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全膀胱切除术后原位回肠代膀胱术21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胜利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8):1100-1101
目的探索全膀胱切除术后原位回肠代膀胱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行全膀胱切除原位回肠代膀胱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术后并发症、新膀胱储尿量、术后控尿排尿情况。结果21例患者均治愈出院,平均手术时间6.3h,术中平均出血量950ml,18例患者白天均能控尿,夜尿1—3次;夜间遗尿1例,尿漏1例;代膀胱容量大,压力低;B超检查无上尿路扩张、积水。随访时间6~48个月,平均24个月,膀胱镜检查无尿道肿瘤复发,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全膀胱切除术后原位回肠代膀胱术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一个较好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38例膀胱癌患者行膀胱全切正位回肠新膀胱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正位回肠新膀胱术的优越性。方法:38例患者在全麻下行膀胱全切,并淋巴清扫,取末段回肠40~50cm去管化后制作成球形储尿囊,置于原膀胱处,与尿道吻合,输尿管与储尿囊吻合。结果:38例手术顺利,1例于术后第3天死于糖尿病心脏神经病变导致的心跳骤停。其余37例术后随访6~36个月,拔除尿管后排尿通畅,日间尿失禁2例,夜间尿失禁4例,经括约肌训练1~12周后恢复完全控尿,排尿可控率达100%。复查B超2例术后轻度肾积水,随访观察积水无进展,复查肾功、电解质正常,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无尿道残端肿瘤复发患者。结论:膀胱全切术是治疗复发性、多发性及浸润性膀胱癌的金标准。正位回肠新膀胱更加符合人的正常生理特性及生活习性,有正常的排尿过程,术后生活质量高,较之传统的手术方式更具优越性,是膀胱重建的良好术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阐述保留性功能全膀胱切除回肠原位新膀胱术对术后性功能、控尿功能和肿瘤控制的影响。方法收集2003年1月~2010年1月膀胱移行细胞癌16例,男性,平均51.2岁。为保留性功能、改善控尿,行保留性功能全膀胱切除回肠原位新膀胱术,保留精囊、输精管、双侧神经血管束及大部分前列腺包膜,随访观察手术效果和生活质量。结果术后病理报告均为T2N0M0,平均随访3~87个月,死亡1例,为低分化移行细胞癌患者术后半年发生局部及远处转移死亡。平均手术时间5小时;平均出血600ml;全部患者均保留勃起及逆行射精功能,IIEF-5平均22分;白天控尿率100%,夜间尿失禁2/16;新膀胱储尿容量400ml~520ml,充盈压13~25cmH2O;残余尿10ml~50ml。结论对严格选择的病例采用保留性功能的全膀胱切除回肠原位新膀胱术,可以更好地保留勃起、射精及控尿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阐述保留性功能全膀胱切除术+回肠原位新膀胱术对膀胱癌患者术后控尿、性能力及肿瘤控制效果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26例,男性,平均年龄(55.3±2.3)岁.应患者对控尿和性功能的需求,施行保留性功能全膀胱切除术+回肠原位新膀胱术,术中对输精管及精囊、两侧神经血管束、大部分前列腺包膜进行保留,随访观察术后疗效及生活质量.结果 术后病理分期T2aN0M0 18例、T2bN0M0 8例,平均随访3~72个月,有低分化膀胱尿路上皮癌死亡2例,因术后半年后发生远处转移死亡.平均手术时间5.5 h;平均出血500 ml;所有患者的勃起及逆行射精功能均得到保存,除死亡病例肿瘤未进行性发展或转移,IIEF-5平均22分;患者的控尿率昼间达100%,夜间尿失禁2/24;新膀胱储尿容量400 ~ 520 ml,充盈压14 ~ 25 cmH2O(1 cmH2O=0.098kPa);残余尿10 ~ 25 ml.结论 对强烈要求的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进行严格删选后采用保留性功能的全膀胱切除回肠原位新膀胱术,可以更好地保留勃起、射精,改善患者控尿功能,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和社会形象,并可一定程度上控制肿瘤.  相似文献   

5.
膀胱全切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最有效的方法。尿流改道或膀胱重建一直是膀胱全切的重要课题。2005年3月-2006年9月我院对11例膀胱癌患者采用根治性膀胱全切除+T型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按Wallace法吻合输尿管及输入袢肠管的输入端及储尿囊下端与尿道连续外翻缝合,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全膀胱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临床疗效。方法膀胱癌15例,其中男13例,女2例;年龄47~69岁,平均61.5岁。均采用根治性全膀胱切除及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治疗。结果手术时间平均260min,术中平均出血440ml。原位回肠新膀胱控尿、排尿良好,术后静脉尿路造影、B超检查未见上尿路扩张,膀胱造影未发现输尿管反流,血生化检查正常,未发现新膀胱或尿道肿瘤复发。结论全膀胱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确实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保留性功能的膀胱切除,去带乙状结肠原位储尿囊的可行性。方法对浸润性膀胱癌行保留性神经的根治性切除,取带系膜乙状结肠20~25cm,剔除结肠带,扩大肠腔成储尿囊,按Leadbetter法吻合输尿管乙状结肠储尿囊,4针法吻合乙状结肠储尿囊后尿道。结果去带乙状结肠储尿囊术后经鸟岛自然排尿,尿量200mL,最大尿流率>20mL/s,剩余尿<30mL。书后性功能保留。结论去带乙状结肠原位膀胱术术后可自尿道排尿,手术操作相对简单,手术并发症少,保留性功能,生活质量高。  相似文献   

8.
章华  孙传洋  单玉喜  李延军 《江苏医药》2012,38(11):1271-1273
目的比较根治性全膀胱术后,原位回肠和乙状结肠新膀胱的尿动力学结果、尿控差异。方法膀胱癌患者行标准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后获得随访39例,22例采用原位回肠新膀胱术作原位膀胱替代术(A组),17例采用原位乙状结肠新膀胱术(B组)。术后12个月比较两组尿控情况、储尿囊及流出道的尿动力学检查结果。结果 A组白天完全获得尿控率略高于B组(92.2%vs.89.1%),但夜间尿控率显著高于B组(68.3%vs.45.2%)(P<0.05)。A组新膀胱容量、顺应性高于B组(P<0.05)。结论与原位乙状结肠新膀胱术比较,回肠新膀胱有更大的容量、更好的顺应性、更高的夜间尿控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根治性全膀胱术后,原位回肠和乙状结肠新膀胱的尿动力学结果、尿控差异.方法 膀胱癌患者行标准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后获得随访39例,22例采用原位回肠新膀胱术作原位膀胱替代术(A组),17例采用原位乙状结肠新膀胱术(B组).术后12个月比较两组尿控情况、储尿囊及流出道的尿动力学检查结果.结果 A组白天完全获得尿控率略高于B组(92.2% vs.89.1%),但夜间尿控率显著高于B组(68.3% vs.45.2%)(P<0.05).A组新膀胱容量、顺应性高于B组(P<0.05).结论 与原位乙状结肠新膀胱术比较,回肠新膀胱有更大的容量、更好的顺应性、更高的夜间尿控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膀胱全切、N形回肠原位代膀胱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2月至2007年5月我院因膀胱肿瘤行膀胱全切回肠原位代膀胱术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时间6~8h,平均(7±1)h;术中出血300—1100ml,平均(550±80)ml;随访5~67个月,平均(29±6.3)个月,患者均无瘤存活。新膀胱容量平均260ml,最大尿流率平均(16.8±3.2)ml。剩余尿平均(50±15)ml。回肠原位新膀胱控尿、排尿良好,术后静脉尿路造影、B超检查未见上尿路扩张,膀胱造影未发现输尿管返流,血生化检查正常,未发现新膀胱或尿道肿瘤复发。结论回肠原位代膀胱手术具有膀胱容量大、内压低、正位排尿、可控性能好等优点,可明显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是一种较理想的膀胱替代术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改良Sigma直肠膀胱术式可控尿流改道的临床疗效。方法 1999年8月~2008年8月对32例膀胱癌患者采用改良Sigma直肠膀胱术式。折叠乙状结肠、直肠25cm后全层切开,再缝合成低压袋,顶端固定在骶岬处,两输尿管分别以改良乳头法植入低压袋上方。结果肠袋最大储尿容量400~650ml(平均515.6ml),基础压力8~23cmH2O平均16.5cm H2O,1cmH2O=0.098kPa),最大充盈压力12~33cmH2O(平均21.3cmH2O)。在充盈过程中肠袋的顺应性良好。结论改良Sigma直肠膀胱术并发症低,尿控效果好,术后生活质量较高,是一种快速、安全并简单易行的尿流改道方法。  相似文献   

12.
李钢  刘中文  张扬  陈智勇  胡鹏  陈强 《中国医药指南》2012,(24):407-407,409
目的探讨保留勃起功能的全膀胱切除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价值。方法对浸润性膀胱癌行保留性神经的根治性切除,保留精囊、输精管、神经血管束及大部分前列腺包膜。结果 11例患者回肠储尿囊术后经尿道自然排尿,尿量>200mL,最大尿流率>15mL/s,剩余尿<25mL。术后性功能保留。全部患者均保留勃起功能。结论保留神经的根治性膀胱全切术能较好的保留勃起及控尿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膀胱术治疗膀胱癌的临床疗效.方法膀胱癌20例,其中男18例,女2例,年龄33~76岁,平均61岁.均采用根治性膀胱切除及去带乙状结肠新膀胱术治疗.结果 20例患者随访6~48个月,平均18个月.患者血Cr、BUN均正常,未出现酸中毒.膀胱造影仅1例出现单侧输尿管返流.白天可自控排尿17例,尿失禁3例.新膀胱容量230~500ml(平均330 ml),新膀胱充盈时最大压力16~50 cmH2O.结论该术式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疗效可靠,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4.
膀胱癌患者在施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之后,过去多采用可控膀胱或回肠膀胱。可控膀胱或回肠膀胱多开口于脐部或右腹部,作腹壁尿流改道。此种术式需患者自行导尿或配带尿袋,生活上诸多不便。近年来对膀胱癌切除术后患者的尿流改道倾向于用肠管作贮尿囊,与尿道吻合建成新膀胱,  相似文献   

15.
程修  黄建谋  黄建团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21):2945-2946
目的 探讨采用回肠代膀胱术治疗膀胱癌术后患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回肠代膀胱术治疗膀胱癌的患者20例术中术后及随访情况,随访时间为6个月.结果 20例患者手术顺利、成功,手术时间( 347.8±23.5) min.20例患者均能在白天很好控制尿液,有8例患者出现夜间轻微尿失禁,经20~35 d左右的训练恢复正常控尿能力.患者20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显示患者新膀胱充盈较好,容量大,尿路形态好,压力正常,均未出现电解质紊乱,未出现癌肿复发,患者满意度较高.结论 采用回肠代膀胱术治疗膀胱癌可取得很好的疗效,患者可获得良好的尿控能力,生活质量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现察缩窄回肠悬吊增强可控膀胱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0例膀胱肿瘤患者行全膀胱切除,验证缩窄回肠悬吊增强可控膀胱术临床效果.结果 10例手术顺利,患者随访3~48个月,贮尿囊平均容量460 ml,无输尿管返流,白天拉尿良好.容易插管排尿.结论 缩窄回肠悬吊增强可控膀胱术具有贮尿囊容量适当、内压低、控尿良好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膀胱全切原位w形回肠代膀胱术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2005年6月至2008年10月间本院采用膀胱全切原位w形回肠代膀胱术治疗61例膀胱肿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手术均成功,手术时间9~13h,术中失血200—1200ml,平均650ml。术后未发现尿瘘肠瘘,肠粘连切口和盆腔感染术后随访6~28个月,平均15个月。术后3个月无输尿管扩张及肾积水,新膀胱形态良好。3例混合性癌及1例鳞癌和腺癌患者,在术后8~17个月后因肿癌转移死亡,其余58例均无瘤生存。结论膀胱全切原位w形回肠代膀胱术,手术简单,术后并发症少,复发少,术后性功能的恢复良好,尿失禁少,代膀胱贮尿排尿功能良好,无全身电解质紊乱,患者的生活质量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膀胱全切除回肠原位代膀胱术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8月至2005年3月膀胱肿瘤行膀胱全切原位回肠代膀胱术15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所有病人均得到随访2个月~67个月,平均20个月,患者除1例外均无瘤存活.手术时间7~9 h,平均8 h,术中出血800~1 100 ml;平均960 ml;代膀胱容量平均300 ml;最大尿流率平均15 ml·s-1;剩余尿平均26 ml.代膀胱排尿状态良好,有一定的并发症出现值得注意.结论膀胱全切回肠原位代膀胱手术具有膀胱容量大,内压低,正位排尿,可控性能好等优点,是一种较理想的膀胱替代术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Maiz-pouchⅡ式尿流改道术对高龄患作为永久性尿流改道的可行性。方法:首先行膀胱全切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游离双侧输尿管,以直肠-乙状结肠交界选取长20-25cm结肠,间断缝合成倒“U”型肠襻。纵行剖开肠腔间断横行缝合后半部粘膜层,形成尿囊后壁,双侧输尿管与尿囊后壁行端侧吻合,横行关闭矫型后的储尿囊前壁,使之呈囊状。并对5年来23例术后患进行了随访。结果:术后Maiz袋平均压力明显低于直肠压,全部病例控尿满意。夜间轻度尿失禁2例。结论:Maina-PouchⅡ式尿流改道术是高年患永久性尿流改道的较为理想的术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膀胱全切原位回肠代膀胱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膀胱肿瘤患者行膀胱全切原位回肠代膀胱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部病例可完全控尿,夜间需定时排尿;膀胱最大贮尿量平均330 ml,残余尿均小于70 ml;所有患者均随访4~58个月,平均18个月,27例无瘤生存,1例肿瘤复发;并发症:有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出血2例,粘连性不全肠梗阻和肠膀胱颈口梗阻、肠膀胱结石各l例,性功能完全丧失3例.结论 膀胱全切原位回肠代膀胱术具有膀胱容量大、内压低、正位排尿、可控性能好等优点,是一种较理想的膀胱替代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