评价三维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30例因蛛网膜下腔出血高度怀疑动脉瘤破裂的病人行CTA检查,同期行DSA检查及可行的血管内栓塞治疗。比较CTA与DSA检出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以及在显示动脉瘤瘤颈和载瘤动脉关系上的优劣。结果CTA检出动脉瘤26个,对动脉瘤的敏感性为95.5%,特异性为87.5%,准确性为93.3%,与DSA比较无显著差异。CTA对动脉瘤细节及瘤颈的显示明显优于DSA。结论CTA能无创有效的诊断颅内动脉瘤,所提供的诊断信息对治疗方案的制订具有极大的帮助,CTA还特别适用于急症病人的动脉瘤筛查。  相似文献   

14.
CTA对颅内微小动脉瘤的诊断价值并与DSA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和数字减影造影在颅内微小动脉瘤(VSD)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43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动脉瘤疑似患者行CTA和DSA检查。CTA后处理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DSA常规摄正、侧位、双侧斜位片。结果:经手术及介入栓塞治疗证实39枚微小动脉瘤,CTA诊断36枚,DSA诊断35枚。减影后CTA与DSA比较,对瘤体直径≤3mm的VSA的判断,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敏感性为92.3%,特异性为85.7%,准确性为91.3%。结论:CTA诊断微小动脉瘤是一种可靠方法,在临床诊断上与DSA基本等同,在对临床治疗提供帮助上,CTA明显优于DSA。  相似文献   

15.
李敏  丁娟  翟继良  孙钢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2(12):1967-1970
目的 探讨CT脑血管造影(CTA)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且首次DSA阴性患者再次血管成像的诊断准确性.方法 对56例SAH且DSA检查为阴性患者行CTA及DSA成像.以DSA结果为金标准,计算CTA诊断动脉瘤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P V)和阴性预测值(NPV).结果 7例与SAH相关动脉瘤中,CTA发现5例.49例DSA无阳性结果患者中,CTA均无阳性结果.以DSA为金标准,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度为71.43%(95CI,35.89~91.78),特异度为100%(95CI,92.73~100),PPV100%(95CI,56.55~100),NPV96.08%(95CI,86.78~98.92).结论 CTA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手段,可准确地诊断首次DSA阴性SAH患者动脉瘤的存在.未来需要大样本研究证明CTA在临床诊疗过程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急性自发性颅内出血病因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58例急性颅内出血患者术前采用容积重建(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方法进行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并与手术结果相对照。结果 58例患者中,DSA及手术证实颅内动脉瘤32例(35个),脑动静脉畸形9例,烟雾病6例,静脉畸形伴海绵状血管瘤1例,静脉窦血栓1例,未发现异常9例。对35个动脉瘤,CTA正确诊断34个,漏诊1个。1例阴性病例误诊为动脉瘤;1例海绵状血管瘤伴静脉畸形误诊为动静脉畸形。CTA对9例脑动静脉畸形、1例静脉窦血栓及6例烟雾病均诊断正确。CTA对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敏感性为96.3%(52/54),特异性为90.0%(9/10),阳性预测值为98.1%(52/53),阴性预测值为81.8%(9/11),准确性为95.3%(61/64)。结论 CTA对急性自发性颅内出血病因诊断的准确性与DSA相近,可作为首选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数字减影 CT 血管成像(DSCTA)在颅内小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手术确诊为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及 CT 影像资料,比较 DSCTA 和常规 CT 血管成像(CTA)2种技术对颅内动脉瘤检测的准确性。结果92例患者经证实共有102个动脉瘤,DSCTA 检出其中100个,常规 CTA 检出其中89个(χ2=8.707,P =0.003)。DSCTA 漏诊海绵窦段和床突下段动脉瘤各1例,而常规 CTA 漏诊13例床突下段及海绵窦段与颅骨紧贴<5.0 mm 的小动脉瘤。进一步将<3.0 mm 和3.0~5.0 mm 的动脉瘤合并计算,DSCTA 对检出5.0 mm 以下动脉瘤的敏感性显著高于常规CTA 技术(χ2=8.393,P =0.004)。结论DSCTA 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优于常规 CTA,尤其对颅底毗邻小动脉瘤的诊断有明显的优势,可作为筛查和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检查技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对比研究,初步探讨三维CT血管成像(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评价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对24例临床疑有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3D—CTA和DSA。3D—CTA后处理技术包括多平面重建(MPR)、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以及容积重建(VRT)。3D—CTA和DSA分别由相互独立的放射科医师实施和诊断,分别记录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动脉分支等的关系。同时调查神经外科医师及患者对两种影像手段的认可度。结果3D—CTA发现13例15个动脉瘤,遗漏1个直径1.2mm的动脉瘤,发现的最小动脉瘤长径为1.8mm。DSA发现14例16个动脉瘤。CTA在显示瘤颈以及相邻骨质结构上明显优于DSA,而DSA空间分辨率较高。神经外科医师多认为CTA可以用作颅内动脉瘤的筛查和术前评估,而DSA仍是金标准。患者对CTA的接受度较高。结论3D—CTA是检查颅内动脉瘤高度敏感的无创影像手段,它可以作为颅内动脉瘤筛查和术前评估的首选技术。  相似文献   

19.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性。材料和方法:30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分别进行16层螺旋CT脑血管三维成像(3D-MS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所有病例均完成多层面重建(MPR)、三维表面遮盖显示(SSD)、容积显示(VR)和薄层块最大密度投影(MIP),并对照手术或介入栓塞结果评估其诊断价值。结果:MSCTA共发现24例28个动脉瘤,其中22例为单个动脉瘤,2例为两个动脉瘤。动脉瘤直径最小2.7mm,最大35mm。MSCTA能清晰显示动脉瘤的瘤体大小、瘤颈、瘤轴指向、载瘤动脉及其动脉瘤与临近血管分支和骨性组织间的空间关系。23例与手术/DSA结果一致。结论:M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有较高准确性,可部分取代DSA造影检查。  相似文献   

20.
颅内动脉瘤作为临床常见的病症之一,其中针对直径小于3mm的微小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均具有一定的难度。近年来随着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的发展,明显提高了对颅内微小动脉瘤诊断的准确性和灵敏度,极大地降低了传统影像学检查和常规DSA的漏诊率,成为诊断颅内动脉瘤新的金标准。本文综述了3D-DSA技术与传统影像学检查的对比及其在颅内小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