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开链运动(OKC)和闭链运动(CKC)对下肢步行功能及膝关节稳定性的影响。方法:ACL重建术后患者67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3例和观察组34例,对照组进行OKC训练,观察组进行CKC训练。2组术后3及6个月进行小腿周径差值、Holden步行功能分级、10米步行时间、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IKDC)评分值及关节松弛度KT-1000值评定。结果:术后3个月,2组小腿周径差值、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分、10米步行时间、IKDC评分及KT-1000值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2组小腿周径差值、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分、10米步行时间及IKDC评分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间KT-1000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行CKC能较早促进下肢功能恢复,提高步行能力,不影响膝关节稳定性,是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采用开链运动(OKC)、闭链运动(CKC)与有限OKC加CKC相结合的运动康复效果。 方法 选择单侧ACL断裂并已行ACL解剖重建手术患者94例,按数字表法分为OKC组(采用OKC康复方案治疗)、CKC组(采用CKC康复方案治疗)和联合训练组(采用有限OKC加CKC相结合的康复方案治疗),其中OKC组33例,CKC组30例,联合训练组31例。术前3组患者的Lysholm膝关节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IKDC)评分、KT-1000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比较3组患者术后3个月和6个月的Lysholm膝关节评分、IKDC评分、KT-1000值及主动、被动关节活动度差值。 结果 治疗前,3组患者的Lysholm膝关节评分和IKDC评分及其KT-1000值和主动、被动关节活动度差值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OKC组、CKC组和联合训练组的Lysholm膝关节评分分别为(87.00±4.79)、(83.67±3.55)和(86.71±3.62)分,IKDC评分分别为(89.45±4.79)、(86.40±3.76)和(88.58±3.60)分;主动活动度差值分别为(10.06±2.06)、(7.73±1.41)和(8.10±1.35)°;被动活动度差值分别为(9.76±2.26)、(7.87±1.89)和(8.39±1.62)°;KT-1000值分别为(1.99±0.30)、(1.05±0.26)和(1.02±0.24)mm。3组患者的Lysholm膝关节评分、IKDC评分、主动活动度差值、被动活动度差值、KT-1000值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OKC组、CKC组和联合训练组的Lysholm膝关节评分分别为(91.33±5.68)、(91.23±5.48)和(92.00±4.40)分;IKDC评分分别为(93.45±4.35)、(92.40±3.96)和(93.18±4.61)分;主动活动度差值分别为(5.33±1.73)、(3.20±1.45)和(3.52±1.03)°;被动活动度差值分别为(4.45±0.94)、(4.03±1.27)和(3.90±1.01)°;KT-1000值分别为(2.13±0.36)、(1.11±0.21)和(1.12±0.26)mm。3组患者术后6个月时的Lysholm膝关节评分和IKDC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主动活动度差值、被动活动度差值、KT-1000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OKC组的Lysholm膝关节评分和IKDC评分与联合训练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主动活动度差值、被动活动度差值、KT-1000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KC组在Lysholm膝关节评分、IKDC评分、主动活动度差值、被动活动度差值、KT-1000值方面与联合训练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采取有限OKC加CKC相结合的康复训练是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功能恢复的一种安全、可靠的康复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变速变阻力运动训练对前交叉韧带(ACL)损伤后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重建术后患者的康复疗效.方法:ACL损伤后自体腘绳肌腱重建术后患者6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研究组加用变速变阻力运动训练.治疗12及24周时分别测定患肢股四头肌和腘绳肌峰力距(PT)并给予Lysholm膝关节功能量表评定(LKSS).结果:术后第24周,2组患者患肢股四头肌和腘绳肌PT、LKSS评分均较术后第12周明显提高,且研究组PT、LKSS评分提高幅度更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对于ACL损伤重建术后患者,变速变阻力运动训练较常规康复治疗更有利于其膝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持续被动运动联合等速闭链训练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患者疼痛、膝关节活动度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6月—2021年1月行膝关节ACL重建术115例为观察对象,根据康复训练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57例和观察组5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持续被动运动联合等速闭链训练...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体感觉是膝关节正常运动的必要条件,膝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功能恢复的水平与术后本体感觉恢复程度有关。为此探讨ACL重建术后强化本体感觉训练对膝关节位置觉的影响。方法: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2001-03/2003-12进行膝ACL韧带重建术后的患者60例,按病区将患者分本体感觉促进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术后应用一般康复训练方法。本体感觉促进组除了应用一般康复训练方法外还加以本体感觉强化训练。术后6个月进行患者位置觉测定。结果:本体感觉促进组在被动角度重现测试中患膝的总平均偏差为(4.25±1.06)°,健膝总平均偏差为(3.87±1.95)°(P>0.05)。对照组患膝的总平均偏差为(4.91±1.01)°,健膝总平均偏差为(3.83±1.22)°,患膝的总平均偏差显著大于健侧(P<0.01)。结论:ACL韧带重建术后强化本体感觉训练能改善患膝位置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全身振动结合运动训练对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患者的早期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ACL重建术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ACL重建术后康复治疗方案进行早期康复训练,每次30~40 min,每日1次,每周5 d,疗程10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从术后第2周开始,每次增加8~10 min的全身振动训练,振动频率从10 Hz开始逐渐增加至30Hz。术前及术后10周,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量表、PC708静态平衡评定系统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术前,两组患者LK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睁眼、闭眼状态下静态平衡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术前比较,两组患者LKS评分均增高(P<0.05)。与对照组术后10周比较,治疗组LKS评分[(75.51±7.27)分]较高(P<0.05)。与组内术前比较,对照组术后10周睁眼状态下压力中心X轴、覆盖90%椭圆区域面积、LFS指数有所改善(P<0.05)。治疗组术后10周睁眼状态下、两组患者术后10周闭眼状态下各项静态平衡指标均较组内治疗前改善(P<0.05)。与对照组术后10周比较,治疗组术后10周睁眼及闭眼状态下各项静态平衡指标均较为优异(P<0.05)。结论ACL重建术后,早期进行全身振动结合运动训练可以改善ACL重建术后患者的静态稳定性和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7.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的等速肌力训练和疗效评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研究用Biodex system 3多关节等速肌力评定及训练系统对ACL重建术后患者肌力的影响。方法:将50例行ACL重建术后的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25例(等速训练患侧肌力)和对照组25例(等张训练患侧肌力)并分别进行功能训练,在术后第12、24周进行等速向心肌力测试。结果:术后第12、24周对患者进行膝关节等速向心肌力测试,试验组膝屈、伸肌患侧峰力矩/健侧峰力矩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试验组在30°时的股内侧肌患侧峰力矩/健侧峰力矩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通过等速训练进行系统的康复治疗可使膝关节ACL重建术后的患者短期(6个月)达到健侧屈伸肌力水平,并能达到运动水平。  相似文献   

8.
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术后的康复方案随着手术方式的进步一直在不断完善,但在功能训练的细节方面仍然存在着诸多争议,怎样在"尽早恢复关节功能及运动能力"与"移植韧带良好的愈合"两者之间找出最佳平衡点一直是相关研究的核心所在。本文拟从关节镜下ACL重建术后康复方案中的一点——选择闭链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体感觉是膝关节正常运动的必要条件,膝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功能恢复的水平与术后本体感觉恢复程度有关。为此探讨ACL重建术后强化本体感觉训练对膝关节位置觉的影响。方法: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2001-03/2003—12进行膝ACL韧带重建术后的患者60例,按病区将患者分本体感觉促进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术后应用一般康复训练方法。本体感觉促进组除了应用一般康复训练方法外还加以本体感觉强化训练。术后6个月进行患者位置觉测定。结果:本体感觉促进组在被动角度重现测试中患膝的总平均偏差为(4.25&;#177;1.06)&;#176;,健膝总平均偏差为(3.87&;#177;1.95)&;#176;(P&;gt;0.05)。对照组患膝的总平均偏差为(4.91&;#177;1.01)&;#176;,健膝总平均偏差为(3.83&;#177;1.22)&;#176;,患膝的总平均偏差显著大于健侧(P&;lt;0.01)。结论:ACL韧带重建术后强化本体感觉训练能改善患膝位置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早期减重步态训练对膝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为ACL重建术后膝关节运动功能康复提供指导性建议。方法收集2015年1~6月因膝前交叉韧带急性损伤在我院住院并接受手术治疗患者60例,排除陈旧性损伤,手术方式均为采用自体同侧半腱肌、股薄肌腱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常规组和治疗组各30例。常规组术后一天即开始阶段性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术后一周开始减重步态训练。术后3月及6月时通过膝关节IKDC2000主观评分、Lysholm评分、关节活动度评估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结果术后3、6月,治疗组的膝关节IKDC2000主观评分、Lysholm评分均值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关节活动度(RO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早期减重下步态训练可以促进患者术后3、6月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平衡促进训练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损伤重建术后患膝本体感觉的影响。方法:选取124例ACL损伤重建术后患者,全部进行常规康复训练12周,术后第12周采用随机数字法分成两组(对照组62例,训练组62例),训练组在第12周开始进行平衡促进训练,持续至第16周;对照组继续进行患肢肌力和步态训练,持续至第16周。采用专业平衡功能评定系统,分别在术后第12周和第16周对两组进行平衡功能测定。结果:术后第16周测定结果:①睁眼状态下,训练组与对照组在指标LFS指数和覆盖90%椭圆区域面积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②闭眼状态下,训练组与对照组在指标LFS指数和覆盖90%椭圆区域面积指数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平衡促进训练对ACL损伤重建术后患者膝关节本体感觉能力恢复具有显著提高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正> 膝关节术后功能的康复需股四头肌和股后肌群的恢复和平衡。前十字韧带(ACL)重建术后股四头肌功能丧失最明显,故是康复计划的重点。理疗师常用的增强该肌群的两种训练方法是股四头肌(QS)训练和直抬腿(SLR)训练。本文目的在于应用反馈能促进肌肉再训练原理,于ACL 术后康复计划中,对股四头肌进行增强肌力训练,判定训练时对股四头肌功能恢复有无更精确、更正确的反馈作用。通过下列内容对股四头肌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运动疗法对前交叉韧带(ACL)关节镜下重建术后患者等速肌力和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12月佛山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膝关节ACL完全断裂患者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2组均接受膝关节镜下重建ACL手术。对照组术后给予传统运动疗法,包括主动屈膝训练、等长收缩训练、闭链静蹲练习;每组训练后休息1 min,完成3组训练后休息2 min,每次训练做3个循环。观察组术后给予针刺运动疗法,针刺患者健侧膝痛穴,进针行捻转平补平泻法(频率为120次/min,以患者耐受为度,1 min/次),得气后进行主动屈膝训练、等长收缩训练、闭链静蹲练习,训练方法同对照组。针刺得气后进行下一组训练,完成3组训练后休息2 min,每次训练做3个循环,最后1个循环训练完成后行针得气出针。以上2组均每日训练1次,30 min/次,每周训练7 d,7 d为1个疗程,共持续训练4个疗程。在治疗前及治疗4个疗程后,采用量角器测量膝关节主动关节活动度;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KDC)主观膝关节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采用等速肌力测试系统采集患侧膝关节伸膝运动时股四头肌峰力矩(PT)、平均功率(AP)和总功(TW)。结果:治疗前,2组膝关节最大屈曲度、Lysholm评分、IKDC评分、股四头肌PT、AP、TW比较无明显区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4个疗程后2组膝关节最大屈曲度、Lysholm评分、IKDC评分、股四头肌PT、AP、TW均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膝关节最大屈曲度、Lysholm评分、IKDC评分、股四头肌PT、AP、TW均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运动疗法可有效改善ACL重建术后患者膝关节主动关节活动度,提高膝关节运动功能和股四头肌肌肉力量,防止肌肉萎缩,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血流限制训练对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患者膝关节本体感觉及运动协调性的影响。方法将纳入的30例ACL重建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每组15例, 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 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血流限制训练, 训练过程中腹股沟部保持恒定压力以限制下肢血流, 包括膝屈伸抗阻训练、蹲站训练、膝屈伸交替训练和功率自行车训练, 每周3次, 每次约45 min, 共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 采用Lysholm膝关节量表、Humac(Norm型)等速测试仪评估系统以及表面肌电时序分析系统评定2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本体感觉及下肢运动协调功能。结果治疗前, 2组患者Lysholm评分、膝重现角度差值及下肢运动协同收缩率组间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Lysholm评分[(87.06±5.16)分、(83.27±4.32)分]及膝重现角度差值[(4.13±1.12)°、(6.86±1.68)°]均较组内治疗前[治疗组(57.86±5.99)分和(16.53±1.76)°;对照组(56.47±5.25)分...  相似文献   

15.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是运动损伤中较常见的疾病,近来前交叉韧带损伤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高发引起了很多学者关注,并且很多报道也提出参加重建手术患者KOA发生与保守治疗差异无显著性[1—2]。引起KOA原因的研究中,很多集中于ACL损伤及重建后膝关节步态的特征性改变,但很少有人报道核心稳定系统特征的改变。本文就ACL损伤与重建术后核心稳定系统特征改变及核心稳定训练在ACL损伤与重建术后的治疗意义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背景:目前用于前交叉韧带(ACL)重建的移植物包括:自体或异体髌韧带、自体月国绳肌、异体跟腱和人工韧带等。骨-髌韧带-骨复合体(B-T-B)的抗拉强度高,且止点处骨块可以骨性融合。目的:关节镜下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功能训练对膝关节疼痛、肿胀及功能的影响。设计:以患者为研究对象,前后对照观察性研究。单位:一所军医大学医院关节外科中心。对象:2000-03/2003-10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关节外科中心共行ACL重建术42例。纳入标准:①关节镜下确认ACL定全断裂并行ACL重建术。2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合并胫骨平台骨折。②随访时间<6个…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持续被动运动锻炼联合早期康复指导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损伤重建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和效果。方法:将500例ACL损伤重建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0例,对照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持续被动运动锻炼,比较两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及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分。结果:两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均高于干预前(P0.01),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Lysholm评分高于干预前(P0.01),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持续被动运动锻炼联合早期康复指导可促进ACL损伤重建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Orem自理理论指导康复训练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损伤重建术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将150例行ACL损伤重建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措施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观察组采用Orem自理理论指导患者进行术后康复训练,比较两组训练效果。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2个月HSS、Lysholm评分及Barthel指数优于术后1个月(P0.05),观察组术后12个月HSS、Lysholm评分及Barthel指数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Orem自理理论指导康复训练可降低ACL损伤重建术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提升患者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术后患者引起恐惧感的运动任务类别及强度,并利用标准化问卷分析重返运动训练前后个人的恐惧强度变化。方法 35例ACL重建患者在术后24周参与了本项重返运动训练计划。在训练前后对患者引起恐惧感的运动任务进行分类,使用模拟视觉评分量表评价这一恐惧感的强度,同时评价患者训练前后对恐惧再次损伤、恐惧关节打软、恐惧关节疼痛等三种与损伤相关的负面因素进行恐惧评分。使用前交叉韧带损伤后恢复运动量表(ACL-RSI)评价患者训练前后的心理准备情况。结果变向运动是患者最恐惧的运动类别,其次为接触、跳跃和其他,训练前后这一顺序没有发生改变。所有患者的相关恐惧均在运动训练后显著下降(P0.01),其中最能引起患者恐惧的运动任务恐惧程度下降最为明显(2.5),训练前膝关节疼痛引发患者恐惧程度最低,变化幅度最小(1.4)。训练后患者的ACL-RSI评分较训练前显著提高(1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重返运动训练前,患者对于特定运动任务的心理恐惧感最强,对疼痛的恐惧程度最低,在训练后,所有负面心理恐惧因素都得到了显著的降低,同时,ACL-RSI能够较好地评价患者训练前后的恐惧心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膝关节镜下保留残端重建前交叉韧带(ACL)对膝关节本体感觉恢复的影响。方法 60例ACL断裂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行标准重建术,观察组则行膝关节镜下保留残端重建术,对比其疗效。结果两组经治疗后,Lysholm评分均明显优于术前;对照组被动活动察觉阀值(TTDPM)明显不及观察组(P<0.05)。结论 ACL断裂患者行膝关节镜下保留残端重建术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