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毒邪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毒邪作为一种致病因素具有强烈的致病性及治病特点。SIRS的中医病机至今不明确,通过对文献及其临床表现特点的分析认为与毒邪致病的特征相似,成为SIRS从毒邪论治的理论及临床依据;SIRS毒邪的形成具有邪实和正虚两方面,不可偏废;另外,SIRS毒邪的致病还具有损伤脏腑,肺和肠胃最易受损和易损血脉经络的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2.
马莲  王可彬  吴圣贤 《中医学报》2021,36(3):469-474
气虚毒损证是在人体正气大虚的基础上,毒邪蕴结、积聚凝滞,损及脏腑经脉而致病,多见于各种疾病的终末阶段以及各类疾病的变证、坏证。毒邪致病在病因上具有酷烈性、依附性;在发病学上具备骤发性、特异性;在临床特点上具备火热性、秽浊性、广泛性、善变性、阈害性、内损性;病程上具备顽固性和危重性。气虚毒损证可视为多种难治性疾病的共同点,气虚是难治性疾病迁延难愈的病理基础,毒损为难治性疾病急性加重的关键环节。深入研究气虚毒损证的本质、毒损的症状变化及病机演变规律,推导气虚毒损病变的客观指标及临床指征,对提高难治性疾病的辨证论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试论毒邪致病及证候特征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毒的含义在中医学中非常广泛,而将毒邪作为一种致病因素,论述最多。自《内经》以来,对毒邪在发病中的作用有不少认识。尤其至近代温病学,关于毒邪致病已较为系统的予以阐述。现代医家在丰富的临床实践中,通过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治疗,深刻体会到毒邪,尤其是内生之毒,是导致内伤杂病顽恶难治的关键。因此,充分认识毒邪、了解毒邪致病特点及证候特征,有助于深入研究疑难病症的发生发展规律,并对提高疗效、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1 毒与毒邪1.1 毒的原义“毒”字,在许慎《说文解字》中释为“害人之草,往往而生”,引申为厚也,恶也,害也。据《辞…  相似文献   

4.
外感热病是人体感受时行病毒或疫毒之邪而产生的一类临床上极为常见的疾病。属祖国医学温病学的范畴,然而其致病原因历代医家的认识和说法却不尽一致,早在《皇帝内经》中就有从毒邪进行辨证论治的记录。毒邪的含义在中医学中非常广泛,而将毒邪作为一种致病因素,尤其至清代温病学,关于毒邪致病已较为系统的予以阐述。  相似文献   

5.
论毒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毒邪是一类重要的致病因素,既可由外侵入,又可由内而生。具有凶猛暴烈、急骤善变、易攻脏腑、性多火热等致病特点。按传统的“三因”理论进行概括,有一定的局限性,从病因学角度对毒邪进行系统研究,对于丰富和发展病因理论、预防和治疗毒邪所致病变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毒邪是肝硬化失代偿期的重要致病因素。毒邪在本病的致病过程中经历了伏毒留恋、潜伏肝络,担毒肝体、气滞血瘀,病变丛生、步入损途这三个阶段的变化。了解毒邪在肝硬化失代偿期的致病过程,可以加深对病情的了解,并有效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全面总结中医学有关“毒邪”的证治理论.方法:收集相关“毒邪”理论及“毒邪”致病的文献资料,归纳“毒邪”历史源流,探讨“毒邪”致病的证治规律.结果:“毒邪”可归为“邪盛为毒”与“邪蕴为毒”二说,长于“外毒”而短于“内毒”.从“毒邪”辨治来看,对于诸多顽疾的认识与治疗亦有所创新.结论:近代医家对“毒邪”颇有创新,主张“邪盛为毒”,倡导“毒分内外”,其中“内毒”为患,既为病变之所生,亦为病变之始因,但其毒理未详,尤当深究.  相似文献   

8.
古代认为毒邪包括致病性质强烈的外感邪气和蕴结不解的内生邪气,现代认为毒邪是长期蕴结淤积达一定程度,引起机体严重的阴阳气血失调,具备一定特点和特殊症状的邪,可概括为导致脏腑组织反复或持续性损伤的病理过程,并发展为毒邪学说。简述了毒邪相关皮肤病的致病机理和现代皮肤病的关系,结合名家提出了一些从毒论治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慢性并发证"毒损络脉"病机探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毒损络脉是糖尿病慢性并发证的主要病机。毒邪是致病因素,分外来邪毒和内生邪毒;久病入络,毒邪阻滞络脉及损伤络体致络病,其病机具体又分络脉阻滞和络虚不荣。  相似文献   

10.
急性辐射损伤是近现代才突现的一种疾病,目前中医药对其辨证论治缺乏规范,研究认为引起急性辐射损伤的电离辐射是一种毒邪,又因其具有自身特殊性,故将其命名为电离毒。电离毒致病,起病急骤、损伤严重、治疗困难,与传统之温毒、光毒有明显不同,与火毒致病在感邪方式、致病趋向以及病程预后等方面亦有本质区别。深入认识电离毒的概念和致病的机理与特点,有利于充分发挥中医药防治由电离毒引起的急性辐射损伤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从毒论治肾间质纤维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毒邪的涵义、来源、及致病特点等方面,论述了毒邪与肾间质纤维化之间的相关性,阐明了毒邪在肾间质纤维化发生、发展、和演变的整个病理过程中的作用,并将解毒、排毒、抗毒三法相伍,作为防治肾间质纤维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2.
口腔黏膜下纤维化(oral submucous fibrosis,OSF)是一种慢性进行性具有癌变倾向的口腔黏膜疾病.本文结合该病临床疗效及致病特点,从毒瘀痰虚等方面探讨了OSF的中医病因病机,提示OSF致病与邪毒外侵、痰瘀互结、正气虚弱密切相关,临床采取扶正祛邪,祛瘀化痰法相结合,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阻止疾病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中医“毒邪致病”的内涵、高血压的传统病机及现代医学发病机制等,探讨高血压的“毒邪致病”病机。认为在高血压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机体阴阳失调、气血失和而产生的肝阳、肝风、肝火、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蕴久稽留不去,可酿生“风毒”“火毒”“痰毒”“浊毒”“瘀毒”等毒邪,这些毒邪可损伤脉络,进而对机体各脏腑器官造成损害,并介导各种临床并发症的发生。基于“毒损脉络”病机,临床防治高血压时可以从“毒邪”着手,紧扣“毒损脉络”之病机,以“未病防毒,已病祛毒,祛毒护脉并重”为治疗原则,采用“解毒或祛毒”“活血与护脉”治法。基于“毒损脉络”病机防治高血压,可为中医药防治高血压及其并发症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中风病毒邪论   总被引:50,自引:8,他引:42  
中风病是多种内外病因不断积累和正衰积损的必然结果.随着致病因素的不断积累,诸邪丛生,久积之邪,必化为毒;各种毒邪大量停留,滞于血脉、经络,碍于脑窍、心神,引起中风病的发生.因而,在致病因素积累的基础上,积毒和积损是中风病理演变过程的两个基本病机.  相似文献   

15.
毒邪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迁延不愈、变证丛生的关键因素,AS的脂质浸润、炎性反应、血栓形成等发病机制与毒邪致病密切相关,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证实清热解毒药对AS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毒邪属中医学病因学概念,是一类致病物质的总称,历代医家仁智并见,对毒邪理论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从古至今毒邪有内毒、外毒、环境毒、六淫毒等40余种分类,具有顽固性、内损性、暴戾性、依附性等特征,临床所致病证涉及心脑血管、肝脾肾等多个系统.各医家在诊疗毒邪所致病证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值得深入探讨和不断学习.本文就毒邪的理论...  相似文献   

17.
毒邪为中医病因学说之一。近年来 ,由于临床实践的发展和现代病理机制研究的深入 ,使得对传统毒邪的认识得以深化和拓展 ,并逐渐成为现代病因学与治疗学研究中新的视点与热点。现将近年来毒邪研究相关文献概述如下。1 毒邪的概念毒的本意是指毒草 ,《说文解字》释 :“毒 ,厚也 ,害人之草。”在古代医药典籍中 ,毒具有多重含义 ,或言病邪 ,或言病证 ,或言药物 ,或言治疗等。就病因学而言 ,毒是指病邪。传统毒邪是指六淫之甚及六淫之外的一些特殊致病物质 ,如“风气相搏 ,变成热毒”及疫疠之毒、蛇毒等。随着现代医家对毒邪认识的深化 ,毒邪…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毒邪致病理论在干燥综合征的认识和治疗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和研究.对干燥综合征毒邪致病学说的中医观点和现代学研究进行总结,探讨了中医毒邪致病理论与现代医学干燥综合征发病机制的联系,以期为干燥综合征的治疗与研究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温病治“毒”法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温病治“毒”法探讨谷晓红,赵展荣(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北京医院北京100730)指导:孔先一关键词毒邪;湿病;治毒法“毒”,通常亦称作“毒邪”。“毒”之广义即“物之能害人痛苦者”;“邪”,不正也,在人体相对正气而言,“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及...  相似文献   

20.
辨治糖尿病足应重视四毒,即糖毒、瘀毒、浊毒、热毒。糖毒是水谷精微物质过盛产生的一种毒邪,也是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致病基础。瘀毒和糖毒均是贯穿糖尿病足整个病程的致病因素。浊毒之邪上可煎熬肺津,中可烧灼胃阴,下可耗损肾水,入血则伤脉络,壅腐气血,导致脉道不通,局部组织液渗出。浊毒下注,足部水肿,日久化热,引发足部坏死感染。糖毒、浊毒、瘀毒日久均可变为热毒,强调糖尿病足感染期必定以湿热毒邪内盛为主。糖尿病足可分为缺血期、感染坏死期和恢复期,分期论治。缺血期采用活血化瘀解毒法;感染坏死期采用清热泻浊解毒法;恢复期采用扶正补消托毒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