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对2型糖尿病主要病机观点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既往对于2型糖尿病病机的认识多囿于传统对消渴病“阴虚燥热”的认识,近年来有医家提出瘀血、肾虚、脾虚等病机学说,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揭示了2型糖尿病病机的本质,有一定的临床意义。笔者认为本病的发病规律是:早期病机以湿热内生、阻遏气机、脾气虚弱为主:中期病机以湿热、气虚、阴虚、瘀血为主;晚期则出现气虚、阴虚、肾虚、湿浊、湿热、瘀血等多种病机交杂,从而变生诸证。 相似文献
4.
2型糖尿病四期病机辨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型糖尿病中医病名相当于消渴病。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2型糖尿病病人日见增多,且一旦患病便日渐加重,终生不愈。关于其病机,传统中医历来重视“阴虚燥热”。但从近几年临床实际来看,糖尿病发病率明显提高,且有相当一部分患者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但无临床症状。上述病机难以体现这一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对2型糖尿病发病的病因病机进行再思考。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病机浅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过程中最重要的远期并发症和主要死因之一,其病理变化和预后相当于中医学中“消渴”、“水肿”、“虚劳”、“关格”等范畴。本文从四个方面对糖尿病的中医病机作了探讨,认为阴虚燥热为糖尿病肾病的基本病机;脾肾两虚是糖尿病肾病的病机关键;“湿”、“瘀”是贯穿糖尿病肾病始终的病理环节;气血俱虚、浊毒内停是糖尿病肾病的最终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6.
7.
传统的中医学里并没有单独的糖尿病病名,中医的五脏六腑中没有胰脏,中医也没有血糖的概念,现代医学才把具有高血糖这一共同病理特征的疾病命名为糖尿病。 相似文献
8.
2型糖尿病炎症的中医病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型糖尿病是一组由于胰岛素缺乏和(或)胰岛素生物作用障碍导致糖代谢紊乱,以长期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代谢综合征。近年来提出的炎症学说认为糖尿病是一种自然免疫和低度炎症性疾病,这里所指的炎症状态是非特异性的、慢性的、持续的、低度的炎症状态。持续的炎症状态对糖尿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具有重大影响,为中医研究糖尿病的理论与实践带来了一个新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9.
10.
田中伟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4):1-3
2型糖尿病属中医"消渴""消瘅""三消"范畴,古今多从阴虚燥热论治,效果并不理想,目前流行形势更加严峻。笔者认为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是正虚与邪实相互作用的结果,气虚和阴虚是始动因素,为本;湿浊、燥热、痰饮、瘀血是诱发因素,为标,属本虚标实之证。初起阶段,以邪实为主,正虚为次;中期阶段,则正虚渐甚,邪实持续存在,虚实并重;在后期阶段,则见正气衰败,邪气充斥,形成标本俱急之侯。2型糖尿病的治疗原则是扶正祛邪,补虚泻实。初期邪实为主,以祛邪为主,兼顾扶正,使邪去而正不伤;中期正虚邪实并重,则扶正祛邪并用;后期正衰邪盛,不耐攻伐,则以扶正固脱为重,待正气渐复,再议祛邪。临证辨证求因,审因论治,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不为"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所囿,将2型糖尿病分7型施治,提纲挈领,执简驭繁,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现代研究认为,2型糖尿病是由环境和遗传等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是继心血管、癌症之后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三大疾患,也是血管损害的主要基础疾病。中医认为五脏禀赋不足或后天功能失调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其发病机制与气血阴阳以及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息息相关。近年来,中医药在改善糖尿病症状,延缓病情发展方面不断探索,中医名家在诊疗糖尿病中各抒己见,百家争鸣,各有特色。此文将2型糖尿病病机分析与名家经验进行了总结归纳,提出了2型糖尿病中医患病基础、不同阶段病机及名家防治特点,以期为该病中医药研究及临床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13.
2型糖尿病中医始发病机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从糖调节受损发展到2型糖尿病的病机变化特点,从而分析2型糖尿病的始发病机,明确病性与病位。方法:采集糖调节受损及初发2型糖尿病人群的四诊信息,研究二者中医症状、舌脉表现及证候分布特点,采用统计学方法将二者进行比较。结果:糖调节受损既可有单纯虚证,也可有单纯实证,虚实夹杂证最多。初发2型糖尿病均为虚证或虚实夹杂证。初发2型糖尿病阳虚证、心虚证明显多于糖调节受损(P〈0.05)。结论:2型糖尿病发病以五脏虚损为基础,阳虚证及心虚证的加重起到了至关重的作用。由糖调节受损发展到2型糖尿病是一个由阴证多、阳证少发展到阴证,由虚证、实证发展到虚证的阶段。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近年来发病呈上升趋势。饮食疗法、体育疗法和精神疗法是治疗糖尿病的前提,仍不能满意控制时需加用药物治疗。在药物的控制上,西医以磺脲类和双胍类为主,特殊情况下加用胰岛素治疗。尽管治疗糖尿病药物的种类繁多,仍有部分病例不能满意控制,至使杂症丛生。中医把糖尿病归属于消渴的范畴,对其认识始见于《内经》,后经过历代医家的整理与发掘,归纳为阴虚热盛、气阴两虚、阴阳两虚三型,并在临床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就中西医结合对2型糖尿病的辨证治疗原则作点浅见。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在糖尿病迁延较久而并发出现的,传统的观点认为糖尿病的病机特点主要为“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从临床症状所见,DPN病也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阴虚、气阴两虚、阴阳俱虚,标实当责之于痰湿瘀血。纵观近年来中医药治疗DPN的文献,对DPN的中医病机规律认识可概括为阴虚燥热、气阴两虚、瘀血阻络、痰瘀痹阻、阳虚寒凝5种。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大样本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运用中医理论阐释糖尿病的病因病机.根据《黄帝内经》,历代医家论述及现代学者相关研究认为,2型糖尿病类似于《伤寒论》之厥阴病,升降逆乱、寒热虚实错杂,病位以脾为中心,与肝木、肺金关系密切;病机为脾土失运、脾精过耗、五脏精气虚浮,营气郁于营血分不能化生卫阳、反成湿浊下流,形成阴火证.脾土失运之病因包括肺金压抑、肝气横逆、中土湿蕴及肾气不足. 相似文献
17.
根据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归属于中医消渴病范畴这一事实提出,现阶段消渴病患者不具有典型的三消症状,其形体丰肥多脂者甚多,用现行的中医高等院校内科学教材规范的消渴理论难以完整地解释以上现象。本文应用中医内科基础理论,以及《内经》对消渴病的论述,同时结合49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中医辨证分析认为,现阶段的消渴病病理特点不能沿用教材论述的阴虚燥热予以规范,而应用精微不得正化作为消渴病的病理特点更为妥帖。同时认为,不同时代消渴病的病机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我们应该用审证求因的辩证观点对消渴病的病理特点加以重新审视。现在正在使用的中医内科学教材规范的消渴理论已难以指导消渴病教学及临床,因此必须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降糖胶囊治疗2型糖尿病证属气阴不足、阴虚燥热证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予降糖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口服,对照组60例服用参芪降糖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口服,两组均8周为1疗程。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3.3%和75.0%,疗效相当,在改善倦怠乏力、降低空腹血糖、24h尿糖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降糖胶囊治疗2型糖尿病证属气阴不足、阴虚燥热证型者疗效可靠,且无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
现阶段的2型糖尿病和古籍中记载的消渴不能完全等同,2型糖尿病的核心病机在于脾肺功能损伤,导致机体不能正常利用水谷精微,2型糖尿病所有的证候和并发症都是由这个核心病机引发的。2型糖尿病不仅是糖不能被机体正常利用,所有的水谷精微都存在利用障碍问题。2型糖尿病人从饮食中吸收来的营养物质在体内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机体的各部分利用营养的能力也不一样。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