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与椎体转移瘤骨折的MRI鉴别要点。方法 分析31例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和22例椎体转移瘤骨折的MRI影像表现.比较此两类病理性质不同的椎体骨折的MRI形态差异。结果 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以连续性多椎体骨折多见.椎体骨折以双凹状和楔状变形为主,较少累及附件,较少出现椎旁肿胀,邻近诸椎体通常伴有骨质疏松的信号异常。椎体转移瘤骨折常为单发.病椎可呈多发或跳跃式分布,骨折的椎体以压缩变形多见,常累及椎体的附件,伴有椎旁软组织肿块。两种骨折均较少累及椎间盘.骨折的椎体信号改变均不具有特征性。结论 依据MRI形态特征可对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与椎体转移瘤骨折作出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与椎体转移瘤骨折的MRI形态特征。方法:分析和比较31例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和22例椎体转移瘤骨折的SE序列MRI影像表现。结果: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以连续性多椎体骨折多见,骨折的椎体以双凹状和楔状变形为主,少有累及附件,较少出现椎旁肿胀,邻近诸椎体常呈现骨质疏松的信号改变。椎体转移瘤骨折常为单发,瘤处可呈多发或跳跃式分布,骨折的椎体以压缩变形多见,常累及椎体的附件,伴有椎旁软组织肿块。两种骨折均少有累及椎间盘,骨折的椎体信号改变也不具有特征性。结论:依据MRI形态特征可以对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与椎体转移瘤骨折作出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71例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71例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接受了PVP治疗.患者均有明显胸背部疼痛,查体叩痛点与MR提示新鲜骨折椎体相符.在C臂X线机透视引导下,经单侧或双侧椎弓根入路PVP骨水泥注入量为3~6ml,平均4.5 ml,完成75个椎体成形术.术后患者随访3~12个月,平均7个月.结果 71例中,有效率93.0%.4个椎体术中出现骨水泥椎旁静脉丛渗漏,11个椎体骨水泥椎间盘渗漏,13个椎体骨水泥椎旁软组织渗漏,无椎间孔和椎管内渗漏.结论 PVP能够有效缓解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引起的疼痛及功能障碍症状,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优点是创伤小、操作简便、安全性高、效果确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比分析单发与多发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后1年内再发骨折的风险、间隔时间及诱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PVP治疗的156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将患者分为单发骨折及多发骨折两组,记录始发及再发椎体骨折的时间、数目及再发骨折的诱因。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及再发骨折发生率差异,骨密度、骨折诱因差异,年龄及再发骨折时间的差异。结果 156例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中单发椎体压缩骨折102例,多发椎体压缩骨折54例。102例单发椎体骨折中,有16例患者再发生骨折,再发椎体骨折平均时间185.0天,54例多发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中,有20例患者再发骨折,再发椎体骨折平均时间123.7天。再发骨折有明确诱因者单发骨折组2例,多发骨折组3例。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再发骨折的风险及间隔时间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骨质疏松性多椎体骨折较单椎体骨折PVP术后易再发生骨折,且间隔时间短,再发骨折多无明确的诱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腰部椎旁肌肉T2值诊断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1例年龄>50岁腰背痛患者,其中23例临床诊断为OVCF(骨折组),68例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退行性变或终板炎等且未见椎体骨折(对照组);比较2组临床资料及腰部T2 mapping成像所示左、右侧多裂肌和左、右侧竖脊肌T2值的差异,以临床诊断为标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根据腰部椎旁肌肉T2值及椎体陈旧性骨折诊断OVCF的效能。结果组间患者年龄、性别及椎体陈旧性骨折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骨折组双侧多裂肌和竖脊肌T2值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左、右侧多裂肌和左、右侧竖脊肌T2值诊断OVCF的AUC分别为0.79、0.76、0.71、0.70,与椎体陈旧性骨折(0.7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197、0.811、0.112、0.245,P均>0.05)。结论腰部椎旁肌肉T2值可用于诊断OVCF。  相似文献   

6.
陈钢  章凯  吴增晖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18):2912-2913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在老年人骨质疏松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采用PVP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32例,平均年龄66 岁,其中单节段椎体骨折21例,双节段椎体骨折10例,3节段椎体骨折1例,进行临床和影像学评价.结果:本组患者均获得3~38个月的随访(平均20个月).31例患者术后局部疼痛得到改善,并于术后次日下床活动;术后X线检查示椎内骨水泥分布均匀,未有外漏.结论:PVP具有快速止痛和稳定椎体的作用,具有微创、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老年人骨质疏松引起的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徐芳 《现代医用影像学》2023,(12):2290-2292+2300
目的:探讨MRI在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及转移性肿瘤所致椎体骨折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取2018年2月至2023年2月,医院收治的103例椎体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转移瘤骨折28例,骨质疏松骨折75例。入选人员均接受MRI检查,比较分析其诊断结果。结果:转移瘤骨折中,椎旁软组织肿块、硬膜外肿块、椎体后缘皮质后凸、伴其他椎体转移灶及累及椎弓根征象出现率均高于骨质疏松骨折,而在骨质疏松骨折中椎体存留正常骨髓信号征象的出现率则较高(P<0.05);转移瘤骨折和骨质疏松骨折患者在MRI表现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借助MRI检查,能够对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和转移性肿瘤所致椎体骨折予以准确鉴别,其诊断价值较高,值得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并分析骨质疏松和转移瘤致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应用MRI早期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本院自2016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108例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进行MRI检查。对MRI显示的伴随多处骨折、椎体后部骨碎块后移、骨折椎体存留正常骨髓信号、硬膜外肿块、椎弓根累及、椎体后缘皮质后凸、出现其他椎体转移灶以及椎旁软组织肿块等8种征象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伴随多处椎体骨折和椎体后部骨碎块后移等2种征象,骨质疏松致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和转移瘤致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出现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6种征象出现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检查可以有效鉴别骨质疏松致椎体压缩性骨折和转移瘤致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复位床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75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纳入本研究,按入院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复位床联合PVP组(复位床组)、单纯PVP组和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组(PKP组),比较3组患者术前和术后局部Cobb角、vas评分、伤椎椎体前后缘高度、伤椎椎体前缘压缩率、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骨水泥渗漏、术后随访期间邻椎椎体新发骨折情况、手术当天骨水泥注入量、住院费用、住院时间、术后6个月骨密度以及其他并发症情况。结果 复位床组和PKP组与单纯PVP组比较,术后Cobb角更小,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更高,术后伤椎椎体前缘压缩率更低,骨水泥注入量更多;复位床组和PKP组比较,住院费用更低;术后同一时间,3组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骨水泥渗漏、术后随访期间邻椎椎体新发骨折、术后骨密度、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复位床联合PVP治疗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MRI在转移性肿瘤所致椎体骨折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2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椎体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转移性肿瘤所致椎体骨折及骨质疏松所致椎体骨折各30例,均给予MRI检查并对MRI结果显示的椎旁软组织肿块、硬膜外肿块、椎体后部骨碎块后移、椎体后缘皮质后凸、骨折椎体存留正常骨髓信号、存在其他椎体转移灶、伴随多处骨折、椎弓根累及8种情况进行分析,利用Kappa检验对患者检查结果一致性进行检验。结果:骨质疏松所致椎体骨折MRI结果中伴随多处椎体骨折及椎体后部骨碎块后移现象明显,而转移性肿瘤所致椎体骨折中二者出现情况较少,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性肿瘤所致椎体骨折的MRI结果显示出现椎旁软组织肿块、椎弓根累及、椎体后缘皮质后凸、硬膜外肿块及其他椎体转移灶情况较多,而骨质疏松所致椎体骨折的MRI结果中骨折椎体存留正常骨髓信号征象出现较多,二者存在明显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转移性肿瘤所致椎体骨折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可通过MRI检查进行鉴别诊断且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单发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与转移瘤的MRI鉴别诊断。方法:分析、总结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37例单个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与转移瘤的临床及影像特点。结果:骨质疏松性骨折好发在老年女性的胸椎,硬膜囊较少受压;肿瘤性病变硬膜囊多受压明显,附件往往受累,椎旁多有软组织肿块,信号分布也各有特点。结论:MRI能对单发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与单发转移瘤作出较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2.
崔建胜 《临床医学》2011,31(7):43-44
目的观察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总结鲁山县人民医院自2007年5月至2010年11月收治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行PVP治疗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术后疼痛缓解和发生骨水泥渗漏情况。结果 56例患者术后疼痛消失,24例疼痛明显减轻,6例疼痛减轻,无术后病情加重患者。结论 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术前手法复位、双侧注入骨水泥和完善的影像学监测有助于减少骨水泥渗漏的发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临床常见,以往大多采用保守疗法,并发症多.近年来发展较快的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可以强化椎体,防止椎体的进一步塌陷;恢复椎间和椎旁组织的解剖关系,缓解疼痛,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本科自2001年10月至2004年3月共行PVP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18例20个椎体,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椎体成形术中注入骨水泥对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患者相邻椎体骨折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106例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签法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椎体成形术中在椎体内注入人工骨,观察组椎体成形术中注入骨水泥,分析并比较2组患者发生相邻椎体骨折的情况。结果术后1个月,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8. 11%,显著高于对照组92. 45%(P 0. 05);观察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1年的相邻椎体骨折发生率分别为0%、1. 89%、3. 77%,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术后7 d、3个月时,观察组患者的伤椎前缘高度、伤椎后缘高度均高于对照组,Cobb角、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1个月,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 67%,显著低于对照组9. 44%(P 0. 05)。结论椎体成形术中注入骨水泥可以降低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患者发生相邻椎体骨折的概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分析漏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2021年1月X线诊断与最终确诊椎体节段不相符合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14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X线初诊漏诊率为6.47%,误诊率为0.50%。14例均因腰背部疼痛就诊,其中3例经X线检查未见椎体压缩性骨折,由于腰背部疼痛未缓解,完善椎体MRI后发现椎体压缩性骨折;10例经X线检查发现有椎体压缩性骨折,完善椎体MRI后发现同时合并其他节段椎体压缩性骨折;1例经X线检查椎体轻度压缩性骨折入院,完善椎体MRI后发现此椎体为陈旧性骨折,责任椎体为相邻椎体。所有患者明确责任椎体后予手术治疗,术后腰背部疼痛缓解。结论临床遇及老年腰痛患者,无论有无明确外伤史,根据症状、体征考虑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可能时,应该尽可能完善椎体MRI检查,判断是否存在椎体骨折或合并其他椎体骨折,避免漏误诊,减少治疗节段错误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对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疼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对14例(共25个患椎)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行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使用数字评定量表及Barthel指数分别评定患者术前、术后疼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变化情况。结果本研究14例患者经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后,其疼痛明显缓解或消失,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获得显著改善。结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可明显缓解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疼痛,显著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益肾补骨汤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6月于我院治疗的8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比较两组患者胸腰椎功能恢复优良率、手术前后疼痛程度、骨密度、Cobb角、术后椎体再骨折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胸腰椎功能恢复优良率、骨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再骨折发生率、Cobb角、术后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益肾补骨汤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可缓解患者疼痛,改善病椎功能,对增加患者骨密度及预防骨折再发存在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郑哲  刘会飞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23):3456-3459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骨代谢水平与椎体愈合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该院2017年12月至2020年12月共收治的8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且接受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椎体愈合情况将患者分为延迟组(n=23)和愈合组(n=57),对比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相关指标、骨密度情况以及骨代谢水平,并分析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骨代谢水平与椎体愈合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延迟组患者伤椎高度恢复率、凸畸形角(Cobb角)、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量表(OID)以及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明显高于愈合组(P<0.05);延迟组与愈合组患者大粗隆骨密度、腰椎L1~L4骨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延迟组患者Ⅰ型胶原C端肽(CTX-Ⅰ)、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以及抗酒石酸盐酸性磷酸酶异构体5b(TRACP-5b)水平高于愈合组,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LAP)以及骨钙素(BGP)水平低于愈合组(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大粗隆骨密度、腰椎L1~L4骨密度与椎体愈合程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CTX-Ⅰ、iPTH、TRACP-5b水平与椎体愈合程度呈负相关(P<0.05),BLAP、BGP水平与椎体愈合程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通过治疗后,愈合情况越好的患者伤椎高度恢复率、Cobb角、ODI以及VAS评分越低,且患者的骨代谢水平与愈合程度具有明显相关性,因此可通过对患者骨代谢水平的检测评价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  相似文献   

19.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椎体成形术(PVP)在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OVCF)中的作用.方法 22例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接受了椎体成形术.患者均有明显胸背部疼痛,其中12例失去活动功能.在X线透视引导下,经单侧或双侧椎弓根入路PVP,PMMA注入量为3~8 ml,平均6 ml,完成26个椎体成形术.术后患者随访3~18个月,平均7个月.结果 22例中,20例疼痛改善,有效率90.91%,疼痛缓解时间为术后1~5天,平均2.7天.随访观察止痛效果持久.1个椎体术中出现骨水泥溢入椎旁静脉丛,3个椎体骨水泥溢入椎间盘,3个椎体骨水泥溢入椎旁软组织,无溢入椎间孔和椎管内.结论椎体成形术为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经保守治疗无效患者提供了一种安全、微创、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经双侧椎弓根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双侧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17例21个椎体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患者,并观察疗效。结果:术后1~2 d所有患者疼痛消失或明显减轻。随访3~12个月,所有患者疼痛无反复,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双侧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是一种安全、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